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主要从事儿科免疫性疾病和危重病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儿内科各种过敏风湿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咳嗽、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血管炎、牛奶过敏、尘螨过敏等),儿童风湿危重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狼疮危象等)的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儿童反复感染(免疫缺陷型疾病等)的鉴别诊治。
向 Ta 提问
中华医学会免疫学组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过敏免疫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儿童过敏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儿科学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第二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成员。
展开-
类风湿关节炎病因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涉及遗传、感染、免疫紊乱和性激素因素。遗传上具易感性,HLA-DR4等基因相关;感染方面细菌如肺炎支原体、病毒如EB病毒可能引发;免疫紊乱致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引发关节炎症;性激素中女性雌激素水平变化影响发病,不同性别及生理阶段有差异。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有关。比如,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能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异常。肺炎支原体的某些成分可能作为抗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在攻击肺炎支原体的同时,可能会交叉反应攻击自身关节组织,导致关节炎症的发生。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如经常接触可能被细菌污染环境的人群,感染相关细菌的风险相对较高,进而增加了患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性。 病毒感染:EB病毒等病毒感染也被认为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存在关联。EB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B淋巴细胞中持续存在或潜伏,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病毒感染可能会改变机体的免疫细胞活性和细胞因子的分泌等,从而打破免疫系统的平衡,诱发类风湿关节炎。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感染EB病毒后,如果免疫调节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为日后患类风湿关节炎埋下隐患;而成年人感染后,也可能因为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干扰而增加发病风险。 免疫紊乱因素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精准识别自身和非自身物质,维持免疫平衡。但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出现紊乱。自身抗体的产生是免疫紊乱的重要表现之一,如类风湿因子(RF)等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与体内相应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关节滑膜等部位,激活补体系统,吸引炎症细胞浸润,从而引起关节滑膜的炎症、增生,导致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等一系列类风湿关节炎的典型症状。这种免疫紊乱在不同性别上也有体现,女性患类风湿关节炎的概率相对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免疫调节有关,同时不同生活方式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导致免疫功能失调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免疫紊乱进而引发类风湿关节炎。 性激素因素 性激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有一定影响。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变化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相关。在女性月经周期、妊娠、绝经等不同阶段,雌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例如,在妊娠期间,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部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情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在产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时,病情又可能复发。这表明性激素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状态,在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中起到了作用,不同性别以及处于不同生理阶段的人群,性激素水平的差异会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风险和病情变化。
2025-09-30 11:22:35 -
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
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儿童时期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响关节,有全身型、多关节型、少关节型等表现,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药物、手术治疗,儿童护理要注意皮肤、关节、眼部及心理,可通过增强免疫力、避免感染预防。 临床表现 全身型:多见于2-4岁儿童,起病较急,常伴有高热,体温可呈弛张热,每天波动幅度较大,可达数度。同时伴有皮疹,皮疹多为淡红色斑丘疹,可随体温变化而时隐时现。还可出现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贫血等全身症状。 多关节型:受累关节≥5个,多见于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等,也可累及小关节。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病程较长者可出现关节畸形。 少关节型:受累关节≤4个,多为大关节,如膝关节、肘关节等。一般全身症状较轻,但可出现慢性虹膜睫状体炎,严重时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根据上述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贫血、白细胞升高或降低等;急性期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升高;自身抗体检查,如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等可能呈阳性。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晚期可出现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破坏等;超声检查可发现关节腔积液等情况。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包括休息、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物理治疗等,以缓解症状,保持关节功能。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缓解疼痛和炎症;慢作用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等,用于控制病情进展;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要注意其副作用。 手术治疗:对于出现严重关节畸形、影响功能的患儿,在病情稳定后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等。 特殊人群(儿童)护理要点 皮肤护理:全身型患儿皮疹明显时,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皮肤感染。 关节护理:注意关节的保暖,根据病情指导患儿进行适当的关节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和畸形,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加重关节损伤。 眼部护理:少关节型患儿出现虹膜睫状体炎时,要密切观察视力变化,按医嘱使用眼药水,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心理护理:儿童患病后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家长和医护人员要给予关心和心理支持,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让儿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的睡眠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避免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如患有感染性疾病的人群等,减少感染的机会,因为感染可能是诱发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因素之一。
2025-09-30 11:21:52 -
手指关节炎是怎么引起的
