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宝宝打完百白破疫苗发烧怎么办

    宝宝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出现发热等情况需观察体温与一般状况,低热时可通过散热、多饮水物理降温,超38.5℃、发热超3天或伴严重症状要及时就医,早产儿和有基础疾病宝宝需特殊留意。 一、观察体温与一般状况 1.体温监测:密切关注宝宝体温变化,使用体温计准确测量。如果宝宝体温在38.5℃以下,精神状态较好,饮食、玩耍等基本如常,多考虑是百白破疫苗接种后的正常免疫反应。因为疫苗接种后,身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可能出现发热等反应,一般这种低热会持续1-2天。对于3个月-3岁的宝宝,正常腋下体温范围是36℃-37.2℃,若超过37.2℃但小于38.5℃属于低热范畴。 2.一般状况观察:同时要观察宝宝有无其他不适表现,如咳嗽、呕吐、腹泻、皮疹等。如果宝宝除了发热外,还伴有精神萎靡、持续哭闹不止、呼吸急促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因为这可能是其他疾病导致,而非单纯疫苗反应。 二、物理降温方法 1.散热处理:让宝宝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利于散热。可以用温水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这是因为温水擦拭可以通过蒸发散热来降低体温。水温一般控制在32℃-34℃,每次擦拭时间约10-15分钟,注意保暖,避免宝宝着凉。对于新生儿,由于皮肤娇嫩,擦拭时要更加轻柔,重点擦拭大血管走行处。 2.适当多饮水:鼓励宝宝多喝温水,因为发热会使宝宝体内水分丢失增加,多饮水可以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同时也有助于通过排尿带走一部分热量。 三、及时就医的情况 1.体温超过38.5℃:如果宝宝体温达到38.5℃及以上,尽管可能是疫苗反应,但也需要引起重视。因为对于儿童来说,高热可能会引起惊厥等不良后果。此时除了采取物理降温外,应及时带宝宝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退热措施,如使用退热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非必要不轻易使用)。 2.发热持续时间过长:如果宝宝发热超过3天仍未缓解,或者体温反复波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就医,以排除是否有其他感染性疾病等情况。因为百白破疫苗接种后的发热一般不会超过3天,如果超过,很可能是合并了其他病原体感染。 3.伴随严重症状:如前面提到的精神萎靡、持续哭闹不止、呼吸急促、抽搐等严重症状时,必须立即就医,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宝宝存在较为严重的健康问题,需要尽快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疫苗接种后的反应可能更为敏感。如果早产儿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出现发热,需要更加密切观察体温及一般状况,因为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更不完善,发热可能更容易出现波动或加重。在进行物理降温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对早产儿脆弱的皮肤造成损伤,并且一旦有异常情况应尽早送医。 2.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如果宝宝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基础疾病,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出现发热,需要特别谨慎处理。这类宝宝的身体状况较为特殊,发热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在观察和处理过程中,要更加频繁地监测体温和基础疾病相关的症状,如先天性心脏病宝宝要注意有无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情况,一旦有异常应及时就医,由医生综合评估病情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2025-10-15 15:49:09
  • 小孩发烧后吃什么补充营养

