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宝宝一岁走路有点罗圈腿能纠正吗

    一岁宝宝走路有点罗圈腿多数为生理性,表现为双侧下肢对称、畸形不严重,可通过引导正确站立行走姿势、调整睡眠姿势及保障钙和维生素D摄入来观察纠正;但需警惕佝偻病等病理性因素,若罗圈腿严重、不对称、无改善或伴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排查处理,关注营养等多方面保障宝宝生长发育。 一、生理性罗圈腿的情况及观察 1.原因及表现:一岁宝宝出现罗圈腿,多为生理性的。这是因为在胎儿时期,宝宝在子宫内处于屈曲姿势,出生后下肢需要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压力,会有一定程度的生理性弯曲,看起来像罗圈腿。一般这种情况宝宝的腿部外观不是特别严重的畸形,双侧下肢对称。 2.观察要点:家长可观察宝宝双腿并拢时,膝关节之间的间隙大小等情况,同时观察宝宝的活动能力等是否正常。通常随着宝宝生长发育,会逐渐改善。 二、可能的纠正方式 1.日常护理与姿势引导 站立行走姿势引导:在宝宝学步过程中,家长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引导宝宝正确的站立和行走姿势,让宝宝尽量保持双腿对称用力。例如,在宝宝练习站立时,可让其双脚平行放置,身体保持平衡。 睡眠姿势调整:如果宝宝睡觉时姿势不良可能会对腿部发育产生一定影响,家长可以适当调整宝宝的睡眠姿势,避免长时间压迫某一侧腿部,造成腿部发育不均衡,但要注意调整姿势时避免强迫宝宝,以免引起宝宝不适。 2.营养因素的影响及保障 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钙是骨骼发育的重要原料,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一岁宝宝需要保证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母乳或配方奶是钙的重要来源,同时可以适当添加富含钙的辅食,如奶制品、豆制品等,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制剂,以促进骨骼正常发育,帮助纠正可能存在的腿部发育问题。 三、需警惕病理性因素及就医情况 1.病理性罗圈腿的可能情况 虽然一岁宝宝大多是生理性罗圈腿,但也需警惕病理性因素,如佝偻病等。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影响骨骼正常发育,可引起下肢畸形,出现罗圈腿等情况。如果宝宝除了罗圈腿外,还伴有多汗、易激惹、睡眠不安等表现,需警惕佝偻病可能。 2.及时就医的指征:如果家长发现宝宝罗圈腿情况较为严重,双侧下肢不对称,或者随着月龄增加罗圈腿情况没有改善反而加重,或者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生长发育迟缓、骨骼畸形等,应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检测,以及骨骼X线检查等,以明确是否存在病理性因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处理。 总之,一岁宝宝走路有点罗圈腿多数是生理性的,可通过日常护理等方式观察和尝试纠正,但如果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排查病理性因素。在整个过程中,要关注宝宝的营养状况等多方面因素,以保障宝宝正常的生长发育。

    2025-10-20 14:31:15
  • 小孩左胸偶尔刺痛是怎么引起的

    小孩左胸偶尔刺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长发育相关、呼吸系统相关(如胸膜炎、气胸)、心血管系统相关(如心脏神经官能症、心包炎)、消化系统相关(如反流性食管炎、膈肌痉挛),家长需密切观察刺痛情况,若频繁发作等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注意小孩生活习惯。 一、生长发育相关原因 小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胸廓等部位的组织器官不断变化,可能会出现偶尔刺痛情况。比如骨骼肌肉的生长,肋骨、胸骨等骨骼的发育过程中,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可能会有牵拉等情况,从而导致偶尔刺痛,这种情况在儿童生长速度较快阶段相对常见,一般随着生长发育的继续,多可自行缓解。 二、呼吸系统相关原因 1.胸膜炎 儿童患胸膜炎时可能出现左胸偶尔刺痛。胸膜炎可由感染因素引起,如病毒、细菌等感染累及胸膜。例如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胸膜炎,炎症刺激胸膜会导致胸痛症状,多为偶尔发作的刺痛感。 另外,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性胸膜炎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除了左胸刺痛外,还可能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表现。 2.气胸 小孩发生气胸也可能导致左胸偶尔刺痛。气胸可因肺部组织异常,如肺大疱破裂等引起,气体进入胸腔,刺激胸膜,引起胸痛,疼痛可为刺痛,且可能伴有呼吸急促等表现。尤其是在剧烈咳嗽、剧烈运动后容易诱发。 三、心血管系统相关原因 1.心脏神经官能症 多见于年龄稍大的儿童,可能与精神因素有关,如学习压力大、情绪紧张等。心脏神经官能症可表现为左胸偶尔刺痛,疼痛部位不固定,疼痛性质多样,有时为刺痛,还可能伴有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但心脏本身无器质性病变。 2.心包炎 儿童患心包炎时也可能出现左胸偶尔刺痛。心包炎可由感染(如病毒、细菌等)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炎症刺激心包膜导致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左胸等部位,为偶尔发作的刺痛感,同时可能伴有发热、呼吸困难等表现。 四、消化系统相关原因 1.反流性食管炎 小孩如果存在反流性食管炎,胃酸反流刺激食管,可能会引起胸部的不适,包括左胸偶尔刺痛。尤其是在进食过多、平卧等情况下容易诱发,还可能伴有反酸、烧心、恶心等症状。 2.膈肌痉挛 膈肌痉挛也可能导致左胸偶尔刺痛。可能与饮食因素有关,如进食过快、过饱,摄入生冷食物等,导致膈肌受到刺激发生痉挛,引起胸部相应部位的偶尔刺痛感。 当发现小孩左胸偶尔刺痛时,家长应密切观察刺痛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等情况。如果刺痛频繁发作、程度加重或伴有发热、呼吸困难、剧烈呕吐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小孩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胸部X线、心电图、心脏超声、胃镜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让小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情绪过度激动等,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

