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婴儿不吃母乳怎么办

    要解决婴儿不吃母乳问题,可从多方面着手。调整哺乳环境,选安静舒适空间;注意哺乳姿势,有摇篮式、交叉摇篮式、侧卧式等;观察婴儿健康与饥饿状态,健康有问题及时就医,把握好饥饿时机哺乳;母亲自身要保证营养均衡、情绪良好,乳汁不足可咨询解决;逐步过渡替代物,减少奶瓶喂养次数;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早产儿等按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通过这些来让婴儿接受母乳。 一、调整哺乳环境 婴儿不吃母乳可能是因为哺乳环境嘈杂、有过多干扰因素。应选择一个安静、舒适、光线柔和的房间进行哺乳,减少外界的干扰,让婴儿能专注于母乳的吸吮。比如可以拉上窗帘,调小周围的音量,营造一个相对私密、安静的空间。 二、注意哺乳姿势 摇篮式:母亲用手臂托住婴儿的头部和颈部,让婴儿的身体贴近自己,头部和身体呈一条直线,这种姿势适合新生儿和较小的婴儿,能让婴儿更容易含住乳头。 交叉摇篮式:母亲用一只手的手掌托住婴儿的头部,另一只手的手掌托住乳房,这种姿势可以更好地控制乳房的位置,帮助婴儿含接乳头。 侧卧式:母亲侧卧,将婴儿转向自己,使其身体与母亲身体呈平行状态,这种姿势适合剖宫产术后的母亲,能减少对伤口的压迫,同时也方便婴儿吸吮母乳。要确保婴儿的头部、肩部和身体在一条直线上,避免颈部扭曲。 三、观察婴儿状态 健康状态:如果婴儿身体不适,如患有口腔疾病(如鹅口疮等),会导致吸吮母乳时疼痛而不吃母乳。此时要检查婴儿口腔,若发现异常需及时就医。对于有先天性疾病的婴儿,也可能出现不吃母乳的情况,需遵循医生的特殊喂养指导。 饥饿状态:把握好哺乳时机,当婴儿表现出饥饿信号,如嘴巴做吸吮动作、转头寻找乳头等时及时哺乳,此时婴儿更有可能接受母乳。但也不要过于频繁哺乳,以免让婴儿形成不良的吃奶节奏。 四、母亲自身调整 乳汁分泌情况:母亲要保证自身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以保证乳汁的质量和分泌量。如果乳汁分泌不足,婴儿可能因为吸吮困难而不吃母乳,可以咨询医生或专业催乳师获取增加乳汁分泌的方法。 情绪状态:母亲要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因为这些情绪可能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影响婴儿对母乳的接受度。可以通过听轻音乐、适当运动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五、逐步过渡替代物 如果婴儿已经习惯了其他喂养方式,如奶瓶喂养,可以逐步减少奶瓶喂养的次数,增加母乳喂养的次数。在母乳喂奶前先让婴儿有一定的饥饿感,此时婴儿可能更愿意接受母乳。例如,先减少一次奶瓶喂养,改为母乳喂养,逐渐增加母乳喂养的频率。同时,选择与母乳口感、流速等接近的奶嘴,减少婴儿对奶瓶的依赖,从而更顺利地接受母乳。 六、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对于早产儿等特殊婴儿群体,不吃母乳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婴儿的具体身体状况和发育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喂养方案。可能需要更加耐心地尝试不同的哺乳姿势和环境调整,并且密切关注婴儿的生长发育指标,如体重、身长等,确保婴儿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供应。

    2025-10-15 15:35:00
  • 婴儿大便干燥怎么办

    改善婴儿大便干燥可从调整饮食结构、腹部按摩、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就医评估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入手。母乳喂养乳母要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食物,人工喂养选合适配方奶并适当喂水、添辅食;空腹时顺时针按摩婴儿腹部;固定时间让婴儿坐便盆;大便干燥持续不缓解伴其他症状或有特殊病史要及时就医;早产儿和有先天性肠道疾病史婴儿处理需特殊对待。 一、调整饮食结构 1.母乳喂养婴儿:乳母的饮食会影响婴儿大便情况,乳母应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芹菜、菠菜等)、水果(苹果、香蕉等),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一般每天蔬菜摄入量可维持在300-500克,水果150-200克,这样有助于改善婴儿大便干燥状况。 2.人工喂养婴儿:选择合适的配方奶,部分配方奶中添加了益生菌等成分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同时可适当给婴儿喂水,在两顿奶之间喂少量温开水,对于6个月以上已经添加辅食的婴儿,可添加如西梅泥等富含山梨醇的食物,山梨醇有软化大便的作用,一般6个月以上婴儿可根据情况适量添加,每次可尝试喂5-10克左右。 二、腹部按摩 1.操作方法:在婴儿空腹时,家长洗净双手,以婴儿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婴儿腹部,每次按摩时间可控制在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顺时针按摩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粪便排出。按摩时力度要适中,避免过于用力伤到婴儿。对于不同月龄的婴儿,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可根据婴儿的耐受程度进行调整,一般新生儿可轻柔些,随着月龄增长可稍增加力度,但要始终以婴儿舒适为准。 三、培养良好排便习惯 1.固定时间排便:可尝试在每天固定时间让婴儿坐便盆,比如餐后10-15分钟,每次坐便盆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5-10分钟左右,让婴儿逐渐形成排便反射。对于小婴儿,家长可以在固定时间轻轻刺激婴儿肛门周围,引起排便反射,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刺激。通过长期坚持,有助于婴儿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改善大便干燥情况。 四、就医评估 1.需及时就医的情况:如果婴儿大便干燥情况持续不缓解,并且伴有腹胀、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触诊、必要时可能会进行大便常规等检查,以排除肠道畸形等器质性病变。对于有特殊病史的婴儿,如曾有肠道手术史等情况,出现大便干燥更要及时就医,因为特殊病史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需要医生进行专业评估和处理。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早产儿肠道功能发育相对更不完善,在处理大便干燥问题时,饮食调整需更加谨慎,乳母的饮食调整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保证营养均衡且适合早产儿消化吸收。腹部按摩时力度要比足月儿更轻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排便习惯时要根据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逐步引导,不可急于求成。 2.有先天性肠道疾病史的婴儿:这类婴儿出现大便干燥时,不能自行盲目处理,必须及时就医,因为其肠道基础病变可能会因大便干燥而加重病情,就医时要详细向医生告知婴儿的病史等情况,以便医生准确判断并制定合适的处理方案。

