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萍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主要从事儿科免疫性疾病和危重病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儿内科各种过敏风湿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咳嗽、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血管炎、牛奶过敏、尘螨过敏等),儿童风湿危重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狼疮危象等)的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儿童反复感染(免疫缺陷型疾病等)的鉴别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中华医学会免疫学组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过敏免疫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儿童过敏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儿科学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第二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成员。

展开
个人擅长
主要从事儿科免疫性疾病和危重病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儿内科各种过敏风湿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咳嗽、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血管炎、牛奶过敏、尘螨过敏等),儿童风湿危重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狼疮危象等)的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儿童反复感染(免疫缺陷型疾病等)的鉴别诊治。展开
  •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怎么检查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关节液检查。体格检查观察一般状况与关节情况;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急性期反应物、自身抗体等;影像学检查有X线、超声、MRI等;关节液检查包括外观、常规等。需综合多种检查,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考虑年龄等因素来明确诊断、评估病情活动。 关节检查:检查受累关节的数目、部位、肿胀程度、温度、压痛情况以及活动范围等。不同类型的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受累关节有不同特点,如少关节型可能累及单个或少数关节,多关节型累及多个关节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发现是否有贫血,多数患儿有轻度至中度贫血,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正常,活动期血小板可能升高,这与炎症反应相关。 急性期反应物 C反应蛋白(CRP):在疾病活动期明显升高,可反映疾病的活动程度,治疗有效时CRP水平可下降。 红细胞沉降率(ESR):疾病活动期常增快,对判断病情活动有一定帮助。 自身抗体 类风湿因子(RF):约5%-10%的多关节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RF阳性,RF阳性者病情相对较重,预后可能较差。 抗核抗体(ANA):约50%-80%的少关节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ANA阳性,对少关节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晚期可见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破坏、骨质疏松等,有助于评估关节病变的严重程度,但对于早期病变敏感度相对较低。 超声检查:可发现关节腔积液、滑膜增厚等情况,对早期发现关节病变有一定优势,尤其适用于不能配合X线检查等的患儿,而且超声检查方便、无辐射,可以动态观察关节病变变化。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早发现关节软骨、滑膜、骨髓等部位的病变,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变范围有重要价值,但由于检查时间较长等因素,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关节液检查 抽取关节液进行检查,包括外观、常规、生化、细菌培养等。外观可呈淡黄色、血性等,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等,细菌培养可排除感染性关节炎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对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检查,需要综合多种方法,不同的检查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来明确诊断、评估病情活动等。在检查过程中,要考虑患儿的年龄因素,比如幼儿可能配合度较差,需要医护人员更有耐心地进行操作;同时要关注患儿的病史等情况,以便更准确地分析检查结果。

    2025-09-30 10:58:58
  • 类风湿病人怎样提高免疫力

    类风湿病人可通过合理饮食(均衡营养摄入、控制炎症相关食物)、适度运动(选择适合方式、规律运动计划)、充足睡眠(保证睡眠质量)、心理调节(缓解压力)、避免感染(注意个人卫生)来维护健康,不同人群需依自身情况调整相关方面。 控制炎症相关食物:减少摄入可能加重炎症的食物,如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以及加工食品等。高糖饮食可能会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高脂肪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促进炎症反应。 适度运动 选择适合运动方式: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如游泳、散步、太极拳等。游泳是一种对关节压力较小的运动方式,能在锻炼肌肉力量的同时,减少关节损伤风险;散步适合各个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的人群,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太极拳则有助于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增强免疫力,且动作相对柔和,适合类风湿病人。不同年龄的人群运动强度和方式有所不同,老年人运动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规律运动计划:制定规律的运动计划,每周进行适量次数的运动,每次运动保持适当的时长。一般建议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但要根据个人身体耐受情况调整,避免因运动过度导致关节损伤加重病情。 充足睡眠 保证睡眠质量:充足的睡眠对于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类风湿病人应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成年人建议7-8小时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进行自我修复和调节免疫系统。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可能存在睡眠习惯差异,比如长期熬夜的人要逐渐调整作息时间,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如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等,以提高睡眠质量。 心理调节 缓解压力:长期的压力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类风湿病人要学会通过合适的方式缓解压力,如冥想、深呼吸、听音乐等。冥想可以帮助放松身心,减轻焦虑和压力对免疫系统的不良影响;深呼吸能调节身体的紧张状态,改善身体的生理功能。不同病史的类风湿病人心理状态可能不同,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病人,家人和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 避免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类风湿病人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感染,因此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减少感染的机会。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接触流感患者,必要时可接种流感疫苗等预防感染性疾病。不同年龄的人群在个人卫生方面需注意的细节有所不同,儿童要在家长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025-09-30 10:58:38
  • 痛风滑膜炎能自愈吗

