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赵弘副主任医师(3)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赵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赵弘,女,副主任医师,擅长血液病诊断及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展开
  • 血液病早期有哪些症状

    血液病可引发贫血、出血倾向、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相关症状。贫血会致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部分患者有反复低热或高热;白血病、淋巴瘤等可致肝脾肿大,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也常见。 头晕乏力:由于全身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氧气供应,患者会感觉头晕,身体容易疲惫,活动耐力下降。例如轻度贫血的儿童可能在玩耍时比同龄孩子更容易出现乏力、精神不振,活动量稍大就需休息;成年人可能在日常工作中,如爬楼梯、长时间工作后头晕乏力感更突出。这是因为脑部及肌肉等组织缺氧,影响正常生理功能。 出血倾向相关症状 皮肤瘀点瘀斑: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时,皮肤容易出现瘀点(直径小于2毫米的出血点)、瘀斑(直径大于2毫米的皮下出血)。儿童可能在玩耍时不小心磕碰后,更容易出现皮肤瘀点瘀斑,且恢复较慢;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出现瘀点瘀斑后吸收也相对较慢。这是因为血小板是参与止血的重要成分,数量或功能异常会导致止血困难。 鼻出血:鼻腔黏膜血管丰富,当凝血功能出现问题时,容易发生鼻出血。青少年可能在干燥季节或用力擤鼻等情况下诱发鼻出血,且较难止住;有血液病史的患者可能鼻出血频繁发生,且出血量相对较多。这是因为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小板功能异常,导致鼻腔血管破裂后无法正常凝血。 牙龈出血:刷牙时或自发性出现牙龈出血,常见于白血病等血液病患者。儿童白血病患者可能在日常刷牙时就出现牙龈出血,且伴有口腔异味;成年人若本身有血液系统疾病,牙龈出血会反复出现,难以通过常规口腔清洁改善。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影响正常造血,导致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异常等,引起牙龈出血。 发热相关症状 反复低热:部分血液病患者会出现原因不明的反复低热,体温多在37.5℃-38℃左右。例如淋巴瘤患者可能长期有低热表现,同时伴有消瘦、盗汗等症状;儿童急性白血病初期可能也会有反复低热情况,容易被忽视,误以为是普通感冒。这是因为血液病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白细胞的数量或功能发生改变,不能正常抵御病原体,从而出现低热。 高热:当合并感染时,可能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比如粒细胞缺乏的患者,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防御感染能力大幅下降,容易发生严重感染,出现高热,常见的感染部位有呼吸道、泌尿系统等。老年人本身免疫力相对较低,若合并血液病出现高热,病情进展可能更快,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治疗,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对高热的耐受能力差,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 肝脾淋巴结肿大相关症状 肝脾肿大: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病可能导致肝脾肿大。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能在体检时发现肝脾肿大,表现为腹部膨隆,触摸时可感觉到肝脏、脾脏增大;成年人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可能出现肝脾肿大,同时伴有乏力、瘙痒等症状。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或淋巴瘤细胞在肝脾内浸润增殖,导致肝脾体积增大。 淋巴结肿大:全身多处淋巴结可肿大,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常见。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常出现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初期可能单个或多个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可推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也会出现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发热、咽峡炎等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可能不同,但血液病相关的淋巴结肿大往往有其特殊性,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2025-11-03 14:16:13
  • 血小板值高是什么原因

    血小板值高的因素有生理性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方面,病理性的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其他疾病方面,特殊人群儿童和老年人的情况也各有特点,需分别考虑生理性、病理性及特殊人群的不同影响并关注相关情况。 年龄方面:新生儿的血小板值通常较高,出生时血小板计数可达(150~450)×10/L,生后6个月逐渐降至成人水平。这是因为新生儿在胎儿期经历了胎盘循环等特殊生理过程,使得血小板生成相对较多。 性别方面:一般来说,不同性别在生理性状态下血小板值差异不大,但在某些特殊生理阶段,如女性月经前,可能会有轻度的血小板值升高,这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剧烈运动后,血小板值可能会短暂升高。这是由于运动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促进了骨髓中血小板的释放。例如,长时间的高强度跑步后,血小板计数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通常在休息后可逐渐恢复正常。 病理性因素 血液系统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这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殖导致血小板生成过多,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常>600×10/L,同时可能伴有血小板功能异常等情况。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值升高的情况。白血病细胞克隆性增殖,影响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调节紊乱。 感染性疾病: 急性感染恢复期,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系统在对抗感染后可能会出现血小板反应性升高。例如,肺炎患者在感染得到控制后,血小板值可能会有一过性的升高。这是因为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刺激了骨髓造血,促使血小板释放增加。 某些严重感染,如脓毒症,也可能导致血小板值升高,这与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激活了骨髓的造血功能有关。 其他疾病: 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值通常会升高。因为脾脏是破坏血小板的重要器官,脾切除后,血小板的破坏减少,导致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升高,一般可升高至(600~1000)×10/L甚至更高。 恶性肿瘤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出现血小板值升高。例如,肺癌、胃癌等实体肿瘤患者,可能由于肿瘤细胞释放一些促血小板生成的因子,导致血小板生成增多。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如果出现血小板值高,需要考虑生理性因素的影响,如新生儿的血小板高是正常生理现象。但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导致,如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升高,儿童的应对可能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可能更容易扩散,需要密切监测血小板值的变化以及感染的控制情况。例如,儿童肺炎合并血小板升高时,除了针对肺炎进行治疗外,要定期复查血小板,观察其变化趋势。如果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系统疾病累及儿童,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更为复杂。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血小板值高时,要更加关注是否存在隐匿性的疾病。例如,老年人可能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同时合并血液系统的异常。血小板值高可能会增加老年人血栓形成的风险,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血栓形成后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梗死、心肌梗死等。所以对于老年血小板值高的情况,需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排查可能的病因,如是否存在恶性肿瘤、骨髓增殖性疾病等,并采取相应的监测和干预措施。

