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3个月宝宝两天没拉大便正常吗

    3个月宝宝两天没拉大便是否正常需综合多方面判断,纯母乳喂养宝宝可能是攒肚,人工喂养宝宝需警惕喂养不当,可通过观察精神状态、大便性状来判断,纯母乳喂养宝宝可做腹部按摩,人工喂养宝宝要检查冲调比例、适量喂水,特殊情况宝宝需及时咨询医生。 一、判断是否正常需综合多方面因素 3个月宝宝两天没拉大便是否正常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宝宝的喂养方式、精神状态、大便性状等多方面来判断。如果宝宝是纯母乳喂养,可能存在攒肚的情况,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是人工喂养的宝宝,两天没拉大便则需要警惕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一)纯母乳喂养宝宝的攒肚情况 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现两天没拉大便的情况较为常见,这可能是攒肚。攒肚多发生在2-6个月的母乳喂养宝宝身上,主要是因为宝宝的消化能力逐渐提高,能对母乳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致使每天产生的食物残渣很少,不足以刺激直肠形成排便,所以会出现排便间隔延长的情况。此时宝宝的精神状态通常较好,食欲正常,大便为黄色软便,不干结。 (二)人工喂养宝宝的异常情况 人工喂养的宝宝消化系统发育相对纯母乳喂养宝宝可能会有不同表现,若两天没拉大便,要考虑是否是喂养不当导致。比如奶粉冲调过稠,会使宝宝肠道内水分相对不足,容易引起便秘,导致排便间隔延长。同时,人工喂养宝宝的大便通常相对较硬,如果两天没拉大便且大便干结,就更提示可能存在问题。 二、观察宝宝相关表现判断 1.精神状态 如果宝宝两天没拉大便,但精神状态良好,玩耍、进食如常,那么纯母乳喂养的宝宝攒肚的可能性大;而人工喂养的宝宝也需观察是否有其他不适表现。 若宝宝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情况,不管是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都需要引起重视,可能存在肠道功能紊乱等问题。 2.大便性状 纯母乳喂养宝宝的攒肚大便为黄色软便,用手可以顺利分开。 人工喂养宝宝如果两天没拉大便,大便干结、呈颗粒状,则提示可能有便秘问题。 三、处理建议 (一)纯母乳喂养宝宝的情况 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现两天没拉大便,家长可以继续观察。可以适当给宝宝做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宝宝腹部,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2-3次,这样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排便。 (二)人工喂养宝宝的情况 人工喂养的宝宝两天没拉大便,首先要检查奶粉的冲调比例是否正确,按照奶粉说明书进行冲调。同时,可以给宝宝适量喂一些温水,在两餐奶粉之间喂,有助于软化大便。如果宝宝情况没有改善,或者出现大便干结难以排出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不建议自行给宝宝使用泻药等药物。 四、特殊人群(3个月宝宝)的温馨提示 3个月宝宝还比较幼小,在护理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纯母乳喂养的妈妈要注意自己的饮食,避免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通过乳汁影响宝宝肠道功能;人工喂养的宝宝要严格按照奶粉冲调要求进行操作,注意奶瓶等喂养器具的清洁消毒。如果宝宝是早产儿或者有基础疾病等特殊情况,出现两天没拉大便的情况更要及时咨询医生,因为特殊健康状况的宝宝肠道功能等可能相对较弱,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指导。

