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赵弘副主任医师(10)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赵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赵弘,女,副主任医师,擅长血液病诊断及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展开
  • 白血球低的患者吃什么补

    白血球低的人可通过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锌、硒相关食物)的食物来补充营养,不同年龄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饮食有不同考虑,要注意饮食均衡多样,严重时需就医综合治疗。 一、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蛋白质是身体免疫等功能维持的重要物质基础,有助于白血球的生成与修复。例如瘦肉,像牛肉、猪肉等,每100克瘦肉中含有较高的优质蛋白质,能够为身体提供构建细胞等所需的原料。鱼类也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比如鲈鱼,富含多种必需氨基酸,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对白血球低的患者补充营养有帮助。豆类及其制品,如黄豆,每100克黄豆中蛋白质含量可达36克左右,像豆浆、豆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可做成各种美味的菜肴供患者食用。 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维生素对身体的新陈代谢等多方面功能有重要作用,其中一些维生素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间接对提升白血球可能有帮助。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每100克橙子中维生素C含量约为33毫克,橙子不仅能补充维生素C,还口感较好。猕猴桃的维生素C含量更为丰富,每100克可达62毫克,它可以直接食用或者榨汁饮用。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例如全麦面包,相比于精制面粉制作的面包,全麦面包保留了更多的维生素B族等营养成分,像维生素B6、B12等,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三、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 (一)锌元素相关食物 锌元素对于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有重要意义,可适当补充含锌的食物。牡蛎是含锌较为丰富的食物,每100克牡蛎中锌含量可达71.2毫克,但对于一些胃肠道功能不太好或者不喜欢吃牡蛎的患者,也可以选择其他含锌食物,如瘦肉,每100克瘦肉中锌含量约为2.3毫克左右;坚果类中的腰果,每100克腰果中锌含量约为10.9毫克,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食用。 (二)硒元素相关食物 硒元素也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等有关,像海鲜类中的虾,每100克虾中硒含量约为29.65微克;蘑菇也是含硒的食物,例如香菇,每100克香菇中硒含量约为7.45微克,患者可以通过合理搭配这些食物来获取硒元素。 四、注意事项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在饮食选择上有不同考虑。儿童患者由于消化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选择食物时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比如可以将肉类做成肉泥、鱼类去骨后做成细软的鱼肉泥等;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咀嚼、消化功能减退等问题,要选择易于咀嚼和消化的食物,如将豆类做成细腻的豆糊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有糖尿病的白血球低患者,在选择食物时要注意控制糖分摄入,像水果的选择要避免高糖水果过多食用,可选择低糖的水果如草莓等,并且要遵循糖尿病饮食的相关原则来搭配饮食;如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要避免食用过于刺激性的食物,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同时,白血球低的患者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不能单一依赖某一种食物,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饮食结构,保证营养的全面摄入,以促进身体的恢复,但如果白血球低的情况较为严重,单纯依靠饮食可能不够,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

    2025-11-03 13:52:07
  • 凝血功能障碍会有血尿吗

    凝血功能障碍可能致血尿,其机制是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致止血受影响,泌尿系统血管破裂难止血致血尿。儿童血尿多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病有关,成人可由后天因素如肝病、维K缺乏等引起,老年人与生理变化、基础病相关。生活方式中长期饮酒、服药可增加风险,出现血尿应就医检查,避免创伤,谨慎用药,需及时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措施纠正凝血障碍以缓解血尿。 一、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血尿的机制 凝血功能主要依靠一系列凝血因子的参与来实现正常的止血过程。当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时,血管破裂后,血小板难以与受损血管壁紧密黏附并形成有效的血栓来阻止出血。在泌尿系统中,肾脏、输尿管、膀胱等部位的血管如果发生破裂,由于凝血功能障碍,血液不能及时凝固形成有效的血栓来止血,血液就会进入尿液中,表现为血尿。例如,血友病患者由于先天性缺乏凝血因子Ⅷ或Ⅸ,凝血功能显著异常,常常会出现包括血尿在内的多部位出血表现。 二、不同年龄层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血尿的特点及相关情况 儿童:儿童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血尿可能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有关,如血友病多在儿童期发病,男性患儿居多,由于遗传因素导致凝血因子缺陷,除了血尿外,还可能有关节出血、肌肉出血等表现,且出血症状往往在轻微创伤后就容易发生。 成年人:成年人的凝血功能障碍可能由多种后天因素引起,如肝病导致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维生素K缺乏(常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胃肠道吸收障碍等情况)、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凝血因子破坏增多等。不同病因导致的血尿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例如肝病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血尿,同时可能伴有肝功能异常的其他表现,如黄疸、腹水等。 老年人:老年人凝血功能障碍相对常见,多与年龄相关的生理变化以及基础疾病有关。老年人肝脏合成功能减退,维生素K吸收利用能力下降,且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凝血功能。老年人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血尿,除了关注泌尿系统出血外,还需要综合评估其整体健康状况,因为老年人基础疾病多,病情变化相对复杂。 三、生活方式与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血尿的关系及注意事项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影响肝脏功能,进而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增加凝血功能障碍的风险,从而可能导致血尿。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抑制血小板功能,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过量等情况都可能引发凝血功能障碍相关的血尿。 注意事项: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风险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创伤,因为凝血功能障碍时创伤后出血不易止住。如果出现血尿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凝血功能检查、血常规、泌尿系统相关检查(如超声、CT等)来明确病因。同时,要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尤其是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老年人在用药方面更要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总之,凝血功能障碍是可能引起血尿的,当出现血尿且怀疑与凝血功能障碍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来纠正凝血功能障碍,从而缓解血尿等出血症状。

