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主要从事儿科免疫性疾病和危重病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儿内科各种过敏风湿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咳嗽、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血管炎、牛奶过敏、尘螨过敏等),儿童风湿危重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狼疮危象等)的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儿童反复感染(免疫缺陷型疾病等)的鉴别诊治。
向 Ta 提问
中华医学会免疫学组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过敏免疫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儿童过敏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儿科学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第二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成员。
展开-
晨起手指关节僵硬疼痛怎么回事
晨起手指关节僵硬疼痛可能由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腱鞘炎等引起,不同疾病发病机制、年龄性别因素、生活方式影响及病史关联各有特点,如类风湿关节炎多见于30-50岁女性,与遗传、感染等有关;骨关节炎是退行性疾病,中老年人易患,与手部过度使用等有关;痛风性关节炎因嘌呤代谢紊乱致尿酸盐结晶沉积,40岁以上男性多见,与高嘌呤饮食等有关;腱鞘炎由手指长期快速活动等致无菌性炎症,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与不良手部活动方式等有关。 一、类风湿关节炎 发病机制: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可能与遗传、感染、环境等因素有关。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导致滑膜炎症、增生,进而侵蚀关节软骨和骨,引起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晨起手指关节僵硬疼痛是常见表现,一般持续时间较长,常超过1小时。 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30-50岁女性,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年轻女性若出现晨起手指关节僵硬疼痛,需警惕类风湿关节炎可能,应及时就医检查。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或工作中手部过度劳累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日常应注意手部保暖,避免过度劳损。 病史关联: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若有相关家族病史且出现晨起手指关节僵硬疼痛,需密切关注。 二、骨关节炎 发病机制: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主要是关节软骨退变损伤、骨质增生等引起。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磨损,手指关节软骨也不例外,当晨起活动时,关节面之间摩擦增加,可出现僵硬疼痛,活动后症状可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僵硬疼痛可逐渐加重。 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雌激素减少会影响关节软骨代谢,增加骨关节炎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影响:手部过度使用,如长期从事精细手工劳作、频繁使用手机电脑等,会加速关节软骨磨损,增加骨关节炎发生晨起手指关节僵硬疼痛的几率,应注意合理使用手部。 病史关联:既往有手部外伤史等可能增加骨关节炎发病风险,有手部外伤病史者出现晨起手指关节僵硬疼痛需考虑骨关节炎可能。 三、痛风性关节炎 发病机制: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引起的炎症反应。当尿酸盐结晶沉积在手指关节时,可在晨起出现关节僵硬疼痛,疼痛较为剧烈,常呈刀割样、撕裂样。 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发病风险增加。男性由于生活方式等因素,血尿酸升高风险较高,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酸代谢紊乱风险增加。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嘌呤饮食,如大量摄入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会使血尿酸升高,增加痛风性关节炎发病及晨起手指关节僵硬疼痛的发生几率,应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 病史关联:有痛风家族史或既往有高尿酸血症病史者,更易出现痛风性关节炎及晨起手指关节僵硬疼痛,需定期监测血尿酸。 四、腱鞘炎 发病机制:手指长期快速活动、过度摩擦等可引起腱鞘炎,如频繁打字、织毛衣等,导致肌腱和腱鞘之间反复摩擦,出现无菌性炎症,晨起时手指关节僵硬疼痛,活动后稍缓解,但活动过多又会加重疼痛。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手工劳动者、长期电脑操作者等,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从事相关手工劳作机会较多时需注意。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不良的手部活动方式是主要诱因,如不正确的手部姿势、过度用力等,应纠正不良生活方式,避免手指过度劳累。 病史关联:既往有手部腱鞘炎发作史者,再次发病风险增加,需注意手部保养。
2025-09-30 13:21:53 -
风湿是怎么引起的呢
