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主要从事儿科免疫性疾病和危重病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儿内科各种过敏风湿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咳嗽、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血管炎、牛奶过敏、尘螨过敏等),儿童风湿危重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狼疮危象等)的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儿童反复感染(免疫缺陷型疾病等)的鉴别诊治。
向 Ta 提问
中华医学会免疫学组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过敏免疫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儿童过敏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儿科学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第二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成员。
展开-
痛风晚上疼怎么缓解
痛风晚上疼时可采取一般处理措施,如抬高患肢、局部冷敷;药物干预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等,但需注意不同人群用药的特殊情况;同时要调整生活方式,避免诱因、保持充足水分摄入;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剧烈则需及时就医评估,以明确病情并调整治疗方案。 一、一般处理措施 1.抬高患肢 痛风晚上疼时,可将疼痛的肢体抬高,比如脚部疼痛就把脚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做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局部肿胀,从而缓解疼痛。因为重力作用下,抬高患肢可减少下肢静脉血液淤积,降低局部组织的压力,对缓解痛风引起的局部炎症导致的疼痛有一定帮助。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痛风患者都适用,尤其对于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痛风发作的患者效果较好。 2.局部冷敷 在痛风急性发作疼痛时,可进行局部冷敷。可以用冰袋包裹毛巾后敷在疼痛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多次冷敷。冷敷能够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炎性物质的渗出,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从而减轻疼痛和肿胀。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对于皮肤感觉不敏感的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冷敷时更要密切关注皮肤状况,防止出现冻伤。 二、药物干预辅助缓解 1.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是缓解痛风急性发作疼痛的常用药物之一。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常见的如吲哚美辛等。但不同人群使用时需注意,老年人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如胃溃疡、胃出血等,所以老年人使用时需谨慎,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并密切观察胃肠道症状;对于有消化道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前应告知医生,以便调整用药方案。 2.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传统药物。它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黏附及吞噬作用,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但秋水仙碱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对于儿童、肝肾功能不全者等特殊人群要特别谨慎使用。儿童由于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对秋水仙碱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秋水仙碱后药物排泄受阻,容易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等严重情况。 三、生活方式调整 1.避免诱因 痛风患者晚上疼痛发作时,要回顾近期生活情况,避免诱发因素。比如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像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因为这些食物会增加体内尿酸的生成,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诱发痛风发作。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社交应酬、喜欢食用海鲜啤酒等的人群,更要注意避免这些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同时要避免饮酒,尤其是啤酒,酒精会影响尿酸的代谢,使尿酸排泄减少,从而诱发痛风发作。 2.保持充足水分摄入 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用足够的水,一般建议不少于2000毫升。充足的水分可以增加尿量,促进尿酸的排泄,有助于降低血尿酸水平,减轻痛风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要根据体重合理安排饮水量,避免过量饮水引起水中毒;老年人要注意饮水不要过快过多,以免加重心脏等器官的负担。 四、及时就医评估 如果痛风晚上疼痛持续不缓解或者疼痛剧烈,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评估病情,可能会进行血尿酸检测、关节超声等检查,以明确痛风的严重程度,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有多次痛风发作史、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者,更要及时就医,因为这些患者的痛风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和预防方案。
2025-09-30 13:14:04 -
痛风发作怎么治疗
