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儿童阿奇霉素干混悬剂?

    儿童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制剂,活性成分阿奇霉素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可用于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及由沙眼衣原体等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其药代动力学有自身特点,婴儿、肝肾功能不全儿童使用需谨慎且使用时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一、基本属性 儿童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制剂,其活性成分阿奇霉素通过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二、适应证 1.呼吸道感染:可用于治疗儿童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以及化脓性链球菌导致的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还能用于敏感细菌引发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2.其他感染:对于由沙眼衣原体、杜克嗜血杆菌等引起的儿童性传播疾病,在无其他更好治疗方法时可考虑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 三、药理学特点 阿奇霉素在儿童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有其自身特点,药物吸收后能广泛分布于儿童各组织中,且在炎症部位的药物浓度相对较高,能更好地针对感染部位发挥抗菌效应,但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与成人存在差异,需密切关注用药后的体内药物浓度情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群体:婴儿肝肾功能发育尚不完善,使用儿童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时,药物代谢可能受到影响,药物在体内蓄积的风险增加,因此婴儿使用该药物需极其谨慎,必须在医生严格评估病情后,权衡利弊方可使用,且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婴儿的肝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 2.肝肾功能不全儿童:肝肾功能不全的儿童使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时,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进而加重肝肾功能的负担,所以这类儿童使用该药物时需由医生根据具体肝肾功能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同时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测。 3.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使用儿童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时,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例如与某些经肝酶代谢的药物合用时,可能会影响彼此的血药浓度及药效,甚至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因此在联合用药时应咨询医生,由医生评估相互作用后决定是否可以联合用药及具体的用药方案。

    2025-10-17 11:17:05
  • 9个月宝宝拉肚子怎么办

    9个月宝宝拉肚子可能由感染性(病毒或细菌)或非感染性(饮食不当、腹部受凉)因素引起,需调整饮食、补充水分、做好臀部护理,观察大便、体温等情况,若食物过敏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特殊情况注意护理细节与保暖促进恢复。 一、判断腹泻原因 1.感染性因素:9个月宝宝拉肚子可能是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等,多有发热、呕吐等伴随症状;也可能是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等感染,大便多有黏液、脓血等。 2.非感染性因素:饮食不当是常见原因,如添加新的辅食不适应、进食过多或过少、食物过敏等;腹部受凉也可引起宝宝拉肚子,宝宝腹部保暖不佳时易出现。 二、家庭护理措施 1.调整饮食:如果是母乳喂养,妈妈要注意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果是配方奶喂养,可考虑暂时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要暂停新的辅食添加,适当减少辅食量,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 2.补充水分:腹泻会导致宝宝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要及时补充。可以给宝宝喂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少量多次喂服,根据宝宝的脱水情况调整补液量。 3.臀部护理:宝宝拉肚子时,大便次数多,要及时更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预防红臀。可适当涂抹护臀膏。 三、观察病情变化 1.观察大便情况:密切观察宝宝大便的次数、性状、颜色等。如果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水分很多、出现血便,或者伴有高热、精神萎靡、哭闹不止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2.监测体温:定时给宝宝测量体温,若出现发热,要根据体温情况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如体温低于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松解衣物、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等;若体温高于38.5℃且符合用药年龄禁忌等情况(优先非药物干预),但这里仅说明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干预。 四、特殊情况处理 如果宝宝拉肚子是由食物过敏引起,要明确过敏原并避免宝宝再次接触。对于小月龄宝宝,要格外注意护理细节,如保证喂养器具的清洁卫生,冲调奶粉的水温、浓度要适宜等。同时,要注意宝宝的保暖,尤其是腹部和脚部的保暖,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温度,以促进宝宝身体恢复。

    2025-10-17 11:16:25
  • 如何增强孩子的抵抗力

    增强孩子抵抗力的科学方法包括健康生活方式、预防感染、免疫接种、避免过度用药等,家长应关注孩子健康状况,采取适当措施。 1.健康的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确保孩子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类、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蛋、豆类)和健康脂肪。 充足睡眠:孩子需要足够的睡眠时间来促进身体和大脑的发育,建议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适度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免疫力。可以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运动方式,如户外活动、游戏等。 减少压力:孩子的生活环境应该尽量减少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 2.预防感染: 勤洗手:教导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特别是在接触公共场所后。 避免接触感染者:尽量避免孩子接触生病的人,尤其是在他们感冒或其他传染病流行期间。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孩子的生活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清洁玩具和家居用品。 3.免疫接种: 按照疫苗接种计划进行免疫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孩子预防多种疾病。 及时补种:如果孩子错过了疫苗接种时间,应及时补种。 4.避免过度用药: 不要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只能治疗细菌感染,不能治疗病毒感染,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 遵循医生的建议:在给孩子用药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5.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这些孩子的免疫系统可能尚未完全发育,需要特别关注。医生可能会建议采取一些额外的预防措施,如定期接种疫苗、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有免疫系统问题的孩子:如果孩子有免疫系统问题,如免疫缺陷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和管理。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过敏体质的孩子:过敏体质的孩子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需要特别注意避免过敏原。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过敏测试,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总之,增强孩子的抵抗力需要综合考虑生活方式、预防感染、免疫接种等多个方面。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帮助孩子提高免疫力。如果孩子出现健康问题,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2025-10-17 11:15:33
  • 宝宝哭闹不止如何处理

