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赵弘副主任医师(17)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赵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赵弘,女,副主任医师,擅长血液病诊断及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展开
  • 贫血是不是血少的意思

    贫血是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综合征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浓度代替诊断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低于一定值、成年女性非妊娠及孕妇血红蛋白低于相应值可诊断贫血生成不足方面儿童因饮食缺营养物质致贫血老年人因骨髓造血功能衰退及慢性病致贫血破坏过多方面女性因月经过多等致慢性失血性贫血特定疾病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致贫血儿童贫血影响生长发育及智力老年人贫血耐受差加重原慢性病孕妇贫血影响自身及胎儿健康。 贫血从字面理解有“血少”的意思,但医学上的贫血有更精准的定义。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红细胞容量的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可诊断为贫血。 从红细胞生成、破坏等方面看贫血的本质 生成不足相关因素:不同年龄人群贫血生成不足的原因有差异。儿童时期,若饮食中缺乏铁、维生素B、叶酸等营养物质,会影响红细胞的生成。例如婴幼儿时期,若喂养不当,未及时添加富含这些营养素的辅食,就容易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导致红细胞生成受影响。对于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衰退,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增殖分化能力下降,同时常伴有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会影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会使红细胞生成减少,从而引发贫血。 破坏过多相关因素:不同性别贫血破坏过多的情况有别。女性可能因月经过多等原因导致慢性失血性贫血,长期月经过多使红细胞丢失过多,超出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就会发生贫血。某些疾病会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如蚕豆病患者,由于体内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食用蚕豆等特定食物后会引发红细胞急性溶血,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贫血。 不同人群贫血的特点及影响 儿童人群: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贫血对其影响较大。轻度贫血可能表现为面色稍苍白、活动耐力稍差,在剧烈活动时容易出现气促等情况。中重度贫血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包括身高、体重的增长可能落后于同龄儿童,智力发育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因为大脑发育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贫血会导致大脑供氧不足,影响神经细胞的发育和功能。 老年人群:老年人贫血时,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对贫血的耐受能力差。轻度贫血就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悸等,还会加重原有的慢性疾病,像冠心病患者贫血时会加重心脏缺血缺氧,导致心绞痛发作频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贫血会使呼吸功能进一步下降,呼吸困难加重。孕妇人群贫血也有其特殊性,孕妇本身血容量增加,同时要为胎儿提供营养,若发生贫血,不仅会影响孕妇自身的健康,如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等,还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可能导致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儿窘迫等情况。

    2025-11-03 13:26:05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与JAK2基因突变致细胞内信号传导异常使造血干细胞不受控增殖、MPL基因突变影响受体功能致巨核细胞过度增殖、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异常增殖定向分化为巨核细胞系、血小板生成素等细胞因子异常致巨核细胞过度增殖以及遗传易感性有关,中老年人群相对易发病且有家族病史人群需密切关注健康状况。 一、基因突变相关因素 (一)JAK2基因突变 JAK2基因V617F突变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JAK2V617F突变可导致细胞内信号传导异常,使造血干细胞不受正常调控地持续增殖,进而引发血小板过度生成。在中老年人群中,该基因突变的检出率相对较高,且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发病风险并无显著差异主要与基因本身的突变机制有关。 (二)MPL基因突变 MPL基因发生突变也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相关。MPL基因编码的血小板生成素受体,基因突变可影响其正常功能,导致信号传导通路异常激活,促使巨核细胞过度增殖,最终引起血小板增多。这种基因突变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均可发生,但具体的突变频率可能因人群的遗传背景等因素有所不同。 二、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因素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血干细胞发生克隆性异常增殖后,会定向分化为巨核细胞系,导致巨核细胞过度生成,从而使血小板数量显著增多。这种克隆性增殖不受正常造血调控机制的有效制约,在各种年龄和性别的人群中都可能由于造血干细胞的这种异常改变而发病,不过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更易出现相关病理表现。 三、细胞因子异常因素 (一)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生成素是调节巨核细胞生成和血小板产生的重要细胞因子。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体内,血小板生成素的水平可能存在异常,可能由于其调节机制紊乱,导致巨核细胞持续受到刺激而过度增殖,进而使血小板生成增多。这种细胞因子的异常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中都可能存在,但具体的水平变化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二)白细胞介素-6等其他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6等其他细胞因子也参与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过程。它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巨核细胞的分化,导致血小板生成异常增多。这些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中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四、遗传易感性因素 遗传易感性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家族中可能存在易患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遗传背景,使得家族成员相比普通人群具有更高的发病风险。这种遗传易感性与基因的遗传传递有关,不同家族的遗传特点不同,导致发病风险在家族成员中的分布有所差异,在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中,无论年龄和性别,都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2025-11-03 13:25:32
  • 白血病的早期症状