痛风的处理包括一般处理(休息制动、冷敷)、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饮食生活方式调整(低嘌呤饮食、多饮水、避免诱因)及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女性)注意事项,各方面需根据不同人群特点谨慎实施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及减少不良反应。 一、一般处理 1.休息与制动:痛风发作时应让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受累关节负重,这有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因为抬高患肢可促进血液回流,减轻局部水肿。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均适用,尤其是活动较多的人群,能有效减少关节进一步损伤。 2.冷敷:在发作初期可使用冷敷,如用冰袋包裹毛巾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数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轻炎症和疼痛,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尤其对于儿童和皮肤感觉不敏感的人群更需注意冷敷的温度和时间。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常用的缓解痛风急性发作疼痛和炎症的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不同年龄人群对NSAIDs的耐受性不同,儿童使用需谨慎,可能存在胃肠道反应、肾功能影响等风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肾功能和胃肠道情况。 2.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传统药物,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黏附和吞噬作用,减少炎症介质释放,发挥抗炎止痛效应。但秋水仙碱毒性较大,有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儿童、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需特别谨慎,应严格遵循医嘱。 3.糖皮质激素:对于不能耐受NSAIDs和秋水仙碱或有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口服、关节腔注射或静脉给药。糖皮质激素能迅速缓解炎症,但长期使用可能有较多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不同年龄和基础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权衡利弊,例如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使用需密切监测血糖。 三、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 1.低嘌呤饮食: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鼓励患者多吃低嘌呤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这有助于控制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频率,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都应遵循,例如年轻患者若有不良饮食习惯,需引导其调整饮食结构。 2.多饮水:每日饮水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酸排泄,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适用,儿童需根据年龄适量饮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起水中毒,老年人要注意饮水速度和量,防止心脏负担过重。 3.避免诱因:告知患者避免饮酒,尤其是啤酒,避免剧烈运动、受凉等诱因,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都应注意规避这些诱因,如有长期饮酒习惯的患者需劝导其戒酒。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痛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作,处理需更加谨慎。由于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成人不同,应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如休息、冷敷等,药物选择要严格依据儿童体重、年龄等调整,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如避免使用不适当剂量的秋水仙碱等。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痛风时要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例如老年人使用NSAIDs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和肾功能损害风险,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警惕骨质疏松和感染等并发症,应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前提下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3.女性:女性痛风患者在更年期后发病率可能增加,治疗时除考虑一般原则外,要关注女性特殊的生理阶段对药物代谢和疾病的影响,如女性在孕期或哺乳期用药需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2025-09-30 13:13:25 -
