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宝宝不爱吃饭怎么办
营造良好进食氛围需固定进食时间与环境且不强迫喂食,调整饮食结构要保证食物多样化并控制零食甜食摄入,保证适量运动以增加活动量促进胃肠蠕动,关注口腔健康需定期检查口腔,还需排查消化系统、内分泌等潜在疾病因素来改善宝宝不爱吃饭状况。 一、营造良好进食氛围 1.固定进食时间与环境:为宝宝设定规律的进餐时间,一般每天3-4餐加1-2次加餐,让宝宝形成生物钟。同时,提供安静、无干扰的进食环境,避免边吃边玩或看电视等,这样能帮助宝宝集中注意力感受食物,提高进食兴趣。 2.不强迫喂食:当宝宝表现出不想吃的迹象时,不要强迫其进食,以免让宝宝产生抵触情绪,进一步排斥吃饭。可给宝宝营造轻松的进食心理,让其自主决定进食量。 二、调整饮食结构 1.食物多样化:保证宝宝的食物种类丰富,包括谷类、蔬菜水果、肉蛋类等。例如,谷类可选择米饭、面条、馒头等;蔬菜水果如胡萝卜、西兰花、苹果、香蕉等;肉蛋类有鸡肉、鱼肉、鸡蛋等。多样化的食物能提供全面的营养,吸引宝宝的味蕾,增加进食欲望。 2.控制零食与甜食摄入:减少宝宝对零食(如薯片、糖果等)和高糖饮料的摄取,因为过多的零食会占据宝宝的胃容量,导致正餐时食欲下降。可选择健康的小零食替代,如原味酸奶、低糖水果干等。 三、保证适量运动 1.增加活动量:鼓励宝宝进行适量的运动,如爬行、走路、玩耍等。适当的运动能促进宝宝胃肠蠕动,增强饥饿感,从而提高正餐的进食量。一般建议每天保证宝宝有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或者在室内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游戏。 四、关注口腔健康 1.定期检查口腔:留意宝宝的口腔状况,定期检查是否有龋齿、口腔溃疡等问题。因为口腔不适会影响宝宝的进食,若发现口腔问题应及时就医处理,以保证宝宝能正常进食。 五、排查疾病因素 1.排除潜在疾病:如果宝宝长期不爱吃饭,还需排查是否存在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炎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等健康问题。若怀疑有疾病因素,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处理。
2025-10-17 11:06:27 -
如何给新生儿更换奶粉
婴儿奶粉更换需逐渐过渡按比例混合并充分搅拌均匀,要密切观察大便、皮肤、精神状态,应在健康无不适且避开特殊时间时更换,需选月龄适配、满足特殊需求且质量安全的新奶粉,有过敏家族史或曾奶粉过敏的新生儿更换时需更谨慎并遵医嘱评估监测。 一、逐渐过渡混合喂养 1.比例调整步骤:开始时将旧奶粉与新奶粉按较大比例混合,如旧奶粉占2/3、新奶粉占1/3,观察1-2天,若新生儿无不适,每1-2天增加新奶粉比例、减少旧奶粉比例,直至完全替换,此过程一般持续7-10天,让消化系统逐步适应新奶粉。 2.混合均匀要求:混合时需充分搅拌,保证新生儿均匀摄入新旧奶粉混合液。 二、密切观察身体反应 1.大便情况观察:正常大便为黄色软便,更换奶粉后若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变稀、干结或颜色异常(如绿色大便),需考虑新奶粉不适应。 2.皮肤状况观察:留意有无皮疹、红斑等过敏表现,部分新生儿可能对新奶粉成分过敏。 3.精神状态观察:若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情况,可能与奶粉更换相关。 三、选择合适更换时机 1.健康状态良好时:应在新生儿无感冒、腹泻、发热等不适症状时更换奶粉,因身体不佳时消化系统功能受影响,更换奶粉易加重负担。 2.避开特殊时间:避免在新生儿接种疫苗前后更换奶粉,此时更换可能干扰对新生儿身体反应的判断,增加消化系统不适应风险。 四、谨慎选择新奶粉 1.月龄适配选择:根据新生儿月龄选相应阶段奶粉,0-6个月选一段、6-12个月选二段等,满足不同月龄营养需求。 2.特殊需求考量:若新生儿有牛奶蛋白过敏史,选深度水解蛋白或氨基酸奶粉;有乳糖不耐受选无乳糖奶粉,保障特殊营养需求并避免不适。 