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主要从事儿科免疫性疾病和危重病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儿内科各种过敏风湿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咳嗽、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血管炎、牛奶过敏、尘螨过敏等),儿童风湿危重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狼疮危象等)的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儿童反复感染(免疫缺陷型疾病等)的鉴别诊治。
向 Ta 提问
中华医学会免疫学组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过敏免疫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儿童过敏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儿科学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第二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成员。
展开-
紫癜风应该用什么药
紫癜风治疗西医方面外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但儿童用需谨慎,病情重常规治疗无效可考虑免疫抑制剂但有肝肾功能损害风险,外用维A酸类药物可改善皮肤角化但有局部刺激反应且孕妇哺乳期禁用;中医需辨证用药由中医师依个体年龄病史等辨证论治;儿童用西药要遵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孕妇哺乳期女性用药需医生评估,肝肾功能不全者用影响肝肾功能药物要密切监测指标调整用药。 一、西医相关药物 (一)糖皮质激素 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是治疗紫癜风(类似西医扁平苔藓)局部皮损的常用药物,如氢化可的松软膏等,可减轻炎症反应,但儿童使用需谨慎,因长期大面积使用可能导致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应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小面积使用。 (二)免疫抑制剂 对于病情较重、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但此类药物存在肝肾功能损害风险,特殊人群如肝肾功能不全者需严格评估后慎用,且儿童使用需格外谨慎,需权衡风险与收益。 (三)维A酸类药物 外用维A酸乳膏等维A酸类药物可用于紫癜风治疗,可能改善皮肤角化等情况,但可能出现局部刺激反应,使用时需关注患者皮肤耐受情况,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禁用。 二、中医辨证用药 中医需根据紫癜风患者的辨证分型用药,如阴虚火旺证可选用滋阴降火的中药,但具体用药需由中医师依据患者个体的年龄、病史等进行辨证论治,儿童及特殊体质者用药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后果。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使用西医治疗药物时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若需使用西药,应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如外用糖皮质激素需避免长期大面积应用。 (二)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此类人群用药需谨慎,西医药物中多数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影响,应在医生评估后选择风险最低的治疗方案;中医用药也需由中医师充分考虑对胎儿及乳汁的影响后辨证选方用药。 (三)肝肾功能不全者 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可能影响肝肾功能的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用药安全。
2025-09-30 10:16:35 -
手指关节疼是痛风吗
手指关节疼可能是痛风所致,但也可能由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外伤、腱鞘炎等其他多种原因引起,痛风引起的手指关节疼有夜间突然发作、疼痛剧烈等特点,可通过血尿酸检测、关节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辅助判断,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如中青年有高嘌呤饮食等情况需警惕痛风,中老年骨关节炎可能性大,特殊人群需特殊考虑,出现手指关节疼应及时就医综合判断以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相关检查辅助判断 血尿酸检测:血尿酸水平升高是痛风的重要生化指标之一,但并非所有痛风患者发作时血尿酸都升高,因为在急性发作期,机体可能会有应激反应,血尿酸不一定处于高水平。 关节液检查:抽取受累关节的关节液进行检查,若能找到尿酸盐结晶,对痛风的诊断有确诊意义。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在痛风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面虫蚀样缺损等表现;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关节内的尿酸盐结晶沉积;CT及MRI检查对早期诊断痛风也有一定帮助。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中青年人群:若有高嘌呤饮食(如长期大量食用动物内脏、海鲜、饮酒等)、家族痛风史等情况,出现手指关节疼时要警惕痛风的可能,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比如长期喜爱饮酒且喜欢吃海鲜的青年男性,出现手指关节突发的剧烈疼痛,更要考虑痛风的可能性。 中老年人群:中老年人出现手指关节疼,除了考虑痛风外,骨关节炎的可能性较大,要注意询问是否有关节长期劳损的情况,如长期从事手工劳动等。同时,对于中老年女性,类风湿关节炎也需重点排查。 特殊人群:孕妇出现手指关节疼需谨慎用药,应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检查来明确原因,避免盲目用药影响胎儿;肾功能不全患者出现手指关节疼时,在考虑痛风等疾病的同时,要注意其尿酸排泄情况可能与常人不同,因为肾功能不全可能影响尿酸的代谢和排泄,在检查和诊断时需充分考虑其肾功能状态对尿酸水平及疾病表现的影响。 总之,手指关节疼不一定就是痛风,需要结合患者的详细病史、症状特点、相关检查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如果出现手指关节疼的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便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09-30 10:15:37 -
血沉是类风湿病吗