风湿性疾病的发病与遗传、感染、免疫功能紊乱、内分泌、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遗传使部分人具患病易感性;细菌(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病毒(如EB病毒)感染可诱发;免疫功能紊乱致自身抗体异常攻击组织;内分泌(如雌激素)影响部分疾病发病;寒冷潮湿等环境及化学物质等其他环境因素也与之有关。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能诱发风湿性疾病。比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风湿热的发生密切相关。当人体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可能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从而引发风湿热,出现关节炎、心脏炎等一系列症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如果发生链球菌性咽炎等感染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有可能增加患风湿热的风险。因此,对于儿童和青少年,一旦发生链球菌感染相关疾病,应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以降低风湿热的发生几率。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也可能与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有关。例如EB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发病存在一定关联。EB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进而引发相关风湿性疾病。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EB病毒感染都较为常见,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或自身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需要注意避免EB病毒等病毒的反复感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增强自身免疫力。 免疫功能紊乱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准确识别自身组织和外来病原体,发挥防御和保护作用。但在风湿性疾病患者中,免疫系统出现紊乱,自身抗体产生异常。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会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的组织器官,导致全身多系统受累,出现皮肤红斑、关节疼痛、肾脏损害等一系列症状。免疫功能紊乱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等。对于免疫功能紊乱相关的风湿性疾病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免疫调节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感染等可能加重免疫紊乱的因素,以维持机体免疫平衡。 内分泌因素 内分泌因素在一些风湿性疾病的发病中也起到作用。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例,该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这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雌激素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风险。在女性不同的生理阶段,如青春期、育龄期、更年期等,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较大,这也可能影响风湿性疾病的发病和病情变化。对于女性风湿性疾病患者,在不同生理阶段需要更加关注病情变化,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监测和治疗,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心态,以应对内分泌变化对病情的影响。 环境因素 寒冷、潮湿环境: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容易诱发风湿性疾病。例如骨关节炎的发生与关节长期受到寒冷、潮湿刺激有关。寒冷潮湿的环境会影响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导致关节组织营养供应不足,同时可能使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紧张,增加关节的负担,长期如此容易引发关节病变。对于长期在寒冷潮湿环境中工作或生活的人群,如渔民、煤矿工人等,需要注意做好关节的保暖措施,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可通过适当增加衣物、保持居住环境干燥等方式来降低患风湿性疾病的风险。 其他环境因素:一些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等环境因素也可能与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有关。例如长期接触某些有机溶剂、重金属等化学物质,可能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患风湿性疾病的可能性。在职业环境中接触这些有害物质的人群,需要做好职业防护,如佩戴防护用具、改善工作环境通风等,以减少化学物质等环境因素对身体的损害。
2025-09-30 13:19:55 -
睡醒后手指关节疼痛怎么办