    白血病相关症状包括贫血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发热表现如低热或高热及感染相关表现,出血表现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其他症状如骨关节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因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等致红细胞生成受影响致面色苍白乏力,因异常白细胞增殖等致易感染致发热及伴感染表现,因血小板减少等致凝血功能障碍致出血及骨关节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一、贫血相关症状 (一)面色苍白 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影响红细胞生成,导致血红蛋白减少,从而出现面色苍白的表现。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儿童可能因为家长发现其面色较以往明显苍白而就诊,成人则可能自己察觉面色不如以往红润。 (二)乏力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运输至全身各组织器官,贫血时氧气供应不足,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原本活泼好动,现在变得容易疲倦、不愿玩耍;成年人则会感觉工作、日常活动后更容易疲惫。 二、发热相关症状 (一)低热或高热 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中异常的白细胞增殖,正常免疫功能受影响,容易发生感染从而引起发热。有的患者表现为低热,体温在37.5-38℃左右,可持续存在;有的则会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更高。不同年龄的患者发热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免疫系统相对更脆弱,可能更容易出现高热情况,且病情变化相对较快。 (二)感染相关表现 发热往往伴随感染相关表现,如呼吸道感染时可能有咳嗽、咳痰;泌尿系统感染时可能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这是因为异常的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抑制正常白细胞生成,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遭受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袭。 三、出血相关症状 (一)皮肤瘀点、瘀斑 白血病患者由于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出现障碍,皮肤会出现瘀点、瘀斑,常见于四肢、躯干等部位。儿童可能在玩耍过程中不小心碰撞后更容易出现瘀斑,家长容易发现;成人可能是在不经意间发现皮肤有不明原因的出血点。 (二)鼻出血 鼻腔黏膜血管丰富,血小板减少时容易发生鼻出血,而且可能反复出现。对于有白血病倾向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如果经常出现鼻出血且不易止住,需要高度警惕。 (三)牙龈出血 牙龈也是容易出血的部位,刷牙时或日常进食中可能出现牙龈出血情况。这同样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有关。 四、其他症状 (一)骨关节疼痛 部分白血病患者会出现骨关节疼痛,儿童较为常见。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浸润骨膜、骨质等部位,引起疼痛,疼痛部位多见于胸骨、四肢长骨等。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疼痛部位,表现为哭闹、不愿活动等。 (二)肝脾淋巴结肿大 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可导致肝脾淋巴结肿大,在儿童白血病中较为常见。家长可能会发现儿童腹部有包块(肝脾肿大),或者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2025-11-03 13:25:01
  • 溶血检查什么项目

