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赵弘副主任医师(23)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赵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赵弘,女,副主任医师,擅长血液病诊断及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展开
  • 连身出现皮下出血的原因是什么

    皮下出血原因包括血管因素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血管壁先天性结构缺陷致皮肤黏膜小血管易破裂出血、过敏性紫癜因机体对致敏物质变态反应使毛细血管通透性脆性增高;血小板因素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自身免疫致血小板数量减少、先天性血小板无力症的遗传性致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因素包含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维生素K缺乏致凝血功能障碍;其他因素有长期服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长期剧烈运动等易外伤或不健康生活方式、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或老年人、儿童有相关病史等易引发皮下出血。 一、血管因素相关原因 1.遗传性血管结构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因血管壁先天性结构缺陷,导致皮肤黏膜处小血管易破裂出血,患者常表现为皮肤特定部位反复出现皮下出血点。 2.血管通透性或脆性增加:例如过敏性紫癜,机体对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高,引发皮下出血,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 二、血小板因素相关原因 1.血小板数量减少:常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破坏血小板,致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降低,从而出现皮下出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儿童及中青年女性相对多见。 2.血小板功能异常:如先天性血小板无力症,属遗传性疾病,因血小板缺乏正常功能的膜糖蛋白,导致血小板聚集等功能障碍,引起皮下出血,多在婴幼儿期即有出血表现。 三、凝血因子因素相关原因 1.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以血友病为例,包括血友病A(因子Ⅷ缺乏)和血友病B(因子Ⅸ缺乏),为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会出现皮下、肌肉等部位反复出血,男性多见,有家族遗传倾向。 2.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若机体缺乏维生素K,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发皮下出血,常见于新生儿、长期使用抗生素或胃肠道吸收障碍的人群。 四、其他相关因素 1.药物因素: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或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人群,因药物影响血小板功能或凝血过程,易出现皮下出血。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从事剧烈运动或易致外伤的人群,因频繁碰撞等情况,更易引发皮下出血;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长期酗酒等)可能影响凝血相关物质代谢,增加皮下出血风险。 3.病史相关:有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史的患者,因原发病影响血液成分或凝血功能,皮下出血复发风险较高;老年人因血管弹性差,较常人更易因轻微碰撞等出现皮下出血;儿童若有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等病史,需重点排查皮下出血原因。

    2025-11-03 12:59:28
  • 怎样诊断出红白血病

    红白血病需综合多方面评估诊断,临床表现有贫血、出血、发热等不同年龄性别差异表现;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见红、白、血小板指标异常,骨髓象示增生活跃、红系和粒系增生及形态异常,细胞化学染色有过氧化物酶和糖原染色特点;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可查染色体和基因异常;影像学检查助了解脏器浸润情况,综合多方面结果由专业医生诊断。 一、临床表现评估 红白血病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相关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等,还可能有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部分患者会有发热症状,这与白血病细胞浸润及机体免疫功能受抑制等有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可能生长发育迟缓更明显,女性患者月经可能出现紊乱等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1.红细胞相关指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红细胞形态可出现异常,比如可见有核红细胞等。不同年龄正常血常规参考值不同,儿童相对成人在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方面有其自身范围,若超出正常范围需进一步关注。 2.白细胞相关指标: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正常或减低,可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 3.血小板相关指标:血小板计数可能减少。 (二)骨髓象检查 1.骨髓增生情况: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 2.红细胞系增生:红细胞系显著增生,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等比例明显增高,且有形态异常,如类巨幼样变等。 3.粒细胞系增生:粒细胞系也有增生,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见形态异常。 (三)细胞化学染色 1.过氧化物酶染色:粒细胞系的原始粒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阴性或弱阳性,而红细胞系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阴性。 2.糖原染色:幼红细胞糖原染色常呈阳性反应。 三、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基因检测等,查找是否存在特定的染色体异常和基因变异,比如某些特定的融合基因等,这对于红白血病的诊断及分型等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在遗传学改变上可能有不同特点,通过相关检查能辅助明确诊断并判断预后等情况。 四、影像学检查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会进行胸部X线、腹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了解有无脏器浸润等情况,比如肺部有无浸润病灶,肝脏、脾脏、淋巴结等有无肿大等,不同年龄患者因身体发育等差异,影像学表现会有不同,通过影像学检查能辅助评估病情累及范围等。 红白血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一旦怀疑红白血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血液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以明确诊断。

    2025-11-03 12:58:34
  • 嗜血症是什么病

    嗜血症是免疫系统过度活化致多器官受损的炎症性疾病分原发与继发,原发与遗传相关,继发由感染、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等诱发,临床表现有全身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多器官受损,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治疗原发靠造血干细胞移植,继发针对原发病用免疫抑制剂,儿童患者需密切监测并权衡药物影响,有基础病患者要控基础病及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一、定义 嗜血症全称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是一种因免疫系统过度活化引发的危及生命的炎症性疾病,机体免疫细胞过度活化并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 二、分类 (一)原发性嗜血症 与遗传因素相关,常见于某些遗传性免疫缺陷病患者,如家族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FHL),多由基因缺陷使免疫系统调控异常所致。 (二)继发性嗜血症 由感染(如病毒、细菌等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恶性肿瘤(如白血病等)等诱发,原发病状态下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而引发。 三、临床表现 (一)全身表现 患者多有持续发热,体温可≥38.5℃且难以用单一原发病解释;还会出现肝脾肿大,查体可触及肿大的肝和脾;存在全血细胞减少,表现为贫血(面色苍白等)、血小板减少(易瘀斑、出血)、白细胞减少(易感染)。 (二)多器官受损表现 凝血功能异常可致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神经系统受累时可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还可能有肾功能损害相关表现,如尿量减少等。 四、诊断 (一)临床表现参考 具备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等主要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指标 血常规示三系减少;血清铁蛋白显著升高(常>1000μg/L);甘油三酯升高(>2.0mmol/L);纤维蛋白原降低(<1.5g/L);血清可溶性CD25(sCD25)升高。同时需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五、治疗 (一)原发性嗜血症 主要依赖造血干细胞移植,通过重建正常免疫系统来治疗。 (二)继发性嗜血症 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感染所致则积极抗感染,自身免疫病所致则用免疫调节治疗等,同时使用免疫抑制剂控制炎症,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环孢素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需密切监测血常规、炎症指标等变化,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考虑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二)有基础疾病患者 如本身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恶性肿瘤的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病,避免诱发因素,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及对基础病的影响,定期评估病情变化。

