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主要从事儿科免疫性疾病和危重病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儿内科各种过敏风湿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咳嗽、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血管炎、牛奶过敏、尘螨过敏等),儿童风湿危重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狼疮危象等)的诊断和治疗,婴幼儿儿童反复感染(免疫缺陷型疾病等)的鉴别诊治。
向 Ta 提问
中华医学会免疫学组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过敏免疫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儿童过敏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儿科学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第二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成员。
展开-
长期尿酸高的危害
长期尿酸高会带来多方面危害,包括损害肾脏,使儿童可能影响肾脏正常发育、老年人易加重肾脏负担;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是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与2型糖尿病发生密切相关,有家族史等情况风险更高;对关节持续损害,导致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影响关节功能,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如男性痛风发病率相对高、儿童少见关节损害等,且生活方式不良会加重相关损害。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尿酸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它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心血管系统,如促进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等。长期尿酸高会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升高,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尿酸且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更高。男性和女性在长期尿酸高对心血管影响上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具体个体可能因激素等因素略有不同,比如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在尿酸高导致心血管疾病方面有一些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 糖尿病相关风险 尿酸高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高尿酸血症可通过影响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等参与糖尿病的发病。长期尿酸高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血尿酸正常者升高。对于有家族糖尿病史、本身尿酸高的人群,需要更加关注血糖变化,因为长期尿酸高会进一步增加糖尿病发病风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如儿童期有尿酸高情况且有糖尿病家族史,可能在青春发育期更容易出现糖代谢异常;老年人本身代谢功能减退,尿酸高合并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对关节的持续损害 长期尿酸高最典型的表现是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盐结晶不断在关节沉积,会导致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等,严重影响关节功能。例如,反复的痛风发作可能使关节变形,影响患者的行走、活动等能力。在生活方式上,经常饮酒、高嘌呤饮食的长期尿酸高人群,关节损害会更快更严重。不同性别方面,男性可能在痛风的发病率上相对更高一些,但女性在绝经后也可能因尿酸代谢变化而增加痛风发作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期尿酸高导致关节损害的情况相对较少见,成年人尤其是中年男性更容易因尿酸高出现痛风性关节炎,老年人则可能因为关节本身的退变加上尿酸高而使关节损害加重。
2025-09-30 10:32:15 -
尿酸455μmol/L需要吃药降尿酸吗
尿酸455μmol/L时,男性已超出正常范围,女性显著超出,首先应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包括低嘌呤饮食、限酒、多饮水、控制体重等,再综合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考量,若经3-6个月严格非药物干预后尿酸仍未达目标范围(一般痛风患者及有高危因素者目标值低于360μmol/L),则考虑药物治疗,药物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 首先看非药物干预的情况 生活方式方面:对于尿酸455μmol/L的人群,首先应进行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上要低嘌呤饮食,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同时要限制饮酒,尤其是啤酒,因为酒精会影响尿酸代谢。增加水分摄入,每日保证尿量在2000ml以上,有助于尿酸通过尿液排出。对于肥胖人群,要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因为肥胖是尿酸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年龄因素:如果是年轻人群,无基础疾病,首先更倾向于通过非药物干预来降低尿酸。而对于老年人群,尤其是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在考虑药物干预时需要更加谨慎,因为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需要权衡。 性别因素:女性尿酸升高相对男性可能有不同的代谢背景,但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首先都应尝试非药物干预。不过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尿酸管理需特别谨慎,非药物干预是基础。 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本身有痛风发作史,那么即使尿酸455μmol/L,可能也需要更早考虑药物干预。而对于没有痛风发作史,但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也需要密切关注尿酸水平,必要时考虑药物干预。 然后看药物干预的考量 如果经过3-6个月的严格非药物干预后,尿酸仍不能降至目标范围(一般痛风患者目标尿酸值应低于360μmol/L,非痛风但有心血管疾病等高危因素的目标尿酸值也应低于360μmol/L),则需要考虑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尿酸药物有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等,以及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但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肝肾功能、是否有过敏史等综合判断。 总之,尿酸455μmol/L的人群大多首先应尝试非药物干预来降低尿酸,若非药物干预后尿酸仍不达标则需考虑药物治疗,整个过程需综合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决策。
2025-09-30 10:31:01 -
