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小孩喝配方奶粉到几岁
婴儿期0至12个月前6个月建议纯母乳喂养无法则选配方奶6个月起加辅食且配方奶仍为重要营养补充至12个月,幼儿期12至24个月引入多样化辅食时配方奶可补充辅食可能不足的营养素需引导适应家庭膳食但保证一定量配方奶摄入,24个月后饮食渐近成人饮食结构能通过多样日常饮食获取足够营养可逐渐减少配方奶摄入特殊情况如挑食偏食或特殊健康状况需遵医嘱灵活调整配方奶摄入优先确保整体营养均衡且有特殊健康问题儿童遵循儿科医生个体化营养方案。 一、婴儿期(0~12个月) 婴儿出生后前6个月建议纯母乳喂养,若无法母乳喂养则选择配方奶粉作为主要营养来源。6个月起可逐步添加辅食,但配方奶粉仍需作为重要营养补充,持续喂养至12个月。此阶段配方奶粉能提供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关键营养成分,满足其快速生长的需求。 二、幼儿期(12~24个月) 12~24个月的幼儿已开始引入多样化辅食,如谷物、肉类、蔬菜、水果等,但配方奶粉仍可作为营养补充。此时配方奶粉能补充幼儿从辅食中可能不足的营养素,如优质蛋白质、钙等。此阶段需逐步引导幼儿适应家庭普通膳食,但仍建议保证每天有一定量的配方奶粉摄入。 三、24个月后 24个月后,幼儿的饮食逐渐接近成人饮食结构,若幼儿能通过多样化的日常饮食(包括肉类、蛋类、奶制品、谷物、蔬果等)获取足够的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可逐渐减少配方奶粉的摄入量。但需注意特殊情况,如幼儿存在挑食、偏食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或有特殊健康状况(如早产、营养不良等),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延长配方奶粉的喂养时间。一般而言,2岁后可根据幼儿的实际饮食营养状况灵活调整配方奶粉的摄入,但应优先确保整体营养均衡。对于有特殊健康问题的儿童,如先天性代谢疾病等,需遵循儿科医生制定的个体化营养方案。
2025-10-17 10:40:29 -
宝宝发烧39度呼吸急促怎么回事
宝宝发烧39度且呼吸急促可能由感染性因素(如呼吸道感染、其他系统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如捂热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需及时就医,就医前要密切观察宝宝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就医途中适当松开宝宝衣物,要高度重视及时明确病因处理保障宝宝健康。 一、可能的原因 宝宝发烧39度且呼吸急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感染性因素 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多种病原体可引起肺炎,细菌(如肺炎链球菌等)、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支原体等感染都可能导致。肺炎时,肺部炎症会影响气体交换,宝宝机体为了获取足够氧气,会通过加快呼吸频率来代偿,同时伴有发热。例如,有研究显示,肺炎患儿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发热伴呼吸急促的表现。 其他系统感染:如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也可能出现发热和呼吸急促。 非感染性因素 捂热综合征:如果宝宝穿着过厚、包裹过紧,可能导致散热不良,出现发热,同时因过热呼吸也会增快。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也可能出现发热伴呼吸改变,但相对较少见。 二、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 及时就医:宝宝发烧39度且呼吸急促属于比较紧急的情况,应立即带宝宝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胸片等,以明确病因。 特殊人群(宝宝)注意 对于婴儿,要密切观察其呼吸频率、面色等情况。正常婴儿呼吸频率相对较快,但如果发热时呼吸频率异常增快(如大于2个月婴儿呼吸频率>60次/分,2-12个月婴儿呼吸频率>50次/分,1-5岁儿童呼吸频率>40次/分)需警惕。 要注意保持宝宝呼吸道通畅,解开宝宝领口等束缚部位,让宝宝处于舒适体位。 在就医途中,可适当给宝宝松开衣物,利于散热,但要避免宝宝着凉。 总之,宝宝发烧39度呼吸急促需要引起家长高度重视,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处理,以保障宝宝健康。
2025-10-17 10:39:47 -
手足口病第几天最严重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2到10天平均3到5天多无明显症状,急性期2到4天左右为高峰期有高热、口腔疱疹溃疡、手足臀部皮疹等表现,部分重症有神经或循环呼吸受累表现,婴幼儿因发育不完善和免疫力低发病2到4天内易现重症需密切观察精神等,大龄儿童及成人虽免疫力较强但也需关注持续高热等情况。 一、病程阶段及病情特点 (一)潜伏期 一般为2~10天,平均3~5天,此阶段患儿多无明显症状,不易被察觉。 (二)急性期(2~4天左右为高峰期) 1.症状表现:发病后2~4天,患儿可能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及以上,且持续不退;口腔内会出现较多疱疹或溃疡,导致患儿口腔疼痛明显,拒食、流涎等情况较为突出;手足、臀部等部位皮疹增多,皮疹可能从红色斑丘疹逐渐发展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重症患儿在病程1~5天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甚至肢体抖动、抽搐等;或出现循环、呼吸受累表现,如面色苍白、皮肤花纹、四肢发凉、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等。 