    2025-10-20 14:30:42
  • 宝宝肚子摸着有点硬怎么处理

    宝宝肚子摸着有点硬时,需先观察伴随症状,若伴呕吐哭闹不止等急腹症表现或腹泻等肠道感染表现要立即就医;调整喂养方式,母乳喂养妈妈饮食清淡,人工喂养注意奶粉冲调比例和奶瓶清洁,已添加辅食宝宝暂停新辅食、调整辅食;可给宝宝空腹时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5-10分钟;若肚子硬持续不缓解或有严重伴随症状,尤其小婴儿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通过相关检查明确原因并治疗。 一、观察伴随症状 1.若宝宝肚子硬同时伴有呕吐、哭闹不止且无法安抚:这可能提示存在肠梗阻等急腹症情况,需立即带宝宝就医,因为肠梗阻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后果,尤其对于婴幼儿,病情变化较快。 2.若肚子硬且伴有腹泻:可能是肠道感染引起,如细菌或病毒感染肠道,需要观察大便的性状、次数等,同时注意宝宝有无发热等表现,及时就医进行大便常规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3.若肚子硬但精神状态尚可,没有明显呕吐、腹泻等严重伴随症状:可先进行进一步观察。 二、调整喂养方式 1.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要注意自己的饮食,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通过乳汁影响宝宝胃肠道功能,导致宝宝肚子硬。应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 2.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要注意奶粉的冲调比例,按照奶粉说明书正确冲调,避免奶粉过浓,过浓的奶粉会增加宝宝胃肠道消化负担,可能引起肚子硬。同时要注意奶瓶的清洁消毒,防止细菌污染引起肠道问题。 3.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要暂停新的辅食添加,已经添加的辅食要做得更软烂易消化,避免给宝宝进食过多蛋白质、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肉类可适当减少量,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防止加重胃肠负担。 三、腹部按摩 1.方法:可以在宝宝空腹时,以宝宝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宝宝腹部,动作要轻柔,每次按摩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左右。顺时针按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缓解肚子硬的情况。 2.注意事项:按摩时要注意手部温度,不要过凉,以免刺激宝宝腹部引起不适。如果宝宝皮肤有破损等情况则不宜进行按摩。 四、就医评估 1.当宝宝肚子硬持续不缓解或者伴随上述严重伴随症状时:不管宝宝年龄大小,都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腹部超声等相关检查来明确宝宝肚子硬的原因,如是否存在消化不良、肠梗阻、肠道感染等情况,然后给予相应的治疗。 2.对于小婴儿: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病情变化相对更快,更要密切关注肚子硬的情况以及其他伴随症状,一旦有异常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总之,宝宝肚子摸着有点硬需要综合观察伴随症状、调整喂养、适当腹部按摩等多方面来处理,必要时及时就医。