睡醒后手指关节疼痛可能由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外伤等多种原因引起,可通过休息与活动调整、局部热敷、按摩等非药物措施缓解,若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因进行专业处理,不同人群如老年人、中青年、儿童有不同特殊情况,明确病因并针对性缓解治疗是关键。 一、了解可能的原因 睡醒后手指关节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多累及小关节,包括手指关节,且常呈对称性,病情会随时间进展可能出现关节畸形等。骨关节炎也是常见原因,多见于中老年人,是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等引起,手指关节的骨关节炎可在晨起时出现短暂僵硬,活动后可缓解,但随着病情发展,疼痛会逐渐加重。此外,痛风也可能导致手指关节疼痛,痛风是由于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引起的炎症反应,夜间发作较为常见,疼痛剧烈,受累关节红、肿、热、痛。还有外伤因素,如前一天手指关节受到过扭伤、挫伤等,睡醒后也可能出现疼痛。 二、非药物缓解措施 1.休息与活动调整 对于因过度使用手指导致的疼痛,首先要让手指得到充分休息。避免长时间打字、握持重物等加重手指负担的活动。可以适当进行手指的轻柔活动,如缓慢屈伸手指,每个动作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的僵硬和疼痛。 如果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休息时要注意保持手指的功能位,可使用手指夹板等辅助器具,防止关节畸形。 2.局部热敷 用温毛巾或热水袋热敷手指关节,温度以40-50℃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例如骨关节炎患者,热敷可以改善关节软骨的营养供应,缓解疼痛症状。但痛风急性发作期不宜热敷,因为热敷可能会加重炎症反应。 3.按摩 轻柔按摩手指关节周围的肌肉和组织,从手指根部向指尖方向轻轻按摩,每个手指按摩1-2分钟。按摩可以放松肌肉,缓解肌肉紧张对关节的压力,从而减轻疼痛。比如对于因外伤导致手指关节疼痛的人,按摩有助于促进损伤组织的恢复。 三、就医评估与专业处理 如果睡醒后手指关节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反复发作,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可能还会安排实验室检查(如类风湿因子、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X线、超声、磁共振成像等)来明确病因。 如果是类风湿关节炎,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给予抗风湿药物治疗等。 如果是痛风,会给予降尿酸药物等治疗。 如果是骨关节炎,可能会根据情况给予止痛药物、软骨保护剂等治疗。 四、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1.老年人 老年人手指关节疼痛较为常见,多与骨关节炎等退行性病变有关。要注意避免手指过度负重,如提重物等。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柔软、轻便的物品握持,减少对关节的刺激。同时,要注意保暖,寒冷会加重关节疼痛,可佩戴手套等保暖。 2.中青年 中青年出现手指关节疼痛,若与工作相关,如长期从事电脑操作、手工劳作等,要注意调整工作姿势和强度,定时休息放松手指。如果是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因为这类疾病早期规范治疗对预后影响较大。 3.儿童 儿童睡醒后手指关节疼痛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因外伤等原因引起。如果是外伤导致,要观察手指是否有肿胀、淤血等情况,必要时及时就医。如果是不明原因的疼痛,也要引起重视,及时就诊排查是否有其他疾病。 总之,睡醒后手指关节疼痛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明确病因是关键,然后采取针对性的缓解和治疗方法,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025-09-30 13:18:29 -
脊柱关节炎就是强直性脊柱炎吗
脊柱关节炎涵盖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疾病,强直性脊柱炎是其常见典型类型,诊断时既有共同线索也有不同点,治疗有共同原则但药物等有差异,儿童、女性、老年人群患相关疾病时各有特点,需分别考虑不同情况进行诊断、治疗等。 强直性脊柱炎的归属:强直性脊柱炎是脊柱关节炎中最为常见且典型的一种类型。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关节,可导致脊柱强直、畸形等严重后果。从发病机制来看,强直性脊柱炎具有特定的遗传背景,与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密切相关,超过9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呈阳性。在临床表现上,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常表现为下腰部疼痛、僵硬,尤其在早晨起床时较为明显,活动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脊柱活动受限,严重者脊柱呈“竹节样”改变。而其他脊柱关节炎如反应性关节炎多与感染后引发的免疫反应有关,银屑病关节炎则伴有银屑病皮肤表现,炎症性肠病性关节炎与肠道炎症性疾病相关,它们在发病诱因、伴随症状等方面与强直性脊柱炎存在差异,但同属于脊柱关节炎这一大类疾病范畴。 脊柱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在诊断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共同的诊断线索:在诊断时,都会关注患者的症状表现,如是否有腰背部疼痛、关节僵硬等,也会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例如都会检查HLA-B27,虽然强直性脊柱炎中HLA-B27阳性率高,但其他脊柱关节炎也可能有HLA-B27阳性情况。影像学检查方面,都可能涉及骶髂关节的X线、CT或MRI检查,观察骶髂关节是否有炎症、破坏等改变。 不同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有相对更具特征性的标准,比如纽约标准等,强调骶髂关节炎症结合脊柱病变等表现来明确诊断。而其他脊柱关节炎有各自相对独特的诊断要点,反应性关节炎需有前驱感染史等,银屑病关节炎要有银屑病皮肤表现等作为诊断依据,以此区分于强直性脊柱炎及其他脊柱关节炎类型。 治疗方面的关联与差异 共同的治疗原则:都需要根据病情程度采取综合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方面,都强调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维持脊柱和关节的活动度,如游泳是对脊柱关节炎患者较好的锻炼方式,能在不增加关节负重的情况下锻炼脊柱等部位的功能。 