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萍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主要从事儿科免疫性疾病和危重病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儿内科各种过敏风湿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咳嗽、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血管炎、牛奶过敏、尘螨过敏等),儿童风湿危重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狼疮危象等)的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儿童反复感染(免疫缺陷型疾病等)的鉴别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中华医学会免疫学组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过敏免疫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儿童过敏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儿科学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第二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成员。

展开
个人擅长
主要从事儿科免疫性疾病和危重病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儿内科各种过敏风湿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咳嗽、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血管炎、牛奶过敏、尘螨过敏等),儿童风湿危重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狼疮危象等)的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儿童反复感染(免疫缺陷型疾病等)的鉴别诊治。展开
  • 痛风如何治

    痛风处理分急性发作期缓解症状抗炎止痛可选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缓解期用别嘌醇等降尿酸并监测尿酸至理想范围,一般治疗含低嘌呤饮食、多饮水、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儿童痛风罕见需谨慎选药优先非药物干预,孕妇痛风优先非药物必要时遵医嘱选药,老年人痛风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监测肝肾功能等并维护关节功能。 一、急性发作期处理 痛风急性发作时主要以缓解症状、抗炎止痛为主,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等)减轻炎症与疼痛,或使用秋水仙碱缓解症状,但需关注秋水仙碱可能引发的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二、缓解期降尿酸治疗 缓解期需通过药物降低血尿酸水平,常用药物有别嘌醇(通过抑制尿酸合成发挥作用)、非布司他(选择性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等,用药过程中需监测血尿酸水平以调整用药方案,确保尿酸控制在理想范围(一般建议男性<360μmol/L,女性<300μmol/L)。三、一般治疗 1.饮食管理:遵循低嘌呤饮食原则,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高嘌呤食物,多摄入蔬菜、水果等低嘌呤食物,同时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维持健康体重。2.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通过尿液排泄。3.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但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诱发痛风发作。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痛风:儿童痛风较为罕见,若发生需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等,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2.孕妇痛风:孕妇痛风治疗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采用非药物手段控制,如饮食调整、适当多饮水等,若必须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3.老年人痛风: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降尿酸药物,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尿酸等指标,同时关注关节功能维护,避免因痛风发作影响生活质量。

    2025-09-30 09:58:03
  • 女性痛风的症状有哪些

    女性痛风有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不同症状,急性发作期多夜间突然起病,常见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等,间歇期可能无明显不适但可能发作频率等改变,慢性期有关节周围痛风石、关节畸形活动受限及肾脏损害等,且生活方式影响症状,有痛风病史女性需关注症状变化及时就医调整治疗。 一、急性发作期症状 女性痛风急性发作期多在夜间突然起病,常因疼痛而惊醒。最常见的首发部位是第一跖趾关节,表现为该部位的红肿、热痛,疼痛较为剧烈,如同刀割或咬噬般难以忍受,一般在数小时内症状达到高峰,受累关节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外观发红。除了第一跖趾关节外,踝关节、膝关节等部位也可能受累,同样出现红肿热痛的表现。例如,有研究数据显示,约50%的女性痛风患者首次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 二、间歇期症状 在两次急性发作之间的间歇期,女性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疾病已经痊愈,只是处于暂时的缓解状态。不过,部分女性患者可能会逐渐出现发作频率增加、受累关节增多的情况。比如,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从最初的单一关节受累发展为多个关节交替发作。 三、慢性期症状 如果女性痛风患者病情长期控制不佳,就会进入慢性期。此时,关节周围会出现痛风石,痛风石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形成的结节,可出现在耳部、关节周围等部位。受累关节会逐渐出现畸形、活动受限等情况,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关节功能。而且,慢性期还可能伴随肾脏损害,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表现,严重的会发展为肾功能不全。例如,长期患有痛风且未规范治疗的女性,发生肾脏病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生活方式下,痛风的症状可能会有一些细微差异,但总体的症状表现与男性痛风有相似之处。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嘌呤饮食、饮酒等都会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进而影响症状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有痛风病史的女性,更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以减少疾病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2025-09-30 09:57:11
  • 风湿疙瘩的症状

    风湿疙瘩即荨麻疹,症状包括皮肤表现的风团(大小形状各异、突发、24小时内消退且此起彼伏、可发于全身)和瘙痒,还有其他表现的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及呼吸道症状(胸闷呼吸困难等,严重可危及生命),不同人群症状有差异,如儿童、女性、过敏史及有基础疾病者等表现不同。 皮肤表现 风团:是最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隆起性皮疹,颜色可呈红色、白色或皮色,周围常伴有红晕,发作突然,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可迅速出现,且单个风团一般在24小时内消退,但新的风团可不断出现,此起彼伏。风团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如面部、躯干、四肢等。 瘙痒:多数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瘙痒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瘙痒较为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尤其是儿童患者,可能因瘙痒而烦躁不安、哭闹不止,需特别注意避免其搔抓皮肤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其他表现 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是因为胃肠道黏膜也可能发生水肿等变态反应,当累及胃肠道时就会出现这些不适。例如,儿童患者如果发生荨麻疹时伴有消化道症状,家长需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若腹泻严重可能导致脱水等情况。 呼吸道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呼吸道症状,如胸闷、呼吸困难等。这是由于喉头黏膜水肿所致,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属于比较危急的情况。尤其是儿童患者,喉头水肿可能迅速加重,导致窒息风险,需立即就医处理。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风湿疙瘩(荨麻疹)的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较为娇嫩,风团可能相对更明显,瘙痒感可能更易引起搔抓;女性患者在月经前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荨麻疹的发作可能更易受激素变化影响而加重;有过敏病史的人群,发生荨麻疹的概率相对较高,且症状可能相对更复杂。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荨麻疹的症状可能与基础疾病相互影响,需要综合评估和治疗。