    2025-11-03 14:15:22
  • 怎样判断自己是否贫血

    贫血可通过观察症状表现(如疲劳乏力、皮肤黏膜苍白、心悸等)、借助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等)、结合病史综合判断,不同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贫血影响生长发育,孕妇贫血影响自身及胎儿,老年人贫血常与慢性疾病相关需排查病因。 一、观察症状表现 贫血时身体会出现一些常见症状。例如疲劳、乏力,这是因为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身体各组织器官供氧不足,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但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较同龄儿童差,容易倦怠;还有皮肤黏膜苍白,通常观察甲床、口唇、睑结膜等部位,贫血时这些部位会显得苍白,女性可能因生理周期失血等情况更易察觉自身面色变化;另外,心悸也是常见症状,心脏为了弥补缺氧状况会加快搏动,贫血较严重时会明显感觉心跳加快、心慌。 二、借助实验室检查 1.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Hb)浓度是判断贫血的重要指标。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可考虑为贫血。不同年龄阶段参考值不同,儿童6个月-6岁Hb<110g/L,6岁-14岁Hb<120g/L等,通过检测血红蛋白浓度能直观了解是否存在贫血以及贫血的大致程度。 2.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减少常与贫血相关,红细胞数量不足会影响携氧能力。其参考值也因年龄等因素有差异,比如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参考值(4.0-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儿童不同年龄段也有相应范围,红细胞计数结合血红蛋白浓度等能更全面判断贫血情况。 3.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HCT)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贫血时该指标会降低,不同性别、年龄的参考值不同,如成年男性HCT参考值0.40-0.50,成年女性0.35-0.45等,它能辅助判断贫血的程度和类型等。 三、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如果有慢性失血病史,像女性月经过多、消化道慢性出血等情况,就容易引发贫血;有营养不良病史,比如长期挑食、节食导致铁、维生素B、叶酸等摄入不足,也可能造成贫血;某些血液系统疾病病史,如白血病等,也会出现贫血表现,所以结合个人病史对于判断是否贫血以及明确贫血原因很关键。例如有长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异常时,要高度怀疑因失血导致的贫血。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贫血可能影响其智力和身体发育。如果儿童出现面色苍白、生长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要及时就医检查。因为儿童贫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缺铁性贫血多与铁摄入不足或需求增加有关,所以要关注儿童饮食中是否保证了足够的铁、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 孕妇:孕妇贫血较为常见,因为孕期对铁等营养物质需求增加。孕妇出现贫血时,不仅自身会有疲劳、心悸等不适,还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所以孕妇要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一旦发现贫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营养物质,如适当多吃富含铁的食物等。 老年人:老年人贫血可能与多种慢性疾病相关,如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老年人出现贫血时,要全面排查病因,因为其身体机能下降,对贫血的耐受能力较差,而且可能同时合并其他疾病,所以需要更细致地进行检查和评估,以制定合适的应对措施。