    2025-10-15 15:41:33
  • 宝宝拉黄绿色大便怎么回事

    宝宝拉黄绿色大便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或由喂养因素、疾病因素导致。正常情况如母乳喂养时妈妈饮食影响或配方奶喂养等;喂养因素包括母乳喂养中妈妈饮食不当或宝宝没吃饱、配方奶中铁元素未吸收或冲调不当;疾病因素有腹部受凉、肠道感染(病毒或细菌)、消化不良等。家长需密切观察宝宝情况,精神好等单纯黄绿色大便可调整护理,伴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一、正常情况 宝宝拉黄绿色大便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若妈妈饮食中摄入较多绿色蔬菜等,可能导致宝宝大便呈黄绿色,这是因为母乳中含有一定量的胆红素,在肠道内经过代谢等过程会使大便颜色有变化,只要宝宝精神状态好、吃奶正常、体重增长平稳,一般无需过度担忧。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奶粉中的成分经消化吸收后,大便也可能呈现黄绿色。 二、喂养因素 1.母乳喂养相关 如果妈妈进食了过多生冷、油腻食物,可能影响母乳成分,导致宝宝拉黄绿色大便。例如妈妈大量食用冰淇淋、油炸食品等,宝宝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难以完全消化吸收这些成分,就可能出现大便颜色改变。 另外,母乳喂养时宝宝没吃饱,处于半饥饿状态,肠道蠕动加快,也会使大便呈黄绿色,同时宝宝可能会有哭闹等表现,这种情况下增加母乳喂养量后通常可改善。 2.配方奶喂养相关 配方奶中含有铁元素,宝宝不能完全吸收时,未被吸收的铁经肠道细菌作用,会使大便呈黄绿色。如果奶粉冲调比例不当,过稀或过浓都可能影响宝宝大便情况,过稀可能导致宝宝营养摄入不足,胃肠蠕动加快,出现黄绿色大便;过浓则可能加重宝宝胃肠消化负担,也可能使大便颜色异常。 三、疾病因素 1.腹部受凉 宝宝腹部着凉后,胃肠蠕动功能紊乱,可能出现拉黄绿色大便的情况。尤其是宝宝夜间踢被子等导致腹部暴露,容易引起受凉。此时宝宝可能还会伴有轻微腹痛表现,如哭闹时双腿蜷缩等,要注意给宝宝腹部保暖,可适当热敷腹部来缓解症状。 2.肠道感染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感染,宝宝会出现拉黄绿色大便,同时可能伴有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具有一定传染性。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感染等也可能导致宝宝肠道炎症,出现黄绿色大便,常伴有腹泻、大便性状改变(如稀水样便、黏液便等),严重时可能有发热、精神萎靡等表现。 3.消化不良 宝宝消化系统发育还不完善,若一次性进食过多,或者食物不易消化,就会引起消化不良,出现拉黄绿色大便的情况。比如给宝宝添加新的辅食时,添加量过多或种类不合适,都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大便中可能还会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等。 当宝宝拉黄绿色大便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大便次数及性状等。如果宝宝精神好、吃奶正常、体重增长正常,单纯黄绿色大便可能是正常或喂养因素引起,可通过调整妈妈饮食(母乳喂养时)、合理冲调配方奶、注意腹部保暖等方式观察;如果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腹泻频繁、发热、精神差等,应及时就医,进行大便常规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对于小月龄宝宝,更要细心护理,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因大便异常影响宝宝健康。