    2025-11-03 13:51:13
  • 浆细胞性骨髓瘤

    浆细胞性骨髓瘤是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等致的恶性浆细胞病,病因含电离辐射、化学毒物、慢性炎症、遗传因素,临床表现有骨痛、贫血、肾功能损害、感染、高钙血症,诊断靠实验室检查、骨髓穿刺、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症支持治疗,预后与临床分期相关,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及有基础病史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浆细胞性骨髓瘤是一种由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所致的恶性浆细胞病,骨髓中存在异常浆细胞,可引起骨质破坏、贫血、肾功能损害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二、病因 1.电离辐射:长期接触高剂量电离辐射可增加发病风险,如职业暴露于放射环境的人群。2.化学毒物:长期接触苯等化学物质可能与该病发生相关。3.慢性炎症:某些慢性炎症性疾病可能通过免疫机制参与该病的发生发展。4.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易感性,如具有某些特定基因变异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 1.骨痛:多为腰骶部、胸骨、肋骨等部位的疼痛,活动后加重,可因骨质破坏导致病理性骨折。2.贫血: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等,因正常造血受抑制及M蛋白影响红细胞功能所致。3.肾功能损害:出现蛋白尿、血尿,严重时可进展为肾衰竭,与M蛋白沉积于肾小管等因素有关。4.感染: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患者易发生细菌、病毒等感染,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5.高钙血症:表现为恶心、呕吐、便秘、乏力等,与骨破坏释放钙及M蛋白影响钙代谢相关。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贫血;血生化检测显示M蛋白阳性、血钙升高、肌酐升高等;尿本周蛋白检测可能阳性。2.骨髓穿刺:可见异常浆细胞比例增高(通常>10%),形态异常。3.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可发现骨质破坏,如溶骨性病变、骨质疏松等。 五、治疗 1.化疗:常用药物包括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等,通过抑制浆细胞增殖发挥作用。2.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适合的患者,自体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尝试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3.对症支持治疗:纠正贫血(如输注红细胞)、降钙治疗(针对高钙血症)、防治感染等。 六、预后 预后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如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β2微球蛋白等指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者预后相对较好,晚期患者预后较差。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需充分评估脏器功能,化疗时应调整药物剂量及方案,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因老年患者脏器储备功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降低。2.儿童患者:极为罕见,治疗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手段,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3.女性患者:关注疾病对生育功能的影响,治疗中涉及的某些药物可能影响生殖系统,需在治疗前与患者充分沟通生育计划。4.有基础病史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治疗时需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调整治疗方案以避免加重基础疾病,例如化疗药物可能对血糖、血压产生影响,需密切监测并适时调整相关治疗。

    2025-11-03 13:50:43
  • 血常规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是什么原因