    2025-09-30 09:56:31
  • 痛风病人不能吃什么食物

    一些食物会增加痛风风险,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部分海鲜、浓肉汤会使尿酸生成增加或影响代谢;高果糖食物如含糖饮料、部分水果制品的高果糖成分不利控制血尿酸;酒精类饮品中啤酒含嘌呤前体且抑制尿酸排泄,白酒影响尿酸代谢致其升高,均易诱发痛风发作。 1.动物内脏:如猪肝、猪肾、牛肝等,动物内脏中嘌呤含量较高,大量食用会使体内尿酸生成增加,进而诱发痛风发作。例如,每100克猪肝中嘌呤含量可达约250-300毫克左右,长期大量摄入会显著升高血尿酸水平。 2.部分海鲜:像沙丁鱼、凤尾鱼、鲭鱼等,这类海鲜属于高嘌呤食物,以沙丁鱼为例,每100克沙丁鱼中嘌呤含量能达到约295毫克,食用后容易导致血尿酸快速上升,增加痛风急性发作的风险。 3.浓肉汤:熬制时间较长的浓肉汤中嘌呤含量较高,因为在熬煮过程中,肉类中的嘌呤会大量溶解在汤中,饮用浓肉汤后,人体对嘌呤的摄入会大幅增加,从而影响尿酸代谢。 高果糖食物 1.含糖饮料:例如可乐、雪碧等含糖量高的碳酸饮料,其中的高果糖成分会干扰尿酸的排泄。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用含糖饮料会使血尿酸水平升高,增加痛风发作的几率。一般来说,每100毫升含糖饮料中果糖含量较高,长期摄入会对尿酸代谢产生不良影响。 2.部分水果制品:一些水果罐头、果脯等,在加工过程中往往添加了大量糖分,其含有的高果糖成分同样不利于痛风病人控制血尿酸水平。比如某些水果罐头,为了增加口感和保质期,会添加较多的糖,食用后可能导致血尿酸波动。 酒精类饮品 1.啤酒:啤酒中含有较多的嘌呤前体物质,在体内代谢后会生成尿酸,而且饮酒还会抑制尿酸的排泄。有研究显示,饮用啤酒后血尿酸升高的幅度较大,痛风病人饮用啤酒后痛风急性发作的风险明显增加。 2.白酒:白酒中的乙醇会影响尿酸的代谢过程,促使尿酸生成增多,同时还会竞争抑制尿酸的排泄途径,从而使血尿酸水平升高,诱发痛风发作。

    2025-09-30 09:54:48
  • 为什么吃了痛风药后感觉更痛了

    服用痛风药后感觉更痛有多种原因,包括尿酸波动引发炎症反应,开始使用某些痛风药有初始效应,个体差异因素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影响,还有可能与患者用药依从性、心理因素等有关,其中主要是生理机制相关因素起主导作用。 药物的初始效应 某些痛风药物在初始使用时可能会有这样的表现。比如秋水仙碱等药物,在开始应用时,其作用机制可能在初期阶段没有完全发挥稳定的抗炎镇痛效果,或者药物对机体的调节需要一定时间,而在这个过渡阶段,炎症可能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导致疼痛没有缓解甚至感觉更痛。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初始反应存在差异,一些患者可能对药物的这种初始效应更为敏感,从而出现服药后疼痛加重的情况。 个体差异因素 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对此的反应不同。对于老年患者,其机体的代谢和免疫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在尿酸波动引发炎症反应时,可能更难以快速适应,疼痛加剧的感觉可能更明显。女性痛风患者在激素等因素影响下,身体的炎症反应调节与男性有所不同,也可能导致服药后疼痛感受有差异。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酒、高嘌呤饮食的患者,本身体内尿酸水平波动基础较大,在服用痛风药后,尿酸盐结晶溶解过程中引发炎症的程度可能更严重,疼痛更明显。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痛风患者,其尿酸的代谢和药物的代谢都与正常人群不同,在使用痛风药后,尿酸波动对机体的影响以及药物带来的反应都更为复杂,也更容易出现服药后疼痛加重的情况。 其他可能因素 还有可能是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等因素相关。如果患者没有按照正确的用药方案规范用药,比如自行增减药量等,也可能影响药物对痛风病情的控制效果,导致疼痛没有缓解反而加重。另外,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可能有一定影响,当患者对病情恢复有较高期望但服药后疼痛未马上缓解时,可能会放大疼痛的感觉,但这是相对次要的因素,主要还是生理机制相关因素起主导作用。

    2025-09-30 09:53:1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