    溶血性贫血相关检查涵盖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计数(见红细胞等指标及网织红计数变化)、胆红素代谢检查(有总、直接、间接胆红素变化)、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筛查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血红蛋白电泳(诊断地中海贫血等)、Coombs试验(分直接间接检测自身抗体)、红细胞酶活性测定(查G6PD缺乏症)、外周血涂片(观红细胞形态助诊),特殊人群中儿童采血需轻柔谨慎,有基础疾病患者要结合病史分析结果。 一、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计数 1.血常规:可检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常降低,红细胞压积也会相应改变。2.网织红细胞计数:能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溶血性贫血时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 二、胆红素代谢检查 1.总胆红素:溶血性贫血时总胆红素升高,一般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2.直接胆红素:可了解胆红素代谢的结合与排泄情况,溶血性贫血时直接胆红素多正常或轻度升高。3.间接胆红素:溶血性贫血时因红细胞破坏增多,间接胆红素生成增加,导致其水平升高。 三、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1.用于筛查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膜异常致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正常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逐渐吸水膨胀破裂,而该病患者红细胞更早发生破裂。 四、血红蛋白电泳 1.原理:通过电泳分离不同类型的血红蛋白,可用于诊断地中海贫血等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患者血红蛋白电泳会出现异常条带或比例改变,如β-地中海贫血患者HbA2及HbF增高。 五、Coombs试验 1.直接Coombs试验:检测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表面结合有自身抗体,直接Coombs试验呈阳性。2.间接Coombs试验:检测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用于筛查母体抗体致敏胎儿红细胞等情况 六、红细胞酶活性测定 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测定:G6PD缺乏症是导致溶血性贫血的常见原因之一,通过测定G6PD活性可诊断该病,G6PD缺乏时其活性降低。 七、外周血涂片检查 1.观察内容:可查看红细胞形态,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可见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通过红细胞形态异常有助于诊断相应溶血性贫血疾病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采血操作需更加轻柔谨慎,选择合适采血部位,避免因儿童不配合导致采血困难或损伤,同时要安抚儿童情绪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2.有基础疾病患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其Coombs试验阳性率可能更高,需结合病史综合分析检查结果;对于有G6PD缺乏症家族史的人群,进行相关酶活性测定时要考虑该遗传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影响,以便准确判断是否存在溶血性贫血相关问题。

    2025-11-03 13:24:47
  • 自检是否贫血的方法

    可通过观察外观表现(面色、睑结膜、甲床)、自我感觉症状(疲劳乏力、头晕)及借助简单检测工具(血红蛋白检测仪、血常规检查)来初步自检是否贫血,自检怀疑贫血需及时就医详查以明确原因并治疗。 一、观察外观表现 1.面色和睑结膜:贫血时面色往往会变得苍白,这是比较直观的表现。可以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面色,同时可以翻开下眼睑,观察睑结膜的颜色,如果睑结膜呈现苍白,提示有贫血的可能。不同年龄人群面色苍白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还会伴有口唇、甲床等部位的苍白;女性在月经期间可能本身就有失血情况,若出现面色苍白更需警惕贫血。 2.甲床:正常人甲床是红润的,贫血患者甲床会发白。可以将手指指甲床暴露出来进行观察,若甲床颜色明显变淡,接近白色,则要考虑贫血的可能性。对于有吸烟习惯的人群,甲床可能本身就偏黄,这时候判断可能会有干扰,需要综合其他表现来判断。 二、自我感觉症状 1.疲劳乏力:贫血时身体组织器官供氧不足,容易感到疲劳乏力,且这种疲劳感休息后不易缓解。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表现有所不同,年轻人可能在日常活动中容易感到比以往更容易累,比如原本能轻松爬几层楼梯,现在爬一层就觉得很累;老年人则可能在日常起居活动中,如穿衣、洗漱等就出现乏力感。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本身消耗大,若出现异常乏力也需考虑贫血可能。 2.头晕:脑部供血不足时会出现头晕症状。轻者可能只是感觉头有点昏沉,重者可能会出现眩晕,甚至站立不稳。在女性生理期,由于失血可能会加重头晕症状;老年人若本身有脑血管基础疾病,贫血导致的头晕可能会诱发脑血管意外等更严重情况,需格外重视。 三、借助简单检测工具 1.血红蛋白检测仪:市面上有一些便携式的血红蛋白检测工具,可以通过采集指尖血等方式来初步检测血红蛋白水平。但这种检测工具的准确性可能相对有限,仅供初步筛查。使用时需要按照说明书正确操作,不同品牌的检测仪操作略有差异。对于儿童,采集指尖血时要注意轻柔操作,避免儿童过度哭闹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血常规检查:最准确的方法是到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其中血红蛋白浓度是判断贫血的重要指标。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低于110g/L,孕妇低于100g/L则考虑为贫血。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血红蛋白范围有所不同,儿童的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比如6个月-6岁儿童血红蛋白低于110g/L,6-14岁儿童低于120g/L等。通过血常规检查还可以进一步了解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等其他相关指标,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贫血的类型等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自检只是初步筛查手段,一旦通过自检怀疑有贫血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检查,以明确贫血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1-03 13:21:3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