    痛风滑膜炎一般难以自愈,其病理机制是尿酸盐结晶刺激滑膜致炎症反应持续,儿童、中老年因自身生理状况不同,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不当及既往痛风发作史、关节破坏病史等因素均会使滑膜炎难自愈,需及时就医通过控制血尿酸、抗炎等治疗缓解症状防病情进展。 痛风滑膜炎的病理机制 痛风时,关节局部尿酸盐结晶沉积会刺激滑膜,引起滑膜的炎症反应,导致滑膜充血、水肿、渗出增加等病理改变。这种由尿酸盐结晶介导的炎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若不进行干预,炎症会逐渐进展。例如,有研究表明,痛风患者关节内的尿酸盐结晶会不断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炎症因子持续释放,进一步加重滑膜的炎症状态。 年龄因素的影响 儿童:儿童痛风相对罕见,但儿童若发生痛风滑膜炎,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尿酸代谢相关的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成熟,且痛风病因可能与遗传代谢等特殊情况有关,一般也不会自愈,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中老年:中老年人群是痛风的高发群体,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代谢功能逐渐减退,尿酸排泄能力下降等因素使得痛风更容易发生。对于中老年痛风滑膜炎患者,自身修复能力相对较弱,若不治疗,滑膜炎会持续存在,甚至可能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等严重后果。 生活方式的影响 饮食方面:如果患者仍然保持高嘌呤饮食,如大量摄入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会持续提供尿酸合成的原料,导致血尿酸水平持续升高,进而持续刺激滑膜,使滑膜炎难以自愈。例如,长期大量饮用啤酒的人群,体内尿酸生成增加,痛风滑膜炎的病情会不断加重。 运动方面:过度运动或不恰当的运动可能会加重关节的损伤,对于痛风滑膜炎患者来说,会进一步刺激滑膜炎症。而缺乏运动则可能导致身体代谢功能下降,不利于尿酸的排泄,也会使得痛风滑膜炎难以自行缓解。 病史因素的影响 既往痛风发作史:如果患者既往有多次痛风发作病史,说明其体内尿酸代谢紊乱的情况较为严重,滑膜已经长期处于炎症刺激状态,这种情况下滑膜炎自愈的可能性极低。每次痛风发作都会对滑膜造成进一步的损伤,使得炎症慢性化。 关节破坏病史:若患者既往痛风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关节破坏,那么滑膜的炎症状态会更加复杂,因为关节结构的改变会影响滑膜的正常功能,并且进一步加重尿酸盐结晶在局部的沉积等情况,滑膜炎很难自行恢复。 总之,痛风滑膜炎通常不能自愈,需要患者及时就医,通过控制血尿酸水平、抗炎等治疗措施来缓解症状,防止病情进展。