类风湿病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类风湿病患者需避免高嘌呤食物、生冷油腻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过咸食物及酒精类饮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类风湿病患者在饮食禁忌上各有需额外注意之处,儿童要严格遵循,老年要注重营养均衡且避免过度进食加重胃肠负担,女性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要格外注意饮食以防加重关节不适。 一、高嘌呤食物 类风湿病患者应避免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因为过多嘌呤代谢会产生尿酸,可能加重关节炎症。常见高嘌呤食物包括动物内脏(如猪肝、牛肝等)、部分海鲜(如沙丁鱼、凤尾鱼等)以及浓肉汤等。例如,有研究发现长期大量食用高嘌呤食物的人群,类风湿关节炎发作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生冷油腻食物 生冷油腻食物可能会影响脾胃功能,进而影响身体对营养的吸收和气血运行,不利于类风湿病患者的康复。生冷食物如冷饮、生鱼片等,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等。过量食用生冷油腻食物可能导致脾胃运化失常,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可能间接影响类风湿病的病情控制。 三、辛辣刺激性食物 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等,可能会刺激关节,加重关节的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有临床观察发现,类风湿病患者在食用大量辛辣刺激性食物后,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可能会有所加重。 四、过咸食物 过咸食物会使体内钠离子增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可能加重关节的肿胀等不适。比如长期摄入过咸食物,会增加关节周围组织水肿的风险,对类风湿病患者的关节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五、酒精类饮品 酒精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代谢过程。长期饮酒可能会干扰药物的代谢,还可能加重肝脏等器官的负担,同时酒精本身可能会刺激关节,不利于类风湿病的治疗和康复。有研究表明,饮酒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及病情恶化存在一定关联。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类风湿病患者,由于其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应严格遵循上述饮食禁忌,避免食用不利于病情控制的食物;老年类风湿病患者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饮食上除了要遵循上述禁忌外,更要注重营养的均衡,在保证避免禁忌食物的同时,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维持身体基本需求,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进食加重胃肠负担;女性类风湿病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更要格外注意饮食,避免因饮食不当加重关节不适等症状。
2025-09-30 10:30:42 -
高龄产妇容易得红斑狼疮,是真的吗
高龄产妇并非容易患红斑狼疮,但高龄产妇自身及胎儿存在其他健康风险,自身易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糖尿病等,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增加,高龄产妇备孕及孕期需密切监测、精准产检等进行健康管理。 遗传因素在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 遗传因素是红斑狼疮发病的重要基础之一。研究发现,红斑狼疮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红斑狼疮患者,那么其亲属患红斑狼疮的风险会相对增加,但这与产妇年龄并无直接的因果关联。例如,某些特定的基因位点与红斑狼疮的发病相关,这些基因的遗传传递并不因产妇年龄增大而必然导致红斑狼疮发病几率增加。 环境因素对红斑狼疮发病的影响 环境因素也在红斑狼疮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如紫外线照射、某些药物、感染等。紫外线照射可诱发红斑狼疮或使病情加重,这是因为紫外线能使皮肤细胞的DNA发生改变,引发免疫反应。但高龄本身并不是直接的环境诱发因素导致红斑狼疮。比如,长期处于紫外线强烈照射环境中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可能因紫外线刺激而增加患红斑狼疮的风险,而不是单纯因为年龄大。 高龄产妇的其他健康风险及应对 高龄产妇自身健康方面 高龄产妇在孕期面临的健康风险相对较高,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糖尿病的发生率较适龄产妇有所增加。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女性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血管弹性下降、胰岛素抵抗等情况更容易出现。所以高龄产妇在备孕及孕期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例如,备孕时就应做好身体的全面检查,包括血糖、血压、肝肾功能等,孕期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并按时进行各项筛查。 对胎儿的影响 高龄产妇胎儿出现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增加,如21-三体综合征等。这是由于卵子随着女性年龄增长,染色体发生畸变的几率上升。因此,高龄产妇在孕期往往需要进行更精准的产前诊断,如羊水穿刺等检查,以了解胎儿的染色体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果发现胎儿有严重的染色体异常等情况,需要在医生的专业评估下谨慎考虑后续的处理方案。 总之,高龄产妇并不容易得红斑狼疮,但高龄产妇在生育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相对特殊的健康风险,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科学的孕期管理。
2025-09-30 10:28:19 -
痛风病人可以吃鱼吗
痛风病人吃鱼需分情况,低嘌呤淡水鱼缓解期血尿酸理想可适量吃,高嘌呤海水鱼需避免,有饮酒习惯、肥胖、老年、儿童、女性等特殊情况的痛风病人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低嘌呤鱼类可适量食用 像鲫鱼、草鱼等淡水鱼,每100克中的嘌呤含量通常在150毫克以下,属于低嘌呤鱼类。对于处于痛风缓解期的病人,在血尿酸控制比较理想(一般要求血尿酸水平低于360μmol/L)的情况下,可以适量食用低嘌呤鱼类,每次食用量控制在100克以内,每周食用1-2次,这样既能补充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又相对不会明显升高血尿酸水平。这是因为低嘌呤鱼类摄入后,体内代谢产生的尿酸增加幅度较小,不会对痛风病情造成较大影响。 高嘌呤鱼类应避免食用 而像沙丁鱼、金枪鱼等海水鱼,每100克中的嘌呤含量往往超过150毫克,属于高嘌呤鱼类。痛风病人无论是在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应避免食用高嘌呤鱼类。因为在急性发作期食用高嘌呤鱼类会加重炎症反应,使痛风症状更加严重;在缓解期食用也可能导致血尿酸水平波动,增加痛风复发的风险。 不同生活方式痛风病人的注意事项 对于有饮酒习惯的痛风病人,无论是饮用啤酒还是白酒,酒精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即使是低嘌呤鱼类,在饮酒的情况下食用也会显著增加血尿酸升高的风险,所以这类病人更要严格限制高、低嘌呤鱼类的摄入,同时戒酒。对于有肥胖问题的痛风病人,除了注意鱼类的选择外,还需要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来减轻体重,因为肥胖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和排泄,合理控制体重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痛风病情,在选择鱼类时同样要遵循低嘌呤鱼类适量食用的原则。 特殊人群痛风病人的提示 老年痛风病人由于机体代谢功能有所下降,在鱼类选择上更要谨慎,优先选择低嘌呤鱼类,并且要密切监测血尿酸水平。儿童痛风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儿童发生痛风,多与遗传等因素相关,在鱼类选择上需严格遵循低嘌呤原则,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营养均衡,但痛风的控制同样重要,要避免高嘌呤鱼类的摄入,防止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导致痛风相关并发症。女性痛风病人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阶段,血尿酸水平可能会有一定波动,在鱼类选择上也需要根据自身血尿酸控制情况来合理安排低嘌呤鱼类的食用量。
2025-09-30 10:2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