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萍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主要从事儿科免疫性疾病和危重病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儿内科各种过敏风湿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咳嗽、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血管炎、牛奶过敏、尘螨过敏等),儿童风湿危重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狼疮危象等)的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儿童反复感染(免疫缺陷型疾病等)的鉴别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中华医学会免疫学组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过敏免疫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儿童过敏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儿科学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第二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成员。

展开
个人擅长
主要从事儿科免疫性疾病和危重病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儿内科各种过敏风湿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咳嗽、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血管炎、牛奶过敏、尘螨过敏等),儿童风湿危重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狼疮危象等)的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儿童反复感染(免疫缺陷型疾病等)的鉴别诊治。展开
  • 系统性狼疮能治好吗

    系统性红斑狼疮目前不能完全根治,但规范治疗可实现长期缓解。治疗有药物治疗等,需个体化方案。病情发作状况、患者依从性、生活方式影响预后。育龄女性、儿童、老年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育龄女性病情稳定期可妊娠但需监测,儿童治疗要谨慎考虑生长发育,老年患者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治疗方法及效果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可迅速抗炎、抑制免疫反应;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等,能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通过合理应用这些药物,多数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症状缓解,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例如,规范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患者体内自身抗体水平可下降,炎症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等可恢复正常范围。 个体化治疗: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存在个体差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脏器受累情况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轻症患者,可能仅使用少量糖皮质激素和羟氯喹等药物就能有效控制病情;而对于病情较重、有重要脏器受累的患者,则需要联合多种强效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经过规范的个体化治疗,很多患者可以达到临床缓解,即没有明显的症状,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能够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 影响预后的因素 病情发作时的状况:如果患者在发病时就已经出现了重要脏器如肾脏、心脏、神经系统等的严重受累,预后相对较差;而发病时仅为皮肤黏膜受累等较轻表现的患者,预后通常较好。例如,出现狼疮性肾炎且病理类型较严重的患者,治疗难度相对较大,病情更容易复发和进展;而单纯皮肤型红斑狼疮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后病情缓解的概率较高。 患者的依从性:患者是否严格遵医嘱治疗对预后影响很大。如果患者不能按时服药、随意增减药量或自行停药,很容易导致病情复发。比如,部分患者在症状缓解后认为疾病已经治愈,便停止用药,结果很快出现病情反复,再次入院治疗。 生活方式:合理的生活方式对病情控制也非常重要。患者需要避免阳光直射,因为紫外线可能诱发病情活动;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引发病情复发;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压力过大等精神因素也可能影响病情。例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晒,使用遮阳伞、防晒霜等,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有助于病情的稳定。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可以妊娠,但需要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进行。妊娠前需要评估病情活动度,尽量在病情缓解至少6个月以上且停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后再考虑妊娠。妊娠期间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和胎儿情况,因为妊娠可能会诱发病情活动,同时要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有些治疗红斑狼疮的药物在妊娠期间需要调整或更换。 儿童患者: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指标,如身高、体重等,同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儿童生长迟缓、骨质疏松等问题。医生会根据儿童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如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 老年患者: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选择要兼顾红斑狼疮的治疗和基础疾病的控制,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使用治疗红斑狼疮的药物时要注意对这些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老年患者的机体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耐受性与年轻患者不同,需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025-09-30 13:16:55
  • 痛风经常发作有危险不

