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赵弘,女,副主任医师,擅长血液病诊断及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展开
  • 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症状

    多发性骨髓瘤早期可出现骨痛(腰骶部等部位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与骨髓瘤细胞破坏骨组织有关,中老年长期不明原因骨痛需警惕)、贫血(面色苍白等,因骨髓瘤细胞浸润骨髓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女性表现可能更敏感,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贫血者需排查)、肾功能损害(蛋白尿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重,需综合评估)、感染(反复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等,年龄大免疫弱人群更易感染且恢复慢,需关注是否与该病有关)、高钙血症(口渴等,与骨髓瘤细胞破坏骨组织致钙入血有关,血钙异常伴其他表现时要考虑该病)等表现。 贫血 表现及相关情况:患者早期可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等。这是因为骨髓瘤细胞浸润骨髓,影响正常造血功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不同性别在贫血表现上可能无本质区别,但女性可能因生理周期等因素,贫血症状可能相对更易察觉或对生活影响更敏感。对于有贫血表现且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需进一步排查多发性骨髓瘤。 肾功能损害 表现及相关情况:早期可能出现肾功能损害相关表现,如蛋白尿、血尿等。这是由于骨髓瘤细胞分泌的某些物质对肾小管等造成损伤。在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若本身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蛋白饮食等,可能会加重肾功能损害的表现,从而干扰对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肾功能损害的判断,需综合评估。 感染 表现及相关情况:患者早期可能反复出现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这是因为骨髓瘤患者免疫功能受影响,正常免疫球蛋白分泌减少,机体抵抗力下降。年龄较大的人群免疫功能本身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需特别关注此类人群出现反复感染时是否与多发性骨髓瘤有关。 高钙血症 表现及相关情况:部分患者早期可能出现高钙血症相关表现,如口渴、多尿、便秘等。高钙血症的发生与骨髓瘤细胞破坏骨组织,释放大量钙进入血液有关。不同性别在高钙血症表现上无特异性差异,但对于有上述症状且血钙异常的患者,要考虑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性,尤其是合并骨痛等其他表现时。

    2025-11-03 11:37:57
  • 贫血吃什么药补血最快

    不同类型贫血对应不同补血药物,缺铁性贫血主要补充铁剂,巨幼细胞贫血需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肾性贫血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儿童缺铁性贫血优先饮食补铁必要时遵医嘱,孕妇补铁剂需谨慎评估调整,老年人用药要考虑肝肾功能调整剂量。 一、不同类型贫血对应的补血药物 (一)缺铁性贫血 主要补充铁剂来补血,常见药物如硫酸亚铁等。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铁剂可通过补充体内铁元素,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改善贫血状况。需注意,缺铁性贫血的患者使用铁剂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可适当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但要避免与某些药物相互作用。 (二)巨幼细胞贫血 由叶酸或维生素B缺乏引起,需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叶酸参与DNA的合成,维生素B可参与神经髓鞘的合成以及DNA的合成过程,补充这两种物质能促进骨髓造血细胞的发育和成熟,从而改善巨幼细胞贫血导致的贫血状态。 (三)肾性贫血 多见于慢性肾脏病患者,主要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刺激骨髓红系造血前体细胞增殖、分化,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提高红细胞计数,改善肾性贫血状况。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缺铁性贫血优先考虑通过饮食补充铁元素,如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等),必要时使用铁剂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过量使用铁剂可能会对儿童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且要避免低龄儿童自行用药。 (二)孕妇 孕妇贫血时补充铁剂需谨慎,应在医生评估贫血程度后合理用药,同时要监测血常规变化,因为孕妇贫血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还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补充铁剂过程中需注意可能出现的胃肠道反应等情况,并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三)老年人 老年人贫血用药时需充分考虑肝肾功能,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使用补血药物时要密切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且要综合评估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来选择合适的补血药物。

