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儿童遗粪症是怎么回事

    儿童遗粪症指4岁及以上儿童反复在不合适场所不自主排粪便且排除器质性等因素由多方面因素综合导致病因含生理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便秘心理压力焦虑、行为习惯问题及神经系统发育延迟临床表现为反复非厕所排粪伴便秘等持续至少一月诊断需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包括建规律排便习惯、饮食调整、心理行为治疗药物辅助是无效时谨慎选用特殊人群需关注心理状态营造宽松氛围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一、定义 儿童遗粪症是指4岁及以上儿童反复出现不自主地在不合适场所排泄粪便的现象,且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如先天性巨结肠、肛门直肠畸形等)、感染性疾病及神经系统病变等因素,主要由生理、心理及发育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导致。 二、病因 (一)生理因素 1.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部分儿童肠道蠕动节律异常、肛门括约肌控制能力未完全成熟,导致无法自主控制排便。 2.便秘:长期便秘可使粪便积聚在肠道内,当粪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出现不自主溢出性排便,形成遗粪。 (二)心理因素 1.压力与焦虑:如家庭环境突变、学习压力增大、受到严厉批评等,可导致儿童心理应激,影响排便控制能力。 2.行为习惯问题:未建立规律排便习惯,或因早期排便时受到惊吓等,导致对排便产生抵触或恐惧心理,进而引发遗粪。 (三)神经系统发育延迟 部分儿童可能存在神经系统发育延迟情况,影响大脑对排便反射的调控,从而出现遗粪现象。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反复在非厕所环境(如衣物、地板等)排泄粪便,可伴有便秘、大便性状异常(如干结)等,且此类情况非偶然发生,通常持续至少1个月以上。 四、诊断 (一)病史询问 详细了解儿童排便习惯、发病时间、是否有器质性疾病史、心理社会因素等。 (二)体格检查 检查肛门、直肠等部位,排除器质性病变。 (三)辅助检查 必要时进行腹部超声、直肠指检等,以排除肠道结构异常、神经系统病变等器质性病因。 五、治疗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为主 1.建立规律排便习惯:帮助儿童每天定时坐马桶,培养良好排便节奏。 2.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保证充足水分摄入,以保持大便通畅。 3.心理行为治疗:通过游戏、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儿童心理压力与焦虑,消除其对排便的抵触或恐惧情绪。 (二)药物辅助(非药物干预无效时考虑) 仅在医生评估后谨慎选择药物,如促进肠道蠕动药物等,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低龄儿童不当使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阶段,家长需特别关注其心理状态,营造宽松家庭氛围,避免因遗粪问题过度指责儿童,防止加重其心理负担。同时,应密切观察儿童排便及心理变化,及时调整干预措施,以帮助儿童逐步建立正常排便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025-10-21 13:27:31
  • 如何解读婴儿的肝功能指标

    婴儿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反映肝细胞损伤、谷草转氨酶辅助判断肝损伤类型、总胆红素等各指标有不同意义,解读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单一指标异常不能确诊要多项联合及其他检查,婴儿指标解读需谨慎异常及时就医遵儿科医生指导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常见婴儿肝功能指标及意义 1.谷丙转氨酶(ALT):正常范围约为7~56U/L(因检测方法和婴儿年龄有差异),主要反映肝细胞损伤,婴儿期ALT升高可能提示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若明显升高需结合临床症状排查病因。 2.谷草转氨酶(AST):正常范围约为10~40U/L,AST与ALT比值可辅助判断肝损伤类型,如比值>1可能提示肝细胞严重损伤,常见于重症肝炎等。 3.总胆红素(TBil):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时,足月儿出生2~3天总胆红素正常范围多≤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若总胆红素异常升高,需区分溶血性(如母婴血型不合)、肝细胞性(如肝炎病毒感染)、梗阻性(如胆道闭锁)等原因,病理性黄疸需及时干预。 4.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范围约为0~6.8μmol/L,DBil升高为主常见于梗阻性黄疸,如胆道梗阻;若DBil与总胆红素比值>35%,提示为高直接胆红素血症,多与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道梗阻相关。 5.间接胆红素(IBil):正常范围约为1.7~13.7μmol/L,IBil升高为主多由溶血性疾病导致,如红细胞破坏过多引发胆红素生成增加。 6.总蛋白(TP):正常范围约为60~80g/L,白蛋白(ALB)正常范围约为40~55g/L,球蛋白(GLB)正常范围约为20~30g/L,TP和ALB降低可能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或蛋白丢失过多,如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GLB升高常见于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二、解读指标时的综合考量 解读婴儿肝功能指标需结合婴儿病史(如是否有感染史、用药史)、临床表现(如是否有黄疸、呕吐、精神萎靡等)。例如,早产儿肝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弱,生理性黄疸出现时间和程度可能与足月儿不同;若婴儿有宫内感染史,需重点排查病毒性肝炎等感染性因素导致的肝功能异常。同时,单一指标异常不能确诊疾病,需多项指标联合分析,并结合影像学等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三、特殊人群(婴儿)温馨提示 婴儿肝功能指标解读需格外谨慎,因婴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功能各项指标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若发现指标异常,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结合婴儿具体情况(如胎龄、日龄、喂养情况等)综合判断。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尤其是对肝脏有潜在损伤的药物,需严格遵循儿科医生指导,以保障婴儿健康,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解决可能的健康问题。

