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1周岁女宝宝身高体重标准
1周岁女宝宝身高一般在73.4-78.8厘米、体重7.7-11.7千克,遗传、营养、健康状况影响其身高体重,可通过合理喂养、充足睡眠、适当运动促进增长,若明显异于标准需就医排查异常并关注整体发育情况。 1周岁女宝宝身高一般在73.4-78.8厘米、体重7.7-11.7千克,遗传、营养、健康状况影响其身高体重,可通过合理喂养、充足睡眠、适当运动促进增长,若明显异于标准需就医排查异常并关注整体发育情况 1周岁女宝宝的身高标准一般在73.4~78.8厘米之间,体重标准通常在7.7~11.7千克之间。身高反映了宝宝长期的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的整体水平,体重则能直观体现近期的营养摄入等情况。 影响身高体重的因素 遗传因素:父母的身高体型会对宝宝的身高体重有一定影响,如果父母身高较高,宝宝有很大概率遗传这种身高优势,体重方面也可能受到家族代谢等遗传相关因素的影响。 营养因素:合理充足的营养是宝宝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例如,蛋白质、钙、磷等营养素缺乏会影响骨骼生长和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发育,从而影响身高体重。宝宝需要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蛋类、奶类,以及富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等。 健康状况:如果宝宝患有慢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腹泻等,会影响营养的吸收和利用,进而影响身高体重。例如,慢性腹泻会导致营养物质大量流失,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促进身高体重合理增长的建议 合理喂养:保证宝宝饮食的多样化和均衡性。6个月后及时添加辅食,辅食中包含谷类、蔬菜、水果、肉类等。例如,每天保证一定量的奶类摄入,1周岁宝宝每天仍需摄入约500~600毫升奶类。同时,逐渐让宝宝适应不同种类的食物,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充足睡眠:睡眠对宝宝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因为生长激素在睡眠时分泌旺盛。1周岁宝宝每天需要保证12~14小时的睡眠时间,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助于宝宝睡眠质量的提高,从而促进身高体重的增长。 适当运动:鼓励宝宝进行适当的运动,如爬行、站立、行走等。运动可以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进而有利于身高体重的增长。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宝宝过度疲劳。 特殊情况温馨提示 如果宝宝的身高体重明显低于或高于正常标准范围较多,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明显低于标准可能是营养不良、生长激素缺乏等原因导致,需要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生长激素水平测定等,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而明显高于正常范围,也需要排查是否存在内分泌等方面的异常情况,及时就医评估。同时,在关注身高体重的同时,也要关注宝宝的整体健康和发育情况,如宝宝的精神状态、运动能力、智力发育等方面是否正常。
2025-10-15 14:52:56 -
小孩发烧物理降温方法有哪些
小孩发热可通过温水擦浴(利用水蒸发散热,擦时注意保暖和力度)、减少衣物被褥(利于热量交换散热,依室温调整)、使用退热贴(靠凝胶水分蒸发辅助降温,注意过敏情况)、多喝温水(促进代谢排尿防脱水)、调节环境(室温22-25℃、湿度50%-60%,避空调直吹等)来降温。 一、温水擦浴 1.操作方法:准备32-34℃的温水,用毛巾浸湿后拧干,擦拭孩子的颈部、腋窝、腹股沟、四肢等部位,这些部位是大血管经过的地方,有助于散热,每次擦拭时间10-15分钟左右。 2.原理:利用水的蒸发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这是基于物理的蒸发散热原理。对于小孩来说,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通过温水擦浴可以有效促进散热。需要注意的是,擦浴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孩子着凉,尤其是婴儿皮肤比较娇嫩,擦拭时力度要轻柔。 二、减少衣物和被褥 1.操作方法:给小孩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被褥不要过厚。比如小孩穿着纯棉的短袖、短裤,被褥选择薄被。 2.原理:过多的衣物和被褥会影响散热,减少衣物和被褥可以让孩子的身体更好地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利于散热降温。但要根据室内温度适当调整,如果室内温度较低,减少衣物和被褥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孩子受凉感冒,可以通过增减衣物来维持孩子合适的体温。 三、使用退热贴 1.操作方法:将退热贴贴在孩子的额头、颈部两侧等部位。退热贴的主要成分是亲水性高分子凝胶,通过凝胶中水分的蒸发带走热量。一般一片退热贴可以持续使用4-8小时左右。 2.原理:利用凝胶中水分的蒸发来降低局部温度,从而起到辅助降温的作用。对于小孩来说,退热贴使用比较方便,而且相对安全,不会对孩子造成明显的刺激。但如果孩子对退热贴的胶过敏,就不能使用。 四、多喝温水 1.操作方法:让孩子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每天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 2.原理:多喝水可以促进孩子的新陈代谢,通过增加排尿来带走部分热量,同时也可以防止孩子因发热导致脱水。小孩发热时,身体水分流失较快,多喝温水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促进体温的下降。但要注意避免一次饮用过多,以免引起孩子呕吐等不适。 五、环境调节 1.操作方法:保持室内温度在22-25℃左右,湿度在50%-60%。可以通过空调、风扇等设备来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但要注意避免空调直吹孩子,风扇也要调整到合适的档位。 2.原理:适宜的室内环境温度和湿度有利于孩子身体的散热和舒适感。合适的温度可以让孩子的身体处于一个相对舒适的状态,有助于体温的调节。如果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孩子的散热和整体舒适度,不利于孩子体温的控制。对于婴儿来说,更要注意环境温度的稳定,避免温度波动过大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2025-10-15 14:52:17 -