2.原因分析:发病后2~4天,机体免疫反应处于较为活跃阶段,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引发的炎症反应较为剧烈,从而导致上述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对于婴幼儿等免疫力相对较弱的人群,此阶段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 二、特殊人群的病情关注要点 (一)婴幼儿 由于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自身免疫力低下,在手足口病发病后2~4天内,更易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等重症表现,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有无呕吐、肢体活动情况等,一旦出现异常需立即就医。 (二)大龄儿童及成人 大龄儿童及成人相对而言,机体免疫力相对较强,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缓,但也不可忽视,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等情况,也应及时就医评估,因为少数成人感染手足口病后也可能出现较严重的病情变化。
2025-10-17 10:39:13 -
九个月宝宝吐奶怎么回事该怎么办
九个月宝宝吐奶常见原因有生理结构上胃部呈水平位且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喂养不当如喂奶量过多速度过快及哭闹时喂奶等、病理因素如消化不良或胃肠道感染等,应对措施包括喂养时抬高上半身用正确姿势、喂奶后竖抱拍嗝且少量多次喂奶,睡觉时垫高床垫呈头高脚低体位,还需密切观察吐奶频率量及精神等伴随症状,频繁大量吐奶或有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处理。 一、常见原因 1.生理结构因素:九个月宝宝的胃部呈水平位,且贲门括约肌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松弛,而幽门括约肌相对发达,这种生理结构特点使得奶液容易反流引起吐奶,这是婴儿期常见的生理现象,相关研究表明约40%的婴儿在1岁内会有不同程度的吐奶情况。 2.喂养不当因素:若喂奶量过多、喂奶速度过快,或宝宝在哭闹时喂奶,容易吸入较多空气,从而增加吐奶几率;此外,喂奶后立即让宝宝平卧、频繁翻动或摇晃宝宝等,也可诱发吐奶。 3.病理因素:如宝宝存在消化不良,可能因胃肠蠕动功能紊乱导致吐奶;若发生胃肠道感染,如肠炎等,炎症刺激胃肠道也会引起吐奶,同时可能伴有腹泻、发热等其他症状。 二、应对措施 1.喂养护理:喂奶时保持宝宝上半身抬高,采用正确的喂奶姿势,如斜抱宝宝,喂奶后不要立即平卧,应将宝宝竖抱,头部靠在家长肩部,轻拍宝宝背部,帮助排出胃内空气,一般拍嗝3-5分钟;喂奶要少量多次,避免一次喂奶量过多。 2.体位护理:宝宝睡觉时可将床垫的上半部分垫高15-30度,呈头高脚低的体位,有助于减少奶液反流引起的吐奶,但要注意防止宝宝滑落。 3.观察与就医:密切观察宝宝吐奶的频率、吐奶量、精神状态及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如呕吐物性状、是否伴有发热、腹泻、精神萎靡等。若吐奶频繁、吐奶量多,或伴有上述异常症状,提示可能存在病理情况,需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处理。
2025-10-17 10:38:46 -
宝宝被吓到了怎么办
宝宝被吓到后可通过营造舒适环境、温和安抚接触、转移注意力来缓解,同时要密切观察宝宝状态,若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 一、营造舒适环境 宝宝被吓到后,可通过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来缓解。例如保持室内光线柔和,避免突然的强光刺激,将室内的噪音控制在较低水平,如关闭电视、降低说话音量等。这样能让宝宝感到安全,逐渐平复情绪。因为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助于宝宝放松紧张的神经,使其从受惊吓的状态中慢慢恢复。 二、温和安抚接触 家长可以用轻柔的动作安抚宝宝,比如轻轻抱住宝宝,用手轻轻抚摸宝宝的背部,动作要缓慢、轻柔。同时用温和的语气跟宝宝说话,轻声细语地安慰宝宝,让宝宝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关爱。这是因为皮肤的接触和温柔的语言能给宝宝带来心理上的慰藉,让宝宝知道有亲人在身边保护着自己,从而缓解惊吓带来的不安。对于小月龄宝宝,还可以采用类似子宫内的姿势进行安抚,模拟在母体内的安全感。 三、转移注意力 尝试用宝宝感兴趣的事物转移其注意力。比如拿出宝宝平时喜欢的玩具,或者播放一些轻柔的儿歌。当宝宝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新的事物上时,惊吓的情绪会逐渐被淡化。这是利用了宝宝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通过新的有趣刺激来分散其对受惊吓事件的关注,让宝宝的情绪焦点发生改变,从而缓解受惊吓的状态。 四、观察宝宝状态 密切观察宝宝被吓到后的状态,包括精神状况、饮食情况、睡眠情况等。如果宝宝只是短暂的情绪波动,经过上述安抚后很快恢复正常,一般无需过度担忧。但如果宝宝出现持续哭闹不止、精神萎靡、食欲明显下降、睡眠严重受影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以排除是否有因惊吓导致的其他身体或心理方面的潜在问题。不同年龄的宝宝对惊吓的反应可能有所不同,小月龄宝宝可能更依赖家长的安抚和细致观察,而大一些的宝宝可能会有更明显的情绪和行为变化表现。
2025-10-17 10:3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