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新生儿吐奶是否正常及如何处理
新生儿吐奶多数属正常现象因胃部呈水平且贲门等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处理可在喂养后竖抱拍背排空气、控制奶流速度及喂奶后抬高体位,若吐奶频繁量大伴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病理因素,家长护理需细心密切观察新生儿状态,无异常不必过度焦虑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一、新生儿吐奶是否正常 新生儿吐奶多数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新生儿的胃部呈水平状态,且贲门括约肌发育尚不完善,较为松弛,而幽门括约肌相对紧张,这种生理结构特点使得奶液容易反流至食管,从而引发吐奶。一般而言,若吐奶程度较轻,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无其他异常伴随症状,多属于正常情况,随着新生儿月龄增长,消化系统逐渐发育成熟,吐奶现象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二、新生儿吐奶的处理方法 (一)喂养后体位调整 喂养结束后,应将新生儿竖抱,让其头部靠在家长肩部,然后轻拍新生儿背部,帮助排出胃内空气,通常拍嗝3-5分钟可有效减少吐奶发生概率。 (二)控制喂养节奏 喂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奶流速度,若为母乳喂养,可轻压乳晕减缓奶流;若为奶瓶喂养,应确保奶嘴充满奶液,避免空气吸入。同时,避免在新生儿过度哭闹时喂奶,防止吸入过多空气引发吐奶。 (三)喂奶后体位保持 喂奶后不要立即让新生儿平卧,可将新生儿上半身适当抬高,保持右侧卧位等,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奶液反流至食管的机会。 (四)异常情况应对 若新生儿吐奶频繁、呕吐量较大,或伴随发热、精神萎靡、哭闹不安、体重不增等异常症状时,需及时带新生儿就医,排查是否存在消化道畸形、感染等病理因素导致的吐奶。 三、特殊人群(新生儿)的温馨提示 新生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家长在护理时需格外细心。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观察新生儿吐奶情况及精神、吃奶等一般状况。若出现异常吐奶表现,切勿自行盲目处理,应及时寻求专业医护人员帮助,以确保新生儿健康,避免因处理不当延误病情。同时,需认识到新生儿个体差异,部分新生儿可能吐奶情况相对明显,但只要生长发育正常,无其他异常表现,多属正常生理范畴,家长不必过度焦虑,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需持续关注新生儿状态。
2025-10-17 11:13:23 -
小孩脚酸是什么原因呢
小孩脚酸的原因多样,包括生长发育阶段的正常生理现象、运动因素(过度活动或损伤)、营养缺乏(钙或维生素D缺乏)、疾病因素(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扁平足等)。家长需观察脚酸情况,轻微可休息观察,不缓解或伴异常需就医,日常要保证营养均衡、适当户外活动与注意运动安全。 运动因素 过度活动:小孩活泼好动,如果长时间奔跑、跳跃、玩耍等过度运动,会使脚部肌肉产生较多乳酸,当乳酸堆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脚酸。比如孩子连续踢足球1-2小时后,可能就会出现脚酸表现。 运动损伤:玩耍过程中若脚部受到扭伤、拉伤等,也会导致脚酸,同时可能伴有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例如在奔跑时不小心崴到脚,就可能引发脚酸。 营养缺乏 钙缺乏: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小孩如果钙摄入不足,会影响骨骼的正常代谢,可能导致脚酸。同时还可能伴有夜间盗汗、易惊醒、生长痛等表现。正常饮食中牛奶、豆制品等是钙的良好来源,若孩子挑食、偏食,容易出现钙缺乏情况。 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若小孩维生素D缺乏,会间接影响钙的吸收利用,也可能引起脚酸等症状。日照不足是导致维生素D缺乏的常见原因之一,小孩户外活动少,皮肤合成维生素D减少。 疾病因素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脚部关节,出现脚酸、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等症状,且症状可能在早晨或休息后加重,活动后稍有缓解。 扁平足:扁平足的小孩足弓低平或消失,脚部生物力学结构异常,长时间行走或运动后容易出现脚酸,还可能伴有步态异常等表现。 当小孩出现脚酸情况时,家长首先要观察孩子脚酸的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果是轻微脚酸且无其他明显不适,可让孩子适当休息,减少剧烈运动,观察症状是否缓解;若脚酸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肿胀、疼痛加剧、发热等,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儿童来说,日常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同时要注意运动安全,避免脚部受伤。
2025-10-17 11:13:03 -
宝宝用的围嘴用八四消毒液洗后宝宝的下巴和
八四消毒液洗围嘴致宝宝下巴出现问题,因其含强刺激性成分易刺激宝宝娇嫩皮肤。发现异常应立即用清水轻柔冲洗并观察症状,预防需选合适清洗用品、彻底漂洗且注意宝宝皮肤护理,如用婴儿专用品清洗、充分漂洗、涂保湿霜等并及时换围保持干爽。 一、八四消毒液洗围嘴后宝宝下巴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八四消毒液是一种含氯消毒剂,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宝宝的皮肤较为娇嫩,用八四消毒液洗过的围嘴可能会残留消毒液成分,当宝宝使用围嘴时,残留的八四消毒液会刺激宝宝下巴皮肤。八四消毒液中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钠等可能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导致皮肤出现发红、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严重时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等皮肤问题。这是因为宝宝的皮肤厚度较薄,对外界刺激的耐受能力比成人差很多,所以更容易受到残留化学物质的影响。 二、发现宝宝下巴异常后的处理措施 1.清洁残留:立即用大量清水轻柔地冲洗宝宝下巴,尽可能冲掉残留的八四消毒液成分。