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小儿支原体感染能自愈吗

    小儿支原体感染部分可自愈,但部分情况需干预治疗。免疫功能正常的年长儿轻度感染有自愈可能,但婴幼儿、感染重、病程长及有基础疾病的小儿难自愈,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 一、可能自愈的情况 一般来说,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年长儿,轻度的支原体感染有一定的自愈可能性。这是因为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支原体进行控制。例如,一些研究发现,约有30%-40%的支原体肺炎患儿,在没有经过特殊抗支原体治疗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免疫功能能够逐渐清除支原体,症状也会逐渐缓解。不过即使是可能自愈的情况,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在自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病情加重等情况。 二、需要干预治疗的情况 1.患儿年龄较小:婴幼儿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支原体后自愈的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病情进展。比如6个月以下的婴儿感染支原体后,病情往往发展较快,可能很快出现咳嗽加重、发热持续不退、呼吸急促等症状,此时通常需要积极干预治疗,使用抗支原体药物等。 2.感染较重的情况:如果患儿出现剧烈咳嗽、高热持续不退、精神状态差、伴有呼吸困难等情况,多提示感染较重,一般很难自愈,需要及时应用抗支原体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进行治疗。另外,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疾病的小儿,感染支原体后也较难自愈,需要积极治疗。 3.病程较长的情况:如果支原体感染后咳嗽等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3周仍无明显缓解,也需要考虑进行干预治疗,因为长时间的咳嗽等症状会影响小儿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可能提示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小儿支原体感染是否能自愈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考虑小儿的年龄、整体健康状况、感染的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在发现小儿有支原体感染相关症状时,如咳嗽、发热等,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观察等待还是需要进行治疗。

    2025-10-17 10:44:05
  • 宝宝晚上不踏实并时常哭闹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婴儿夜间哭闹可能因饥饿、过饱、尿布不适、出牙期不适,也可能由温度不适、光线过亮、环境嘈杂所致,还可能是胃肠功能紊乱、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耳部感染引发,亦或因白天过度兴奋导致睡眠不踏实而哭闹,需综合多方面排查处理。 一、生理需求相关原因 1.饥饿:婴儿胃容量较小,夜间可能因饥饿出现哭闹,尤其新生儿及小月龄宝宝,通常每2-3小时需喂养一次,若间隔时间过长易因饥饿不适而哭闹。 2.过饱:喂养过量可致宝宝胃肠负担加重,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从而影响夜间睡眠稳定性。 3.尿布不适:尿布潮湿或粪便刺激会使宝宝感觉不适,进而引发哭闹,需及时检查并更换干净尿布。 4.出牙期不适:乳牙萌出时,牙龈会有肿痛、瘙痒等感觉,导致宝宝夜间烦躁不安、哭闹。 二、环境因素相关原因 1.温度不适: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宝宝睡眠舒适度,一般建议室温保持在22℃-25℃为宜,过热或过冷均可能致使宝宝哭闹。 2.光线过亮:夜间睡眠环境光线过亮会干扰宝宝的睡眠周期,使其难以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易出现惊醒、哭闹情况。 3.环境嘈杂:突然的声响或持续的噪音会惊吓到宝宝,打破其睡眠状态,引发哭闹。 三、疾病因素相关原因 1.胃肠功能紊乱:婴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若喂养不当等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腹胀、肠痉挛等,导致夜间哭闹。例如,进食易产气食物后可能引发腹部不适。 2.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磷代谢,使神经兴奋性增高,宝宝常出现夜间多汗、易惊、哭闹等表现,多见于户外活动较少的宝宝。 3.耳部感染:耳部炎症等疾病会使宝宝耳部产生疼痛或不适,夜间因疼痛刺激而哭闹,需留意宝宝是否有抓耳、发热等伴随症状。 四、其他因素相关原因 1.白天过度兴奋:宝宝白天接触过多新奇事物或过度玩耍,导致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夜间可能出现睡眠不踏实、哭闹情况。