    2025-11-03 14:14:44
  • 白血病移植后复发率

    白血病移植后复发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白血病类型、移植前疾病状态、供者类型、移植物抗宿主病等,不同移植类型复发率不同,可通过药物预防、监测微小残留病等措施降低复发率,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白血病患者移植后复发率有其自身特点及处理需个体化。 白血病的类型: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在移植后复发率存在差异。例如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一般来说,某些亚型的AML移植后复发率相对较高。以成人AML为例,部分预后不良的亚型移植后复发风险较高;而ALL中,一些高危分子生物学特征的患者移植后复发率也明显升高。 移植前疾病状态:移植前白血病细胞负荷是重要因素。移植前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比例高,如骨髓原始细胞占比>20%等情况,移植后复发率往往更高。另外,移植前是否达到完全缓解也有影响,移植前未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移植后复发率显著高于移植前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 供者类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不同供者类型复发率不同。同胞全相合供者移植后复发率相对低一些,而非亲缘供者或单倍型供者移植后复发风险可能稍高。例如单倍型移植在早期复发率可能相对较高,但随着移植技术的发展,这种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总体而言仍存在一定区别。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情况与复发率有一定关联。移植后发生急性GVHD的患者,复发率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因为GVHD的发生提示移植物对白血病细胞有一定的攻击作用;而发生慢性GVHD的患者,复发率可能会升高,机制可能与免疫抑制相关因素影响了对白血病细胞的监视有关。 不同移植类型的复发率大致情况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总体来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率在不同白血病类型中有不同表现。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移植后5年复发率大约在20%-40%左右;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基因移植后5年复发率可能在30%-50%左右。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率相对异基因移植要高一些。以多发性骨髓瘤为例(虽然多发性骨髓瘤不是传统意义的白血病,但自体移植情况类似),自体移植后复发率较高,而对于白血病患者自体移植后,复发率也因白血病类型而异,一般急性白血病自体移植后复发率可能在30%-60%左右。 降低复发率的相关措施及原理 药物预防:可以使用一些免疫调节剂等药物进行预防。例如,某些针对白血病相关分子靶点的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复发风险。其原理是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状态或直接作用于白血病细胞相关的信号通路,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复发。 监测微小残留病(MRD):通过定期监测MRD来早期发现复发迹象。一旦发现MRD阳性,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如调整免疫抑制方案等,从而降低复发率。原理是MRD是白血病细胞残留的标志,早期检测到MRD阳性提示有复发的潜在可能,及时干预可以阻止疾病进展到临床复发阶段。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白血病患者移植后,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等特点,复发率的影响因素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和个体化的治疗调整;老年白血病患者移植后复发率相关因素又有其自身特点,老年患者机体功能衰退,对治疗的耐受性等情况不同,在预防复发等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进行更谨慎的处理。

    2025-11-03 14:14:14
  • 为什么贫血的人喜欢吃冰

    贫血患者喜欢吃冰是异食癖学说、缺铁导致味觉改变、体温调节相关因素及心理因素间接影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临床对出现嗜食冰行为的贫血患者需综合评估并处理以改善贫血状况和相关异常行为。 一、异食癖学说 贫血患者出现喜欢吃冰的情况可能与异食癖有关。在缺铁性贫血患者中,部分人会表现出异食癖行为,包括嗜食冰。其机制可能与铁缺乏影响了神经递质的代谢等有关,铁是许多酶的重要组成成分,缺铁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行为异常,出现嗜食冰的现象。有研究表明,缺铁性贫血患者中异食癖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纠正缺铁后,这种异食癖行为可能会有所改善。 二、缺铁导致味觉改变 1.味觉受体变化:铁元素对于维持味觉受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当人体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时,体内铁含量不足会影响味觉受体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味觉受体细胞中的一些酶依赖铁元素来发挥作用,铁缺乏会使这些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导致味觉发生改变。患者可能会对某些原本不太感兴趣的物质产生特殊的偏好,比如冰。 2.具体味觉变化表现:研究发现,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味觉阈值可能发生改变,对某些味道的感知出现异常。对于冰的口感,可能在缺铁状态下变得更具吸引力,使得贫血患者更倾向于食用冰来满足这种异常的味觉需求。 三、体温调节相关因素 1.缺铁影响体温调节:铁在人体的体温调节中也有一定作用。缺铁会影响线粒体的功能,线粒体是细胞产生能量的场所,缺铁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会影响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当机体感觉体温调节出现轻微紊乱时,部分贫血患者可能通过食用冰来试图调节体温。例如,有研究显示,缺铁性贫血患者在体温调节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微妙变化,而嗜食冰可能是身体试图调整体温平衡的一种非典型表现。 2.不同年龄人群的差异:对于儿童贫血患者,由于其神经系统和体温调节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缺铁对体温调节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嗜食冰的情况相对更易出现。而老年人贫血时,身体机能衰退,铁代谢和体温调节能力下降,也可能更易有嗜食冰的行为,但老年人还需考虑是否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对这种行为的影响。 四、心理因素的间接影响 1.贫血带来的不适与心理代偿:贫血患者往往会有乏力、头晕等不适症状,这些身体上的痛苦可能会导致心理上的焦虑或烦躁等情绪。而吃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带来短暂的感官刺激,起到心理上的代偿作用。比如,冰的清凉触感可能会让患者在心理上获得一定的舒缓,虽然这只是一种间接的关联,但也是导致贫血患者喜欢吃冰的一个因素。 2.不同性别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在性别方面,女性由于生理特点,如月经失血等,相对更容易发生贫血,而不同性格和生活方式的女性,对吃冰这种行为的反应可能不同。对于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生活方式的人群,贫血时嗜食冰的情况可能更易被触发。而男性贫血患者,若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如酗酒等,也可能因为整体身体状况的改变而出现嗜食冰的现象,但相对女性可能比例稍低。 总之,贫血患者喜欢吃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异食癖学说、缺铁导致味觉改变、体温调节相关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的间接影响等。在临床中,对于出现嗜食冰行为的贫血患者,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相应的处理,以改善患者的贫血状况和相关异常行为。

    2025-11-03 14:13:2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