    2025-11-03 11:37:35
  • 再造生血片

    再造生血片由菟丝子等多种中药组成,药理机制是调节机体造血微环境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以补肝益肾、补气养血,适用于肝肾不足气血两虚引发的血虚证及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等符合证候特点的情况,孕妇慎用、儿童应避免使用、有基础病史患者需谨慎使用且用前咨询医生。 一、药物成分与药理机制 再造生血片由菟丝子(酒制)、红参、阿胶、当归、熟地黄、制何首乌、淫羊藿、黄精(酒制)、鹿茸(去毛)、仙鹤草、枸杞子等多种中药组成。其药理机制主要在于通过调节机体造血微环境,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从而发挥补肝益肾、补气养血之功,可改善气血两虚、肝肾不足相关的血液指标异常情况。 二、临床适用病症 再造生血片主要适用于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所引发的血虚证。临床常见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倦怠乏力等。从临床验证来看,对于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以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缺铁性贫血等符合上述中医证候特点的患者,再造生血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血液学指标,提升机体气血状态。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孕妇 孕妇属于特殊人群,由于目前缺乏再造生血片中药物成分对胎儿影响的充分临床研究数据,从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潜在风险的角度考虑,孕妇应慎用该药物,需在医生综合评估孕期状况、病情轻重等因素后,再谨慎决定是否使用。 (二)儿童 儿童的生理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排泄等过程与成人存在差异,且目前关于再造生血片用于儿童的安全有效性研究较为有限,为避免可能出现未知的药物不良反应或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应避免低龄儿童使用该药物。 (三)有基础病史患者 对于本身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由于再造生血片中的药物成分需要通过肝肾进行代谢,可能会加重肝肾的负担,因此这类患者在使用再造生血片时需格外谨慎。建议在使用前咨询医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状况、基础疾病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估,权衡使用该药物的利弊后再决定是否用药。

    2025-11-03 11:37:32
  • 血红素正常值是多少

    不同人群血红素正常值有别,成年男性正常范围通常在一定区间、成年女性略低、新生儿较高,孕妇生理性贫血时血红蛋白一般不低于特定值需关注,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易异常需排查,有慢性疾病病史者要针对原发病监测,长期素食者因原料摄入不足需补相关食物维持正常血红素水平。 一、不同人群血红素正常值 1.成年男性:血红蛋白(血红素)正常值通常在120~160g/L之间,这是基于大多数健康成年男性的血液检测结果统计得出,反映其正常的红细胞携氧能力及造血功能状态。 2.成年女性:血红蛋白正常值约为110~150g/L,因女性生理特点(如月经过多等),其正常范围略低于男性,但仍需维持在该区间以保证机体正常代谢对氧的需求。 3.新生儿: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低氧环境,出生后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加,新生儿血红蛋白正常值较高,一般为170~200g/L,随生长发育会逐渐下降至成人范围。 二、特殊人群需关注的血红素情况 1.孕妇:孕期因血容量增加等生理变化,可能出现生理性贫血,血红蛋白值可略低于非孕期正常范围,但一般不应低于100g/L,若低于此值需警惕缺铁性贫血等问题,建议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红肉、豆类等)并定期监测。 2.老年人:老年人造血功能逐渐减退,且常合并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慢性炎症等),易出现血红蛋白水平异常,若血红蛋白低于120g/L需排查是否存在贫血相关病因,如慢性疾病性贫血等,同时需关注其整体健康状况及活动耐力变化。 3.有慢性疾病病史者:例如患有慢性肾病的患者,因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易出现肾性贫血,血红蛋白常低于正常范围,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并监测血红蛋白水平;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可能因免疫因素影响红细胞生成或破坏增加,也需关注血红蛋白变化。 4.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素食者因铁等造血原料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血红蛋白降低,需注意补充富含铁、维生素B12及叶酸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坚果等,以维持正常血红素水平。

    2025-11-03 11:36:47
  •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怎么诊断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的诊断需进行病史采集(询问家族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观察一般状况、肝脾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外周血涂片、热不稳定试验、异丙醇试验、血红蛋白电泳、基因检测等),其中基因检测是金标准。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如面色、巩膜有无黄染等。检查有无肝脾肿大,因为溶血性贫血时可能出现肝脾代偿性肿大。不同年龄患者的肝脾肿大表现可能不同,儿童的肝脾触诊需要更轻柔准确。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贫血表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网织红细胞计数常升高,提示骨髓造血代偿性增加。不同年龄儿童的血常规正常参考值不同,需依据儿童各年龄段标准判断。 外周血涂片:可发现红细胞形态异常,如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异形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等,还可能观察到海因小体,海因小体是不稳定性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沉淀形成的包涵体,是诊断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的重要线索之一。 热不稳定试验:将患者的红细胞与缓冲液混合后加热,不稳定血红蛋白在加热时溶解度降低,易沉淀。正常红细胞无此现象,通过该试验可初步筛查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但需注意不同温度、加热时间等因素可能影响结果,需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异丙醇试验:异丙醇可使不稳定血红蛋白沉淀。将红细胞与异丙醇缓冲液混合,观察是否出现混浊或沉淀。该试验对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也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血红蛋白电泳:一般情况下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患者的血红蛋白电泳无特异性改变,但可用于排除其他血红蛋白病。通过不同血红蛋白在电场中迁移速度的差异进行分离和鉴定,若存在异常血红蛋白带需进一步分析。 基因检测:通过检测血红蛋白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来明确诊断。基因检测可以确定具体的突变位点,是诊断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的金标准之一。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遗传方式和进行遗传咨询。不同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不同,需要专业的基因检测技术和解读。

    2025-11-03 11:36:2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