    2025-10-21 13:26:19
  • 幼儿声音嘶哑的方案

    幼儿声音嘶哑原因多样,有过度用嗓、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喉部异物等,可通过让幼儿充分休息、增加水分摄入、保持室内适宜环境等非药物干预,针对不同病因如病毒或细菌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喉部异物分别应对,低龄幼儿和有基础病史幼儿需特殊关注,如低龄幼儿出现异常表现要立即就医,有基础病史幼儿要及时告知医生病史以制定诊疗方案。 一、常见原因及初步判断 幼儿声音嘶哑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过度用嗓、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喉部异物等。如果是过度用嗓导致,幼儿可能有长时间哭闹或大声喊叫史;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声音嘶哑,常伴有咳嗽、发热等症状;过敏因素导致的声音嘶哑,可能有接触过敏原的情况,如花粉、尘螨等;喉部异物则多有明确的异物吸入史。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让幼儿充分休息:保证幼儿有充足的睡眠,减少说话,使喉部得到充分休息。因为幼儿喉部组织娇嫩,过度活动会加重嘶哑症状。例如,保证每天12-14小时的睡眠时间,白天也尽量让幼儿少说话。 增加水分摄入:多给幼儿喝温水,保持喉部湿润。水可以缓解喉部干燥,有助于减轻声音嘶哑。一般来说,幼儿每天每千克体重需摄入100-150毫升的水分,可分多次饮用。 保持室内适宜环境:维持室内合适的温度(20-25℃)和湿度(50%-60%)。干燥的空气会刺激喉部,加重声音嘶哑,而过于潮湿的环境可能滋生细菌。可以使用加湿器来调节湿度,同时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三、针对不同病因的应对 上呼吸道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导致的声音嘶哑,通常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使用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同时,按照非药物干预措施进行护理,随着上呼吸道感染的康复,声音嘶哑一般会逐渐缓解。 过敏因素:首先要让幼儿远离过敏原。如果过敏症状较明显,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抗过敏药物,但要注意幼儿的年龄禁忌,避免使用不适合幼儿的药物。同时配合非药物干预措施,减轻喉部不适和声音嘶哑情况。 喉部异物:这是比较紧急的情况,一旦怀疑幼儿有喉部异物,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不可延误。医生会通过专业的检查和手段取出异物,以恢复喉部正常功能,缓解声音嘶哑。 四、特殊人群提示 低龄幼儿:低龄幼儿不会准确表达自身不适,家长要密切观察幼儿的呼吸、发声等情况。如果发现幼儿声音嘶哑伴随呼吸急促、面色发紫等异常表现,要立即就医,因为这可能提示喉部梗阻等严重情况,危及幼儿生命。 有基础病史的幼儿:如果幼儿本身有先天性喉部疾病或曾有喉部手术史等基础病史,出现声音嘶哑时更要谨慎对待。应及时就医,详细告知医生幼儿的病史,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避免基础病情加重或因声音嘶哑引发其他并发症。

