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宝宝早上打预防针晚上发烧怎么办
宝宝接种疫苗后发热需观察体温与一般情况,包括测量体温及精神、食欲等,可采取物理降温如减少衣物、温水擦浴,高热或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呕吐、腹泻、皮疹等要及时就医,早产儿和有基础疾病的宝宝更需谨慎观察与及时就医。 一、观察体温与一般情况 1.体温测量:使用体温计准确测量宝宝体温,了解发热程度。正常宝宝腋下体温一般在36-37℃,若体温在37.5-38.5℃属于低热,38.5-39℃为中度发热,39℃以上为高热。不同年龄宝宝对发热的耐受程度不同,婴儿相对更敏感些。 2.一般情况观察:同时观察宝宝精神状态、食欲、有无哭闹不安等情况。如果宝宝精神状态尚可,食欲无明显下降,只是单纯低热且无其他明显异常表现,可能是接种疫苗后常见的反应;但如果宝宝精神萎靡、哭闹不止、伴有呕吐、腹泻等其他症状,则需及时就医。 二、物理降温措施 1.散热处理:适当减少宝宝衣物和被褥,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室温维持在22-25℃左右,利于散热。对于婴儿,不要包裹过紧,以宝宝舒适为宜。 2.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给宝宝擦浴,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浴时间10-15分钟,通过水分蒸发帮助散热。但要注意避免宝宝着凉,擦浴后及时给宝宝穿上干爽衣物。 三、及时就医情况 1.高热情况:若宝宝体温超过38.5℃,且经过物理降温后体温仍持续上升,或者体温虽未达38.5℃但精神状态极差,如嗜睡、烦躁不安难以安抚等,需及时带宝宝就医。因为婴儿自身免疫调节能力相对较弱,高热可能引发惊厥等不良后果。 2.其他异常表现:如果宝宝出现呕吐频繁、腹泻严重、皮肤出现皮疹且进行性加重、注射部位红肿热痛明显加重等情况,也应立即就医,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早产儿各器官发育更不成熟,接种疫苗后出现发热等反应需更加谨慎观察。一旦发现发热,应及时就医,因为早产儿对体温变化的耐受更差,可能更快出现病情变化。 2.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如果宝宝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基础疾病,接种疫苗后出现发热,更要密切关注,及时就医,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因发热而加重病情,就医能更好评估基础疾病与发热的相互影响及进行针对性处理。
2025-10-16 12:20:54 -
婴儿脱臼注意事项
婴儿脱臼后要及时就医评估,医生会根据情况固定制动,日常要注意体位和皮肤护理,观察恢复情况,早产儿和有基础疾病的婴儿需特殊护理,要定期复查根据结果调整方案。 固定与制动 固定方式:医生会根据脱臼部位采取合适的固定方法,如使用夹板、绷带等进行外固定,固定要确保稳固但又不能过紧影响婴儿肢体血液循环,因为婴儿肢体较为娇嫩,过紧的固定可能导致局部缺血等问题。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婴儿固定部位的皮肤颜色、温度等情况,一般每1-2小时观察一次,若发现皮肤苍白、发凉等异常要及时告知医生。 制动要求:让婴儿保持固定的姿势休息,减少活动,避免脱臼部位再次移位,通常需要制动一段时间,具体时间根据脱臼的严重程度和婴儿恢复情况而定,一般至少制动1-3周左右。 日常护理要点 体位护理:在婴儿休息或睡眠时,要注意保持脱臼部位处于固定的正确位置,避免婴儿无意识地活动导致移位,例如对于肩关节脱臼的婴儿,睡眠时可适当用枕头等辅助保持上肢固定姿势。 皮肤护理:由于固定装置的存在,要注意保持婴儿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检查固定部位周围皮肤有无发红、破损等情况,每天用温水轻柔擦拭皮肤,若有汗液等及时清理,防止皮肤炎症等问题。 观察恢复情况 症状观察:密切观察婴儿脱臼部位的肿胀、疼痛情况是否逐渐缓解,有无新的异常症状出现,如哭闹较前明显加重、固定部位附近肢体活动异常等。一般在固定后1-2天内肿胀可能会有一定程度加重,但若3-5天仍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安排定期带婴儿进行复查,通过影像学等检查了解脱臼部位的恢复情况,一般在固定后1周、2周、1个月等时间点进行复查,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早产儿:早产儿身体各器官发育更不成熟,脱臼后恢复相对更慢且风险更高,在护理时要格外小心,固定要更加轻柔,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和肢体情况,定期复查要更频繁,因为早产儿对脱臼带来的影响耐受能力更差。 有基础疾病的婴儿:如果婴儿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在处理脱臼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医生在选择检查和治疗措施时会更谨慎,护理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相关指标变化,如呼吸、心率等,若有异常及时沟通处理。
2025-10-16 12:20:11 -
宝宝总拉稀怎么回事
宝宝拉稀原因有饮食中母亲进食不当、配方奶冲调不当、添加辅食问题、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过敏体质及腹部受凉,小月龄宝宝消化系统脆弱对喂养变化敏感易拉稀且易脱水需关注精神尿量,较大月龄宝宝因辅食引入或腹部受凉拉稀,拉稀时要观察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情况及时就医,还需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注重腹部保暖预防红臀等。 一、常见原因分析 1.饮食因素:婴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若母乳喂养时,母亲进食过多油腻、辛辣或生冷食物,可通过乳汁影响宝宝肠道;配方奶喂养的宝宝,若奶粉冲调浓度不当(过浓或过稀),也易引发拉稀;添加辅食的宝宝,过早引入新食物或一次性进食过多,超出胃肠消化能力,也会导致拉稀。 2.感染因素:病毒感染是常见原因,如轮状病毒,多在秋冬季节流行,可引起宝宝腹泻、呕吐等症状;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等感染肠道后,会导致肠道炎症,出现拉稀、腹痛等表现;此外,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引发宝宝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拉稀情况。 3.过敏因素:部分宝宝属于过敏体质,对牛奶蛋白等食物过敏,摄入相关食物后,肠道会出现免疫反应,表现为拉稀,还可能伴有皮疹、呕吐等其他过敏症状。 4.腹部受凉:宝宝腹部保暖不佳,腹部受到寒冷刺激后,胃肠蠕动会加快,进而引起拉稀,这种情况在季节更替时较为常见。 二、不同年龄宝宝特点及影响 1.小月龄宝宝:消化系统更为脆弱,对喂养变化敏感度高,若喂养稍有不当,如母乳妈妈饮食调整不及时或配方奶冲泡错误,更容易出现拉稀情况,且小月龄宝宝拉稀后更易发生脱水等并发症,需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尿量等。 2.较大月龄宝宝:添加辅食后,饮食种类增多,若引入新食物过程不恰当,或腹部受凉等情况,也会引发拉稀,此时需留意辅食引入的合理性及腹部保暖情况对拉稀的影响。 三、特殊人群护理提示 婴儿属于特殊人群,拉稀时要特别注意观察。若宝宝拉稀伴有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哭闹不安等情况,提示可能存在脱水或其他严重问题,需及时就医。同时,要保持宝宝臀部清洁干燥,每次拉稀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预防红臀等皮肤问题。在护理过程中,要注重腹部保暖,可适当给宝宝腹部覆盖衣物或使用肚兜等,以维持胃肠正常蠕动功能,减少因腹部受凉导致的拉稀情况发生。
