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赵弘,女,副主任医师,擅长血液病诊断及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展开
  • ab型血为什么叫贵族血

    ab型血被称为“贵族血”并无科学依据,其基因组合是进化形成的正常表现,无因基因独特成“贵族血”的道理;ab型血在疾病易感性上与其他血型无本质差异,全球分布基于自然因素,不同人群健康受多种非血型因素影响,不存在ab型血有特殊健康优势支撑“贵族血”说法 一、ab型血的基因特性方面 ab型血的人红细胞表面同时存在A抗原和B抗原,其基因组成是AB型。从遗传学角度看,ab型血的基因组合相对独特,但这并非是所谓“贵族血”的本质原因。从科学角度而言,基因的这种组合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多种血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血型的基因组合都是为了适应人类整体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存需求,不存在因为基因组合独特就赋予其“贵族”属性的科学依据。 二、与疾病易感性及分布情况关联 目前并没有科学证据表明ab型血的人在疾病易感性上与其他血型存在本质差异从而能称之为“贵族血”。从全球血型分布来看,ab型血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都有一定的比例分布,其分布是基于自然的遗传和进化因素,并非因为某种特殊的疾病抵抗优势等因素。例如,经过大量的医学研究统计,并没有发现ab型血的人比其他血型的人更不容易患某种特定的重大疾病等情况。而且,不同人群由于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疾病的发生风险也各不相同,不能单纯依据血型来划分所谓的“贵族”与非“贵族”。对于不同年龄层的人群,比如儿童、成年人、老年人,血型与健康的关联都没有基于科学验证的能支撑“贵族血”说法的依据。儿童的免疫系统、生理机能等处于发育阶段,其健康更多与自身的营养状况、生活环境的卫生等因素相关;成年人的健康受工作压力、生活习惯等影响;老年人则与身体机能衰退、基础疾病等情况相关,这些都和血型没有直接的、能构成“贵族血”概念的科学联系。对于有特殊病史的人群,比如本身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其疾病的控制和发展主要依赖于规范的医疗治疗、自身的健康管理等,而不是血型因素,所以不存在因为ab型血就有特殊的健康优势等情况来支撑“贵族血”的说法。

    2025-09-22 16:26:34
  • 颈部淋巴瘤的早期症状是什么

    颈部淋巴瘤早期有多种症状,包括颈部出现无痛性肿块(儿童、青少年及有相关风险人群需警惕)、发热(不同人群表现不同)、盗汗(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消瘦(无主动节食却体重下降)、瘙痒(不同人群需注意鉴别)。 一、颈部无痛性肿块 特点及相关情况:颈部会出现质地较硬、可活动或不可活动的肿块,早期通常无疼痛感觉。从年龄因素看,儿童和青少年出现颈部无痛性肿块时需格外警惕淋巴瘤可能,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发育特点使得淋巴瘤相对更易侵犯;从生活方式角度,长期接触辐射、免疫功能低下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进而表现为颈部肿块;有淋巴瘤家族病史的人群,颈部出现此类肿块更应及时排查。 二、发热 表现及关联: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可为低热(体温在37.3~38℃左右)或间歇性、持续性发热。年龄较小的儿童发热时可能更易被忽视,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对于有免疫缺陷等病史的人群,发热可能是淋巴瘤早期较为突出的表现之一,因为淋巴瘤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调节,从而导致体温调节紊乱出现发热情况。 三、盗汗 具体情况:夜间睡眠时出现大量出汗现象。不同年龄段人群盗汗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盗汗可能表现为睡眠中衣物湿透等情况,需要家长留意;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的人群出现盗汗时,要考虑淋巴瘤等疾病的可能性,因为淋巴瘤会干扰正常的身体代谢和神经调节,导致盗汗发生。 四、消瘦 体现及相关因素:短期内出现体重明显下降,一般无明显节食等主动因素。从年龄方面,儿童消瘦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密切关注;对于有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酗酒等)且出现消瘦的人群,要排查是否与淋巴瘤等疾病相关,因为淋巴瘤会消耗机体能量,导致体重减轻。 五、瘙痒 发生情况:部分颈部淋巴瘤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症状,瘙痒程度可轻可重。年龄较大的人群出现不明原因皮肤瘙痒时,需考虑包括淋巴瘤在内的多种疾病可能;有过敏病史的人群出现瘙痒时,要注意与过敏进行鉴别,若同时伴有颈部肿块等其他症状,更要警惕淋巴瘤。

