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小孩得喉炎怎么治

    喉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需保持呼吸道通畅、休息饮食适宜;药物治疗,用糖皮质激素减轻水肿、细菌感染时用抗生素;要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和喉部症状;特殊人群如婴儿要密切观察呼吸,有基础疾病小孩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影响选择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小孩所处环境空气流通,湿度适宜,一般湿度保持在60%左右较为合适,有助于减轻喉部黏膜水肿,缓解呼吸困难。若小孩有烦躁不安的情况,要尽量安抚,避免其因哭闹加重呼吸困难。 休息与饮食:让小孩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饮食方面,给予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要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防止因发热、呼吸加快导致脱水。 二、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喉炎的常用药物,可减轻喉部水肿,缓解症状。常用的有布地奈德雾化吸入,通过雾化的方式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喉部,起效较快且全身副作用相对较小。 抗生素:如果喉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如链球菌感染等,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但需注意小孩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三、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小孩的体温、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如果小孩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烦躁不安加重等情况,提示病情可能加重,需及时处理。 观察喉部症状:留意小孩喉部的炎症情况,如声音嘶哑是否加重、咳嗽是否加剧等。如果喉部梗阻症状进行性加重,可能需要考虑进行气管切开等有创操作来保持呼吸道通畅。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婴儿患喉炎时病情变化往往比较迅速,家长要更加密切地观察其呼吸情况。由于婴儿不会表达不适,主要通过呼吸频率、是否有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等来判断病情。在护理上要特别小心,保持婴儿头部适当抬高,以利于呼吸。 有基础疾病的小孩:如果小孩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患喉炎时病情可能更为复杂。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的相关症状,同时在治疗喉炎时要考虑到基础疾病对药物的代谢等可能产生的影响,选择更安全合适的治疗方案。

    2025-10-17 11:10:24
  • 小孩说话晚咋办

    孩子说话晚可能存在生理性个体差异或病理性因素如听力障碍、智力迟缓、语言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自闭症谱系障碍等,家庭可营造交流环境并利用趣味方式引导孩子,超两岁词汇少等异常需带孩子至儿童保健科或儿科做全面评估包括听力等测试,有病理因素要遵医生干预计划,家长需耐心关注进展且优先非药物干预遵循专业医疗建议。 一、排查可能原因 1.生理性差异:儿童语言发育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孩子可能单纯属于语言发育较晚,但听力、智力等基本正常,这种情况需持续观察。2.病理性因素:需警惕听力障碍,如先天性或后天性听力损失会影响孩子语言接收与学习;智力发育迟缓、语言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自闭症谱系障碍等也可能导致说话晚,若伴随社交互动异常、行为刻板等表现需高度重视。 二、家庭干预举措 1.营造交流环境:家长应多与孩子用简单、清晰的语言沟通,如指着物品说“这是宝宝的杯子”,鼓励孩子模仿发音,每次交流保持专注,给予孩子足够时间回应。2.利用趣味方式引导:通过绘本书籍、儿歌、动画片等吸引孩子注意力,在轻松氛围中引导孩子理解词汇含义并尝试表达,例如唱儿歌时引导孩子跟着重复简单歌词。 三、专业评估与干预 1.及时就医评估:若孩子超过2岁仍词汇量极少、不能说简单短句,或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应带孩子至儿童保健科或儿科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听力测试(如耳声发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等)、智力测评、语言发育专项评估等。2.针对性干预方案:若经评估存在病理因素,需遵循医生制定的干预计划,如听力障碍患儿可根据情况佩戴助听器或进行人工耳蜗植入;语言发育迟缓者可能需要接受专业语言治疗师的一对一训练,通过游戏化、结构化的方式提升孩子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四、特殊人群及注意事项 对于有说话晚情况的儿童,家长需保持耐心,避免过度焦虑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同时,密切关注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语言进展,若发现干预一段时间后无改善或进展缓慢,应及时复诊调整方案。尤其要重视低龄儿童,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手段,严格遵循专业医疗建议,切勿自行滥用药物干预语言发育问题。

    2025-10-17 11:09:35
  • 宝宝吃茵栀黄会哭闹吗

    宝宝吃茵栀黄可能因药物味道苦或致胃肠道不适而哭闹,还需区分非药物因素(环境、饥饿口渴等)及疾病本身因素导致的哭闹,服用时要注意时机和喂服方式,宝宝哭闹持续不缓解或伴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新生儿更需特别关注个体差异。 一、宝宝吃茵栀黄后可能哭闹的原因 1.药物味道影响 茵栀黄制剂通常味道较苦,宝宝对苦味比较敏感,服用时可能因为不适应药物的味道而出现哭闹。例如有研究表明,婴幼儿在接触苦味物质时,会通过哭闹等方式表达不适。 2.胃肠道不适 茵栀黄可能会引起宝宝胃肠道的反应,如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的不适会让宝宝感觉身体不舒服,从而哭闹。一些临床观察发现,部分服用茵栀黄的宝宝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等胃肠道症状,这可能导致宝宝哭闹。 二、其他可能导致宝宝哭闹的因素及与吃茵栀黄的区分 1.非药物因素 环境因素:宝宝所处环境过冷、过热、过于嘈杂等都可能引起哭闹。比如环境温度过高时,宝宝会因为身体过热而哭闹,这与是否服用茵栀黄无关。 饥饿或口渴:宝宝饥饿时会用哭闹来表达需求,口渴也可能导致宝宝哭闹,这些情况需要与吃茵栀黄后可能引起的哭闹区分开来。 2.疾病本身因素 如果宝宝本身患有其他疾病,如感冒、发热等,也可能出现哭闹的情况,这与是否服用茵栀黄没有直接关联,但需要注意观察宝宝整体的健康状况,判断哭闹的根源。 三、针对宝宝吃茵栀黄后哭闹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1.药物服用时的注意事项 在给宝宝服用茵栀黄时,尽量选择合适的时机,比如可以在两次喂奶之间服用,并且可以少量多次喂服,以减轻宝宝对药物味道的强烈反应。同时,要密切观察宝宝服用后的反应。 2.宝宝哭闹时的处理 当宝宝因吃茵栀黄哭闹时,首先要检查宝宝是否有其他不适表现,如查看大便情况等。如果哭闹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呕吐频繁、精神萎靡等,应及时就医。对于特殊人群如新生儿等,由于其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要谨慎对待,一旦出现异常哭闹等情况,需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因为新生儿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年长儿不同,需要特别关注其个体差异。