    2025-10-17 10:43:30
  • 一岁宝宝直肠狭窄的表现

    一岁宝宝直肠狭窄会出现排便异常(排便困难、大便形状改变)、腹胀、呕吐、频繁哭闹以及生长发育受影响等表现,排便困难致大便变细、数天一次甚至难排,粪便积聚引起腹胀,严重肠梗阻时会呕吐,不适让宝宝频繁哭闹,长期还会影响生长发育。 大便形状改变:粪便通过狭窄的直肠时,会受到挤压,导致大便形状变细,呈现铅笔状或者带状。正常一岁宝宝的大便一般是成形的软便,而直肠狭窄的宝宝大便形状会明显异常,这是直肠狭窄较为典型的表现之一,因为狭窄部位对粪便的塑形作用改变了大便的外观。 腹胀 由于直肠狭窄导致粪便排出不畅,粪便在肠道内积聚,会引起腹胀。宝宝的腹部会膨隆,用手触摸时能感觉到腹部较硬。腹胀会使宝宝感觉不适,可能出现哭闹不安等表现。这是因为肠道内的气体和未排出的粪便无法正常通过狭窄的直肠排出体外,在肠道内积聚导致腹部膨胀。 呕吐 当直肠狭窄导致肠梗阻时,可能会出现呕吐症状。如果梗阻情况较为严重,食物和胃液等会在肠道内无法下行,从而反流引起呕吐。呕吐物可能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含有胆汁。这是因为肠道梗阻后,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内容物的通行受到阻碍,压力升高,导致呕吐发生。对于一岁宝宝来说,直肠狭窄引起的肠梗阻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就可能出现呕吐症状。 其他表现 频繁哭闹:直肠狭窄带来的排便困难、腹胀等不适会使宝宝频繁哭闹。宝宝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痛苦,只能通过哭闹来传达身体的不适。这种哭闹往往是持续的、难以安抚的,因为身体的不适没有得到缓解。 生长发育受影响:长期的直肠狭窄会影响宝宝的营养吸收,因为粪便排出不畅,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被吸收利用,进而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一岁宝宝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营养供应不足会导致体重增长缓慢、身高增长落后于同龄儿童等情况。例如,正常一岁宝宝体重应该达到出生时的3倍左右,而直肠狭窄的宝宝可能体重增长不达标。

    2025-10-17 10:43:10
  • 小孩怎么退烧最快最有效

    非药物降温可通过松解衣物、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及保证水分摄入来散热,药物降温是体温超三十八点五度且精神不佳时选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且优先非药物干预,新生儿发热需及时就医,有基础疾病者要密切观察体温和精神状态并遵医生特殊指导。 一、非药物降温措施1.松解衣物:适当减少孩子穿着的衣物,保持皮肤散热,利于体温散发。例如解开宝宝的领口、松开包被等,让皮肤能与外界空气接触,促进热量散发。2.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孩子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帮助散热,每次擦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即可。比如用毛巾蘸取温水后轻轻擦拭孩子腋窝,这里血管丰富,能更好地通过擦浴散热。3.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于孩子额头,利用凝胶中水分的蒸发带走热量,起到辅助降温作用。退热贴使用方便,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发热时的不适。4.保证水分摄入:鼓励孩子多饮用温水,避免因发热导致脱水,同时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体温下降。可以少量多次给孩子喂水,维持身体水分平衡。二、药物降温要点当孩子体温超过38.5℃且精神状态不佳时,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儿童)或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进行退热,严格遵循药品适用年龄等禁忌,以孩子舒适度为用药标准,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后体温仍未有效下降再考虑药物。需注意不同药物有各自的适用年龄范围,不可超龄使用。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新生儿发热,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不能采用成人的退热方式,需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发热原因并给予专业处理。有基础疾病的孩子发热时,情况相对复杂,应密切观察孩子体温变化及精神状态,必要时尽快送往医院,避免延误病情,同时遵循医生针对基础疾病的特殊退热指导。比如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发热时,身体代谢加快,心脏负担加重,更需谨慎处理,及时就医评估。

    2025-10-17 10:42:38
  • 刚出生的宝宝不怎么吃奶是怎么回事

    宝宝吃奶情况受多因素影响,生理方面有胃容量随日龄渐增,喂养姿势不当会致难有效吸吮,环境嘈杂等干扰易致分心需营造舒适环境;病理上口腔有溃疡、舌系带过短等问题会让宝宝吃奶抗拒,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及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代谢病会使吃奶异常;特殊人群中早产儿各器官不完善需特殊喂养保暖,剖宫产史新生儿要密切观察,吃奶异常不缓解或伴其他异常需及时带宝宝至正规医院儿科就诊。 一、生理因素 1.胃容量限制:刚出生宝宝胃容量极小,出生后第1天进食量约5-10毫升,第2-3天逐渐增至20-30毫升,随日龄增长胃容量才逐步增大,若后续进食量能渐增且精神状态良好,属正常生理现象。 2.喂养方式不当:乳头衔接不佳会致宝宝难有效吸吮乳汁,正确衔接应含住大部分乳晕,需留意调整喂养姿势,保障宝宝舒适且能顺畅吸吮。 3.环境干扰:周围环境嘈杂、光线过强等可分散新生儿注意力,使其吃奶时分心,应营造安静、舒适、光线柔和的喂养环境。 二、病理因素 1.口腔问题:若有口腔溃疡,宝宝吃奶时因疼痛抗拒;舌系带过短会影响舌头运动与吸吮能力,致吃奶困难,需及时就医检查口腔状况。 2.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肺炎除吃奶少,还伴呼吸急促、口周发青、发热或体温不升等;新生儿败血症可现吃奶差、精神萎靡、体温异常等,需就医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明确诊断。 3.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除吃奶不佳,还伴反应低下、黄疸消退延迟等,需通过相关实验室检查排查。 三、特殊人群提示 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完善,吃奶不积极时需密切关注,可能需少量多次喂养等特殊方式,且要注重保暖护理;剖宫产史新生儿可能因出生经历不同暂吃奶不适应,家长需密切观察宝宝精神状态、体温、二便等,若吃奶异常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宝宝至正规医院儿科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2025-10-17 10:42:2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