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七个月脑瘫最典型症状

    七个月脑瘫患儿存在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和反射异常等问题,家庭需提供安全舒适环境,尽早带患儿到专业康复机构进行个性化、长期的康复干预。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例如给患儿活动上肢时,感觉其上肢肌肉紧张,活动不灵活,像穿衣服拉扯上肢时会遇到较大的阻力。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对肌张力的调节,使得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 肌张力减低:部分脑瘫患儿可能出现肌张力减低的情况,表现为肢体松软,活动时感觉无力,像卧位时四肢松软,缺乏正常婴儿应有的肌张力支撑,头也不能很好地竖直等。这是因为大脑对肌肉的控制失调,导致肌肉张力低于正常水平。 姿势异常 七个月脑瘫患儿的姿势往往异常。比如常表现为头后仰、四肢僵硬伸展,或者头偏向一侧、身体呈角弓反张姿势等。正常七个月婴儿的姿势应该是相对对称、协调的,而脑瘫患儿由于肌肉控制异常,姿势出现偏离正常的状态。这是由于大脑受损后,对身体各部位肌肉的协同控制能力下降,从而出现异常姿势。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残存: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后一些原始反射会逐渐消失,如握持反射在3-4个月时应消失,拥抱反射在4-6个月时消失等。但七个月脑瘫患儿可能仍存在原始反射,比如握持反射持续存在,即使试图让其松手也很难,拥抱反射也可能依然活跃。这是因为大脑对反射的抑制功能发育不完善,导致原始反射没有按时消失。 异常反射出现:还可能出现一些异常的病理反射,如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持续存在,表现为当头部位置改变时,四肢和躯干的姿势异常,头转向一侧时,该侧上肢伸直,下肢屈曲,对侧上肢屈曲,下肢伸直。这也是由于脑部病变干扰了正常的神经反射调节机制。 温馨提示:对于七个月的脑瘫患儿,家庭护理非常重要。要注意为患儿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避免受伤。同时,应尽早带患儿到专业的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评估和干预,康复干预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并且要长期坚持,因为脑瘫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师的工作,促进患儿运动功能等方面的改善。

    2025-10-16 12:07:37
  • 16个月宝宝睡眠时间

    16个月宝宝每天睡眠时间通常在11-14小时左右,有个体差异,受个体、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影响,可通过营造良好环境、建立规律作息、避免睡前过度兴奋保证充足睡眠,若睡眠时间明显异常伴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且要关注睡眠安全。 睡眠时长的影响因素 个体差异:不同宝宝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宝宝可能睡眠时间略多,有些略少,但只要宝宝精神状态良好、生长发育正常,就属于正常情况。例如,有的16个月宝宝可能每天睡12小时,而有的可能睡13小时,只要身体各项指标正常,就无需过度担忧。 生活方式:如果宝宝白天活动量较大,消耗能量多,可能夜间睡眠时间相对较长且睡眠质量较好;反之,如果白天活动量过少,可能会影响夜间睡眠。比如宝宝白天进行了较多的户外玩耍等活动,那么夜间入睡可能更顺利,睡眠持续时间也可能更充足。 环境因素:舒适的睡眠环境对宝宝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很重要。安静、温度适宜(一般保持在20-25℃左右)、光线较暗的睡眠环境有助于宝宝入睡并保证充足睡眠。如果睡眠环境嘈杂、温度不适宜等,可能会干扰宝宝睡眠,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睡眠不踏实。 保证宝宝充足睡眠的建议 营造良好睡眠环境:为宝宝打造一个安静、舒适、温度和湿度适宜的睡眠空间。可以使用遮光窗帘来保证室内光线昏暗,使用合适的婴儿床品,保持床铺整洁舒适。 建立规律作息:帮助宝宝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白天的小睡时间。例如,每天晚上固定在8-9点左右让宝宝上床睡觉,白天固定在上午9-10点和下午2-3点左右安排小睡,这样有助于宝宝的生物钟形成,保证充足睡眠。 避免睡前过度兴奋:在宝宝睡前1-2小时,避免让宝宝进行过于激烈的活动或观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等,可以通过给宝宝讲轻柔的故事、播放舒缓的音乐等方式,让宝宝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进入睡眠准备状态。 温馨提示:如果发现16个月宝宝睡眠时间明显异于同龄宝宝,且伴有精神差、生长发育迟缓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健康问题等。同时,要密切关注宝宝睡眠过程中的安全,避免宝宝在睡眠中发生窒息等意外情况。