    2025-09-22 16:21:50
  • 直系亲属不能互相输血

    直系亲属间输血存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风险,供者免疫活性T淋巴细胞可在受者低免疫或受抑制时存活增殖攻击组织器官致严重症状且死亡率高,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直系亲属输血该概率显著高于非亲属,儿童因免疫系统不完善风险更高,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输血时该风险极大增加,这类特殊人群输血需遵循非亲属原则以降低相关并发症几率。 一、原理机制 直系亲属间互相输血存在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风险。人体免疫系统中,T淋巴细胞能识别外来抗原并发起免疫攻击。当直系亲属间输血时,供者的免疫活性T淋巴细胞可能在受者体内存活并增殖,由于受者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无法将供者淋巴细胞识别为外来物质进行清除,这些供者淋巴细胞会把受者的组织器官当作外来抗原进行攻击,从而引发严重的TA-GVHD,患者会出现发热、皮疹、肝功能异常、全血细胞减少等一系列严重症状,死亡率极高。 二、临床证据支持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非亲属间输血发生TA-GVHD的概率极低,但直系亲属间输血时该概率显著升高。例如,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有直系亲属输血史的患者中,TA-GVH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亲属输血人群。通过对临床病例的长期追踪和数据分析,充分证实了直系亲属互相输血存在的潜在严重风险。 三、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群体: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若直系亲属为其输血,发生TA-GVHD的风险较成人更高。因为儿童的免疫监控和调节能力较弱,供者淋巴细胞更容易在儿童体内逃脱免疫清除并引发攻击反应。所以对于儿童,应严格避免直系亲属间输血,优先选择非亲属的合适血液来源。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患有恶性肿瘤正在接受化疗的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这类人群自身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直系亲属输血时TA-GVHD的发生风险极大增加。临床中对于这类特殊人群,输血时必须严格遵循非亲属输血的原则,以最大程度降低TA-GVHD等严重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2025-09-22 16:13:32
  • 小儿贫血怎么办

    小儿贫血是一种常见疾病,主要分为失血性、溶血性和营养性三类,症状轻重不一,可影响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诊断主要依靠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包括治疗原发病、补充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等,严重时可能需要输血。预防方法包括合理喂养、预防感染和定期体检。 1.什么是小儿贫血? 小儿贫血是指小儿外周血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根据病因,小儿贫血可分为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营养性贫血三大类。 2.小儿贫血有哪些症状? 小儿贫血的症状轻重不一,与贫血的程度和发生的速度有关。常见的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口唇和指甲床苍白、乏力、食欲不振、头晕、活动后心悸气促等。如果贫血严重,还可能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 3.如何诊断小儿贫血? 医生会根据小儿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诊断贫血。常用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等。如果怀疑有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还可能需要进行骨髓穿刺等进一步检查。 4.小儿贫血怎么办? (1)治疗病因:如果贫血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感染、营养不良等,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2)补充铁剂:如果贫血是由缺铁引起的,医生会根据小儿的年龄和体重给予铁剂治疗。常用的铁剂有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铁剂应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同时,还可以补充维生素C,有助于铁的吸收。 (3)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如果贫血是由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需要补充相应的维生素。 (4)输血治疗:如果贫血严重,影响小儿的生命体征,可能需要输血治疗。 5.如何预防小儿贫血? (1)合理喂养:婴儿应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营养均衡。 (2)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3)定期体检:定期带小儿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贫血。 总之,小儿贫血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如果发现小儿有贫血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家长也应注意小儿的营养均衡,预防贫血的发生。

    2025-09-22 16:10:34
  • 缺铁性贫血是什么原因

    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婴幼儿、青少年、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易出现)、铁吸收障碍(胃肠道疾病、药物影响)、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等),不同特殊人群有其特点,需针对性采取措施保证铁营养。 青少年时期:青少年生长发育快,对铁的需求量大,若挑食、偏食,如不爱吃肉、蛋类等富含铁的食物,也容易导致铁摄入不足。 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妊娠期女性需供应胎儿生长所需铁,哺乳期女性铁通过乳汁丢失,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铁吸收障碍 胃肠道疾病: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肠炎、克罗恩病等胃肠道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部位或导致吸收面积减少,从而引起铁吸收障碍,导致缺铁性贫血。 药物影响:长期服用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会减少胃酸分泌,影响铁的解离和吸收;一些肠道吸附剂(如考来烯胺)也会干扰铁的吸收。 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例如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导致的慢性出血,可引起铁的丢失;女性月经过多,正常月经失血量较少,但某些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可导致月经过多,长期慢性失血使铁丢失过多;钩虫病患者肠道长期慢性失血,铁随粪便排出增多,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其他失血情况:如频繁的鼻出血、咯血等慢性失血,也会导致铁丢失增加,进而引起缺铁性贫血。 特殊人群特点 婴幼儿:本身铁储备有限,生长发育快,若喂养不当极易出现铁摄入不足,家长需重视辅食添加,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 青少年: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偏食,保证铁的正常摄入,可通过多吃瘦肉、蛋类、绿叶蔬菜等获取铁。 妊娠期、哺乳期女性:要注意饮食中铁的补充,定期进行血常规等检查,监测铁代谢情况,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 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可能减退,铁吸收能力下降,同时可能存在慢性疾病导致慢性失血等情况,需关注自身铁营养状况,适当调整饮食,必要时补充铁剂。

    2025-09-22 16:09:3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