    痛风经常发作有诸多危险性,会对关节造成关节破坏、引发慢性关节炎损害;对肾脏可导致痛风性肾病、形成尿酸性尿路结石;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包括促进动脉硬化、引发高血压。 对关节的损害: 关节破坏:尿酸盐晶体反复沉积在关节内,会引起慢性炎症反应,不断破坏关节软骨和骨质,导致关节畸形。例如,长期频繁发作痛风的患者,可能出现手指、脚趾等关节的变形,影响关节的正常功能,使患者的活动受限,生活质量下降。在年龄方面,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频繁发作的痛风都会对关节造成进行性的损害,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修复能力下降,这种损害可能会更加严重。对于女性患者,由于生理结构等因素,在痛风发作频繁时,关节受损的风险可能因为激素水平等因素而有不同的表现,但总体上频繁发作都会导致关节结构破坏。有痛风病史的患者,如果不控制发作频率,关节破坏的进程会加快。 慢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的痛风会使关节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关节疼痛、肿胀持续存在,即使在发作间期也可能有关节的不适感。这会长期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比如无法长时间行走、攀爬等。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需要频繁使用关节的人,痛风频繁发作对关节的损害会更明显,因为关节使用频率高,容易反复受到尿酸盐晶体的刺激。 对肾脏的损害: 痛风性肾病:尿酸盐结晶在肾脏间质沉积,可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逐渐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早期可能表现为夜尿增多,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蛋白尿、血尿,进而发展为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不同年龄的患者,肾脏对尿酸盐沉积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人肾脏功能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减退,痛风频繁发作时,肾脏受损的速度可能更快。女性患者在更年期后,肾脏功能可能会有变化,痛风频繁发作对肾脏的损害可能会因个体激素水平等因素而有所差异。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痛风频繁发作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加快肾病的进展。 尿酸性尿路结石:血尿酸升高,过多的尿酸经尿液排出,当尿液中尿酸浓度过高时,可形成尿酸结石,引起肾绞痛、血尿等症状,还可能导致泌尿系统感染、梗阻等并发症。在生活方式上,饮水少的患者,尿液浓缩,更容易形成尿酸性尿路结石,而频繁发作痛风的患者如果不注意饮水,结石形成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动脉硬化:痛风患者经常发作时,体内慢性炎症状态持续存在,会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血尿酸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频繁发作的痛风会使血尿酸波动较大,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引起动脉硬化,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的人群,动脉硬化的进程不同,年轻人如果频繁发作痛风,长期的炎症刺激也会逐渐影响血管健康,而老年人本身动脉硬化的基础可能存在,痛风频繁发作会加速这一过程。女性患者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本来就会增加,痛风频繁发作会进一步加重这种风险。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的患者,痛风频繁发作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会显著升高。 高血压:痛风与高血压常常相伴存在,频繁发作的痛风会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血压升高。例如,尿酸盐沉积可能影响肾脏的钠排泄功能,导致水钠潴留,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同时,炎症反应也会干扰血管的正常调节功能。对于不同性别的患者,血压受痛风频繁发作的影响可能有不同的表现,但总体都会使高血压的控制难度增加。年龄较大的患者,在痛风频繁发作时,血压波动可能更明显,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定的情况。有家族高血压病史的患者,痛风频繁发作会使高血压的发病几率大幅提升。

    2025-09-30 13:16:38
  •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一般多久能治好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治疗疗程个体差异大,受疾病亚型、病情严重程度、患儿个体差异、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影响。病情较轻少关节型数月可能控制好但需监测;病情重的多关节型或全身型常需数年,全身型还易多系统受累治疗难疗程长。疾病亚型中少关节型预后较好疗程短,多关节型等复杂亚型疗程长;病情越重疗程越长;患儿年龄、自身免疫状态等个体差异影响疗程;治疗依从性差会致病情反复延长疗程,需长期规范治疗并据情况调方案以控病情改善预后。 一、病情较轻的少关节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部分病情较轻的少关节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经过规范治疗,可能在数月内病情得到较好控制。例如,一些患儿在早期诊断后,及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进行治疗,同时配合适当的康复锻炼,可能在3-6个月左右病情明显缓解,炎症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关节症状改善,活动度逐渐恢复接近正常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治愈,后续仍需要密切监测,因为存在复发的可能。 二、病情较重的多关节型或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对于病情较重的多关节型或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治疗疗程通常较长。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可能需要使用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一般来说,可能需要数年的治疗过程。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儿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例如,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可能需要持续用药1-2年甚至更长时间,并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以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且在病情缓解后,还需要逐步减量药物,这个减量过程也可能持续数月至数年,整个治疗过程可能需要2-5年甚至更久。 影响治疗疗程的因素 一、疾病亚型 不同亚型的幼年特发性关节炎预后不同,少关节型相对预后较好,治疗疗程可能相对较短;而多关节型、全身型等亚型病情相对复杂,治疗疗程较长。例如,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容易出现全身多系统受累,如发热、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治疗难度较大,疗程更长。 二、病情严重程度 病情越严重,治疗疗程往往越长。如果患儿在诊断时关节破坏已经比较严重,或者存在多器官功能受累等情况,需要更多的药物治疗和更长时间的康复干预。例如,一些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在急性期出现严重的关节肿胀、疼痛,影响正常活动,并且伴有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这种情况下需要更积极和长期的治疗来控制炎症,防止关节进一步受损,治疗疗程可能会延长至数年。 三、患儿个体差异 患儿的年龄、自身免疫状态等个体差异也会影响治疗疗程。年龄较小的患儿,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药物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需要更加个体化,这可能会影响治疗的进程和疗程。例如,婴幼儿时期患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在使用一些免疫抑制剂时需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治疗方案的调整可能相对谨慎,从而可能使治疗疗程相对延长。而自身免疫状态较好的患儿,对药物的反应可能较好,治疗疗程可能相对较短;反之,自身免疫状态较差的患儿,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来控制病情。 四、治疗依从性 患儿及家长的治疗依从性也对治疗疗程有重要影响。如果患儿不能按时服药,或者不能配合康复锻炼等治疗措施,会导致病情反复,治疗疗程延长。例如,一些患儿在病情缓解后,家长认为孩子症状改善就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复发,需要重新开始治疗,从而延长了整个治疗疗程。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治疗疗程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总体来说,需要长期、规范的治疗,并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控制病情,改善预后。