    2025-10-15 15:40:00
  • 新生儿脸上和头上起了好多红疹怎么回事

    新生儿脸上和头上起红疹常见原因有新生儿痤疮(与母亲雄激素传给胎儿致皮脂腺分泌有关,数周可自行消退)、婴儿湿疹(与遗传、环境等多因素有关,病情易反复、瘙痒明显)、热疹(汗腺功能不完善致汗液排出不畅引起,环境改善可消退),可通过皮肤清洁、环境调节等护理,特殊人群需格外小心,红疹持续不缓解或加重要及时就医且勿乱涂药。 一、新生儿脸上和头上起红疹的常见原因 (一)新生儿痤疮 1.成因:与母亲体内的雄激素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有关,胎儿出生后,雄激素刺激皮脂腺分泌,导致痤疮发生。 2.表现:多在出生后数天至4周内出现,表现为红色丘疹、脓疱,常见于面部,有时也可累及头部。 (二)婴儿湿疹 1.成因: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等有关。例如,接触过敏原(如某些衣物材质、洗护用品等)、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皮肤过于干燥等都可能诱发。 2.表现:皮疹形态多样,急性期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搔抓后可出现糜烂、渗出;亚急性期表现为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痂、脱屑;慢性期则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常伴有剧烈瘙痒,好发于头面部,如额部、面颊、头皮等部位。 (三)热疹(痱子) 1.成因:新生儿汗腺功能发育不完善,环境温度过高、包裹过严,导致汗液排出不畅,堵塞汗腺导管,从而引起热疹。 2.表现:多发生在出汗多的部位,如头面部、颈部、腋窝等,表现为密集的小丘疹或小水疱,周围有轻度红晕。 二、不同原因红疹的特点区分 (一)新生儿痤疮特点 一般在数周内可自行消退,丘疹、脓疱通常不会融合成片,病情相对较轻,对新生儿健康一般无严重影响。 (二)婴儿湿疹特点 病情容易反复,皮疹分布相对较广,除了头面部,也可能蔓延至其他部位,瘙痒明显,新生儿可能会因瘙痒而哭闹不安。 (三)热疹特点 当环境温度降低或减少衣物后,热疹会逐渐减轻或消退,皮疹通常在通风良好、皮肤干燥后改善。 三、护理与应对建议 (一)皮肤清洁 1.方法:用温水轻柔清洗新生儿脸部和头部,每日1-2次即可。选择温和无刺激的婴儿专用洗护产品,避免使用成人洗护用品。清洗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摩擦皮肤。 2.原因:保持皮肤清洁可以减少污垢、汗液等对皮肤的刺激,预防感染,对于湿疹等情况,清洁还能去除皮肤表面的痂皮等,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更加干燥。 (二)环境调节 1.温度与湿度:保持室内温度在22-25℃,湿度在50%-60%。可以使用空调、加湿器等设备来调节。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有助于减少热疹的发生,对于湿疹患儿也有利于皮肤状态的稳定。 2.衣着选择:给新生儿穿着宽松、柔软、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材质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包裹新生儿时不要过紧,以免影响散热。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皮肤更加娇嫩脆弱,在护理过程中要格外小心。如果红疹情况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如出现大面积脓疱、渗出明显、发热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同时,家长不要自行随意给新生儿涂抹药物,尤其是含有激素类的药膏,以免对新生儿皮肤造成不良影响。

    2025-10-15 15:38:51
  • 小孩发烧流鼻血正常吗

    小孩发烧流鼻血情况需多方面考量,少量、偶尔且孩子一般情况良好可能是体温升高致鼻腔黏膜变化等正常情况;若经常大量流鼻血、伴其他症状或有鼻腔局部病变则属不正常情况,发烧流鼻血时要观察情况,少量偶尔可先护理退烧,量大频繁等要及时就医。 一、可能正常的情况 1.体温升高导致鼻腔黏膜变化 当小孩发烧时,体温升高会使身体的血液循环加快,鼻腔内的血管也会相应扩张。如果鼻腔黏膜本身比较脆弱,在血管扩张的情况下就容易破裂出血。例如,在一些上呼吸道感染引发发烧的病例中,炎症可能会刺激鼻腔黏膜,使其更容易出血。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的流鼻血通常量不会很大,通过适当的护理可以缓解。 小孩的鼻腔黏膜相对成人较薄且娇嫩,发烧时体温波动可能对鼻腔黏膜血管的影响更为明显。比如,在冬季室内空气干燥的环境下,小孩发烧时,干燥的空气会进一步加重鼻腔黏膜的干燥程度,增加流鼻血的风险。 2.发烧伴随的全身性反应 发烧是身体对抗感染的一种免疫反应,在这个过程中,身体的代谢加快,可能会影响到凝血相关的一些因素,但一般这种影响是短暂的、轻度的。如果只是偶尔出现发烧时流一点鼻血,且孩子一般情况良好,没有其他严重的出血倾向等表现,可能属于相对正常的情况。比如一个健康的小孩因普通感冒发烧,出现少量流鼻血,经过休息和适当退烧处理后鼻血停止,孩子精神状态正常,这种情况可能是体温升高引起的鼻腔局部反应。 二、可能不正常的情况 1.血液系统疾病相关 如果小孩经常在发烧时流鼻血,或者流鼻血的量较多、难以止住,同时伴有其他症状,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贫血貌(面色苍白等)等,就要警惕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能。例如白血病,白血病患儿除了有发烧症状外,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会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鼻出血、皮肤瘀点瘀斑等表现。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发烧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患儿会有皮肤紫癜、鼻出血等表现,需要通过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检查来判断。 2.鼻腔局部病变 小孩本身存在鼻腔局部病变,如鼻中隔偏曲、鼻腔血管瘤等,在发烧时可能会加重流鼻血的症状。例如鼻中隔偏曲的小孩,偏曲的部位黏膜比较薄,发烧时血管扩张等因素会使此处更容易出血。这种情况下的流鼻血就不属于正常情况,需要针对鼻腔局部病变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 当小孩发烧流鼻血时,首先要观察流鼻血的量、频率以及孩子的整体状况。如果是少量、偶尔的流鼻血,孩子精神状态尚可,可以先采取简单的护理措施,如让孩子坐下,头部稍向前倾,用手指捏住鼻翼两侧压迫止血等,同时积极处理发烧的情况,如通过适当的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等)来降低体温。如果流鼻血量大、频繁,或者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小孩来说,由于其身体各方面发育尚未完善,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尤其是在发烧等特殊情况下,更要细心护理,确保孩子的健康。