    2025-10-21 13:25:46
  • 小儿麻痹症中晚期后如何治疗

    小儿麻痹症中晚期治疗包括康复治疗,通过物理及运动疗法改善症状;应用矫形器和辅助器具辅助;畸形较轻时用软组织手术,严重时用骨组织手术;还需心理干预,治疗中要考虑患儿年龄因素,关注其心理状态,家长要协助做好治疗和护理工作。 一、康复治疗 小儿麻痹症中晚期主要通过康复治疗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通过各种物理因子(如电、光、热等)以及运动疗法,维持和改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等。例如,针对肌肉萎缩的情况,可进行针对性的肌力训练,像在专业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肢体的被动或主动运动训练,帮助维持肌肉功能,防止进一步萎缩。运动疗法还包括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对于有行走障碍的患儿,通过长期的步态训练,逐步改善行走姿势和能力。 二、矫形器和辅助器具的应用 根据患儿的肢体畸形和功能障碍情况,合理使用矫形器和辅助器具。比如,对于有足下垂等畸形的患儿,可佩戴足矫形器,帮助维持足部的正常位置,改善步行功能。辅助器具如轮椅等,对于严重运动障碍、无法行走的患儿,能帮助其实现自主移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活动范围。 三、手术治疗 1.软组织手术:适用于畸形较轻的情况,通过松解挛缩的肌肉、肌腱等软组织,改善肌肉的平衡,减轻畸形程度。例如,对于因肌肉挛缩导致的关节畸形,可进行软组织松解手术,调整肌肉的张力,为骨骼的正常发育和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2.骨组织手术:当畸形较为严重且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能需要进行骨组织手术,如截骨术等,通过对骨骼的截骨、矫形和固定,纠正骨骼的畸形,改善肢体的力线和功能。手术的实施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年龄等因素综合评估,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心理干预 小儿麻痹症中晚期的患儿可能会因为身体的残疾和生活功能的受限产生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等。因此,心理干预也很重要。家长和医护人员需要给予患儿足够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儿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让患儿能够正确面对自身的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例如,可以组织患儿之间的交流活动,让他们相互鼓励,增强自信心。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小儿麻痹症中晚期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康复治疗的重点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婴幼儿期的患儿,康复治疗更注重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进行基础的运动功能训练,促进其正常运动发育;学龄期患儿则需要兼顾康复训练和学习生活的平衡,帮助他们融入学校生活。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根据其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家长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给予患儿充分的爱和耐心,协助医护人员做好患儿的整体治疗和护理工作,确保患儿能够在身心两方面都得到良好的照顾和改善。

    2025-10-21 13:23:05
  • 改善宝宝吐奶的方法有哪些

    改善宝宝吐奶可从多方面着手,调整喂养姿势,母乳喂养让宝宝含住大部分乳晕,人工喂养保证奶嘴充满奶液,喂奶时保持宝宝身体倾斜度,注意喂养节奏,适当拍嗝;控制喂养量和频率,按需喂养不过量,避免频繁换奶粉;掌握正确拍嗝姿势,喂完奶多拍会儿;睡眠时让宝宝右侧卧位,床垫不过于柔软,上半身适当垫高;区分正常吐奶与异常吐奶,频繁、喷射状吐奶等异常情况或有基础病史宝宝需及时就医,通过上述方法可改善宝宝吐奶情况,异常及时处理。 正确哺乳姿势:母乳喂养时,应让宝宝含住大部分乳晕,避免吸入过多空气。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要确保奶嘴中充满奶液,减少空气摄入。年龄较小的宝宝,在喂养过程中身体要保持一定倾斜度,比如将宝宝上半身抬高30度左右,这样能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吐奶几率。 注意喂养节奏:喂奶过程中不要让宝宝吃得太急,间隔适当给宝宝拍嗝,一般每喂5-10分钟就轻拍宝宝背部,帮助排出胃内气体。 控制喂养量和频率 按需喂养但不过量:根据宝宝的月龄和需求进行喂养,新生宝宝可能每2-3小时喂一次,随着月龄增长逐渐延长间隔。但要注意观察宝宝的饱足信号,如吐出舌头、转头等,避免过度喂养。一般来说,0-3个月宝宝每次喂养量约为60-120毫升,3-6个月约为120-180毫升,具体量可根据宝宝个体差异调整。 避免频繁更换奶粉:如果宝宝对当前奶粉适应良好,不要频繁更换,因为更换奶粉可能会引起胃肠不适导致吐奶。若确实需要更换,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新旧奶粉逐渐混合过渡。 拍嗝方法 正确拍嗝姿势:将宝宝竖抱,让其头部靠在家长肩部,然后用空心掌从宝宝背部下方往上轻轻拍打,力度要适中,每次拍嗝时间可控制在3-5分钟,直到宝宝打出嗝来。对于容易吐奶的宝宝,喂完奶后可多拍一会儿或者每隔一段时间再拍一次。 体位保持 睡眠时体位:宝宝吃完奶后不要立即平躺,可让宝宝右侧卧位,这样能减少呕吐物误吸的风险。同时,宝宝睡眠的床垫不要过于柔软,可将上半身适当垫高,保持头高脚低的姿势,一般垫高15-30度左右,持续一段时间后再根据情况调整。 观察和就医情况 正常吐奶与异常吐奶区分:宝宝偶尔吐奶且精神状态良好、生长发育正常,多为生理性吐奶,一般无需过于担忧。但如果宝宝频繁吐奶,吐出物呈喷射状、量多,或伴有发热、腹泻、精神萎靡等症状,可能是病理性吐奶,如消化道畸形、感染等原因引起,需及时就医。对于有基础病史的宝宝,如早产宝宝、有先天性消化道疾病家族史的宝宝,更要密切关注吐奶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检查。 总之,通过调整喂养姿势、控制喂养量和频率、正确拍嗝以及注意睡眠体位等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宝宝吐奶情况,同时要密切观察宝宝状态,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2025-10-21 13:22:2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