一岁宝宝抽搐翻白眼是怎么回事
一岁宝宝出现抽搐翻白眼可能由热性惊厥、低钙惊厥、癫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原因引起,热性惊厥多因高热致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引发,低钙惊厥与钙摄入不足或维生素D缺乏有关,癫痫可能因脑部发育异常或遗传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则是炎症刺激所致,不同原因有相应发生、年龄等影响及应对措施,需及时就医明确情况并处理。 一、热性惊厥 1.发生情况:一岁宝宝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在高热时易出现热性惊厥,多因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引起发热,体温通常在38.5℃以上时可能发作。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双眼上翻或凝视、斜视,面部或四肢肌肉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数秒至数分钟。 2.年龄因素影响:一岁宝宝大脑皮层功能不稳定,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成熟,对体温的调控能力差,容易因发热引发惊厥。 3.应对措施:发现宝宝抽搐翻白眼时,应立即将宝宝侧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测量体温,若体温高可采取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等部位,同时尽快送往医院进一步处理。 二、低钙惊厥 1.发生情况:一岁宝宝若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或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吸收,可导致血钙降低,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抽搐翻白眼症状。常伴有多汗、易激惹等表现。 2.年龄与生活方式影响:一岁宝宝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对钙的需求量大,如果日常饮食中奶制品摄入不足,或户外活动少导致维生素D合成不足,就容易发生低钙惊厥。 3.应对措施:应立即就医,医生可能会给予钙剂静脉注射等治疗来纠正低钙状态,同时调整宝宝饮食,增加富含钙的食物摄入,如奶制品等,并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以促进维生素D合成。 三、癫痫 1.发生情况:虽然一岁宝宝癫痫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因脑部发育异常、遗传等因素导致癫痫发作,表现为抽搐翻白眼,可能还伴有意识障碍、口吐白沫等症状,发作具有反复性。 2.年龄与病史影响:一岁宝宝出现癫痫需要详细询问家族史等情况,了解是否有脑部发育相关的病史等。 3.应对措施: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脑电图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如使用抗癫痫药物等,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 四、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1.发生情况:一岁宝宝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由于炎症刺激大脑,可引起抽搐翻白眼等症状,还可能伴有发热、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等表现。 2.年龄与病史影响:一岁宝宝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果宝宝近期有感染病史等要高度警惕。 3.应对措施:一旦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需立即就医,进行腰椎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然后给予抗感染等针对性治疗。
2025-10-15 14:50:00 -
小儿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小儿手脚冰凉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与体温调节特点和活动量差异有关;病理性因素包括贫血、感染性疾病、心功能不全、内分泌疾病等;家长需关注环境温度,小儿伴其他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护理时注意相关方面保障小儿健康。 一、生理性因素 1.体温调节特点 小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相比成人,他们的体温更容易受环境影响。婴幼儿时期,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较快,而产热能力相对较弱。例如,在寒冷的环境中,小儿的外周血管会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从而导致手脚冰凉,这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减少外周血液循环来优先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一般当环境温度适宜后,手脚冰凉的情况会有所改善。 2.活动量差异 小儿活泼好动程度与成人不同,若小儿活动量较小,产生的热量就相对较少,也可能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比如,年龄较小的婴儿,大多时间处于静卧状态,产热不足,就容易出现手脚冰凉。 二、病理性因素 1.