3.质量安全保障: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合格奶粉,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确保质量安全。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有过敏家族史或自身曾奶粉过敏的新生儿,更换奶粉需更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医生可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如先检测过敏原后选合适奶粉,并密切监测身体反应,及时调整更换方案,保障更换过程安全。
2025-10-17 11:05:26 -
孩子老吐奶怎么回事
婴儿吐奶可因生理因素(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致易反流)、喂养因素(姿势不当、过快过多、喂奶后不当操作)、病理因素(幽门肥厚性狭窄、胃食管反流病、肠道感染)引发,新生儿吐奶时需密切观察异常表现,喂养要遵循正确姿势、少量多次、延长拍嗝并注意体位合适。 一、生理因素导致的吐奶 婴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食管下括约肌较为松弛,胃呈水平位且容量较小,同时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而幽门括约肌相对紧张,这种解剖结构特点易使奶液反流引发吐奶。新生儿胃容量约为30-60ml,随着月龄增长逐渐增大,但早期仍较易因进食量与胃容量不匹配而出现吐奶现象。 二、喂养因素引发的吐奶 1.喂奶姿势不当:若喂奶时让孩子平躺,奶液在重力作用下更易反流导致吐奶。正确姿势应是将婴儿抱起呈45°斜卧位,头部略高。 2.喂奶过快过多:喂奶速度过快会使婴儿吸入较多空气,喂奶量超过胃的容量时也易引发吐奶。一般建议按需喂养,且喂奶过程中注意控制速度,避免一次性喂入过多奶量。 3.喂奶后不当操作:喂奶后立即让孩子平卧、频繁翻动或摇晃,会增加腹压,促使奶液反流引起吐奶,喂奶后可将孩子竖抱,轻拍背部排出空气。 三、病理因素导致的吐奶 1.幽门肥厚性狭窄:多在出生后2-4周发病,为进行性加重的呕吐,呕吐物为奶汁或奶块,不含胆汁,可通过腹部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 2.胃食管反流病:除吐奶外,可能伴有体重不增、反复咳嗽、呼吸暂停等表现,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口腔。 3.肠道感染:如肠炎等肠道感染性疾病,除吐奶外常伴有腹泻、发热等症状,病原体感染肠道后影响胃肠蠕动与消化功能,从而引发吐奶。 四、特殊人群(新生儿等)注意事项 新生儿吐奶时需密切观察呕吐情况,若呕吐频繁、量多,或伴有精神萎靡、发热、腹胀、呕吐物带血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喂养时严格遵循正确姿势,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式,喂奶后竖抱拍嗝时间可适当延长,以减少吐奶发生风险,同时要注意保持孩子体位合适,避免过度翻动。
2025-10-17 11:03:45 -
宝宝不喝奶有什么好办法吗
营造适宜喂养环境需选安静无干扰空间且保持室内温度24-26℃,调整喂养姿势时婴儿用45度左右半卧位、大宝宝用坐立前倾姿势,确保奶温接近人体体温,排查宝宝口腔是否异常及有无消化不良症状,小月龄宝宝喂养要密切观察呼吸吞咽并定期检查口腔状况。 一、营造适宜喂养环境 1.选择安静无干扰的空间进行喂养,避免周围有过多嘈杂声响或频繁人员走动等,让宝宝能集中注意力在喝奶上,根据相关儿童喂养研究,安静环境有助于提高宝宝对奶的接受度。 2.保持室内温度适宜,过冷或过热可能影响宝宝的进食意愿,一般室内温度保持在24~26℃较为合适,这是基于人体舒适温度范围对宝宝喂养环境的影响考量。 二、调整喂养姿势 1.对于婴儿喂养,可采用半卧位姿势,让宝宝身体呈45度左右倾斜,这种姿势能减少奶液反流风险,也利于宝宝吞咽,相关儿科护理指南指出正确的喂养姿势能提升宝宝喝奶的顺畅度。 