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主要从事儿科免疫性疾病和危重病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儿内科各种过敏风湿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咳嗽、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血管炎、牛奶过敏、尘螨过敏等),儿童风湿危重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狼疮危象等)的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儿童反复感染(免疫缺陷型疾病等)的鉴别诊治。
向 Ta 提问
中华医学会免疫学组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过敏免疫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儿童过敏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儿科学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第二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成员。
展开-
浑身关节响怎么回事
关节响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关节响与年龄、生活方式有关,无不良影响;病理性关节响包括关节软骨损伤(有外伤史、中老年人等易出现,伴疼痛肿胀等)、韧带损伤(剧烈运动者易发生,伴局部疼痛肿胀等)、骨关节炎(中老年人、女性多见,伴关节疼痛等)、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紊乱致中青年、女性易患,伴多关节症状),出现异常关节响伴不适需及时就医,日常要注意姿势、避免劳累损伤,适当运动,关注关节健康。 一、生理性关节响 (一)关节摩擦产生 1.年龄因素:年轻人关节软骨弹性好、关节液润滑作用佳,活动时关节面之间、软骨垫与关节面之间、肌腱和关节囊之间等,会因摩擦或滑动产生响声。比如青少年在生长发育阶段,关节活动相对灵活,这种生理性弹响较为常见。 2.生活方式影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后突然活动关节,如久坐后起身活动颈部、膝关节等,关节面之间、软骨、滑膜、韧带等组织发生相对运动,就可能出现弹响,一般不伴有疼痛或不适,对身体无不良影响。 二、病理性关节响 (一)关节软骨损伤 1.病史相关:有外伤史的人群,如关节曾受过撞击、扭伤等,可能导致关节软骨损伤。例如运动损伤中,篮球运动员频繁急停急转可能造成膝关节软骨磨损,进而出现关节响,常伴有疼痛、肿胀等症状。 2.年龄性别差异: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退变,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关节软骨退变可能加速,容易出现关节软骨损伤相关的关节响,且损伤修复能力较年轻人差。 3.表现及机制:关节软骨损伤后,关节活动时损伤部位相互摩擦、碰撞,就会产生响声,同时可能伴有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表现。 (二)韧带损伤 1.生活方式因素: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如足球运动员、体操运动员等,韧带容易受到过度牵拉而损伤。比如足球运动员在争顶头球时,颈部韧带可能受到异常牵拉导致损伤,出现关节响。 2.病理机制:韧带损伤后,关节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关节在活动时韧带与周围组织摩擦或关节异常活动,就会产生响声,常伴有局部疼痛、肿胀、压痛等症状。 (三)骨关节炎 1.年龄性别特征: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随着年龄增加,关节软骨磨损、骨质增生等退变情况逐渐加重,容易引发骨关节炎。 2.发病机制:骨关节炎患者关节软骨退化、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等,关节活动时增生的骨质与周围组织摩擦或关节面异常摩擦,会出现关节响,同时伴有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畸形等表现,活动后症状可能有所变化。 (四)类风湿关节炎 1.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具体机制与自身抗体产生等有关。该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以中青年多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2.病理表现及关节响机制: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累及关节滑膜,导致滑膜炎症、增生,进而引起关节软骨和骨质破坏。关节活动时,炎症的滑膜、受损的软骨和骨质等相互影响,产生关节响,常伴有对称性多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病情进展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如果出现浑身关节响且伴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异常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过度劳累和关节损伤,适当进行关节的合理运动以维持关节功能,但运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剧烈损伤关节。对于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关注关节健康,定期进行关节相关的健康评估。
2025-09-30 13:09:04 -
早上睡醒手指关节痛是怎么回事