贫血 小儿贫血时,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器官供氧不足,机体为了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会减少外周血管的血流,从而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同时,贫血的小儿还常伴有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可通过血常规等检查明确诊断,如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考虑贫血所致。 2.感染性疾病 当小儿发生感染,如感冒、肺炎等疾病时,病原体感染人体后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紊乱。在感染初期,小儿可能先出现手脚冰凉,随后体温升高,这是因为感染导致外周血管收缩,之后体温上升期外周血管可能会逐渐扩张。例如,小儿肺炎时,除了手脚冰凉,还会有咳嗽、发热、呼吸急促等症状,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可辅助判断感染情况。 3.心功能不全 如果小儿存在心功能不全,心脏的泵血功能受到影响,血液循环不畅,会导致四肢末梢供血不足,出现手脚冰凉。同时可能伴有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活动耐力下降等表现,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可以评估心功能情况。 4.内分泌疾病 某些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导致小儿手脚冰凉,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从而出现手脚冰凉,还常伴有生长发育迟缓、精神萎靡等表现,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明确诊断。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小儿来说,家长要密切关注环境温度变化,及时给小儿增减衣物,避免小儿处于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中。如果小儿手脚冰凉同时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精神差、呼吸异常等,应及时带小儿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护理小儿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小儿皮肤清洁,观察小儿的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以更好地保障小儿的健康。
2025-10-15 14:49:05 -
小儿过敏性湿疹怎么回事,怎么办
小儿过敏性湿疹是婴幼儿易患的由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致表皮及真皮浅层炎症性皮肤病,临床有红斑、丘疹等表现且病情易反复,遗传使父母有过敏病史小儿患病风险增,免疫不完善接触刺激易过度反应,环境中接触过敏原、皮肤干燥或衣物粗糙可诱发,症状分急性期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结痂、亚急性期红肿渗出减轻伴鳞屑结痂、慢性期皮肤增厚粗糙伴剧烈瘙痒,非药物干预需保持皮肤清洁保湿、仔细排查远离过敏原、调整室内温湿度,药物治疗遵医嘱用糖皮质激素药膏要注意安全,婴儿护理需细致,过敏体质小儿要留意潜在过敏原且异常及时就医。 一、小儿过敏性湿疹的定义 小儿过敏性湿疹是一种由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婴幼儿,临床以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瘙痒等为主要表现,病情易反复。 二、病因分析 1.遗传因素:若父母一方或双方有过敏性疾病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小儿患过敏性湿疹的风险显著增加,遗传因素通过影响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参与发病。 2.免疫因素: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免疫平衡易被打破,当接触过敏原等刺激时,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引发皮肤炎症。 3.环境因素:接触过敏原是重要诱因,如尘螨、花粉、动物皮毛等;皮肤长期处于干燥状态会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增加患病几率;衣物材质粗糙摩擦也可刺激皮肤诱发湿疹。 三、症状表现 1.急性期:皮肤出现红斑、密集小丘疹,迅速转化为水疱,水疱破溃后有渗出、结痂。 2.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出现鳞屑、结痂。 3.慢性期: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伴剧烈瘙痒,影响小儿睡眠和生活。 四、非药物干预措施 1.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用温水轻柔清洗患处,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浴用品;洗澡后立即涂抹温和无刺激的保湿霜,维持皮肤水分,修复皮肤屏障。 2.避免过敏原:仔细排查并远离可能的过敏原,如定期清洁家居减少尘螨,花粉季节减少外出,选择棉质宽松衣物避免摩擦刺激。 3.生活环境调整:维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湿度建议控制在50%~60%,温度保持在22~26℃,减少环境因素对皮肤的不良刺激。 五、药物干预要点 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控制炎症为主,可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弱效糖皮质激素软膏)等,但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低龄儿童滥用,且重点关注药物对小儿皮肤的安全性及副作用。 六、特殊人群护理提示 婴儿皮肤娇嫩,护理时更需细致,洗澡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水温37~38℃;过敏体质小儿需格外留意环境中潜在过敏原,家长应密切观察小儿皮肤反应,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同时,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小儿在舒适、无刺激的环境中接受治疗与护理。
2025-10-15 14:4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