强直性脊柱炎能生孩子吗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以生孩子,但需关注多方面影响。疾病本身一般不直接影响生殖器官功能,不过疾病活动期等因素可能有间接影响;药物方面非甾体抗炎药影响较小,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柳氮磺吡啶对男女生育有一定潜在影响,生物制剂影响可控但备孕需停药一段时间;妊娠过程中要监测病情,多数可阴道分娩,特殊情况可选剖宫产;女性备孕需多科协作制定计划,妊娠中定期监测和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男性备孕也需与医生沟通规划生育计划,要在各阶段全面评估管理以保障母婴健康及患者病情稳定。 一、疾病对生育的一般影响 强直性脊柱炎本身通常不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殖器官功能,男性和女性患者都可以有正常的生殖能力。然而,疾病相关的一些因素可能会对生育产生一定影响。对于女性患者,疾病活动期可能出现腰骶部及外周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可能会影响其日常活动和性生活的舒适度,但这并非绝对会阻碍生育。对于男性患者,疾病也可能带来身体上的不适,但相对而言对生育功能的直接影响较小。 二、药物对生育的潜在影响及应对 非甾体抗炎药:这类药物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常用,多数非甾体抗炎药一般对生育功能影响较小,但在备孕或孕期使用需谨慎评估。例如塞来昔布等,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时,通常不会对生殖细胞产生严重的长期不良影响,但仍需根据个体情况由医生权衡利弊。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柳氮磺吡啶等,有研究表明柳氮磺吡啶可能会对男性生殖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导致精子数量减少、活力降低等,但在停药一段时间后,精子质量通常可以逐渐恢复。对于女性患者,使用柳氮磺吡啶时需注意其可能对胎儿产生的潜在风险,在备孕前需与医生充分沟通,考虑是否需要调整用药。 生物制剂:近年来生物制剂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应用逐渐增多,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目前研究显示,生物制剂相对来说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例如英夫利西单抗等,在备孕前通常建议停药一段时间(具体时间需遵循医生指导),以降低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但停药期间需密切监测疾病活动情况。 三、妊娠过程中强直性脊柱炎的管理 病情监测:妊娠期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病情活动情况,因为妊娠可能会对病情产生一定影响,部分患者在妊娠期间病情可能相对稳定,但也有部分患者病情会出现波动。要定期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如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的检测,还有骶髂关节及脊柱的影像学评估等。 分娩方式:大多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以选择阴道分娩。但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脊柱畸形导致骨盆畸形,或者髋关节严重受累影响骨盆活动等特殊情况,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后选择剖宫产等分娩方式。 四、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女性患者:备孕前应与风湿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共同制定全面的诊疗计划,充分评估病情活动度、药物对妊娠的潜在影响等。在妊娠期间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定期产检以及病情监测,一旦出现病情活动度增加等异常情况,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关节负担)、保持正确的姿势等,以维持身体的功能状态。 男性患者:虽然男性患者生育功能受疾病及药物影响相对较小,但在备孕前也建议与医生沟通,了解自身病情及所使用药物对未来子代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以便更好地规划生育计划。 总体而言,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是可以生孩子的,但需要在备孕、妊娠及产后等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管理,在医生的指导下尽可能保障母婴健康以及患者自身的病情稳定。
2025-09-30 13:13:05 -
小儿类风湿病特点有哪些
小儿类风湿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2-4岁和8-10岁为发病高峰,女孩易患病,分全身型、多关节型、少关节型,各型有不同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急性期反应物、自身抗体特点,影像学早期有不同表现,需综合多因素诊断治疗,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对预后重要,家长要密切关注病情。 小儿类风湿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4岁和8-10岁为两个发病高峰年龄段。在性别方面,女孩相对男孩更容易患病,不过具体的性别差异机制尚在研究中,可能与儿童时期的内分泌、免疫系统发育等多种因素相关。 临床分型及表现 全身型:约占小儿类风湿病的20%-30%。多起病较急,发热是其突出表现,体温可呈弛张热,一天内体温波动较大,波动幅度可达2-3℃,且体温骤升骤降,体温升高时可能伴有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部分患儿还会出现皮疹,皮疹多为多形性,常随体温升降而出现或消退。同时,可累及多个关节,早期关节症状可能较轻,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还可能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多关节型:约占30%-40%。受累关节≥5个,多为对称性,常见的受累关节有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起病相对较隐匿,关节症状逐渐出现,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僵硬,以早晨起床时最为明显,即晨僵现象,可持续数小时。长期的关节炎症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肢体功能,女孩发病率高于男孩。 少关节型:约占40%-50%。受累关节≤4个,多为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等。发病时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儿可能仅表现为单个关节的轻微疼痛、肿胀。此型又可分为两个亚型,Ⅰ型多见于女孩,发病年龄多在3岁以前,常伴有慢性虹膜睫状体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Ⅱ型多见于男孩,好发于8岁以后,较少出现虹膜睫状体炎,但易出现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受累,部分患儿可能发展为强直性脊柱炎。 