    宝宝哭闹时先排查是否因饥饿口渴尿布潮湿等基本生理需求未满足,通过肢体接触与声音安抚,观察有无发热皮疹腹胀呕吐等身体不适,营造适宜温度光线安静的环境,肠绞痛可尝试飞机抱,早产儿安抚用轻柔动作,有基础疾病哭闹不止及时就医并始终将宝宝安全健康放首位。 一、排查基本生理需求 宝宝哭闹可能首先源于基本生理需求未被满足,需检查是否饥饿、口渴或尿布潮湿。若为饥饿,应及时按需喂养;若口渴,可少量喂水;若尿布潮湿,需迅速更换干净尿布,满足这些基础需求后部分宝宝哭闹可能缓解,此过程需关注不同月龄宝宝的喂养频率和尿布更换频率差异,确保满足其生理需要。 二、安抚情绪 通过肢体接触与声音安抚来缓解宝宝哭闹。可将宝宝轻柔抱起,轻轻摇晃,同时哼唱轻柔的歌曲,利用与宝宝熟悉的声音和身体接触传递安全感,不同月龄宝宝对安抚方式的接受度有别,如新生儿可能更适应持续的轻微摇晃,较大婴儿可能对特定节奏的声音更敏感。 三、排查身体不适 仔细观察宝宝有无发热、皮疹、腹胀、呕吐等异常表现。若发现宝宝体温异常(如测量体温超过37.5℃)、皮肤有异常皮疹或腹部膨隆等情况,需提高警惕,可能提示身体存在不适,应及时带宝宝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尤其要关注低龄宝宝身体不适时的隐蔽表现。 四、调整环境 营造适宜的环境有助于缓解宝宝哭闹。保持室内温度在22~25℃左右,避免过冷或过热;调整光线亮度,避免强光直射,营造相对安静的环境,因宝宝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合适的环境能使其情绪趋于稳定。 五、特殊情况处理 对于常见的肠绞痛(多发生于3个月内宝宝),可尝试飞机抱方式缓解,即让宝宝趴在家长手臂上,头部略高于臀部,借助重力缓解腹部不适,但操作时需注意姿势正确以保障宝宝安全。若经上述处理后宝宝哭闹仍未缓解或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如持续呕吐、精神萎靡等),应立即就医进一步评估。 温馨提示 早产儿在安抚时需采用更轻柔的动作,避免过度刺激;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出现哭闹不止情况时,家长应格外谨慎,及时就医以排除疾病进展等情况,始终将宝宝的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充分体现对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

    2025-10-17 11:14:59
  • 如何判断宝宝肌张力高

    宝宝肌张力高可通过观察肢体运动表现(被动活动阻力大、姿势异常)、发育相关表现(大运动发育迟缓、肌肉外观触感异常)及借助专业检查(医生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如头颅MRI)来判断,家长发现异常需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就诊,护理时动作轻柔并按医嘱复查康复评估。 姿势异常表现:肌张力高的宝宝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姿势。例如,宝宝的下肢可能呈现交叉状,即两腿像剪刀一样交叉;或者上肢经常处于内收、内旋的状态,手经常呈握拳状态且难以打开。另外,宝宝在仰卧位时,头部可能会经常偏向一侧,身体也可能会呈现角弓反张的状态,也就是背部过度拱起,像拱桥一样。 观察宝宝发育相关表现 大运动发育迟缓:正常宝宝在相应月龄会有一定的大运动发育里程碑,比如3个月左右的宝宝应该能抬头较稳,4-5个月能主动伸手抓物等。但肌张力高的宝宝可能在这些大运动发育上明显落后,比如到了该抬头的月龄却抬头不稳,到了该坐的月龄还不能坐稳等。 肌肉外观及触感:观察宝宝肌肉的外观,肌张力高的宝宝可能会出现肌肉较紧张、外观上比正常宝宝的肌肉显得更紧绷的情况。用手触摸宝宝的肌肉时,能感觉到肌肉比正常状态下更硬,像触摸一块比较僵硬的橡皮一样。 借助专业检查 医生的体格检查:儿科医生会通过专业的体格检查来判断宝宝的肌张力情况。医生会对宝宝的各个肢体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检查肌肉的张力、肌力等。例如,医生会用特定的手法来牵拉宝宝的肢体,观察肢体的反应,以此来准确判断肌张力是否正常。 辅助检查: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以排除是否存在脑部病变等导致肌张力高的原因。因为一些脑部的异常情况,如脑损伤等,可能会引起宝宝肌张力的异常。 对于宝宝肌张力高的情况,家长一旦发现宝宝有上述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就诊,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诊断,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同时,在护理肌张力高的宝宝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用力牵拉宝宝的肢体,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并且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带宝宝进行复查和康复评估等。

    2025-10-17 11:14:2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