    2025-10-16 12:05:30
  • 打完手足口病疫苗发热是什么原因

    打完手足口病疫苗发热主要因免疫反应或偶合反应,免疫反应致的发热多轻中度、1-2天内出现、不超3天,偶合反应则是接种时正处疾病潜伏期或前驱期巧合发病;发热后一般让孩子多休息、多喝水,婴幼儿及有基础疾病儿童需特殊关注,异常及时就医。 免疫反应:疫苗对于人体来说是外来的抗原物质,接种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这种抗原,从而引发免疫应答。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细胞因子等物质,这些物质可能会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紊乱,导致发热。一般这种发热多为轻度或中度,体温通常在37.5℃-38.5℃之间,而且多在接种后1-2天内出现,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3天。例如有相关研究表明,约有一定比例(如10%-30%左右)的接种者会出现这种因免疫反应引起的轻度发热情况。 偶合反应:偶合反应是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而不是疫苗本身引起的。比如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前已经感染了病毒等病原体,但还没有出现发热等症状,接种疫苗后刚好发病出现发热。这种情况下的发热可能与疫苗无关,但需要注意观察发热的具体情况,与疫苗引起的发热进行鉴别。 发热后的处理及注意事项 一般情况处理:如果是疫苗引起的轻度发热,首先要让孩子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同时要让孩子多喝温水,补充水分,防止因发热导致脱水。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要根据其年龄特点进行护理,比如婴儿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等。 特殊人群注意:对于婴幼儿,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发热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更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如果婴幼儿接种疫苗后发热,除了上述一般处理外,要更加频繁地监测体温,一旦体温超过38.5℃或者发热持续时间超过3天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接种疫苗后出现发热更要谨慎对待,需及时咨询医生,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因发热而加重病情。 总之,打完手足口病疫苗后出现发热,多数是免疫反应引起的轻度发热,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一般状况,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025-10-16 12:05:06
  • 新生婴儿护理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新生婴儿护理需注意喂养分母乳与配方奶且有相应要求,保暖要控室温并选合适衣物,皮肤要清洁保湿换尿布时护臀,脐带要保持清洁干燥消毒且观察异常,睡眠要保证时长及安全环境,日常需密切观察精神、体温、肤色、呼吸等情况异常及时就医。 一、喂养护理 新生婴儿的喂养主要分为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母乳喂养是最优选择,母亲应采取正确哺乳姿势,如环抱式,让婴儿含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按需喂养,通常新生儿每2~3小时可哺乳一次。母乳富含营养及免疫物质,利于婴儿生长发育。若为配方奶喂养,需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冲调奶粉,水温一般控制在40~50℃,避免过冷或过热影响婴儿消化。 二、保暖护理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室温宜保持在22~25℃,可通过空调、暖气等调节。衣物选择柔软、透气性好的棉质衣物,包裹不宜过紧或过松,以婴儿颈部温热、手脚温暖为宜,避免因过热导致出汗、脱水,过冷引起体温降低。 三、皮肤护理 新生婴儿皮肤娇嫩,需注重清洁与保湿。每日用温水轻柔清洗婴儿面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褶皱部位,清洗后用柔软毛巾轻轻拍干,可适当涂抹婴儿专用保湿霜保持皮肤水分。更换尿布时,要及时清理粪便,用温水洗净后涂抹护臀膏,预防红臀。 四、脐带护理 脐带残端在出生后会逐渐脱落,在此期间需保持脐带部位清洁干燥。每次换尿布时避免尿布覆盖脐带残端,可用碘伏棉签从脐带根部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保持脐带周围皮肤清洁,观察脐带有无渗血、渗液及异常异味,若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 五、睡眠护理 新生儿每天需睡眠16~20小时,应为其提供安全舒适的睡眠环境。睡眠时宜采取仰卧位,可在头部下方垫薄枕,床铺要平整,避免柔软物品堆积以防窒息风险。保持睡眠环境安静,光线不宜过强。 六、日常观察 需密切观察新生婴儿的精神状态、体温、肤色、呼吸等情况。正常新生儿体温在36~37.3℃,若体温超过37.5℃或低于35℃需注意;观察婴儿面色是否红润,呼吸是否平稳(每分钟20~40次左右),精神状态是否良好,如出现拒奶、哭闹不止、嗜睡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2025-10-16 12:04:08
  • 一岁宝宝便秘怎么调理

    为解决一岁宝宝便秘问题,可从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足够水分)、规律生活作息(养成良好排便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腹部按摩来改善,若便秘持续或伴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 保证足够水分:一岁宝宝每天需要摄入适量的水分,一般每千克体重约需100-150毫升。可以在两餐之间给宝宝喂水,也可以通过喝果汁(如鲜榨的苹果汁,需稀释)来补充水分,但要注意控制量,避免影响宝宝正常吃奶和导致龋齿等问题。充足的水分能使大便软化,利于排出。 规律生活作息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尝试每天固定一个时间让宝宝坐马桶,培养其排便反射。一般选择在饭后,因为饭后肠道蠕动较为活跃,有助于引发便意。每次坐马桶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5-10分钟左右,让宝宝逐渐形成规律的排便习惯。 保证充足睡眠:一岁宝宝每天需要保证12-14小时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宝宝身体各器官的发育,包括肠道功能的正常运转。睡眠不足可能会影响肠道蠕动的节律,增加便秘的风险。 适当运动 增加活动量:鼓励宝宝多进行爬行、翻身等运动。爬行和翻身可以促进宝宝的全身运动,带动肠道蠕动。家长可以在宝宝清醒时,在安全的环境中让宝宝多活动,比如在地上铺上爬行垫,让宝宝自由爬行玩耍,每天活动时间可根据宝宝情况安排,一般不少于30分钟。运动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状况。 腹部按摩 正确按摩方法:家长可以在宝宝空腹时,以宝宝的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宝宝的腹部。按摩时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顺时针按摩能促进肠道的蠕动,帮助粪便向下运行,从而缓解便秘。有研究显示,适当的腹部按摩可以显著改善婴儿的肠道功能,减少便秘的发生频率。 特殊情况处理 就医评估:如果宝宝便秘情况持续较长时间,经过上述调理方法仍无改善,或者伴有腹胀、呕吐、食欲减退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带宝宝就医,排除先天性巨结肠等疾病的可能。医生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相应处理。对于一岁宝宝,家长要密切关注其排便情况和整体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2025-10-16 12:02:3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