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宝宝体温37.8怎么办
宝宝体温37.8℃时,要持续关注体温变化与伴随症状,通过适当减少衣物被褥、温水擦拭进行物理降温,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若体温持续上升或出现严重伴随症状需及时就医,新生儿要格外谨慎处理,不同年龄宝宝护理有共性与差异。 一、观察与监测 持续关注体温变化:密切使用体温计监测宝宝体温,每1-2小时测量一次,了解体温是呈上升、持续还是下降趋势。因为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体温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波动,持续监测能清晰掌握体温动态。 观察伴随症状:留意宝宝是否有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精神状态改变等其他表现。例如,若伴有咳嗽,可能提示呼吸道感染;若伴有腹泻,可能与肠道感染等有关。不同的伴随症状可能提示不同的疾病原因。 二、物理降温方法 适当减少衣物被褥:宝宝体温37.8℃属于低热,应适当减少宝宝的衣物和被褥,以利于散热。但要注意避免让宝宝直接吹风,防止着凉。因为过多的衣物会阻碍身体散热,影响体温下降。 温水擦拭:用32-34℃的温水给宝宝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10-15分钟左右。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擦拭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宝宝受凉。 三、环境调整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将室内温度调节在22-24℃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合适的环境温度和湿度有助于宝宝感觉舒适,利于体温的调节。过热的环境会使宝宝体温进一步升高,过冷的环境则可能导致宝宝不适。 四、及时就医的情况 体温持续上升:如果宝宝体温在采取上述措施后仍持续上升,超过38.5℃,或者体温上升速度很快,应及时就医。因为持续高热可能会对宝宝的神经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 出现严重伴随症状:若宝宝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抽搐、呼吸急促等严重伴随症状,不管体温多少,都应立即就医。这些症状可能提示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得到专业的诊治。 五、特殊人群提示(宝宝) 新生儿:新生儿体温37.8℃时要格外谨慎处理。新生儿的体温调节功能更不完善,对环境变化更敏感。一般不首先采用药物降温,主要以调整环境、适当松解包被等物理降温为主,且要及时就医,因为新生儿病情变化较快,可能很快发展为严重感染等情况。 不同年龄宝宝的共性与差异:对于婴儿和幼儿,上述的观察、物理降温等措施基本适用,但要根据宝宝的具体年龄特点调整护理方式。比如婴儿皮肤较娇嫩,温水擦拭时要更加轻柔;幼儿可能会因不适而抗拒护理操作,家长需要耐心安抚。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宝宝的疾病易感性不同,如幼儿急疹在婴幼儿期相对常见,其发热特点和处理方式也有一定特点,但总体遵循先观察监测、物理降温等原则。
2025-10-21 13:13:02 -
宝宝前庭发育不好表现
宝宝前庭发育不好在姿势与运动方面有俯卧抬头困难、坐立不稳、行走异常等表现;视觉与平衡相关表现有眼球运动异常、对运动刺激敏感;还易出现晕车晕船等表现及情绪与行为问题,家长需密切观察,异常时及时带宝宝就诊并干预。 一、姿势与运动方面 俯卧抬头困难:正常宝宝在2-3个月时俯卧位能抬头,而前庭发育不好的宝宝可能到相应月龄仍难以较好地抬头,因为前庭系统参与了对头部平衡和姿势控制的调节,其发育不佳会影响头部在空间的定位和运动控制,导致俯卧时头部抬起的力量、角度等达不到正常水平。 坐立不稳:一般宝宝6个月左右能独坐,若前庭发育不好,可能到该月龄甚至更晚仍不能稳定独坐,表现为坐着时容易左右摇晃、倾倒,这是由于前庭系统不能很好地向大脑传递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运动信息,从而影响身体平衡的维持和坐立姿势的控制。 行走异常:学步期宝宝(1岁左右开始学走)前庭发育不好可能出现走路不稳、容易摔跤、步态异常等情况,比如走路时双脚间距过大、脚步轻重不一等,因为前庭系统对行走时身体的平衡、步伐的协调等起到重要作用,发育不良会干扰这些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视觉与平衡相关表现 眼球运动异常:前庭-眼反射异常时,宝宝可能出现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不自主地左右、上下或旋转摆动,这是因为前庭系统与眼球运动的神经通路连接受影响,当前庭受到刺激时,眼球不能正常协调运动来维持视觉的稳定,常见于先天性前庭发育异常的宝宝。 对运动刺激敏感:对旋转、摇晃等运动刺激反应过度,比如乘坐交通工具(如汽车)时容易出现哭闹、烦躁不安,或者在被轻轻摇晃时就表现出明显的不适,这是由于前庭系统不能正常处理运动刺激信号,导致宝宝对这类运动产生强烈的不适感受。 三、其他方面表现 易出现晕车、晕船等表现:当处于乘车、乘船等运动环境中时,比正常宝宝更容易出现面色苍白、呕吐、哭闹等晕车晕船的症状,这是因为前庭系统不能适应外界的运动刺激,无法将异常的运动信号有效整合,从而引发一系列不适反应。 情绪与行为问题:部分前庭发育不好的宝宝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容易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这是因为前庭感觉输入异常会影响大脑的情绪调节和注意力等功能区域,导致宝宝在情绪和行为上出现相应的改变。 对于宝宝前庭发育相关表现,家长要密切观察,若发现宝宝有明显异于同龄正常宝宝的上述表现,应及时带宝宝到儿科或儿童康复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进一步的检查,如通过前庭功能测试等明确前庭发育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比如针对性的前庭觉训练等,以促进宝宝前庭功能的良好发育和身体各项功能的正常发展。