手指晨起关节痛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多见于中年女性,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有关,有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表现,需通过血液、影像学检查诊断并规范治疗)、骨关节炎(中老年人多发,与长期劳损等有关,以关节软骨损害为主,可通过减少活动、物理治疗等缓解)、痛风性关节炎(与高嘌呤饮食、饮酒等生活方式相关,因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急性发作剧痛,需控制饮食并治疗)、腱鞘炎(手指长期过度摩擦劳损致腱鞘炎症,有屈伸受限等表现,需休息、物理治疗)、外伤因素(有手指外伤史,局部有肿胀淤血等,需观察处理,严重及时就医)。 一、类风湿关节炎 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中年女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发病机制: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有关。 症状表现:晨起手指关节痛是常见症状,一般持续1小时以上者意义较大,同时还可伴有手指关节肿胀、僵硬、畸形等,病情逐渐进展会影响手指的正常活动功能。 应对措施:需及时就医,通过血液检查(如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影像学检查(如双手X线)等明确诊断,早期规范治疗,可使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等控制病情进展。 二、骨关节炎 年龄与生活方式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劳损、关节过度使用等生活方式因素是重要诱因,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手指频繁屈伸活动等。 发病机制:是一种以关节软骨损害为主,并累及整个关节组织的关节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磨损、退化,加上慢性损伤等因素导致发病。 症状表现:晨起手指关节痛,活动后可稍有缓解,但随病情发展,疼痛会持续存在,手指关节可能有肿胀、压痛,活动时可闻及骨擦音等。 应对措施:减少手指的过度活动,注意关节保暖,可通过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等)缓解症状,严重时需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药物或手术治疗。 三、痛风性关节炎 生活方式因素:常与高嘌呤饮食、饮酒等生活方式相关,肥胖、有痛风家族史者易患。 发病机制: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手指关节等部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症状表现:晨起手指关节突发剧烈疼痛,疼痛较为剧烈,呈刀割样、撕裂样,局部可出现红肿、发热等表现,疼痛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应对措施:急性发作期需减少活动,及时就医,通过血液尿酸检测等明确诊断,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缓解期需调整饮食,控制血尿酸水平。 四、腱鞘炎 生活方式因素:手指长期过度摩擦、劳损是常见原因,如长期打字、织毛衣、玩手机游戏等。 发病机制:手指频繁活动使肌腱与腱鞘反复摩擦,导致腱鞘发生无菌性炎症。 症状表现:晨起手指关节痛、僵硬,活动后稍缓解,但活动时可感到手指屈伸受限,有时可摸到结节,按压时有疼痛。 应对措施:减少手指的过度活动,让手指充分休息,可进行局部热敷等物理治疗,必要时就医考虑封闭治疗等。 五、外伤因素 病史与生活方式因素:有手指外伤病史,或近期有手指过度牵拉、碰撞等情况,如运动时手指受伤、做家务时手指被夹等。 发病机制:手指受伤后,局部组织受损,晨起时可能因血液循环不畅等出现疼痛。 症状表现:有明确的外伤史,手指局部可能有肿胀、淤血、压痛等表现,疼痛程度与外伤严重程度相关。 应对措施:观察手指受伤情况,轻度外伤可先进行冷敷等处理,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活动障碍等,需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X线等,以排除骨折等严重情况。
2025-09-30 13:07:11 -
导致患风湿病的原因有哪些
风湿病的发生与遗传、感染、内分泌、环境及免疫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相关。遗传使部分人具易感性;细菌(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幽门螺杆菌)、病毒(如EB病毒)感染可诱发;女性因内分泌中雌激素影响患病几率高;长期寒冷潮湿环境、接触化学物质等环境因素易致患病人群增加;免疫功能紊乱时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引发自身免疫性风湿病。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能诱发风湿病。例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风湿热的发生密切相关。当人体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可能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引发风湿热,进而可能发展为风湿性心脏病等相关病症。另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也存在一定关联,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相对较高,但具体的作用机制还在进一步探索中。对于有细菌感染史的人群,尤其是反复发生细菌感染的情况,需要警惕其可能引发风湿病的风险,及时治疗感染病灶。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也可能与风湿病的发病有关。例如,EB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存在一定联系。EB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机制,导致免疫系统失衡,从而增加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病的几率。在病毒流行季节或有病毒接触史的人群中,要注意增强自身免疫力,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降低患风湿病的风险。 内分泌因素 女性患风湿病的几率相对较高,这与内分泌因素密切相关。雌激素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在女性的不同生理阶段,如青春期、育龄期、更年期等,雌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例如,在育龄期女性中,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可能会使得自身免疫系统更容易出现异常,从而增加了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的风险。