    2025-09-30 13:16:18
  • 什么引起风湿病

    风湿病的发生与遗传、感染、免疫异常、内分泌、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遗传方面许多风湿病具遗传易感性;感染因素中细菌(如链球菌与风湿热、肺炎衣原体与反应性关节炎)和病毒(如EB病毒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可引发;免疫异常时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致发病;内分泌因素中性激素(女性发病多与雌激素有关)及其他内分泌激素异常可关联;环境因素里寒冷潮湿环境易诱发,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也可能相关。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 链球菌感染与风湿热关系密切。当人体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部分人可能引发风湿热,进而影响关节等部位。例如,在儿童和青少年中,链球菌感染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有可能诱发风湿热相关的关节病变等表现。 一些细菌感染还可能与其他风湿病相关,如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反应性关节炎可能存在一定关联。对于有细菌感染史的人群,特别是反复感染的情况,需要警惕风湿病的发生,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排查。 病毒感染: EB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病可能有关联。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EB病毒感染的检出率较高。病毒感染可能通过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系统紊乱,从而引发风湿病。对于有病毒感染病史的人群,尤其是自身免疫功能较弱的个体,如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等,要注意监测自身免疫相关指标,预防风湿病的发生。 免疫异常 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自身和非自身物质的功能。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从而引发风湿病。例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机体的免疫调节紊乱,自身抗体产生增多,如抗核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的出现,导致全身多系统、多器官受到免疫损伤,出现关节疼痛、皮疹、肾脏损害等一系列风湿病的表现。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存在免疫紊乱基础的人群,如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患者等,更易受到风湿病的侵袭,需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态,加强免疫相关的监测和维护。 内分泌因素 性激素: 风湿病的发生与性激素有关,尤其在女性中更为明显。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女性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这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变化等有关。雌激素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参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病的发病过程。育龄期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需要注意自身关节、皮肤等方面的健康,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关节疼痛、皮疹等情况时,要及时排查是否与风湿病相关。 其他内分泌激素: 甲状腺激素等内分泌激素的异常也可能与某些风湿病存在关联。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患者,可能伴有关节疼痛等类似风湿病的表现,其具体机制可能与内分泌紊乱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免疫调节等有关。对于内分泌功能异常的人群,如患有甲状腺疾病等,需要综合评估内分泌状况与风湿病发生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健康管理。 环境因素 寒冷、潮湿环境: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容易诱发风湿病。例如,在一些寒冷潮湿地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寒冷潮湿的环境可能影响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导致关节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发生改变,从而增加关节受损和风湿病发生的风险。对于生活在寒冷潮湿地区的人群,要注意做好关节的保暖措施,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以降低风湿病的发病风险。 其他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环境因素也可能与风湿病有关。例如长期接触硅等物质可能与硅沉着病等相关的关节病变有一定关系。对于长期处于特定职业环境中接触可能致病化学物质的人群,如从事化工行业等工作的人员,要做好职业防护,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与环境相关的风湿病表现。