    小孩发烧时饮食需注意:要充足摄入水分,可多喝温开水;提供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小米粥、大米粥、清汤面等;补充优质蛋白质,像鸡蛋羹、母乳、配方奶、牛奶等;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菠菜、胡萝卜、苹果、橙子等;遵循循序渐进等原则,关注消化和食欲,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且根据年龄合理安排饮食。 一、充足水分摄入 小孩发烧时身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散失较多水分,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防止脱水。可以多喝温开水,少量多次饮用,这样能保证水分持续补充,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 二、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 1.粥类 例如小米粥,小米富含维生素B族等营养成分,容易消化吸收。小米粥质地软烂,不会给小孩已经处于应激状态的肠胃造成过重负担。煮小米粥时要煮得浓稠适中,方便小孩吞咽。 大米粥也是不错的选择,大米含有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经过煮制后变得软糯,能为小孩提供能量。 2.面条 像清汤面,面条容易消化,搭配清淡的汤,比如蔬菜汤等,既可以补充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又能补充一定的水分和部分维生素等营养。可以选择细面条,更利于小孩咀嚼和消化。 三、优质蛋白质的补充 1.蛋类 鸡蛋是很好的优质蛋白质来源,可做成鸡蛋羹。鸡蛋羹口感嫩滑,容易被小孩消化吸收。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卵磷脂等营养成分,能为发烧后的小孩补充营养。但要注意适量食用,避免一次摄入过多增加肠胃负担。 鸭蛋等其他蛋类也可以根据情况适量提供,但相对鸡蛋来说,可能口感上小孩接受度稍有不同。 2.奶类 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孩,如果没有乳糖不耐受情况,可以继续喝母乳或者配方奶。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小孩的抵抗力;配方奶也能提供全面的营养,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对于较大一点的小孩,可以喝牛奶,牛奶富含优质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但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过凉刺激肠胃。 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1.新鲜蔬菜 例如菠菜,菠菜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铁等营养成分。可以做成菠菜泥给较小的小孩食用,或者清炒后切碎给稍大一点的小孩吃。清炒菠菜时要注意少油少盐,保留其营养成分。 胡萝卜也是很好的选择,胡萝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在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可以做成胡萝卜汁或者胡萝卜泥,胡萝卜泥口感清甜,小孩比较容易接受。 2.新鲜水果 比如苹果,苹果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可以做成苹果泥或者让小孩吃煮熟的苹果片。煮熟的苹果相对更温和,适合发烧后肠胃功能较弱的小孩。 橙子也是不错的维生素C来源,可以将橙子榨汁后过滤给小孩饮用,但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酸刺激小孩的肠胃。 五、注意事项 对于小孩发烧后的饮食,要遵循循序渐进、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同时要密切关注小孩的消化情况和食欲情况,如果小孩出现明显的呕吐、腹泻等肠胃不适症状,要及时调整饮食。另外,不同年龄段的小孩在饮食选择和摄入量上会有所不同,比如婴儿和较大的儿童在食物的质地和种类选择上有明显差异,要根据小孩的实际年龄进行合理安排。还要注意避免给小孩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强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小孩肠胃负担,不利于身体恢复。

    2025-10-15 15:48:06
  • 宝宝拉黑色大便怎么回事

    宝宝拉黑色大便可能由饮食、药物、疾病因素导致。饮食方面,含铁丰富食物、深色食物可致黑便;药物因素中,铁剂、铋剂会引发;疾病因素包括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如胃炎、胃溃疡,下消化道如肠息肉、肛裂)、感染性疾病等。需观察大便情况及宝宝伴随症状,饮食或药物因素可调整饮食、暂停相关药物,疾病因素则应尽快就医检查治疗。 一、饮食因素导致宝宝拉黑色大便 (一)含铁丰富食物 宝宝食用较多含铁丰富的食物,比如强化铁的米粉、动物肝脏、动物血等,其中的铁元素在肠道内会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从而使大便呈现黑色。例如,大量进食猪肝泥后,可能会出现黑色大便的情况,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在调整饮食结构后,大便颜色会逐渐恢复正常。 (二)深色食物 食用蓝莓、黑莓等深色食物时,也可能导致大便变黑。这些食物中的天然色素不能被完全消化吸收,会随大便排出,使大便颜色改变。 二、药物因素引起宝宝拉黑色大便 (一)铁剂 宝宝因缺铁需要补充铁剂时,铁剂在胃肠道内会与硫化氢结合,使大便变黑,这是服用铁剂常见的副作用。只要宝宝没有其他不适症状,一般无需过于担心,在停止服用铁剂后,大便颜色通常会恢复正常。 (二)铋剂 某些含有铋剂的药物,如胶体果胶铋等,服用后也可能导致大便变黑。 三、疾病因素导致宝宝拉黑色大便 (一)消化道出血 1.上消化道出血: 常见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宝宝如果患有胃炎,胃黏膜受到损伤,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液的作用,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转化为硫化铁,从而使大便呈黑色,多为柏油样黑便,质地黏稠。 胃溃疡时,胃内溃疡面的血管出血,也会导致黑便。这种情况往往还可能伴有宝宝腹痛、呕吐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治疗。 2.下消化道出血: 如肠息肉、肛裂等疾病也可能引起下消化道出血导致黑便。肠息肉患儿可能除了黑便外,还可能有大便形状改变、腹痛等表现;肛裂患儿多伴有排便时哭闹,大便表面带血,血液与大便混合后可能使大便变黑。 (二)感染性疾病 某些细菌、病毒感染引起肠道炎症时,也可能出现大便变黑的情况。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除了腹泻、呕吐等症状外,可能伴有大便颜色改变,出现黑色大便,但相对较少见。 四、宝宝拉黑色大便的观察与处理 (一)观察内容 要观察大便的颜色、性状、次数,以及宝宝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呕吐、腹痛、发热、精神状态不佳等。如果大便只是短暂的黑色,且宝宝一般情况良好,可能是饮食或药物因素引起;如果黑便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二)处理方法 饮食或药物因素:如果考虑是饮食或药物导致,可适当调整宝宝的饮食,暂停食用含铁丰富或深色的食物,暂停服用可能导致黑便的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观察大便颜色变化。 疾病因素:如果怀疑是疾病引起,应尽快带宝宝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潜血试验、胃镜、肠镜等,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例如,如果是消化道出血引起,可能需要住院治疗,采取止血等相应措施。 对于宝宝拉黑色大便的情况,家长要密切关注宝宝的状况,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宝宝的健康。