    2025-10-17 11:09:08
  • 儿童发热体温38℃怎么治疗

    儿童体温38℃时,要一般观察与监测其精神状态等,通过环境调节、增加水分摄入、物理降温等非药物降温,若精神好体温可能降,若出现不良情况及时就医,避免滥用药物,低龄儿童更需密切关注。 一、一般观察与监测 儿童体温38℃时,首先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食欲、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如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同时,定时测量体温,了解体温变化趋势。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观察重点有所不同,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更细致观察其面色、囟门等情况;学龄儿童可通过沟通了解自身不适感受。 二、非药物降温措施 环境调节: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在22~24℃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让儿童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利于散热,避免过度包裹。比如给儿童穿棉质的单衣,不要盖厚重的被子。 增加水分摄入:鼓励儿童多喝温开水,少量多次饮用,以补充发热时丢失的水分,防止脱水,同时也有助于体温的散发。对于婴幼儿,可适当增加哺乳次数。 物理降温方法:可采用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儿童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10~15分钟左右,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但要注意,儿童寒战的时候不宜进行温水擦浴,另外,不要用酒精擦浴,因为儿童皮肤薄,酒精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对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还可以使用退热贴,贴在额头等部位辅助降温。 三、特殊情况处理及注意事项 如果儿童精神状态良好:通过上述非药物降温措施,体温有可能逐渐下降。但仍需持续监测体温变化,继续观察有无其他症状出现。 如果儿童出现精神萎靡、嗜睡、体温持续上升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频繁呕吐、头痛剧烈、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等,以明确发热原因,如是否是感染性疾病等,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进一步处理。对于低龄儿童,由于其病情变化快,家长更要密切关注,一旦有异常表现尽快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同时,要避免自行给儿童滥用药物,尤其是低龄儿童,应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

    2025-10-17 11:08:30
  • 小孩子趴着睡觉是什么原因

    小孩子趴着睡觉可能与生理、环境、发育阶段等因素相关,生理上因子宫内熟悉感、缓解肠胃不适等;环境上温度适宜、睡眠环境舒适会使其选择;发育阶段则是大运动发展的表现,同时要注意趴着睡时呼吸等特殊情况,家长需观察调整避免不良影响。 一、生理因素相关原因 (一)寻求熟悉感 小孩子在妈妈子宫内时就是处于蜷缩、趴着的姿势,这种姿势会让他们有熟悉感,从而感觉更安全、舒适,所以会倾向于趴着睡觉。 (二)消化相关 1.缓解肠胃不适:对于小婴儿来说,趴着睡觉可能有助于缓解肠胃胀气等不适。因为趴着时腹部受到一定压力,可能会让肠胃内的气体相对更易排出,使孩子感觉舒服些。比如一些有轻微肠胀气的宝宝,趴着睡时不适感可能会减轻。 二、环境因素相关原因 (一)温度适宜 如果周围环境温度比较合适,孩子会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感觉舒适的睡姿,趴着睡可能就是其中一种让他们觉得舒适的姿势。 (二)睡眠环境安静舒适 当睡眠环境安静、光线适宜且床铺等让孩子感觉舒适时,孩子会更放松地选择趴着睡觉这种姿势来休息。 三、发育阶段相关原因 (一)大运动发育阶段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到了能够自主翻身等大运动发育阶段,他们可能会自主选择趴着睡觉的姿势,这是他们探索自身身体姿势、进行运动技能发展的一种表现。比如当孩子具备了一定的颈部控制等能力后,就有可能自己趴着睡觉。 四、特殊情况需注意 (一)呼吸方面 如果孩子趴着睡觉过程中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或者面部发紫等异常情况,要立即调整孩子的睡姿,改为仰卧等更利于呼吸的姿势。因为长时间趴着睡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呼吸通畅,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呼吸道相对较窄的婴幼儿来说,存在一定风险。 (二)家长观察与调整 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趴着睡觉的情况,确保孩子的口鼻没有被遮挡,保持呼吸通畅。如果孩子趴着睡时出现不适表现,应及时帮助孩子调整睡姿。同时,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建议家长在孩子睡着后,适当帮孩子变换一下睡姿,避免长期固定一种睡姿对孩子的头型等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可能导致头型不对称等情况。

    2025-10-17 11:07:0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