    2025-09-30 10:58:01
  • 强直性脊柱炎如何康复

    强直性脊柱炎康复需从运动康复、药物辅助康复、生活方式调整及定期医疗评估多方面着手。运动康复包括有氧运动如游泳及脊柱活动度训练;药物辅助康复有非甾体抗炎药和抗风湿改善病情药物;生活方式调整涵盖姿势管理与环境因素;要定期进行病情监测及接受专业康复指导,不同年龄、性别等患者具体方案有差异。 脊柱活动度训练:患者可每天进行脊柱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等活动度训练。晨起时可利用床边进行脊柱伸展,每次训练每个动作保持10-15秒,重复5-8次。不同年龄患者训练频率和幅度需考虑身体状况,儿童患者训练幅度不宜过大,避免造成损伤;成年患者可根据自身耐受情况逐步增加幅度和次数。 药物辅助康复 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等,可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 抗风湿改善病情药物:像柳氮磺吡啶等,适用于病情活动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延缓病情进展,但用药过程中需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不同年龄患者监测频率和项目略有差异,儿童患者更要密切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生活方式调整 姿势管理:无论站立、坐姿还是卧位都要保持正确姿势。站立时应挺胸收腹,双眼平视;坐姿要保持腰部挺直,椅子要有良好的腰部支撑;卧位时床垫不宜过软,枕头高度要适宜,以维持脊柱的生理曲度。不同年龄人群在日常学习、工作和休息中都需时刻注意姿势,儿童在学校和家庭中家长要督促其保持正确坐姿和站姿,防止脊柱变形加重病情。 环境因素:居住环境应保持干燥、温暖,避免潮湿寒冷刺激,因为寒冷潮湿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不同地区的患者可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调整居住环境,如南方潮湿地区可使用除湿设备等。 定期医疗评估 病情监测:患者需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血沉、C反应蛋白、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等,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和康复方案。不同年龄患者检查间隔时间可能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监测生长发育指标与病情指标的关系。 专业指导:定期接受风湿免疫科医生的专业康复指导,医生会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运动方案、药物调整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康复计划因身体机能和病情差异而不同,比如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康复计划可能需要适当调整。

    2025-09-30 10:55:50
  • 痛风有何肾脏损伤

    痛风导致的肾脏损伤包括尿酸盐肾病(血尿酸升高致尿酸盐结晶沉积肾脏,早期肾间质炎症反应,进展现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不良生活方式等加重风险)、尿酸性尿路结石(尿液尿酸过高、pH改变致结晶析出形成结石,有痛风病史且血尿酸未控者易患,有肾绞痛、血尿等表现)、急性尿酸性肾病(痛风患者短期内大量细胞破坏致尿酸骤增超肾排泄,肾小管等沉积致急性梗阻,有恶性肿瘤等需化疗患者易患,有少尿、无尿等急性肾衰竭表现)。 发病机制:血尿酸持续升高,超过其在血液中的溶解度时,尿酸盐结晶会沉积在肾脏组织中。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尿酸盐的代谢情况有所差异,一般来说,男性尿酸代谢能力相对女性可能存在一定特点,年龄增长也可能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功能。长期高尿酸血症患者,肾脏是尿酸盐结晶易沉积的部位之一。 病理表现: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肾间质的炎症反应,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肾小管-间质的纤维化等改变。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嘌呤饮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高尿酸血症,进而增加尿酸盐肾病的发生风险。有痛风病史且未良好控制血尿酸的患者,更易出现此类肾脏损伤。 尿酸性尿路结石 形成原理:尿液中尿酸浓度过高、pH值改变等因素可导致尿酸结晶析出形成结石。例如,当尿液pH降低时,尿酸易以尿酸盐形式析出。不同年龄人群尿液的pH等理化性质可能不同,一般来说,儿童尿液pH相对偏碱性,而成人随着年龄增长等因素可能有所变化。女性在一些特殊生理时期,如更年期等,尿液理化性质也可能改变,影响尿酸结石的形成。 临床表现:患者可能出现肾绞痛、血尿等症状。对于有痛风病史的人群,尤其是长期血尿酸控制不佳者,要警惕尿酸性尿路结石的发生。在病史方面,有反复痛风发作且血尿酸未达标病史的患者,发生尿酸性尿路结石的风险更高。 急性尿酸性肾病 常见诱因:多见于痛风患者短期内大量细胞破坏,如进行化疗等治疗时,尿酸产生急剧增加,超过肾脏排泄能力,大量尿酸结晶在肾小管、集合管内沉积,导致急性梗阻。这种情况在有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且进行化疗等治疗的患者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患者在接受化疗等治疗时,肾脏对尿酸的耐受性不同,儿童由于肾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相对更易受到影响。 临床表现:患者会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衰竭的表现。对于有恶性肿瘤等需要进行化疗等治疗的患者,要密切监测血尿酸水平,采取措施预防急性尿酸性肾病的发生。

    2025-09-30 10:55:0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