    2025-10-15 15:37:47
  • 儿童换牙年龄

    儿童6-12岁左右换牙,受遗传、营养、性别等因素影响,换牙期要注意口腔卫生、合理饮食,观察换牙情况,营养不良儿童需加强营养补充并定期口腔检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一、儿童乳牙换牙的一般年龄范围 儿童通常在6-12岁左右开始换牙,这是乳牙逐渐脱落,恒牙相继萌出的阶段。一般来说,下颌的乳中切牙首先开始替换,大约在6岁左右;接着上颌的乳中切牙在7-8岁左右替换;然后是乳侧切牙,下颌乳侧切牙在7-8岁替换,上颌乳侧切牙在8-9岁替换;乳尖牙一般在9-10岁开始替换;第一乳磨牙在10-12岁替换;第二乳磨牙则在12-13岁左右替换。 二、个体差异对换牙年龄的影响 1.遗传因素:如果父母换牙较早,孩子通常也会相对较早开始换牙,这是因为遗传基因会影响牙齿发育的时间进程。例如,父母在6岁左右就开始有乳牙脱落的情况,孩子可能也会在5-7岁之间开始换牙。 2.营养因素:良好的营养状况对牙齿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如果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摄入富含钙、磷、维生素D等有助于牙齿发育的营养物质不足,可能会导致换牙时间推迟。比如,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钙的吸收,进而影响牙齿的钙化,可能使换牙时间比正常情况晚1-2年。而如果营养充足,尤其是保证了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有助于牙齿按时替换。 3.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女孩的换牙时间可能会比男孩稍早一些。这是因为女孩的生长发育通常比男孩略快,包括牙齿的发育进程。例如,女孩可能在6岁左右就开始下颌乳中切牙的替换,而男孩可能要到6岁半左右才开始。 三、换牙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口腔卫生:在换牙期间,儿童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每天早晚要认真刷牙,使用软毛牙刷,按照正确的刷牙方法,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以保持口腔清洁,预防龋齿和牙龈炎症。因为乳牙和恒牙交替时,口腔环境比较特殊,容易滋生细菌。比如,若口腔卫生不佳,食物残渣残留容易导致龋齿,不仅会影响乳牙的正常脱落,还可能影响恒牙的萌出。 2.饮食方面:应让儿童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这样可以促进牙齿的自然脱落。同时,要减少吃过于精细、粘性大的食物,如糖果、巧克力等,这些食物容易粘在牙齿上,滋生细菌,不利于牙齿健康。例如,经常吃粘性大的食物可能会导致乳牙不易脱落,或者引起乳牙龋齿,影响恒牙的正常萌出位置。 3.观察换牙情况: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换牙的情况,如乳牙是否正常脱落,恒牙萌出是否顺利等。如果发现乳牙长时间不脱落,而对应的恒牙已经萌出,形成“双排牙”现象,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拔除滞留的乳牙,以保证恒牙能够正常萌出到正确的位置。另外,如果恒牙萌出顺序异常、萌出困难等情况,也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4.特殊人群(如营养不良儿童):对于营养不良的儿童,除了保证基本的口腔卫生和饮食调整外,更要加强营养补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以促进牙齿的正常发育和替换。同时,要定期带孩子进行口腔检查,监测牙齿发育情况,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方案和口腔护理措施。

    2025-10-15 15:35:4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