冲洗时要注意水温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宝宝皮肤。可以用干净柔软的纱布或毛巾蘸取清水轻轻擦拭下巴部位。 2.观察症状:仔细观察宝宝下巴皮肤的情况,包括是否有发红、皮疹、破损等表现。如果只是轻微发红,可先进行局部清洁观察;如果出现明显皮疹、破损或宝宝表现出烦躁不安、频繁抓挠下巴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三、预防类似情况再次发生的建议 1.选择合适的清洗用品:对于宝宝的围嘴等贴身用品,应选择专门的婴儿洗衣液或温和的肥皂进行清洗。婴儿洗衣液通常是根据婴儿皮肤特点设计的,刺激性小。避免使用八四消毒液等强刺激性的消毒剂来清洗宝宝用品。 2.彻底漂洗:无论是使用何种清洗用品,清洗后都要进行充分漂洗,确保没有残留的清洗物质。可以多漂洗几次,或者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再冲洗,保证宝宝接触的用品是干净且无刺激的。 3.注意宝宝皮肤护理:在清洗宝宝下巴等皮肤后,可以适当涂抹一些婴儿专用的保湿霜,保持皮肤的湿润,增强皮肤的屏障功能。同时,要及时更换弄脏的围嘴,保持宝宝下巴皮肤的干爽。对于容易流口水较多的宝宝,更要注意及时清理和护理下巴皮肤。
2025-10-17 11:12:22 -
小孩头上摔个大包怎么处理
小孩头上摔出大包后早期24-48小时冷敷、观察精神等症状,后期48小时后热敷、继续观察,婴幼儿和有既往病史小孩需特殊处理,若有异常表现及时就医检查。 一、早期处理 1.冷敷:在小孩头上摔出大包后的24-48小时内,应进行冷敷。可以使用毛巾包裹冰袋,敷在大包处,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2-3小时冷敷一次。冷敷能够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因为摔击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冷敷可延缓血液渗出,减轻肿胀程度。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冰袋温度不能过低,避免冻伤皮肤。 2.观察症状:密切观察小孩的精神状态,是否有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异常表现。如果出现频繁呕吐、持续嗜睡或烦躁不安等情况,可能提示有颅内损伤,需及时就医。这是因为颅内损伤可能会导致颅内压升高,出现这些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年龄较小的婴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情况可能更为危急。 二、后期处理 1.热敷:在受伤48小时后,可以改为热敷。用温毛巾敷在大包处,同样每次15-20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淤血的吸收,加快肿胀消退。此时出血已经停止,热敷能加速局部的新陈代谢,使淤血等被身体逐渐吸收。 2.继续观察:即使大包逐渐消退,仍要持续观察小孩的情况,包括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因为有些颅内损伤可能在受伤初期症状不明显,后续才逐渐表现出来。对于不同年龄的小孩,观察重点略有不同,比如婴幼儿由于不会准确表达自身不适,更需要细致观察其细微的行为变化。 三、特殊情况处理 1.婴幼儿:婴幼儿头部摔出大包后,家长更要谨慎。除了上述观察外,要特别注意其前囟门的情况,前囟门是否饱满等。如果发现异常,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头颅CT等检查,以排除颅内出血等严重情况。因为婴幼儿的颅骨较软,颅内缓冲空间相对较小,摔击后更易出现颅内损伤。 2.有既往病史的小孩:如果小孩既往有头部相关疾病或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头上摔出大包后,处理要更加谨慎。应尽快就医,由医生根据具体病史进行全面评估和处理,可能需要进行更详细的检查,如凝血功能检测等,以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
2025-10-17 11:11:42 -
宝宝拉稀绿色是怎么回事
宝宝拉稀绿色可因饮食因素致(母乳喂养时妈妈食多绿叶菜、人工喂养奶粉含铁高)、消化功能不完善(摄入食物难完全消化吸收)、腹部受凉(肠道蠕动快使胆汁未充分还原)、感染因素(肠道受病毒细菌感染致)引发,新生儿需特注意腹部保暖,婴幼儿喂养要卫生均衡,若出现精神萎靡等严重情况需及时就医。 一、饮食因素导致宝宝拉稀绿色 1.母乳喂养情况:若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日常饮食中摄入较多绿色蔬菜等富含叶绿素的食物,乳汁中相关成分可能会影响宝宝大便颜色,导致大便呈绿色稀便。因为叶绿素等成分经宝宝消化吸收后,可能使粪便呈现绿色。 2.人工喂养情况:人工喂养的宝宝食用的奶粉中含铁量较高,宝宝肠道对铁的吸收不完全,未被吸收的铁经肠道排出时,会与肠道内的物质发生反应,使大便呈现绿色稀便。 二、消化功能相关因素 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消化酶分泌相对不足,对食物的消化分解不充分。当摄入的食物不能被完全消化吸收时,就可能出现绿色稀便的情况。例如,宝宝进食量过多或食物种类不合适,超出了其消化能力范围,进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绿色稀便。 三、腹部受凉因素 宝宝腹部保暖不当,受到寒冷刺激后,肠道蠕动会加快。肠道蠕动过快时,胆汁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较短,胆红素未能充分还原为胆绿素,从而使粪便呈现绿色,同时可能伴随稀便的症状。 四、感染因素 当宝宝肠道受到病毒(如轮状病毒等)或细菌感染时,炎症会刺激肠道黏膜,影响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肠道黏膜受损后,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可能导致大便颜色改变,出现绿色稀便,同时还可能伴有腹泻次数增多、发热等其他感染相关症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新生儿,由于其体温调节能力较弱,要尤其注意腹部保暖,可使用合适的肚兜等做好腹部防护;婴幼儿时期的宝宝喂养需格外注意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且饮食要均衡合理。若宝宝出现绿色稀便且伴随精神萎靡、频繁呕吐、发热不退等情况,应及时带宝宝就医,以便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处理,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同时密切关注宝宝的整体健康状况。
2025-10-17 1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