    2025-11-03 12:57:57
  • 女性贫血会脱发吗

    女性贫血可能会脱发,机制包括营养供应不足、氧气供应受限、内分泌失调影响,不同类型贫血脱发情况不同,预防要均衡饮食等,处理要及时就医针对性治疗,孕妇要注意营养补充预防。 营养供应不足:头发的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贫血时,身体处于缺氧状态,会影响营养物质的运输和代谢。例如,缺铁性贫血时,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而铁也是毛囊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元素之一。缺乏铁会导致毛囊细胞营养供应不足,影响头发的正常生长周期,使头发容易脱落。有研究表明,缺铁性贫血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存在脱发现象,补充铁剂纠正贫血后,部分患者的脱发情况有所改善。 氧气供应受限:头发的毛囊细胞需要充足的氧气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贫血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毛囊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应,就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和修复。毛囊细胞代谢减缓,头发的生长速度减慢,而且容易进入休止期,从而导致脱发增多。 内分泌失调影响:贫血可能会引起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例如,长期严重贫血可能影响激素的分泌和调节,而一些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与头发的生长有关。甲状腺激素对头发的生长有重要作用,贫血可能干扰甲状腺功能,进而影响头发的健康,导致脱发。 不同类型的贫血导致脱发的情况有所不同: 缺铁性贫血:较为常见,除了脱发外,还常伴有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通过检测血常规、血清铁蛋白等指标可明确诊断,一般补充铁剂后贫血纠正,脱发情况会逐渐改善。 巨幼细胞贫血:多因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引起,除了贫血相关表现外,神经系统症状可能较为明显,如手足麻木等,脱发相对缺铁性贫血可能表现有所不同,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后贫血纠正,脱发也会好转。 对于女性贫血脱发的预防和处理: 预防方面:女性要注意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物质。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豆类、绿叶蔬菜等;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蛋类等;富含叶酸的食物有绿叶蔬菜、柑橘类水果等。同时,要积极预防和治疗可能导致贫血的疾病,如月经过多等妇科疾病。 处理方面:一旦出现贫血脱发情况,应及时就医,明确贫血的类型和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果是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是关键;如果是巨幼细胞贫血,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观察贫血纠正情况和脱发的改善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孕期发生贫血的风险较高,更要注意营养的补充,预防贫血及其相关的脱发问题,因为孕妇贫血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还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2025-11-03 12:57:17
  • 阴性血和阳性血的区别

    人类血型系统常见ABO和Rh血型系统,Rh血型分阳性和阴性,阳性血红细胞有D抗原阴性无,人群分布上阳性广阴性少且地域有别,临床输血中Rh阴性血孕妇与阳性血孕妇妊娠风险不同,Rh血型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即抗D血清检测红细胞有无D抗原。 一、血型的分类基础 人类血型系统有多种,最常见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中,根据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D抗原,将血型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Rh阳性血的红细胞表面有D抗原,而Rh阴性血的红细胞表面缺乏D抗原。 二、分布差异 人群分布:Rh阳性血型在人群中分布较广,约占99%左右;Rh阴性血型相对较少,在我国汉族人群中,Rh阴性血的比例仅约0.34%,而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比例略有不同,但总体也是少数。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Rh血型分布上无显著的生理性差异,但在有家族遗传背景等情况下可能会有不同分布情况。例如,从生活方式角度看,一般正常生活方式下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的Rh血型分布比例无明显差异,但如果有家族遗传性疾病相关的家族史,可能会对Rh血型的遗传传递产生影响。 地域分布:不同地区的人群中Rh阴性血的比例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世界范围内,Rh阴性血在欧洲一些国家的比例相对较高,而在亚洲等地区总体比例较低。 三、临床输血相关区别 妊娠相关风险:对于女性孕妇,如果母亲是Rh阴性血,父亲是Rh阳性血,胎儿有可能是Rh阳性血。此时,母亲的免疫系统可能会被胎儿的Rh阳性红细胞致敏,产生抗体,当再次妊娠时,抗体可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新生儿溶血病,出现黄疸、贫血、水肿甚至死胎等严重情况。而Rh阳性血的孕妇在妊娠相关的溶血风险方面相对较低。比如,Rh阴性血的孕妇首次怀孕时,如果胎儿是Rh阳性血,一般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循环较少,可能不会引发明显的免疫反应,但如果再次怀孕且胎儿仍是Rh阳性血,就容易发生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 四、医学检测方法 Rh血型检测:通过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测。一般是采用抗D血清来检测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D抗原。如果红细胞与抗D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则为Rh阳性;如果不发生凝集反应,则为Rh阴性。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这种检测方法的准确性是相同的,因为Rh血型是先天性决定的,与年龄无关。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检测方法和成年人一样,都是通过采取血液样本进行血清学检测来确定Rh血型。 总之,阴性血和阳性血在血型构成、分布、临床输血及妊娠等方面存在多方面的区别,了解这些区别对于临床医疗实践,尤其是输血和妊娠相关的医疗处理非常重要。

    2025-11-03 12:56:5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