    2025-10-15 15:47:06
  • 宝宝有黑眼圈什么原因引起的

    宝宝出现黑眼圈的原因包括遗传、睡眠(睡眠不足、姿势不当)、过敏(食物过敏、接触性过敏)、疾病(鼻部、心血管、肝肾疾病)、营养(营养不良、贫血)等因素,家长需观察宝宝整体状态,伴异常表现及时就医,同时保证睡眠、营养均衡、避免接触过敏原维护宝宝眼周健康。 一、遗传因素 有些宝宝天生眼周皮肤较薄,皮下血管容易显现,从而看起来有黑眼圈,这与遗传有关,比如家族中有人眼周皮肤特点类似,宝宝受遗传影响出现黑眼圈。 二、睡眠因素 1.睡眠不足 婴幼儿的睡眠时间需求相对较多,若宝宝睡眠质量差或睡眠时间不足,会影响身体的代谢等功能,导致眼周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出现黑眼圈。例如,有的宝宝因环境不适应、频繁夜醒等原因睡眠不足,就可能出现黑眼圈情况。 学龄前期宝宝若因学习、看电视等原因熬夜,也会引发眼周血液循环障碍,出现黑眼圈。 2.睡眠姿势不当 宝宝睡眠时如果长期压迫眼部周围组织,影响局部血液回流,也可能导致眼周出现暂时性的黑眼圈表现。比如宝宝总是侧睡且压迫同一侧眼部。 三、过敏因素 1.食物过敏 宝宝食用了某些过敏食物,如牛奶、鸡蛋、海鲜等,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除了皮肤瘙痒、皮疹等表现外,也可能出现眼周过敏水肿,进而看起来有黑眼圈。例如对牛奶过敏的宝宝,在摄入牛奶后可能出现眼周的异常表现。 2.接触性过敏 宝宝接触到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过敏原时,眼部周围皮肤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出现红肿、瘙痒等,同时可能伴有黑眼圈的表现。比如在花粉季节,宝宝接触花粉后可能出现眼周过敏相关情况。 四、疾病因素 1.鼻部疾病 鼻窦炎等鼻部疾病会导致宝宝鼻腔通气不畅,宝宝常常需要用口呼吸,长期用口呼吸会影响面部血液循环,包括眼周血液循环,从而出现黑眼圈。例如患有鼻窦炎的宝宝,由于鼻塞,夜间睡眠时呼吸不畅,容易出现黑眼圈。 2.心血管疾病 虽然相对少见,但一些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可能影响宝宝的血液循环,导致眼周血液淤积,出现黑眼圈。不过这种情况往往还会伴有其他明显的心血管系统异常表现,如口唇发紫、活动后气促等。 3.肝肾疾病 肝脏或肾脏功能异常时,身体的代谢废物排泄等功能受影响,可能会在眼周表现出黑眼圈。例如某些遗传性肝肾疾病的宝宝可能会出现眼周色素沉着等情况导致黑眼圈。 五、营养因素 1.营养不良 宝宝饮食中缺乏某些营养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等,会影响眼部周围组织的正常代谢,导致眼周皮肤状态不佳,出现黑眼圈。例如长期挑食、饮食单一的宝宝可能存在营养摄入不均衡,进而出现黑眼圈相关表现。 2.贫血 宝宝患有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眼周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会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导致眼周皮肤色泽改变,出现黑眼圈。比如缺铁性贫血的宝宝,除了面色苍白等表现外,可能伴有黑眼圈。 对于宝宝有黑眼圈的情况,家长首先要观察宝宝的整体状态,若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持续哭闹、精神差、呼吸异常等,应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要保证宝宝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注意宝宝的饮食营养均衡,避免接触过敏原等,以维护宝宝眼周健康。

