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赵弘,女,副主任医师,擅长血液病诊断及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展开
  • 到底什么是血友病

    血友病是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的出血性疾病分为因凝血因子Ⅷ缺乏的A型和凝血因子Ⅸ缺乏的B型,因遗传缺陷致相应凝血因子合成或功能异常使凝血时间延长易出血,有关节肌肉等部位出血及关节畸形等并发症,通过凝血功能检查等结合家族史诊断,儿童需避剧烈运动监测,成人避外伤,妊娠女孕期关注凝血分娩提前准备产后观察。 一、定义与分类 血友病是一组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发的出血性疾病,主要分为两类:血友病A,因体内凝血因子Ⅷ缺乏所致;血友病B,由凝血因子Ⅸ缺乏引起,均为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疾病,男性发病为主,女性多为携带者。 二、发病机制 人体凝血过程依赖多种凝血因子协同作用,正常情况下凝血因子参与形成凝血酶并最终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以止血。血友病患者因遗传缺陷导致相应凝血因子合成缺陷或功能异常,使得凝血时间延长,机体易出现自发性出血或轻微创伤后出血不止的情况。 三、临床表现 1.出血症状:常见关节、肌肉、深部组织出血,关节出血多发生于膝、踝、肘等大关节,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反复关节出血可逐渐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肌肉出血可形成血肿,压迫周围组织引发相应症状;皮肤黏膜出血相对较少,但也可能出现瘀斑、鼻出血等。 2.并发症:长期反复出血可致关节畸形、肌肉萎缩,严重影响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因重要脏器出血(如颅内出血)危及生命。 四、诊断方法 通过凝血功能检查(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等)、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明确凝血因子缺乏的具体类型及活性水平,结合家族遗传史等综合诊断,以区分血友病A与血友病B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创伤性出血,日常活动中应加强防护,定期监测关节等部位状况,早期发现出血迹象并及时干预; 成人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外伤,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出现出血倾向时需及时就医评估凝血状态; 妊娠女性:孕期需密切关注凝血功能变化,分娩时需提前做好凝血相关准备,降低分娩过程中出血风险,产后也需注意观察出血情况并进行相应凝血管理。

    2025-11-03 11:51:52
  • 白血病通过血液传染吗

    白血病不具传染病特征因是自身造血干细胞基因异常致克隆性增殖,无病原体传播不满足传染病三要素,其细胞是自身恶变产物,正常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不会感染,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中接触无需过度恐慌,成人免疫系统成熟接触无传染风险,医疗场景医护防护主要防其他传染性病原体公众应基于科学认知正确看待避免误解。 一、白血病并非通过血液传染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发生了基因水平的异常改变,导致克隆性的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积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白血病不具备传染病的特征,不会通过血液传染。传染病的发生需要满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要素,而白血病是由自身细胞的异常克隆引起,不存在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的传播,因此不构成传染病的传播链条。 二、从医学原理阐释非传染性 从医学本质分析,白血病细胞是患者自身细胞发生恶变后的产物,并非外来的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正常人体接触白血病患者的血液等体液时,不会因为这些体液中的白血病细胞而被感染患病。例如,临床医护人员在接触白血病患者血液等操作时,有严格的防护措施,但这并非是因为担心被传染白血病,而是为了防止职业暴露带来的其他潜在感染风险(如乙肝、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 三、不同人群接触白血病患者血液的情况 (一)儿童群体 儿童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但白血病不具传染性,所以儿童接触白血病患者血液时无需过度恐慌。家长应向儿童传递科学知识,让其了解白血病的非传染性本质,避免因误解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同时,正常生活中与白血病患者的日常接触,如正常社交互动等,都不会导致儿童被传染白血病。 (二)成人群体 成人自身免疫系统相对成熟稳定,接触白血病患者血液等情况时,从传染病传播角度而言不存在被传染白血病的风险。但在医疗场景中,医护人员需遵循标准防护原则进行操作,主要是为了保护自身免受其他可能存在的传染性病原体的感染,而非针对白血病。 总之,白血病不会通过血液传染,公众应基于科学认知正确看待白血病与传染病的关系,避免因误解造成不必要的焦虑。