2025-10-21 13:12:19 -
全母乳宝宝大便有血丝
全母乳宝宝大便有血丝可能与母亲饮食、自身肠道黏膜轻微损伤、乳糖不耐受、肠道感染等因素有关,应对措施包括母亲调整饮食、观察宝宝一般状况、考虑乳糖不耐受可能、排查肠道感染,同时要细心护理宝宝,注意腹部保暖、臀部清洁干燥并记录大便情况。 1.母亲饮食因素:母亲摄入某些易过敏食物,如海鲜、辛辣食物等,可能通过母乳传递给宝宝,导致宝宝肠道过敏,出现大便有血丝情况。研究表明,母亲饮食中常见的过敏原如牛奶蛋白等,可引发宝宝肠道免疫反应,进而影响大便性状。 2.宝宝自身肠道黏膜轻微损伤:宝宝在吸吮母乳过程中,若吸吮力度较大或存在一些肠道蠕动等情况,可能导致肠道黏膜轻微损伤,从而出现大便有血丝。例如,宝宝肠道较为娇嫩,在一些正常的生理活动中可能出现黏膜的小破损。 3.乳糖不耐受:部分全母乳宝宝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情况,由于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母乳中的乳糖,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大便异常,包括有血丝。相关研究显示,乳糖不耐受在婴儿中并不少见,会影响肠道正常功能。 4.肠道感染:宝宝肠道感染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时,也可能出现大便有血丝。比如轮状病毒感染,会引起肠道炎症,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出血,表现为大便带血丝。 应对措施及观察要点 1.母亲调整饮食:母亲应回顾自身饮食,暂时避免食用易过敏食物,如海鲜、辛辣食物等,观察宝宝大便情况是否改善。母亲需保持饮食均衡,可咨询医生或营养师获取合理饮食建议。 2.观察宝宝一般状况: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体温等。若宝宝精神好、吃奶正常、体温无异常,可先继续观察大便变化。但如果宝宝出现精神萎靡、吃奶减少、发热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3.考虑乳糖不耐受的可能:如果怀疑宝宝乳糖不耐受,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检测。若确诊乳糖不耐受,可能需要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使用乳糖酶等,但需谨慎选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式,且注意避免不适合低龄儿童的处理方式。 4.肠道感染的排查:若宝宝大便有血丝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大便常规等检查,以排查肠道感染等情况,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相应处理。 特殊人群(宝宝)的温馨提示 对于全母乳宝宝,家长要格外细心护理。要注意宝宝腹部保暖,避免着凉,因为腹部着凉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同时,要保持宝宝臀部清洁干燥,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红臀等情况发生。在观察大便时,要注意记录大便的次数、血丝情况、性状等,以便就医时能准确提供信息,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另外,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因不当护理导致宝宝病情加重或出现其他并发症。
2025-10-21 13:11:26 -
小儿咳嗽 声音嘶哑怎么办
小儿咳嗽伴声音嘶哑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急性喉炎、上呼吸道感染累及喉部或过度用嗓等。可通过保持呼吸道湿润、避免刺激因素、调整饮食等非药物干预措施缓解;若出现呼吸困难、持续高热、精神状态差等需及时就医;婴幼儿病情变化快,护理需更密切,非药物干预无改善要及时就医且注意就医途中保持呼吸道通畅。 一、可能的原因及初步判断 小儿咳嗽伴声音嘶哑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如急性喉炎,多与病毒或细菌感染有关,好发于冬春季,婴幼儿相对更易发病,常起病较急,孩子除了咳嗽、声音嘶哑外,还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另外,上呼吸道感染累及喉部也可能出现此类表现,孩子多有流涕、鼻塞等前期症状后出现咳嗽、声音嘶哑。还有可能是孩子过度用嗓,比如长时间哭闹等导致喉部受损出现相关症状。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保持呼吸道湿润:让孩子多饮用温水,水温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喉部。充足的水分有助于稀释痰液,减轻咳嗽症状,同时保持喉部黏膜湿润,缓解声音嘶哑。对于婴幼儿,可少量多次喂水。 