差异之处:药物治疗上,强直性脊柱炎常用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等)来缓解疼痛和炎症,还有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效果较为显著。而其他脊柱关节炎根据各自特点选用药物,反应性关节炎可能在有感染诱因时需要考虑抗感染相关的辅助治疗,银屑病关节炎在使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时要考虑对皮肤银屑病的影响等,药物选择和使用重点因疾病不同而有所差异。 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 儿童人群:儿童脊柱关节炎中也可能有类似强直性脊柱炎的表现,但儿童脊柱关节炎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非药物治疗在儿童中的依从性等问题需要关注,比如儿童可能更难坚持长期的体育锻炼,需要家长和医生共同引导。 女性人群:女性患脊柱关节炎或强直性脊柱炎时,在病情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一定差异,例如症状的严重程度、疾病进展速度等可能不同。在治疗中,女性患者如果有生育计划,药物的选择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如生物制剂在孕期的使用需要谨慎评估风险受益比。 老年人群:老年脊柱关节炎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要更加注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非药物治疗方面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状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和活动量,避免因锻炼不当导致骨折等并发症。
2025-09-30 13:18:00 -
痛风可吃什么
不同食物对痛风患者有不同影响,蔬菜类绿叶蔬菜、黄瓜等可适量食用,水果类苹果、梨嘌呤低可常吃,谷物类大米、小麦合适食用,蛋白质类鸡蛋、低脂牛奶是优质选择,儿童和老年痛风患者饮食有不同注意事项,需保证营养均衡并兼顾基础疾病等情况。 一、蔬菜类 1.绿叶蔬菜:如菠菜、油菜、生菜等,绿叶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且嘌呤含量较低。以菠菜为例,每100克菠菜中嘌呤含量约为29.8毫克,适量食用有助于补充营养,且不会明显升高血尿酸水平。对于痛风患者来说,可每日摄入500克左右的绿叶蔬菜来获取丰富营养。 2.黄瓜:黄瓜水分含量高,达96%以上,嘌呤含量极低,每100克黄瓜中嘌呤含量约为3.3毫克。它不仅能为人体补充水分,还能促进尿液排出,帮助尿酸排泄。痛风患者可经常食用黄瓜,可凉拌、清炒或生吃,每日食用量可在200克-300克。 二、水果类 1.苹果:苹果是一种常见且适合痛风患者的水果,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每100克苹果中嘌呤含量约为1.2毫克。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尿酸排泄,苹果的低嘌呤特性使其成为痛风患者的理想选择。一般建议痛风患者每日食用1-2个中等大小的苹果。 2.梨:梨也是嘌呤含量很低的水果,每100克梨中嘌呤含量约为1.0毫克左右,且水分充足。梨具有清热降火、润肺止咳等功效,痛风患者可每日食用1-2个梨来补充水分和营养。 三、谷物类 1.大米:大米是主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低嘌呤食物,每100克大米中嘌呤含量约为11.0毫克。痛风患者可将大米作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来源,每日摄入量可根据个人能量需求调整,一般成年人每日可摄入150克-200克左右的大米来提供能量。 2.小麦:以全麦面包为例,全麦面包相对于精制面粉制作的面包,保留了更多的营养成分,且嘌呤含量低。每100克全麦面包中嘌呤含量约为20.0毫克左右,痛风患者可适量食用全麦面包来替代部分精制谷物食品,每日食用量可在50克-100克。 四、蛋白质类 1.鸡蛋:鸡蛋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嘌呤含量极低,每100克鸡蛋中嘌呤含量约为3.5毫克。鸡蛋易于消化吸收,痛风患者每日可食用1个鸡蛋来补充蛋白质。对于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痛风患者,可根据血脂情况适当调整鸡蛋的食用量,如血脂正常时可每日1个,血脂异常时可每隔1-2日食用1个。 2.低脂牛奶:低脂牛奶富含蛋白质和钙等营养成分,嘌呤含量低,每100克低脂牛奶中嘌呤含量约为1.4毫克。痛风患者每日可饮用300毫升左右的低脂牛奶来补充营养,对于乳糖不耐受的患者可选择低乳糖牛奶或酸奶等替代品。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痛风患者:儿童痛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在饮食选择上需更加谨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营养均衡。在蔬菜、水果、谷物和蛋白质类食物的选择上,要确保各类营养素的充足供应。例如,蔬菜和水果的摄入要保证足够的量以满足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需求,谷物选择要兼顾能量供应和营养保留,蛋白质类食物如鸡蛋、低脂牛奶的摄入要根据儿童年龄和体重合理安排,避免因饮食不当影响生长发育。 2.老年痛风患者:老年痛风患者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饮食选择上,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例如,对于合并糖尿病的老年痛风患者,在选择谷物类食物时要选择低升糖指数的谷物,如全麦面包等,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以稳定血糖;在选择蛋白质类食物时,要注意低脂牛奶等的选择,避免过多饱和脂肪摄入加重心血管负担。同时,老年患者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保证营养物质的吸收。
2025-09-30 13: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