2.大一些的宝宝可采用坐立前倾的姿势,确保宝宝头部、颈部和身体呈直线,保证呼吸通畅且进食舒适。 三、确保奶温合适 1.奶液温度应调整至接近人体体温,约37~38℃,太凉的奶可能刺激宝宝胃肠道,引起不适,太热的奶则可能烫伤宝宝口腔,这是根据婴儿胃肠道对温度的耐受范围以及口腔黏膜的敏感程度得出的合理温度要求。 四、排查身体不适因素 1.观察宝宝口腔是否有异常,如口腔溃疡、鹅口疮等,若有这些情况会导致宝宝喝奶时疼痛而抗拒,需及时就医检查处理; 2.留意宝宝是否有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呕吐等,消化不良会使宝宝胃肠不适,影响喝奶,可通过观察宝宝排便情况及腹部体征等来初步判断,必要时咨询儿科医生。 五、特殊人群(小月龄宝宝)温馨提示 小月龄宝宝在喂养时更要格外小心,喂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呼吸和吞咽情况,避免因姿势不当导致呛奶。同时,要定期检查宝宝口腔状况,因为小月龄宝宝口腔黏膜娇嫩,更容易出现口腔问题影响喝奶,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充分体现对小月龄宝宝特殊生理状况的人文关怀和护理重点。
2025-10-17 11:03:09 -
小孩下身有分泌物是怎么回事
小孩下身分泌物增多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新生儿期女婴因受母体雌激素影响出生后数天有少量白色或透明分泌物,婴幼儿期摄入水分充足可有少量无色无味生理性分泌物;病理性的外阴炎因外阴发育等因素致外阴皮肤黏膜红肿、分泌物多等;阴道炎与卫生不良有关,致分泌物异常及宝宝不适;泌尿系统感染因女婴尿道短易被污染,致外阴分泌物增多伴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发现小孩下身有分泌物,家长要观察其情况,异常及时就医,同时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卫生。 婴幼儿期:随着年龄增长,若宝宝摄入水分充足,可能会有少量无色、无味的生理性分泌物,这是由于外阴局部有一定的代谢等情况导致,只要保持外阴清洁,穿着棉质、宽松的内裤,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阴,保持局部干燥,一般可自行缓解。 病理性分泌物增多 外阴炎 原因:婴幼儿外阴发育尚未完善,雌激素水平低,阴道上皮薄,糖原少,pH值偏高,局部抵抗力低,易受感染;另外,不注意外阴清洁、大便污染等都可能引发外阴炎。 表现:外阴皮肤黏膜发红、肿胀,分泌物增多,可能呈脓性、有异味,宝宝可能会出现搔抓外阴等不适表现。 阴道炎 原因:婴幼儿阴道炎多与卫生不良有关,如外阴不洁、大便污染、异物进入阴道等。 表现:分泌物增多,可为脓性、血性或伴有臭味,患儿会有哭闹、烦躁不安等表现,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外阴瘙痒等症状。 泌尿系统感染 原因:女婴尿道短,容易被粪便污染,从而引发泌尿系统感染,炎症刺激可能导致尿道周围黏膜分泌物增多,有时会混合在尿液中排出,表现为外阴分泌物增多,同时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小婴儿可能表现为哭闹、排尿时不安等。 当发现小孩下身有分泌物时,家长应仔细观察分泌物的颜色、性状、量以及宝宝有无其他不适表现。如果分泌物量多、有异味、伴有外阴红肿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分泌物常规检查等,以明确原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家长要注意保持宝宝外阴清洁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病理性分泌物产生的可能。
2025-10-17 11: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