    2025-10-20 14:27:45
  • 4个月宝宝消化不良怎么调理

    为解决4个月宝宝消化不良问题,可从调整喂养方式(母乳喂养妈妈注意饮食、配方奶按说明冲调)、腹部按摩(空腹时顺时针按摩5-10分钟,每天2-3次)、控制进食量和频率(少量多餐、观察饥饱信号)、注意保暖(腹部及整体保暖)、确保充足休息(营造适宜睡眠环境、右侧卧位休息)入手,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异常应及时就医。 一、调整喂养方式 1.母乳喂养宝宝:妈妈的饮食需格外注意,应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保持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多摄入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保证母乳质量,利于宝宝消化。例如妈妈多吃苹果、菠菜等,通过乳汁传递给宝宝,帮助宝宝肠道蠕动。 2.配方奶喂养宝宝:要严格按照配方奶的冲调说明进行操作,确保奶粉浓度合适。过浓的奶粉会增加宝宝消化负担,引发消化不良;过稀则会导致宝宝营养摄入不足。 二、腹部按摩 1.操作方法:在宝宝空腹时,家长洗净双手,以宝宝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宝宝腹部。按摩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时间大约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2.作用原理:通过顺时针按摩可以促进宝宝肠道蠕动,帮助消化,缓解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胀等不适症状。这是因为肠道蠕动加快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推进。 三、控制进食量和频率 1.少量多餐:4个月的宝宝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可采用少量多餐的喂养方式。减少每次的喂养量,增加喂养次数,避免宝宝一次进食过多加重肠胃负担。例如将原来3小时喂一次奶,改为2.5小时左右喂一次,每次喂养量适当减少。 2.观察宝宝饥饱信号:密切观察宝宝的饥饱表现,当宝宝出现转头、吐出乳头或奶嘴等拒食信号时,说明宝宝已经吃饱,不应强迫继续喂养。 四、注意保暖 1.腹部保暖:宝宝腹部容易着凉,着凉后可能会加重消化不良症状。要注意给宝宝腹部保暖,可以给宝宝穿上肚兜,避免宝宝踢开被子导致腹部暴露。 2.整体保暖:同时也要注意宝宝全身的保暖,根据室温适当增减衣物,保持宝宝体温在正常范围,因为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温暖的环境有助于宝宝消化功能正常运转。 五、确保充足休息 1.睡眠环境:为宝宝营造安静、舒适、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保证宝宝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宝宝身体各器官的发育和恢复,包括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例如营造黑暗、安静的卧室环境,保证宝宝每天有16-18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 2.休息时姿势:让宝宝在休息时保持舒适的姿势,一般可采取右侧卧位,这样有助于防止吐奶时发生误吸等情况,同时也利于消化。 如果宝宝消化不良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呕吐频繁、精神差、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疾病因素引起的消化不良。

    2025-10-20 14:27:04
  • 小孩得了‘甲亢’怎么治

    儿童甲亢的治疗包括药物、放射性碘、手术治疗,需一般护理与生活管理,包括休息活动、饮食、心理护理,还需定期随访监测相关指标调整方案。 一、药物治疗 1.抗甲状腺药物: 常用药物如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通过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减少甲状腺激素合成发挥作用;丙硫氧嘧啶除了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外,还能在外周组织中抑制T4向T3转化。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小孩的病情、体重等情况选用,要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因为可能会出现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二、放射性碘治疗 1.适用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般不用于儿童甲亢的首选治疗,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放射性碘可能会对甲状腺周围组织及生长发育产生潜在影响,尤其是对甲状腺外组织如唾液腺等的辐射影响以及可能导致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长期并发症需要谨慎考虑,只有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复发等特殊情况下,经过严格评估后才会考虑使用。 三、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 当小孩甲亢存在甲状腺肿大显著,有压迫症状,或怀疑甲状腺结节为恶性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也有一定风险,如术后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手术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准备,包括完善甲状腺功能、颈部超声等检查,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 四、一般护理及生活管理 1.休息与活动: 保证小孩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因为甲亢时小孩代谢亢进,容易疲劳,充足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可根据小孩的年龄和体力适当安排活动,如年龄较小的小孩可进行温和的室内活动,年龄稍大些的可在病情允许下进行适度的户外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2.饮食管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满足甲亢高代谢状态下的营养需求。增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摄入,如适量增加米饭、肉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的摄入,但要注意避免食用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因为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过多碘摄入会加重甲亢病情。 3.心理护理: 关注小孩的心理状态,由于患病可能会使小孩出现焦虑、自卑等情绪,家长和医护人员要多与小孩沟通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小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医疗环境,促进小孩身心的康复。 五、定期随访 1.监测指标: 定期带小孩复查甲状腺功能,包括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等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药物治疗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并进行相应处理。一般治疗开始后的前几个月需要每1-2周复查一次,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

    2025-10-20 14:26:1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