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赵弘副主任医师(12)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赵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赵弘,女,副主任医师,擅长血液病诊断及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展开
  • 再生障碍性贫血怎样治疗好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包括支持治疗、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治疗有保护措施和对症治疗,对症治疗涵盖纠正贫血、控制出血、控制感染;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包括免疫抑制治疗(如使用ALG/ATG、环孢素)和促造血治疗(如使用雄激素、造血生长因子);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年龄较轻且有合适供者的重型患者,移植中需预防并发症,儿童患者需特殊考虑各治疗环节的相关注意事项。 一、支持治疗 1.保护措施: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由于全血细胞减少,易发生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对于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应安置于层流病房,减少感染风险;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要避免外伤,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操作等。儿童患者因其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更需严格执行保护性隔离措施,避免与感染患者接触。 2.对症治疗 纠正贫血:当血红蛋白低于60g/L且伴有明显贫血症状时,可输注红细胞。对于老年患者,输注红细胞时要密切监测心功能等指标,防止因输血过快过多导致心功能不全;儿童患者则要根据体重等精确计算输血量。 控制出血:如果是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可输注血小板。对于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还可使用一些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等,但儿童使用时需谨慎评估。 控制感染:一旦发生感染,要尽早使用抗生素。根据感染部位和可能的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儿童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在选用抗生素时要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严重影响的药物。 二、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 1.免疫抑制治疗 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适用于年龄较大、无合适供者骨髓移植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清除抑制性T淋巴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儿童患者使用时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环孢素:可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常用药物。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体重等调整剂量,并定期监测血药浓度,注意其可能对肾功能等产生的影响。 2.促造血治疗 雄激素:如司坦唑醇等,可刺激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并直接作用于骨髓促进红细胞生成。儿童患者使用雄激素时要关注其对骨骼发育等方面的影响,定期监测骨龄等指标。 造血生长因子:例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等。G-CSF可促进粒细胞的增殖、分化与成熟,EPO可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对于儿童患者,使用造血生长因子时要按照儿童的生理特点合理应用。 三、造血干细胞移植 1.适应证:对于年龄较轻(一般小于40岁)、有合适供者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可能治愈的方法。儿童患者如果有合适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的供者,应尽早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但要充分评估儿童的身体耐受情况等。 2.移植相关注意事项: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要预防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儿童患者在移植后要加强护理,包括营养支持、感染防控等,密切观察移植后的排异反应等情况。

    2025-11-03 13:46:13
  • 血细胞分析正常值

    红细胞相关指标中成年男性、女性、新生儿及儿童红细胞计数有不同范围且反映携氧等情况,血红蛋白成年男性、女性、新生儿有不同范围且数值异常常见于贫血等情况;白细胞相关指标中成人、儿童白细胞计数有不同范围及新生儿特点,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不同人群比例不同及意义;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为一定值,儿童不同发育阶段有变化;儿童血细胞正常值随年龄变化需依年龄参考,女性生理期血红蛋白需结合周期评估,有病史者需结合既往史综合分析。 一、红细胞相关指标 1.红细胞计数(RBC) 成年男性:约4.0~5.5×1012/L,成年女性:约3.5~5.0×1012/L,新生儿:约6.0~7.0×1012/L。意义:反映机体携氧能力,数值异常可提示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等。 儿童:不同年龄段有差异,如婴儿期红细胞计数较高,随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范围,需结合儿童具体年龄评估。 2.血红蛋白(Hb) 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意义: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蛋白,数值异常常见于贫血、脱水等情况,儿童不同年龄阶段正常值不同,需关注生长发育中的变化。 二、白细胞相关指标 1.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0~10.0×10/L,儿童:(5.0~12.0)×10/L(不同年龄段略有差异)。意义:白细胞是免疫防御细胞,计数异常可能提示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 新生儿白细胞计数较高,约15.0~20.0×10/L,生后6~12小时可达21.0~28.0×10/L,随后逐渐下降,需结合儿童日龄等因素判断。 2.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成人比例约50%~70%,儿童约30%~60%;淋巴细胞:成人比例约20%~40%,儿童约40%~60%。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增多可见于病毒感染等,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比例有差异,需综合评估。 三、血小板相关指标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范围100~300×10/L。意义:血小板参与止血过程,数值异常可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风险。儿童血小板计数与成人相近,但新生儿血小板计数波动较大,生后2~3天可达(150~250)×10/L,10天左右逐渐达到成人水平,需关注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的数值变化。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血细胞正常值与成人存在差异,且随年龄增长不断变化,检测时需依据儿童具体年龄参考相应正常值范围,关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数值动态变化,如新生儿红细胞、白细胞计数与成人不同,需专业儿科医生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女性:生理期女性血红蛋白值可能因失血略低于非生理期正常范围,需结合生理周期评估血细胞分析结果,避免误判为贫血等情况。 病史因素:有贫血病史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常低于正常范围,需动态监测对比;有血液系统疾病史者白细胞分类、血小板计数等可能长期异常,需依据既往病史结合当前检测结果综合分析。