对于女性而言,在不同生理阶段要注意内分泌的调节,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定。 环境因素 寒冷、潮湿环境: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容易诱发风湿病。例如,在寒冷潮湿的气候下,人体的血液循环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关节周围的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使得关节组织更容易受到损伤和炎症的侵袭。长期居住在潮湿地下室或经常在寒冷户外工作的人群,患风湿病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人群要注意改善居住和工作环境,保持环境的干燥和温暖,减少寒冷潮湿对身体的影响。 化学物质接触: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也可能增加患风湿病的风险。例如,长期接触有机溶剂、重金属等化学物质,可能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进而引发风湿病。从事相关化工行业工作的人群,要做好职业防护,避免长时间直接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减少化学物质对身体的损害。 免疫功能紊乱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自身和非自身物质,从而有效地抵御病原体的入侵。但当免疫功能紊乱时,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的正常组织,引发自身免疫性风湿病。例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免疫系统会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的多种组织和器官,导致全身多系统的病变。免疫功能紊乱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感染、环境等,当机体的免疫调节机制出现异常时,就容易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进而引发风湿病。对于免疫功能紊乱的人群,需要进一步排查可能的诱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节免疫系统,如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必要的药物干预等。
2025-09-30 13:04:41 -
蒲公英能治疗痛风吗
蒲公英对痛风作用机制及研究有限,痛风正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降尿酸、抗炎止痛等),特殊人群痛风患者使用蒲公英需注意,儿童、孕妇哺乳期女性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有不同禁忌。 蒲公英含有多种成分,如黄酮类、多糖类、萜类等。有研究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等作用。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升高,进而引起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等部位引发炎症反应。蒲公英的抗炎作用可能对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有一定的缓解潜力,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阶段。例如一些体外细胞实验发现蒲公英提取物可以抑制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但这与在人体痛风患者中的实际效果还有很大差距。 现有临床研究情况 目前关于蒲公英治疗痛风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且证据力度不足。在已有的有限临床研究中,还没有足够充分的大样本、高质量临床试验证实蒲公英可以明确有效地降低血尿酸水平以及完全控制痛风的发作。虽然有个别小样本的临床观察发现部分痛风患者在辅助使用蒲公英后,关节疼痛等症状有一定程度的减轻,但这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不能就此认定蒲公英能治疗痛风。 痛风的正规治疗方式 一般治疗方面 对于痛风患者,生活方式的调整非常重要。包括低嘌呤饮食,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同时要多饮水,保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的排泄。另外,要注意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因为肥胖是痛风的危险因素之一。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痛风患者都需要遵循这些一般治疗原则。例如年轻男性痛风患者如果有长期高嘌呤饮食和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就需要严格调整饮食结构并增加运动量来控制病情;而老年女性痛风患者可能还需要考虑自身的骨健康等因素,在运动强度上要适度把握。 药物治疗方面 降尿酸药物:有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等,还有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但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肾功能、血尿酸水平、是否有痛风石等。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促进尿酸排泄药物需要谨慎评估肾功能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药物选择上也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考虑药物的肾毒性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降尿酸药物。 抗炎止痛药物:在痛风急性发作期,需要使用抗炎止痛药物缓解症状,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秋水仙碱等。但秋水仙碱的使用需要注意其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对于老年患者或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要权衡利弊。 