手指关节炎的引发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方面。不同年龄段原因不同,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关节发育异常,中老年多因关节软骨退变;更年期后女性因激素变化更易患病,男性相对风险低;过度使用、外伤、寒冷潮湿环境是生活方式相关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代谢性疾病如痛风性关节炎等属病史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段引发手指关节炎的原因有所不同。在儿童时期,可能因先天性的关节发育异常等因素导致手指关节炎,比如一些遗传相关的先天性关节疾病可能在儿童阶段就表现出手指关节的炎症反应。而在中老年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软骨会逐渐发生退变,这是引发手指关节炎的常见因素之一,因为随着年龄增加,关节软骨的营养供应等出现变化,使得软骨容易磨损、退化,进而引发炎症。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在更年期后的女性相对更容易患手指关节炎。这可能与女性更年期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雌激素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关节周围组织的代谢等,使得关节更容易出现炎症反应。而男性在各个年龄段相对女性来说,患某些特定类型手指关节炎的风险可能相对低一些,但也不是绝对的,只是整体趋势上有这样的差异。 三、生活方式因素 过度使用手指:长期从事需要频繁使用手指的工作或活动,比如钢琴家长时间弹琴、打字员长时间打字等,手指关节反复进行屈伸等活动,会导致关节软骨过度磨损,引起关节炎症。研究表明,长期重复性的手指运动使关节软骨承受的压力增加,加速了软骨的退变,从而引发手指关节炎。 外伤:手指受到急性外伤,如扭伤、骨折等,如果在受伤当时没有得到正确、彻底的治疗,可能会导致关节内部结构的损伤,后续容易引发关节炎。例如手指骨折后,关节面可能变得不平整,长期磨损后就容易出现炎症反应。 寒冷潮湿环境: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手指关节容易受到寒冷刺激,导致局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关节周围组织的营养供应受到影响,同时可能引起关节滑膜等组织的炎症反应,长期下来容易引发手指关节炎。 四、病史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主要累及关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组织,尤其是手指等小关节,导致关节出现炎症、肿胀、疼痛等一系列关节炎表现。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攻击关节滑膜等结构,引发炎症过程。 代谢性疾病:像痛风性关节炎也可能累及手指关节,这与体内尿酸代谢异常有关。当尿酸水平升高时,尿酸盐结晶会沉积在手指关节等部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长期反复发作还会导致关节的慢性炎症和破坏。
2025-09-30 11:20:33 -
痛风的起因和治疗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代谢性疾病,起因包括尿酸生成过多(如摄入高嘌呤食物、基因突变致嘌呤代谢酶活性异常)和尿酸排泄减少(如肾脏功能异常、服用抑制尿酸排泄药物);治疗分急性发作期(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缓解疼痛消炎消肿)和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用抑制尿酸生成或促进尿酸排泄药物降血尿酸,患者需控饮食、健康生活,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调整方案)。 一、痛风的起因 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代谢性疾病,其起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尿酸生成过多:人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是尿酸,当体内嘌呤合成增加或分解代谢增强时,会使尿酸生成过多。例如,一些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大量摄入后会导致体内嘌呤含量升高,进而使尿酸生成增多。从遗传学角度看,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影响嘌呤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导致尿酸生成异常增加,有家族痛风史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尿酸生成过多的情况。 尿酸排泄减少:肾脏是尿酸排泄的主要器官,肾脏功能异常会导致尿酸排泄减少。如慢性肾脏病患者,肾脏对尿酸的滤过、重吸收、分泌等功能发生障碍,使得尿酸不能正常排出体外,从而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此外,一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等,会抑制尿酸的排泄,长期服用这类药物的人群痛风发病风险增加。 二、痛风的治疗 痛风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发作期治疗、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治疗等方面: 急性发作期治疗:主要是缓解疼痛、消炎消肿。非甾体抗炎药是常用药物,如依托考昔等,可有效减轻炎症和疼痛;秋水仙碱也常用于急性发作期,但需注意其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对于不能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和秋水仙碱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 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治疗:目的是降低血尿酸水平,防止痛风复发。常用的药物有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如别嘌醇等,以及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等。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对于有肾脏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选择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肾脏功能对药物代谢和排泄的影响,例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苯溴马隆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避免使用。对于儿童痛风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饮食调整等,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评估利弊,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女性痛风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状况可能会发生变化,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血尿酸水平的变化以及药物对生理期的影响,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2025-09-30 11:19:54 -
尿酸低有什么危害
尿酸低会对免疫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产生危害,在免疫系统方面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在神经系统方面影响正常功能、导致相关症状,在血液系统方面致代谢紊乱、出现贫血表现,在消化系统方面影响消化吸收、出现相关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受影响表现有别且基础疾病人群受影响更甚。 一、免疫系统相关危害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正常情况下尿酸低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有研究表明,尿酸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免疫细胞的活性调节等过程,尿酸过低可能使免疫细胞功能出现异常,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增加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比如频繁发生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对于儿童来说,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尿酸低可能对其免疫系统的正常构建产生不利影响,使得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而老年人由于自身免疫力逐渐衰退,尿酸低会进一步削弱其免疫防御能力,更容易遭受疾病困扰。 二、神经系统相关危害 尿酸在神经系统中也可能发挥一定作用,尿酸低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有研究发现,尿酸具有抗氧化等特性,对神经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当尿酸低时,神经细胞受到氧化等损伤的风险增加,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出现,例如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时期神经系统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尿酸低可能干扰神经细胞的正常发育和功能维持,影响认知等方面的发展;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本身逐渐减退,尿酸低会加重神经细胞的损伤风险,可能使认知障碍等问题的发生几率升高。 三、血液系统相关危害 尿酸低可能对血液系统产生影响。尿酸与血液中一些成分的代谢平衡等有关,尿酸低可能导致血液中某些物质的代谢紊乱。例如,可能影响红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红细胞的携氧能力等出现异常,进而引起贫血相关的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等。对于女性来说,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本身身体处于相对敏感状态,尿酸低可能会加重血液系统的异常表现;而有基础血液疾病病史的人群,尿酸低可能会进一步干扰血液系统的稳定,使病情控制更加困难。 四、消化系统相关危害 尿酸低还可能涉及消化系统方面的影响。尿酸参与机体多种代谢过程,对消化系统的器官功能等有一定关联。尿酸低可能影响消化酶的分泌或活性,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消化系统尚未完善,尿酸低可能严重影响其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阻碍正常生长;患有消化系统基础疾病的人群,尿酸低会加重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使原有疾病的症状加重,影响康复。
2025-09-30 11:19: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