    2025-11-03 13:45:45
  • 化疗后贫血怎么办

    化疗后贫血需先了解原因,再评估程度,通过非药物干预如饮食调整、休息活动,及药物干预如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等应对,同时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了解化疗后贫血的原因 化疗药物可能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也可能影响红细胞的寿命等,从而引发贫血。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有不同病史的患者,化疗后贫血的发生机制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骨髓造血储备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受化疗影响出现贫血。 二、评估贫血程度 1.轻度贫血:血红蛋白(Hb)在90-110g/L之间,患者可能仅有轻度乏力等表现,对日常生活影响相对较小,但仍需关注后续变化。 2.中度贫血:Hb在60-90g/L之间,患者乏力等症状会较明显,活动耐力下降。 3.重度贫血:Hb低于60g/L,患者会有明显的头晕、心慌、气短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机体功能。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 1.饮食调整: 对于各年龄段患者,都应保证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牛肉、猪肉等)、动物肝脏等,因为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女性患者可能因月经等原因本身有一定铁丢失风险,更要注意铁的补充;老年患者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可选择易于消化吸收的含铁食物。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橙子、猕猴桃、西兰花等),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 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类、豆类、蛋类等,蛋白质是身体合成血红蛋白等的物质基础。 2.休息与活动:根据贫血程度调整活动量。轻度贫血患者可适当进行如散步等轻度活动;中重度贫血患者应多休息,减少体力消耗,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因缺氧加重不适。比如重度贫血患者行走一段短距离就可能出现明显气短,所以需多休息。 四、药物干预(仅提及药物名称) 1.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于化疗后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可刺激骨髓造血,增加红细胞生成。但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需要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2.铁剂:如果患者存在缺铁情况,可使用铁剂补充铁元素,但要注意铁剂可能会有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在使用时需遵循医生指导。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要求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儿童化疗后贫血时,更应注重饮食中营养的全面均衡,保证足够的蛋白质、铁、维生素等摄入,且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和贫血相关症状,如面色、精神状态等,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进行贫血相关处理时,要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使用药物时需更谨慎,非药物干预方面要关注其饮食的适口性、易消化性等,活动安排要更加轻柔、适度,避免因活动不当导致摔倒等其他意外情况。 3.女性患者:除了考虑化疗对贫血的影响外,还要关注月经等因素对铁丢失的影响,在饮食调整时可针对性地加强含铁食物摄入,并且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到女性特殊生理时期对药物代谢等可能产生的影响,遵循医生的个体化治疗建议。

