-
擅长:主要从事儿科免疫性疾病和危重病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儿内科各种过敏风湿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咳嗽、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血管炎、牛奶过敏、尘螨过敏等),儿童风湿危重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狼疮危象等)的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儿童反复感染(免疫缺陷型疾病等)的鉴别诊治。
向 Ta 提问
中华医学会免疫学组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过敏免疫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儿童过敏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儿科学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第二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成员。
展开-
痛风来前有5个征兆是什么
痛风来前有多种征兆,包括下肢关节尤其是第一跖趾关节突然剧烈疼痛(男性易首发)、部分患者轻度发热(37.5℃-38.5℃左右)、关节明显红肿(如第一跖趾关节皮肤发亮、暗红或紫红)、关节周围皮肤瘙痒(尿酸盐结晶刺激神经末梢)、患者疲劳乏力(尿酸代谢异常致能量代谢紊乱),年龄大、有痛风家族史、长期高嘌呤饮食、肥胖、长期大量饮酒、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皮肤敏感、长期高强度工作睡眠不足的人群更易出现相应征兆。 一、关节疼痛预警 痛风发作前常有关节疼痛征兆,多发生于下肢关节,尤其是第一跖趾关节,男性患者相对更易在该部位首发疼痛,这与男性激素等因素影响尿酸代谢分布有关。一般是突然出现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较为严重,像被刀割或电击般,夜间发作较为常见,可能因夜间人体代谢减慢,尿酸水平相对更高,且夜间温度较低等因素诱发关节部位的炎症反应。年龄较大、有痛风家族史或长期高嘌呤饮食等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易在该阶段出现关节疼痛征兆。 二、身体发热表现 部分痛风患者在痛风来前会有身体发热情况,体温可轻度升高,一般在37.5℃-38.5℃左右。这是因为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周围,引发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炎症因子释放会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从而出现发热症状。对于有基础疾病、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发热征兆可能更易被忽视,需特别留意。 三、关节红肿现象 关节部位会出现明显红肿,以第一跖趾关节为例,红肿会使关节部位皮肤发亮、温度升高,颜色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这是由于尿酸结晶刺激关节周围组织,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液体渗出和炎症细胞浸润,进而出现红肿表现。肥胖人群、长期大量饮酒的人,因为自身代谢或生活方式因素,更容易出现关节红肿的痛风前兆。 四、局部皮肤瘙痒 在痛风发作前,部分患者会感到关节周围皮肤有瘙痒感。这是因为尿酸盐结晶在皮下沉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的。皮肤瘙痒可能出现在即将发作痛风的关节周围皮肤,如大脚趾、脚踝等部位的皮肤。对于皮肤敏感人群,如患有过敏性皮肤病的人,瘙痒征兆可能会被混淆,但需注意结合其他痛风征兆综合判断。 五、疲劳乏力感觉 有些痛风患者在痛风来前会有疲劳、乏力的表现,感觉身体虚弱,精力不足。这是因为尿酸代谢异常导致机体能量代谢紊乱,身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消耗过多能量却不能有效利用,从而出现疲劳乏力症状。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睡眠不足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疲劳乏力的痛风前兆表现,需要关注自身身体整体状态的变化。
2025-09-30 11:10:38 -
类风湿关节炎严重吗
类风湿关节炎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对关节影响分轻、中、重,关节外有肺部、心血管、血液系统等受累情况,儿童、老年、女性患者及有家族史人群各有特点。 对关节的影响方面 轻度情况:部分患者可能仅出现少数关节的轻微疼痛、肿胀,如手指的1-2个小关节,对日常的精细动作,像拿筷子、写字等有一定影响,但不影响基本的生活自理,如穿衣、洗漱等。研究表明,约有10%-15%的患者在疾病早期处于相对较轻的状态,关节功能受损程度较轻,通过规范治疗,病情可得到较好控制。 中度情况:较多关节受到累及,例如双手多个关节、腕关节等出现较明显的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受限逐渐加重,可能影响到日常的家务劳动,如扫地、做饭等。此时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关节功能有中度受损,影像学检查可见关节间隙轻度变窄等改变,大约30%-40%的患者处于这种中度严重程度。 重度情况:关节破坏严重,很多关节出现畸形、僵硬,几乎丧失活动功能,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他人协助完成进食、翻身等基本生活操作。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还可能出现关节外的严重并发症,如类风湿血管炎累及重要脏器等。有研究显示,约5%-10%的患者会发展到重度严重程度,关节功能严重受损,且关节外并发症会显著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关节外并发症方面 肺部受累:可出现间质性肺炎等,轻度的肺部受累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而重度的肺部受累会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活动耐力显著下降,严重影响呼吸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心血管系统受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如冠心病等,轻度的心血管受累可能仅有心电图的轻微异常,而重度的心血管受累可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血液系统受累:可出现贫血等,轻度贫血可能仅表现为乏力,而重度贫血会导致患者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等明显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机能。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类风湿关节炎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类风湿关节炎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若未得到有效控制,会导致关节畸形,影响身体正常生长和运动功能发展;老年患者患类风湿关节炎时,往往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病情更容易复杂化,治疗也相对更棘手,且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可能更高。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病情可能会有波动,需要特别关注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有类风湿关节炎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密切关注关节症状,一旦出现相关表现应尽早就诊。
2025-09-30 11:09:42 -
高尿酸血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尿酸升高可由尿酸生成过多和尿酸排泄减少所致。尿酸生成过多包括嘌呤代谢相关酶缺陷及嘌呤摄入过多;尿酸排泄减少涉及肾脏功能异常、药物影响及其他因素如体重超重或肥胖、内分泌疾病等。 一、尿酸生成过多 1.嘌呤代谢相关酶缺陷 体内嘌呤代谢过程中,某些酶的缺陷会导致尿酸生成增多。例如,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部分缺乏时,会使嘌呤的补救合成减少,进而导致尿酸生成增加。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多见于男性患者,因为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为半合子,更容易发病。 2.嘌呤摄入过多 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是导致尿酸生成过多的重要因素。比如,经常食用动物内脏(如肝、肾等)、海鲜(如虾、贝类等)、浓肉汤等食物,这些食物中富含嘌呤,经人体代谢后会产生大量尿酸。以海鲜为例,每100克虾中嘌呤含量较高,长期大量食用会使体内尿酸水平明显升高。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因这种饮食方式导致尿酸升高,一般来说,男性由于社会活动中可能更多参与聚餐等活动,摄入高嘌呤食物的机会相对较多,但女性如果长期有不良饮食习惯也同样会受到影响。 二、尿酸排泄减少 1.肾脏功能异常 肾脏是尿酸排泄的主要器官,当肾脏功能出现问题时,尿酸排泄会减少。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受损,尿酸的滤过减少,重吸收增加,从而导致血尿酸升高。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逐渐减退,尿酸排泄能力下降,更易出现高尿酸血症。女性在绝经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功能,使尿酸排泄减少。 2.