2025-10-16 12:19:10 -
宝宝发烧一般是什么原因
宝宝发烧的原因分为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病毒、细菌、支原体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暑、散热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恶性肿瘤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体温及伴随症状,小月龄宝宝发烧需格外重视,及时就医,适当护理。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引起的感染。比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宝宝除了发烧,还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等症状,体温持续升高,可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 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也较为多见,宝宝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发热可持续2-3周,同时伴有刺激性干咳,咳嗽较为剧烈,夜间明显。 非感染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像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宝宝会出现长期反复发热,同时伴有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表现,还可能伴有皮疹、贫血等其他症状。这类疾病是由于宝宝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攻击自身组织器官导致的。 中暑:在炎热的天气里,如果宝宝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比如夏天户外活动时间过长且没有适当降温,就容易发生中暑,出现发热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口渴、多汗、乏力、头晕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等。 散热障碍:如新生儿包裹过严,宝宝身体散热不畅,会导致体温升高,一般体温多在37.5℃-38℃左右,松解包裹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比如先天性脑积水,由于脑脊液循环受阻,宝宝可能出现发热,同时伴有头围异常增大、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症状,这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影响了体温调节中枢的正常功能。 恶性肿瘤:虽然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导致宝宝长期低热或高热,同时伴有消瘦、贫血、肿块等表现,如白血病,宝宝除了发热,还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宝宝发烧时家长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伴随症状,若体温超过38.5℃且精神状态差等要及时就医,明确发烧原因后进行针对性处理。对于小月龄宝宝(3月龄以下)发烧需格外重视,因为小月龄宝宝免疫系统不完善,感染容易扩散,一旦发现发烧应尽快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同时要注意给宝宝适当松解衣物,利于散热,但要避免着凉,根据环境温度合理护理。
2025-10-16 12:18:29 -
半夜孩子发烧怎么办
首先需测量孩子体温判断是低热、中度热还是高热并观察精神状态等伴随症状,低热可解过多衣物、用32-34℃温水擦拭身体、让孩子多饮水物理降温且密切监测体温,中度热除物理降温外可考虑适宜退热贴等,高热应立即就医并继续物理降温同时观察呼吸等情况,新生儿发烧需立即送医,有基础病史儿童半夜发烧要格外密切观察基础疾病相关症状变化。 一、判断发烧程度及观察基本情况 1.首先测量孩子体温,通过腋下测温等方式确定体温数值,明确是低热(37.3~38℃)、中度热(38.1~39℃)还是高热(39.1℃以上),同时观察孩子精神状态、有无寒战、皮疹、咳嗽等其他伴随症状。二、不同程度发烧的处理方式 1.低热时: 可解开孩子过多的衣物,保持散热,让孩子处于通风但避免直接吹风的环境中,通过温水擦拭孩子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进行物理降温,水温一般控制在32~34℃,擦拭时间不宜过长,注意保暖防止孩子着凉,同时让孩子适当多饮水,补充因体温升高丢失的水分。 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每15~30分钟复测一次体温。 2.中度热时: 除了上述物理降温措施外,可让孩子多喝温开水,继续观察体温及精神状态,若体温有上升趋势且孩子感觉不适,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使用适宜的退热贴等辅助降温,但需注意退热贴的使用方法和适用年龄等。 持续关注孩子情况,若体温未缓解或有加重迹象及时进一步处理。 3.高热时: 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同时继续采取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等,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孩子不适。在等待医疗救援过程中,密切观察孩子呼吸、意识等情况,防止发生惊厥等紧急情况。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一旦出现发烧情况需高度重视,切勿自行随意处理,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因为新生儿病情变化较快,可能很快出现严重并发症,要及时明确发烧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2.有基础病史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的孩子,半夜发烧时更要谨慎处理,除了按照上述一般发烧处理原则外,需格外密切观察孩子基础疾病相关的症状变化,比如有哮喘病史的孩子要注意呼吸情况,若出现呼吸急促等异常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2025-10-16 12: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