    血常规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有年龄、运动饮食等情况且一般无需特殊处理,病理性因素包括感染性疾病(病毒、杆菌感染)、血液系统疾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其他疾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发现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需结合症状体征等综合判断原因,生理性的动态观察,病理性的进一步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并针对性治疗,儿童需结合自身特点全面评估。 一、生理性因素 (一)年龄因素 婴儿时期淋巴细胞百分比通常较高,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35%,中性粒细胞约占65%,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化,2-3岁后淋巴细胞百分比逐渐接近成人水平。这是因为婴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所致,属于正常的生理过程,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二)运动、饮食等因素 剧烈运动、饱餐、冷热刺激等情况下可能出现淋巴细胞百分比暂时偏高。例如剧烈运动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可能会影响血液中各种细胞的比例,一般在休息后可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因素 (一)感染性疾病 1.病毒感染: 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以病毒性肝炎为例,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淋巴细胞反应性增多。研究表明,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淋巴细胞百分比常常会升高,这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的一种应对表现。 2.某些杆菌感染: 如百日咳杆菌感染,百日咳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可达60%以上,这是由于百日咳杆菌感染后引发机体免疫应答,使得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来参与免疫防御。 (二)血液系统疾病 1.淋巴细胞白血病: 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异常的淋巴细胞大量增殖,导致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偏高,同时还可能伴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表现。通过骨髓穿刺等检查可明确诊断,这类疾病需要进行专业的血液科治疗。 2.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等淋巴瘤疾病,肿瘤细胞会影响淋巴细胞的正常比例,导致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患者可能伴有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热、消瘦等症状,需要结合病理活检等检查来确诊并制定治疗方案。 (三)其他疾病 1.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当患者处于某些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时,机体的免疫反应逐渐从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转向以淋巴细胞为主,从而出现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的情况。例如,患者在伤寒恢复期,淋巴细胞比例会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2.移植排斥反应: 在器官移植后,机体可能会发生排斥反应,此时免疫系统会被激活,淋巴细胞参与免疫排斥过程,导致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需要密切监测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当发现血常规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原因。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导致,一般动态观察即可;如果是病理性因素,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谨慎对待,儿童出现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时,要考虑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等特点,结合儿童的具体病史、症状等全面评估。

    2025-11-03 13:50:12
  • 淋巴瘤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淋巴瘤有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浅表淋巴结多在颈部等部位无痛性进行性增大,深部淋巴结肿大可压迫周围组织器官致相应症状;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发热类型不规则、有夜间盗汗、短期内体重明显减轻;还有其他系统症状,如部分患者皮肤瘙痒、消化系统有恶心等症状、呼吸系统因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出现咳嗽等症状。 一、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1.浅表淋巴结肿大情况:淋巴瘤早期常见的症状是浅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多发生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以颈部为例,患者可能会发现颈部出现单个或多个肿大的淋巴结,开始时淋巴结质地较软、可推动,随着病情发展,淋巴结可能会逐渐增大、增多,相互融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颈部淋巴结肿大可能更容易被家长忽视,因为儿童可能不太会主动诉说身体不适;而成年人若发现颈部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淋巴结则需提高警惕。 2.深部淋巴结肿大影响:纵隔、腹腔等深部淋巴结肿大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症状,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可能压迫气管导致咳嗽、呼吸困难等;腹腔淋巴结肿大可能压迫肠道引起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二、全身症状 1.发热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发热类型可不规则,体温可在38℃左右,也可呈持续高热或间歇热。发热可能与肿瘤细胞释放的致热物质有关。不同年龄的患者发热特点可能有差异,儿童淋巴瘤患者发热时可能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老年人发热可能持续时间较长,且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差。 2.盗汗现象:患者可能会出现夜间盗汗,即睡眠中大量出汗,醒来后汗止。盗汗会导致患者身体虚弱、乏力,影响生活质量。对于老年人来说,盗汗可能会加重身体的消耗,需要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 3.体重减轻情况:患者可能会在短期内出现体重明显减轻,一般在6个月内体重减轻10%以上。体重减轻与肿瘤细胞消耗机体能量、患者食欲减退等因素有关。儿童淋巴瘤患者若出现体重减轻,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及时评估营养状况并进行相应干预;成年人体重减轻可能会导致身体各项机能下降。 三、其他系统症状 1.皮肤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这可能与肿瘤细胞产生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刺激皮肤神经有关。皮肤瘙痒的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只是轻微瘙痒,有的则可能较为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对于老年患者,皮肤瘙痒可能会因皮肤干燥等因素而加重,需要注意皮肤护理。 2.消化系统症状:除了前面提到的腹腔淋巴结肿大引起的腹痛、腹胀等,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被误认为是胃肠道疾病而被忽视,需要结合其他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儿童消化系统症状可能会影响其营养摄入,进而影响生长发育,需要特别关注。 3.呼吸系统症状:当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气管、支气管时,可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尤其是有吸烟史的人群,出现这些症状时更容易被忽略是淋巴瘤引起的,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2025-11-03 13:49:3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