    2025-10-15 15:43:31
  • 儿童手足口病初期症状特征

    儿童手足口病初期有发热、口腔、手部足部及臀部、全身等多方面症状表现,发热多为低热或中高热,持续1-2天;口腔出现疱疹或溃疡,伴拒食流涎;手、足、臀部有红色斑丘疹转疱疹,皮疹不对称;部分儿童精神稍差、食欲下降,家长需密切观察、及时就医并加强特殊儿童护理。 一、发热表现 儿童手足口病初期常出现发热症状,多数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但也有部分患儿会出现中热甚至高热,体温可达39℃及以上。发热通常会持续1~2天,不同患儿发热程度和持续时间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比如体质较弱的儿童可能发热时间相对较长且体温波动较大。 二、口腔症状 1.疱疹或溃疡出现:口腔内会逐渐出现疱疹,最初可能是红色的小丘疹,随后迅速发展为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多见于舌、颊黏膜、口唇内侧等部位。随着病情进展,部分疱疹可能会破溃形成溃疡,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出现拒食、流涎等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会频繁哭闹,这是因为口腔疼痛影响了他们正常的进食和吞咽动作。 2.口腔不适特点:口腔症状在手足口病初期就较为明显,且会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对于年龄较大能够表达的儿童可以明确表述口腔内有疼痛的感觉,而年龄较小的儿童则通过拒食等行为来体现口腔的不适。 三、手部、足部及臀部症状 1.皮疹表现:手部、足部的皮肤会出现皮疹,多为红色斑丘疹,然后转为疱疹,疱疹壁厚,内有清亮液体,周围有红晕。皮疹数量不等,分布不对称。足部的皮疹多见于足底、脚掌侧缘等部位,手部皮疹多见于手指背侧、手掌心等部位。臀部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皮疹,表现为红色斑丘疹或疱疹。这些皮疹一般没有瘙痒感,但如果儿童搔抓可能会导致皮疹破损。 2.皮疹发展过程:皮疹的出现时间稍晚于口腔症状,初期可能只是少数的皮疹,随后会逐渐增多,皮疹的形态变化也有一定规律,从斑丘疹到疱疹的转变是一个较为明显的过程,不同儿童皮疹出现的速度和数量会因个体免疫等因素有所差异,比如免疫力相对较好的儿童皮疹出现可能相对较缓且数量较少。 四、全身症状 1.精神状态:部分儿童在手足口病初期可能会出现精神稍差的情况,但一般精神状态尚可,仍能进行一些日常活动。然而,也有少数儿童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表现,这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因为精神状态的改变可能提示病情有加重的趋势。比如精神萎靡的儿童可能活动明显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也较为迟钝。 2.食欲情况:由于口腔疼痛等原因,儿童的食欲会受到影响,表现为食欲下降,不想进食。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原本奶量或食量正常,但患病初期会明显减少进食量。这是因为口腔内的疱疹和溃疡导致进食时疼痛加剧,从而影响了儿童的进食欲望。 儿童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具有以上多方面的特征,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对于儿童来说,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轻口腔不适;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对于特殊人群如体质较弱、年龄较小的儿童,更要加强护理,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他们在患病初期可能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要家长更加精心的照料。

    2025-10-15 15:42:3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