实验室检查特点 血常规:全身型患儿常伴有白细胞计数升高,可高达(15-30)×10/L,甚至更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还可能伴有贫血,多为轻至中度贫血。多关节型和少关节型患儿血常规一般无明显的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但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急性期反应物:血沉常明显增快,C-反应蛋白也会升高,这些指标可反映疾病的活动程度,当疾病处于活动期时,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会显著升高,病情缓解时则会下降。 自身抗体:部分患儿可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但小儿类风湿病的自身抗体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在少关节型Ⅰ型中,抗核抗体阳性率较高。 影像学特点 早期:全身型及多关节型患儿早期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少关节型患儿早期X线检查也可能无特异性改变,随着病情进展,多关节型患儿的X线检查可出现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疏松等表现,晚期可出现关节畸形,如半脱位、关节强直等;少关节型患儿若出现慢性虹膜睫状体炎,可通过眼部检查发现相应的眼部病变;全身型患儿的X线检查可能无典型的关节破坏表现,但可能有骨质疏松等非特异性改变。 小儿类风湿病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同分型在临床特点上有一定差异,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等多方面因素,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于改善患儿预后至关重要。对于患有小儿类风湿病的儿童,家长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随访和相应的治疗及康复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对儿童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5-09-30 13:12:07 -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痛风
痛风排查方法: -症状表现:急性发作常夜间突然起病,男性易患,第一跖趾关节等常见,伴红肿热痛,间歇期若血尿酸未控则缩短发作频率; -实验室检查:血尿酸测定,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提示高尿酸血症;尿尿酸测定,排泄减少型<600mg,生成过多型>600mg; -关节液或痛风石检查:关节液偏振光显微镜见双折光针形尿酸盐结晶可确诊,痛风石检查见尿酸盐结晶可确诊。 实验室检查:血尿酸测定,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提示高尿酸血症;尿尿酸测定,排泄减少型<600mg,生成过多型>600mg; 关节液或痛风石检查:关节液偏振光显微镜见双折光针形尿酸盐结晶可确诊,痛风石检查见尿酸盐结晶可确诊。 一、症状表现排查 1.急性发作特点 痛风常突然发作,多在夜间,男性相对更易受此影响,可能与男性的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发作时关节剧痛,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其次可能累及足背、踝关节、膝关节等部位。年龄较大、有高尿酸血症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急性痛风发作。例如,一些长期高嘌呤饮食且未控制尿酸的中老年人,在饮酒、劳累等诱因下容易突发第一跖趾关节的剧烈疼痛。 发作时关节会出现明显的红肿、发热,皮肤温度升高,触摸时疼痛加剧,这是由于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周围,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的。 2.间歇期表现 急性发作后,一般会进入间歇期,此时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如果血尿酸水平持续未得到良好控制,间歇期会逐渐缩短,发作频率增加。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人群间歇期长短不同,长期高嘌呤饮食、肥胖的人群间歇期可能较短。比如,一个长期每天大量摄入海鲜、动物内脏且不运动的肥胖中年人,其痛风间歇期可能在数月内就会缩短。 二、实验室检查辅助判断 1.血尿酸测定 血尿酸水平是判断痛风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男性血尿酸值一般在150~416μmol/L,女性在89~357μmol/L。如果血尿酸水平升高,尤其是男性血尿酸>420μmol/L,女性血尿酸>360μmol/L,提示有高尿酸血症,而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生的重要基础。年龄较大的人群,尤其是有痛风家族史的,血尿酸监测更为重要。例如,60岁以上有痛风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检测血尿酸,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可能下降,尿酸排泄减少,更容易出现高尿酸血症。 2.尿尿酸测定 通过检测24小时尿尿酸水平,可了解尿酸的排泄情况。尿酸排泄减少型痛风患者24小时尿尿酸<600mg,尿酸生成过多型痛风患者24小时尿尿酸>600mg。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尿尿酸测定有不同意义,比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可能存在尿酸生成增多的情况,尿尿酸测定有助于判断是尿酸生成过多还是排泄减少导致的高尿酸血症。 三、关节液或痛风石检查 1.关节液检查 抽取关节液进行检查,若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发现呈双折光的针形尿酸盐结晶,即可确诊痛风。这种检查对于急性发作期的关节疼痛有重要诊断价值。对于有急性关节红肿热痛的患者,及时进行关节液检查能明确是否为痛风发作。不同年龄的患者,关节液检查的操作和意义相同,但需要注意儿童患者关节腔穿刺的风险和操作规范。 2.痛风石检查 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对痛风石进行活检或穿刺检查,发现有尿酸盐结晶存在,也可确诊痛风。对于有痛风石形成的患者,通过检查痛风石中的尿酸盐结晶可明确诊断。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痛风患者更容易出现痛风石,需要关注这类患者的痛风石情况并进行相应检查。
2025-09-30 13: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