血沉不是类风湿病但类风湿病患者常血沉加快,血沉是红细胞沉降速度的非特异性炎症指标,正常参考值因性别有别,很多疾病可致血沉升高,类风湿病诊断不能仅靠血沉,需结合多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儿童和老年类风湿病患者血沉也可能异常,血沉异常升高提示有炎症但不能确诊类风湿病,需综合多方面信息判断。 一、血沉的概念 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沉降速度,正常参考值因性别等有所不同,成年男性通常为0~15mm/h,成年女性通常为0~20mm/h。血沉是一项非特异性的炎症指标,很多疾病都可能引起血沉升高。 二、类风湿病与血沉的关系 类风湿病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类风湿病活动期,体内存在炎症反应,会导致血沉加快。但血沉加快并不一定就是类风湿病,其他多种疾病也可导致血沉升高,比如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等)、恶性肿瘤等。 对于类风湿病的诊断,不能仅依靠血沉,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如关节肿痛、晨僵等)、体征(关节畸形等)以及其他检查,如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自身抗体检测、关节超声、X线等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三、不同人群血沉与类风湿病的情况 (一)儿童类风湿病 儿童类风湿病患者血沉也可能会升高,但儿童的血沉正常参考值与成人有所不同,而且儿童类风湿病的表现与成人有差异,儿童可能会出现发热、皮疹、关节肿痛等,诊断时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除了血沉外,还需结合儿童的具体症状、体征及其他相关检查来综合评估是否患有类风湿病以及病情状况。 (二)老年类风湿病 老年类风湿病患者血沉同样可能在活动期升高,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概率较高,在诊断类风湿病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比如是否有其他慢性疾病影响血沉结果等,需全面评估来明确是否为类风湿病以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总之,血沉异常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炎症等情况,但不能据此确诊类风湿病,需要结合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2025-09-30 10:14:42 -
痛风能吃干果吗,这些食物适合吃
痛风患者可吃部分干果,核桃每100克嘌呤含量低,含不饱和脂肪酸,痛风合并肥胖者每天吃3-5个;巴旦木嘌呤中等偏低,含维生素E、镁等,每天吃10-15颗,伴肥胖或血脂异常者需谨慎;夏威夷果嘌呤不高,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等,每天吃5-8颗,脂肪高要控量。食用要选原味,注意个体差异,如合并糖尿病者严控量,老年咀嚼困难者可磨粉少量吃,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 适合痛风患者食用的干果 核桃:每100克核桃中嘌呤含量相对较低,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改善血脂代谢等,对痛风患者的整体健康有益。但核桃热量较高,痛风合并肥胖的患者要控制摄入量,每天吃3-5个左右较为合适。 巴旦木:嘌呤含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镁等营养物质。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镁元素对维持正常的肌肉和神经功能有帮助。痛风患者可以每天吃10-15颗左右,但同样要注意热量摄入,对于伴有肥胖或血脂异常的痛风患者更需谨慎。 夏威夷果:嘌呤含量不高,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膳食纤维有助于肠道健康,单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保护作用。痛风患者食用时也要控制量,每天吃5-8颗为宜,因为其脂肪含量较高,过多食用可能导致热量摄入超标,影响体重控制,而体重控制对痛风患者很重要,过重会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 食用干果的注意事项 食用方式:尽量选择原味的干果,避免食用经过盐焗、糖渍等加工方式的干果。因为盐焗干果会增加钠的摄入,可能导致水钠潴留,影响尿酸的排泄;糖渍干果会增加糖分摄入,易引起血糖波动,对痛风患者的代谢状态产生不利影响。 个体差异:不同痛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代谢状态等存在差异。例如,对于合并糖尿病的痛风患者,在选择干果时要更加严格控制量,因为干果中的糖分也可能影响血糖控制。同时,老年痛风患者在食用干果时要注意牙齿等咀嚼功能情况,若咀嚼困难可以将干果磨成粉末后少量食用。 总之,痛风患者可以吃一些嘌呤含量相对较低且营养丰富的干果,但要注意食用量和食用方式,根据自身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合理选择。
2025-09-30 10:14:25 -
强直性脊柱炎自愈了是真的吗
强直性脊柱炎是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遗传免疫环境等相关病理持续侵袭关节致炎症难自愈早期症状轻易被误忽视自愈实际是误解规范治疗重要需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炎症控制免疫反应康复锻炼关键不同人群治疗有差异有病史者要定期复诊监测指标避免关节畸形等不良预后。 一、强直性脊柱炎的疾病本质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如携带HLA-B27基因等)、免疫异常以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相关。从病理层面来讲,它会持续侵袭脊柱、骶髂关节等部位,引发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是持续性的,并非能自行消退从而实现自愈。大量临床研究追踪显示,未经干预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着时间推移,关节炎症会逐渐导致关节结构发生改变,如出现韧带钙化、骨质破坏等情况,进而影响关节功能。 二、自愈说法的误解剖析 部分人误以为强直性脊柱炎自愈,可能是因为疾病早期症状相对轻微,比如偶尔出现的腰背部轻度疼痛,被误认为是暂时的不适而忽视了疾病本质。但实际上,炎症依旧存在于关节组织中,只是处于相对隐匿的状态。一旦诱因出现,如劳累、感染等,炎症会再次活跃,病情便会复发并进展。例如一些患者初期未重视,之后出现脊柱活动受限、驼背等明显畸形表现时,才意识到病情已严重发展,这充分说明强直性脊柱炎不会自发痊愈。 三、规范治疗的重要性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必须进行规范治疗。治疗手段包括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减轻炎症,还可使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等控制免疫炎症反应。同时,康复锻炼对于维持关节功能至关重要,如适当的脊柱伸展运动、游泳等。不同年龄患者,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避免过度影响生长发育,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成年患者则需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在疾病表现和治疗响应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治疗原则遵循控制炎症、延缓疾病进展。有强直性脊柱炎病史的患者更要定期复诊,监测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以及脊柱、关节影像学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控制病情,避免出现严重的关节畸形等不良预后。
2025-09-30 1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