    2025-09-30 13:15:28
  • 产后风湿病怎么食疗

    产后风湿病可通过多种食疗方辅助调理,如薏米红豆粥祛湿、生姜羊肉汤散寒、木瓜汤改善关节屈伸、当归生姜羊肉汤补气血散寒湿、黑豆核桃粥补肾强筋骨等,食疗时需根据体质选择、不能替代正规医疗、注重营养均衡,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受寒、保持良好心态。 一、薏米红豆粥 食材组成:薏米30克、红豆30克。 制作方法:将薏米和红豆洗净后,浸泡数小时,然后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至软烂即可。 功效原理:薏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等作用,红豆能健脾利湿,产后风湿病患者食用薏米红豆粥有助于祛湿,改善因湿邪引起的关节不适等症状。薏米和红豆都属于药食同源的食材,对于产后身体较为虚弱且有湿邪情况的产妇较为适宜,能在补充营养的同时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 二、生姜羊肉汤 食材组成:生姜10克、羊肉200克左右。 制作方法:羊肉洗净切块,生姜切丝,先将羊肉放入锅中加水炖煮,待羊肉半熟时加入生姜丝,继续炖煮至羊肉熟透。 功效原理:羊肉性温热,能温中补虚,生姜有散寒解表、温中止呕等功效。产后风湿病患者多有受寒因素,生姜羊肉汤可以帮助产妇驱散体内的寒邪,起到温经散寒的作用,对于因寒邪导致的关节疼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羊肉食用量要适当,对于产后身体较热或有上火倾向的产妇,需控制羊肉的摄入量。 三、木瓜汤 食材组成:木瓜适量。 制作方法:将木瓜洗净后,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炖煮,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少量冰糖调味。 功效原理:木瓜具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的功效。产后风湿病患者常有关节屈伸不利等情况,木瓜汤有助于改善关节的屈伸功能,缓解因风湿引起的关节不适。对于产后体质相对较弱的产妇,木瓜汤相对温和,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身体的风湿状况,且味道相对较好,容易被产妇接受。 四、当归生姜羊肉汤(升级版) 食材组成:当归10克、生姜10克、羊肉200克。 制作方法:羊肉洗净切块,当归、生姜洗净,一同放入锅中,加足量水,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转小火慢炖至羊肉熟烂。 功效原理:当归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生姜散寒,羊肉温中补虚。此汤对于产后气血不足且有寒邪、湿邪的风湿病患者有较好的调理作用,能帮助产妇补充气血,同时驱散寒邪,促进身体的恢复,改善关节疼痛等症状。但当归的用量要适中,对于产后出血较多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产妇,需在医生指导下食用。 五、黑豆核桃粥 食材组成:黑豆30克、核桃15克、大米50克。 制作方法:黑豆提前浸泡,核桃去壳取仁,大米洗净,将所有食材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熬煮成粥。 功效原理:黑豆具有补肾益阴、健脾利湿等作用,核桃能补肾固精、温肺定喘、润肠通便。产后风湿病患者食用黑豆核桃粥可以起到补肾的作用,从中医角度讲,肾主骨,补肾有助于强壮筋骨,改善因产后身体虚弱导致的筋骨不适等情况,对于产后不同体质的产妇都有一定的益处,黑豆和核桃的搭配能提供丰富的营养成分,帮助产妇恢复体力。 在进行食疗时,产后风湿病患者还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自身的体质来选择合适的食疗方,比如体质偏热的产妇要避免过多食用温热性较强的食材;其次,食疗只是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正规的医疗治疗,如果产后风湿病症状较为严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另外,产后身体较为特殊,饮食要注重营养均衡,除了上述食疗方外,还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同时,产妇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再次受寒,保持良好的心态,这对于产后风湿病的康复也非常重要。

    2025-09-30 13:14:4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