特殊人群痛风患者使用蒲公英需注意的情况 儿童痛风患者 儿童痛风非常罕见,一般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有关。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儿童使用蒲公英来治疗痛风,不建议儿童尝试用蒲公英治疗痛风,应遵循正规的儿科痛风诊疗方案,以保障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痛风患者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属于特殊人群,目前关于蒲公英对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以及胎儿、婴儿的影响尚不明确。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未知风险,这类人群不建议自行使用蒲公英来治疗痛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和婴儿影响较小的正规治疗方法来控制痛风病情。 肝肾功能不全的痛风患者 肝肾功能不全的痛风患者本身肝肾功能已经存在一定问题,蒲公英需要经过肝肾代谢,使用蒲公英可能会加重肝肾的负担。所以这类患者不适合随意使用蒲公英来治疗痛风,在治疗痛风时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案,要充分评估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2025-09-30 13:04:06 -
手脚关节疼痛解决的方法
手脚关节疼痛原因多样,非药物干预可通过休息制动、物理治疗(热敷、冷敷、按摩)、适当运动康复训练缓解,若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据检查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特殊人群就医需告知情况综合评估处理。 一、明确手脚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 手脚关节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外伤、过度使用等。不同原因导致的疼痛特点可能有所不同,例如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常累及负重关节,疼痛在活动后加重;类风湿关节炎多为对称性小关节疼痛,常伴有晨僵现象。 二、非药物干预缓解方法 (一)休息与制动 对于因过度使用引起的手脚关节疼痛:减少相应关节的活动量是关键。比如因长时间打字导致手部关节疼痛,应避免长时间连续打字,让关节得到充分休息。对于儿童,如果是因玩耍过度导致手脚关节疼痛,要减少剧烈玩耍的时间,保证关节有恢复的时间。 外伤引起的关节疼痛:根据受伤程度适当制动,避免进一步损伤。例如手指关节扭伤后,可用夹板等进行简单固定,限制关节活动。 (二)物理治疗 热敷:适用于多数因血液循环不畅或炎症反应引起的关节疼痛。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热敷关节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对于成年人,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儿童热敷时要特别注意温度,可先测试水温,防止低温烫伤。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冷敷:如果关节疼痛是由于急性损伤(如扭伤、挫伤)引起的早期肿胀疼痛,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可以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在关节处,每次10-15分钟,每隔2-3小时一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和疼痛。但要注意,对于儿童,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且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可垫上毛巾。 按摩:由专业人员或自行轻柔按摩手脚关节周围的肌肉和关节。按摩可以帮助放松肌肉,改善关节的血液循环。例如手部关节疼痛时,可以从手指根部向指尖方向轻轻按摩,同时活动手指关节。但如果是外伤急性期或疼痛剧烈时,应避免过度按摩。对于儿童,按摩力度要轻柔,避免引起不适。 (三)适当运动与康复训练 温和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在疼痛缓解期,进行适度的关节活动度训练有助于维持关节功能。比如手指关节可以进行握拳、伸指、旋转等动作,每次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每天2-3次。对于老年人,运动要缓慢、轻柔;儿童则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进行,避免过度用力。 肌肉力量训练:加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可以更好地稳定关节,减轻关节负担。例如手部关节疼痛时,可以进行捏握力球等锻炼手部肌肉力量的活动。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选择合适难度的训练方式,儿童可选择相对简单的抓握玩具等方式进行肌肉力量训练。 三、就医评估与针对性处理 如果手脚关节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关节肿胀明显、活动受限加重、发热等,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类风湿因子、血沉等)和影像学检查(如X线、磁共振成像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如果是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关节疼痛,可能需要使用抗风湿药物等进行治疗;如果是骨关节炎引起的,可能会根据情况给予止痛、改善关节功能的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出现手脚关节疼痛,就医时要告知医生怀孕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法,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老年人出现关节疼痛要考虑是否合并骨质疏松等其他问题,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
2025-09-30 13:0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