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会影响尿酸的排泄。例如,噻嗪类利尿剂,它会抑制尿酸在肾脏的排泄,长期使用噻嗪类利尿剂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氢氯噻嗪等药物时,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水平容易升高。不同年龄、性别服用这类药物时都可能受到影响,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较弱,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使用噻嗪类利尿剂时更应密切监测尿酸水平;女性在使用相关药物时也需要关注对尿酸排泄的影响。 3.其他因素 体重超重或肥胖也是导致尿酸排泄减少的一个因素。肥胖患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会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功能。此外,一些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影响尿酸排泄,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导致机体代谢减慢,包括尿酸的代谢和排泄减慢,从而使血尿酸升高。不同年龄的人群,肥胖的发生率不同,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相对更容易肥胖,而不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受到肥胖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尿酸排泄减少。
2025-09-30 11:09:22 -
布氏菌性脊柱炎的临床治疗方法有哪些
布氏菌性脊柱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药物治疗采用联合抗菌药物,如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儿童用药需谨慎;手术治疗适用于出现严重脊柱畸形、神经受压等情况,要考虑患者全身状况选择方式,特殊人群如孕妇需谨慎;康复治疗包括脊柱功能锻炼等,要个性化制定,根据病情调整时间和强度。 一、药物治疗 1.抗菌药物应用 布鲁氏菌是布氏菌性脊柱炎的致病病原体,通常采用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多西环素对布鲁氏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利福平也能有效杀灭布鲁氏菌,这种联合用药方案经过临床研究验证,能取得较好的抗菌效果。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要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对儿童相对安全且有效的药物组合,但需严格遵循药物的适用范围和剂量调整原则,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药物代谢和毒性反应与成人有差异。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当布氏菌性脊柱炎出现严重的脊柱畸形、神经受压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二便失禁等)或者经规范药物治疗后病情仍进展、脓肿形成且药物治疗难以控制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手术前要进行全面的心肺功能评估,以确定患者是否能耐受手术。对于年轻患者,手术可以更好地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功能,但也需要权衡手术带来的创伤和获益。 2.手术方式 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病灶清除术、脊柱融合术等。病灶清除术可以直接清除脊柱内的布鲁氏菌病灶和坏死组织,脊柱融合术则有助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在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手术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因为手术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需要多学科会诊,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尽量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三、康复治疗 1.康复训练内容 包括脊柱的功能锻炼,如早期的脊柱屈伸、旋转等小幅度活动,逐渐过渡到增加强度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脊柱的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要根据其年龄和身体发育情况进行个性化制定,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对于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同时可以结合物理治疗方法,如热敷、按摩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康复治疗的时间和强度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进行调整,定期评估康复效果,及时优化康复方案。
2025-09-30 11:09:04 -
风湿病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风湿病的发病与遗传、感染、免疫异常和环境等因素相关。许多风湿病有遗传易感性,女性患某些风湿病几率较高;细菌(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幽门螺杆菌)和病毒(如EB病毒)感染可引发风湿病;自身免疫反应是关键因素,自身免疫性风湿病在育龄女性相对多见,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增加风险;长期寒冷、潮湿环境易诱发风湿病,从事相关工作人群需注意防护。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 某些细菌感染可能引发风湿病。例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风湿热的发病密切相关。当人体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机体的免疫机制可能会被激活,产生交叉免疫反应,进而导致风湿热的发生,表现为关节炎、心脏炎等症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的关系也受到关注。有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较高,但具体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通过细菌成分引起免疫反应失调从而参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过程。 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也可能诱发风湿病。例如,EB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可能存在关联。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可检测到与EB病毒相关的抗体,EB病毒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促使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进而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 免疫异常 自身免疫反应是许多风湿病发病的关键因素。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自身和非自身物质,但是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免疫系统出现异常,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的组织和器官。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会产生抗核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全身多个组织器官,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皮肤、肾脏、关节等多系统受累。在年龄方面,自身免疫性风湿病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但在育龄女性中相对多见,可能与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的免疫状态变化以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长期处于不良生活方式下的人群,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增加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的发病风险。 环境因素 寒冷、潮湿环境: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容易诱发风湿病,尤其是关节炎。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寒冷、潮湿的天气下症状往往会加重。寒冷潮湿的环境可能会影响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导致关节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受到影响,同时可能刺激关节滑膜等组织,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加重关节炎的症状。在生活方式中,长期从事在寒冷潮湿环境下工作的人群,如渔民、建筑工人等,需要更加注意关节的保暖和防护,以降低患风湿病的风险。
2025-09-30 1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