    2025-11-03 11:51:21
  • 缺铁性贫血该如何食疗补血

    富含铁的食物分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疗搭配需考虑铁与维C、蛋白质搭配,儿童可选动物肝脏泥等、孕妇可增全麦面包等摄入、老年人选易消化铁丰富食物,食疗为辅助严重缺铁需药治且要控制食物摄入量防营养失衡。 一、富含铁的食物选择1.动物性食物:瘦肉中每100克约含2-3毫克铁,且为血红素铁,吸收率高,可适当多摄入;动物肝脏如猪肝,每100克含铁量可达22.6毫克,是很好的补铁食物,但需注意适量食用避免胆固醇过高;动物血也是优质血红素铁的来源,鸭血、猪血等每100克含铁量较高。2.植物性食物:黑木耳每100克含铁约97.4毫克,菠菜每100克含铁约2.9毫克,但植物性铁为非血红素铁,吸收率相对较低,可通过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来促进吸收,如吃菠菜时搭配橙子等。二、食疗搭配原则1.铁与维生素C的搭配:维生素C可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在摄入植物性铁食物的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猕猴桃、草莓等)或蔬菜(如青椒、西兰花等),能提高铁的利用率。2.铁与蛋白质的搭配:蛋白质是身体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摄入含铁食物时搭配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搭配鸡蛋、豆类搭配奶类等,有助于更好地纠正缺铁性贫血。三、不同人群的食疗建议1.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缺铁性贫血时可选择动物肝脏泥、瘦肉粥等,注意食物要切碎煮烂,便于儿童消化吸收,同时避免过多食用影响其他营养摄入的食物。2.孕妇:孕期对铁的需求增加,除了上述动物性和植物性铁食物外,可适当增加全麦面包、强化铁谷物等的摄入,同时注意避免与影响铁吸收的食物同时食用,如浓茶、咖啡等,因为其中的鞣酸会抑制铁的吸收。3.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选择铁含量丰富且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鱼肉(相对瘦肉更易消化)、豆腐等,同时注意饮食的多样化,保证营养均衡。四、注意事项1.食疗只是辅助手段,若缺铁性贫血较严重,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药物治疗,不能仅依赖食疗延误病情。2.控制食物摄入量,避免因过量摄入某类食物导致其他营养失衡,比如动物肝脏虽补铁好,但过量会摄入过多胆固醇等。

    2025-11-03 11:50:58
  • 多发性骨髓瘤很痛吗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能出现疼痛,骨破坏相关疼痛在老年、有不良生活方式或相关病史人群中风险高,特点为隐痛等、可随病情进展加重;高钙血症相关疼痛因骨髓瘤细胞致高钙血症引发,有全身骨骼痛等;神经受压相关疼痛因骨髓瘤细胞浸润或骨质破坏压迫神经致,有放射性疼痛等,疼痛因人而异,与多种因素有关,需及时就医诊断治疗。 骨破坏相关疼痛 发病情况:骨髓瘤细胞会分泌一些细胞因子等物质,激活破骨细胞,导致骨质破坏。在老年人群中,尤其是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或有相关病史(如慢性炎症等)的人群中,骨破坏引发疼痛的风险可能更高。例如,研究发现,骨髓瘤患者骨骼病变部位常出现疼痛,其中脊柱、肋骨、骨盆等部位较为常见。骨破坏使得骨骼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受到影响,当骨骼受到轻微外力或自身结构变化时,就会引发疼痛。 疼痛特点:这种疼痛通常为隐痛、胀痛或刺痛,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在活动时可能会加重,休息时有所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如行走、翻身等。 高钙血症相关疼痛 发病情况: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由于骨髓瘤细胞大量增殖,破坏骨质,释放出大量钙进入血液,导致高钙血症。对于一些有骨髓瘤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高钙血症。高钙血症会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等,从而引发疼痛。 疼痛特点: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骨骼疼痛,以腰部、腿部等部位较为明显,还可能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其他症状。 神经受压相关疼痛 发病情况:当骨髓瘤细胞浸润或骨质破坏导致骨质增生等情况压迫神经时,就会引起神经受压相关疼痛。在年龄较大、身体机能有所下降的患者中,神经受压引发疼痛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例如,脊髓或神经根受到压迫时,会出现相应部位的疼痛,如肢体放射性疼痛等。 疼痛特点:疼痛可表现为放射性疼痛、麻木、刺痛等,疼痛的程度和范围与神经受压的程度和部位有关。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疼痛情况因人而异,受到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如果怀疑患有多发性骨髓瘤或出现相关疼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

    2025-11-03 11:50:36
  • 血红蛋白偏低的含义及如何恢复

    血红蛋白偏低是指浓度低于相应年龄段正常参考值常提示可能存在贫血需进一步排查病因,恢复可通过饮食摄入富含铁、维生素B12与叶酸的食物,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疾病导致的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孕妇要注重营养均衡,儿童需合理添加辅食避免挑食偏食等。 一、血红蛋白偏低的含义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关键蛋白,其浓度低于相应年龄段正常参考值即为血红蛋白偏低。不同年龄段正常参考值有别,例如成年男性正常范围约120~160g/L,成年女性约110~150g/L,儿童因年龄不同正常范围也有差异。血红蛋白偏低常提示可能存在贫血等状况,需进一步排查病因。 二、恢复方法 (一)饮食调整 1.富含铁的食物摄入: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应增加红肉(如牛肉、猪肉)、动物肝脏(如猪肝)、血制品等食物的摄取,这类食物中的血红素铁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2.维生素B12与叶酸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参与DNA合成,对红细胞成熟至关重要。可多食用绿叶蔬菜(如菠菜)、豆类、蛋类、奶制品等富含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 (二)生活方式调整 1.保证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各器官功能恢复,利于造血系统正常运作。一般成年人建议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2.适度运动: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代谢功能,对改善血红蛋白水平有一定帮助,但需避免过度劳累。 (三)疾病治疗相关 若血红蛋白偏低是由疾病导致,如缺铁性贫血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并补充铁剂(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巨幼细胞贫血则需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等,但具体治疗需遵医嘱。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妇因生理需求增加,易出现血红蛋白偏低,需格外注重营养均衡,确保铁、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素的充足摄入,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增加相关营养补充。-儿童:儿童若血红蛋白偏低,要合理添加辅食,避免挑食偏食,保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铁及维生素等,以满足生长发育对造血原料的需求,同时需密切关注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必要时就医评估。

    2025-11-03 11:50:1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