避免刺激因素:确保孩子所处环境安静,减少哭闹,让喉部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让孩子接触烟雾、粉尘等刺激性气体,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温度维持在22~25℃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 调整饮食:给予孩子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甜、过咸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喉部不适。 三、需及时就医的情况及应对 出现呼吸困难:如果孩子在咳嗽、声音嘶哑的同时,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即吸气时胸廓周围软组织内陷,鼻翼扇动等表现,这是急性喉炎导致喉部梗阻的危险信号,需立即送往医院急诊处理,可能需要进行吸氧、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来缓解喉部水肿,开放气道。 持续高热:孩子体温持续超过38.5℃以上,且经一般处理后体温不退,同时咳嗽、声音嘶哑症状进行性加重,可能提示感染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等检查,明确感染类型,针对性用药。 精神状态差:孩子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嗜睡等情况,即使咳嗽、声音嘶哑症状不是特别严重,也应尽快就医,因为这可能提示病情影响到了全身状况,需要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以婴幼儿为例) 婴幼儿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在护理过程中要更加密切观察孩子的呼吸频率、节律以及面色等情况。如果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后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要及时就医,且就医途中要保持孩子呼吸道通畅,可将孩子抱起,头部稍抬高,避免平卧加重呼吸困难。同时,要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过度摇晃孩子等不当操作。
2025-10-21 13:10:57 -
一岁宝宝脚长大概多少
一岁宝宝脚长有个体差异,男宝约11.5-13.5厘米,女宝约11-13厘米,遗传、营养、健康状况会影响脚长,监测脚长可评估生长发育、为选合适鞋袜提供依据。 一岁宝宝脚长有个体差异,男宝约11.5-13.5厘米,女宝约11-13厘米,遗传、营养、健康状况会影响脚长,监测脚长可评估生长发育、为选合适鞋袜提供依据。 一岁宝宝脚长存在个体差异,一般来说,一岁男宝宝脚长大约在11.5~13.5厘米左右;一岁女宝宝脚长大约在11~13厘米左右。这是基于大量儿童生长发育监测数据得出的范围。不同宝宝由于遗传因素(父母的身高体型等会影响孩子的脚长发育)、营养状况(充足均衡的营养供应有助于正常生长发育,包括脚部骨骼肌肉等的发育)等因素会有一定波动。例如,若宝宝遗传了父母较高大的体型特征,可能脚长会相对更接近男宝宝脚长范围的上限;若营养摄入不足,可能会影响脚长的正常发育,使其处于范围的下限附近。 影响一岁宝宝脚长的因素 遗传因素:父母的脚型、脚长等特征会通过基因遗传给宝宝,所以宝宝的脚长会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家族的生长模式。比如父母脚长较长,那么宝宝脚长偏长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营养因素:充足的营养是宝宝正常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其中钙、磷等矿物质对于骨骼的发育至关重要,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利用。如果宝宝缺乏这些营养物质,可能会影响脚部骨骼的生长,导致脚长发育迟缓,低于正常范围。例如,长期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母亲营养摄入不均衡,可能会间接影响宝宝的营养状况,进而影响脚长发育。 健康状况:一些疾病可能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包括脚长的发育。例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宝宝,生长发育会迟缓,包括脚部的生长,脚长可能会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宝宝。另外,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消化道疾病,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也会对脚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监测一岁宝宝脚长的意义 评估生长发育情况:脚长是宝宝生长发育的一个指标,通过定期监测宝宝的脚长,可以了解宝宝的整体生长发育是否在正常轨道上。如果发现脚长明显偏离正常范围,可能提示宝宝存在生长发育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评估。比如脚长持续低于正常范围较多,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营养缺乏、疾病等因素。 为选购合适鞋袜提供依据:了解宝宝的脚长可以帮助家长为宝宝选购合适尺码的鞋袜。合适的鞋袜对于宝宝脚部的发育很重要,过小的鞋袜会限制脚部血液循环和正常生长,过大的鞋袜则不利于宝宝行走等活动且容易导致脚部受伤。例如,根据一岁宝宝脚长的大致范围,选择长度合适、宽度合适的鞋子,保证宝宝脚部有舒适的空间进行正常发育。
2025-10-21 13:09: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