    2025-11-03 13:44:29
  • 吃什么血红蛋白升的快

    为补充铁、维生素C和蛋白质,可分别通过食用动物肝脏、红色肉类、鱼虾贝类等富含铁的食物;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蛋类、豆类及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不同年龄人群食用时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富含铁的食物 1.动物肝脏:每100克猪肝中含铁量约为22.6毫克,且铁的吸收率较高。动物肝脏是很好的血红素铁来源,血红素铁受食物其他因素干扰少,更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适量食用动物肝脏能补充铁元素预防缺铁性贫血,成年人合理摄入也有助于维持正常血红蛋白水平。但动物肝脏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高血脂人群需控制摄入量。 2.红色肉类:像牛肉、猪肉等红色肉类,每100克牛肉含铁约2.8毫克左右,猪肉含铁量也较为可观。红色肉类中的铁同样为血红素铁,吸收利用率较好。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适当食用红色肉类来补充铁,但老年人要注意搭配蔬菜等,控制脂肪摄入,避免因过多食用红色肉类导致脂肪摄入超标引发心血管问题;儿童食用时要注意烹饪方式,确保肉质熟透,避免寄生虫感染。 3.鱼虾贝类:例如每100克虾皮含铁量可达67.5毫克,蛤蜊每100克含铁约10.9毫克。鱼虾贝类不仅富含铁,还含有优质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不同年龄人群都能从鱼虾贝类中获取铁来助力血红蛋白合成,但对海鲜过敏人群则应避免食用。儿童食用时要注意去除小刺等,防止卡喉。 二、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1.柑橘类水果:橙子、橘子等柑橘类水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可以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比如每100克橙子含维生素C约33毫克,在食用富含非血红素铁食物(如豆类、绿叶蔬菜等)时搭配柑橘类水果,能显著提高铁的吸收率。不同年龄人群均可适当食用柑橘类水果,儿童食用时要注意避免呛噎,尤其是较小的儿童;成年人正常食用即可,但糖尿病患者要控制摄入量,因为柑橘类水果含糖量相对较高。 2.绿叶蔬菜:像菠菜每100克含维生素C约32毫克,同时菠菜还含有一定量的铁。绿叶蔬菜中的维生素C能促进食物中铁的吸收利用。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食用绿叶蔬菜要注意烹饪方式,减少草酸等对铁吸收的影响,例如可以先焯水去除部分草酸;老年人食用绿叶蔬菜要注意烹饪软烂,便于消化吸收。 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1.蛋类:鸡蛋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一个鸡蛋约含蛋白质6-7克左右,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不同年龄人群都适合食用鸡蛋,儿童可以每天吃1个鸡蛋补充蛋白质等营养;成年人也可合理摄入鸡蛋来维持身体对蛋白质的需求从而辅助血红蛋白合成,但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要控制鸡蛋摄入量,每天不超过1个为宜。 2.豆类及豆制品:以黄豆为例,每100克黄豆含蛋白质约36克左右,豆类及豆制品不仅富含蛋白质,还含有一定量的铁等营养成分。不同年龄人群均可食用豆类及豆制品,儿童食用豆制品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种类,避免食用生豆浆等未煮熟的豆制品,以防中毒;老年人食用豆类及豆制品要注意烹饪软烂,便于消化。

    2025-11-03 13:44:13
  • 产后贫血怎么回事

    产后贫血是产妇分娩后因失血过多及造血原料缺乏等因素引发的贫血状况,有一般及不同类型贫血特殊表现,可通过血常规等检查诊断,孕期要合理饮食预防,产后需调整饮食、休息康复,哺乳期及高龄产妇更需关注。 常见原因 失血过多:分娩时的出血是主要原因之一,如顺产时可能会有较多量的出血,剖宫产也会有一定量的失血,当失血量较多且机体未能及时补充造血原料时,就容易引发贫血。 造血原料缺乏 铁缺乏:孕期母体本身储存的铁以及通过饮食摄入的铁可能不足以满足分娩后自身造血以及哺乳的需求,如果产后饮食中铁的摄入不足,就会导致铁缺乏性贫血。例如,产妇日常饮食中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等)摄入过少。 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是参与DNA合成的重要辅酶,若产后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会影响红细胞的成熟,从而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这可能与产妇孕期储备不足,产后饮食中新鲜蔬菜、肉类等摄入不足有关。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产妇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这是因为贫血导致机体供氧不足,从而影响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 不同类型贫血的特殊表现 铁缺乏性贫血:除了上述一般表现外,还可能出现指甲变脆、易折,舌炎等表现。 巨幼细胞性贫血:除了乏力、面色苍白等表现外,还可能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手足麻木、感觉障碍等,这是因为维生素B12缺乏影响神经系统髓鞘的合成。 诊断方法 血常规检查:通过血常规可以观察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是诊断贫血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产后血红蛋白低于110g/L可考虑为贫血(具体标准可能因不同的检测方法和人群略有差异)。 血清铁、叶酸、维生素B12等检查:对于判断贫血的类型有重要意义。如血清铁降低提示铁缺乏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12降低则提示相应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预防与保健 孕期预防:孕期应注意合理饮食,保证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的摄入,可适当多吃红肉、新鲜蔬菜、水果、肉类等食物。同时,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贫血问题并进行干预。 产后饮食调整:产后要注重饮食的均衡,增加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的食物摄入。例如,多吃瘦肉、蛋类、绿叶蔬菜、动物肝脏等。对于有贫血倾向的产妇,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 休息与康复:产后要保证充足的休息,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避免过度劳累,这有助于身体的造血功能恢复以及整体健康状况的改善。 特殊人群考虑 哺乳期产妇:哺乳期产妇发生贫血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还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哺乳期贫血的产妇更要注意饮食的调整,保证营养的充足摄入,以满足自身造血以及哺乳的双重需求。 高龄产妇:高龄产妇产后发生贫血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高龄产妇本身身体机能有所下降,造血储备能力等可能不如年轻产妇。所以高龄产妇产后更要密切关注自身血常规等指标,加强营养摄入和健康管理。

    2025-11-03 13:42:5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