    2025-10-15 15:34:19
  • 孩子咳嗽到晚上就发烧怎么回事

    孩子咳嗽到晚上就发烧可能由感染性因素(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的支气管炎、肺炎)和非感染性因素(过敏因素、环境因素)引起,若出现发烧持续不退、体温较高、咳嗽进行性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家庭护理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体温、调整环境。 一、感染性因素 (一)上呼吸道感染 多种病毒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夜间人体免疫力相对白天可能略有下降,病毒更容易活跃繁殖,导致炎症反应加重,从而出现咳嗽且晚上发烧的情况。孩子可能还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不同年龄孩子表现略有差异,婴幼儿可能更易出现精神不佳等情况。 (二)下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炎:多由病毒、细菌或支原体感染引起。夜间孩子处于平卧位,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不畅,炎症刺激支气管黏膜,导致咳嗽加重,同时炎症引发的发热可能在夜间更明显。孩子咳嗽可伴有咳痰,小婴儿可能不会咳痰,表现为喉咙有痰响。 肺炎:细菌(如肺炎链球菌)、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或支原体感染肺部可引发肺炎。肺炎时肺部炎症导致气体交换障碍,机体缺氧,炎症介质释放,夜间孩子身体代谢等情况的变化可能使发热等症状更突出,咳嗽较为剧烈,可伴有气促、呼吸困难等表现,不同年龄段肺炎表现有差异,新生儿肺炎可能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呼吸增快、口吐泡沫等。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过敏因素 若孩子是过敏体质,夜间接触床上的过敏原,如尘螨、动物毛发等,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出现咳嗽症状,同时过敏反应可能诱发身体的免疫炎症反应导致发烧。孩子可能有湿疹等其他过敏表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 (二)环境因素 夜间室内空气干燥、温度不适宜等,可能刺激孩子呼吸道,引起咳嗽,而身体为了调节内环境可能出现轻微发热。比如室内空气过于干燥,孩子呼吸道黏膜水分丢失,容易引发咳嗽,进而可能因呼吸道防御功能轻度下降出现低热情况。 三、就医建议及家庭护理 (一)就医建议 如果孩子咳嗽到晚上就发烧,且发烧持续不退、体温较高(如超过38.5℃持续较长时间)、咳嗽进行性加重、伴有呼吸急促、喘息、精神萎靡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问诊、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胸片或胸部CT等,明确病因,以便针对性治疗。 (二)家庭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适当给孩子拍背,帮助痰液排出,年龄较小的婴儿拍背时要注意力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度维持在50%-60%左右较为适宜,可使用加湿器等。 监测体温;密切观察孩子体温变化,若体温不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孩子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但要注意避免擦拭心前区等部位,水温适宜;若体温超过38.5℃,在就医指导下可考虑适当使用退热措施,但需遵循儿科用药安全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 调整环境:夜间注意调整室内温度至22-25℃左右,保持空气湿润,减少过敏原接触,如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等。 孩子咳嗽到晚上就发烧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病情变化,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必要时就医明确诊断并治疗。

    2025-10-15 15:32:55
  • 小孩咬手指甲是怎么回事

    小孩咬手指甲可能由多因素导致,心理因素有压力焦虑、无聊缺注意力;营养缺乏包括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习惯养成有模仿和无意识养成;口腔问题涉及牙齿不齐等结构异常、口腔干燥等情况,低龄儿童家长需营造良好氛围、提供丰富活动、保证营养均衡、检查口腔健康并温和引导纠正该习惯。 一、心理因素 1.压力与焦虑:小孩在面对学习压力、环境变化(如换新环境、与家人分离等)、家庭氛围紧张等情况时,可能会通过咬手指甲来缓解内心的压力与焦虑。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处于较大学业压力下的小学生,咬手指甲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因为咬手指甲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他们一种心理上的安慰,成为他们应对负面情绪的一种无意识行为表现。 2.无聊或缺乏注意力:当小孩处于无聊状态,或者注意力无法集中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开始咬手指甲。比如,在闲暇且没有合适的娱乐活动来打发时间时,咬手指甲就可能成为他们下意识的动作。 二、营养缺乏 1.微量元素缺乏:如果小孩体内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锌等,可能会出现咬手指甲的情况。锌元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免疫系统等都有着重要作用,当体内锌含量不足时,可能会影响神经功能等,从而导致小孩出现异食癖相关表现,其中就包括咬手指甲。有研究表明,缺锌的儿童相比正常儿童,咬手指甲的概率更高。 2.维生素缺乏:维生素摄入不足也可能与小孩咬手指甲有关。例如维生素B族缺乏,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得小孩出现一些异常行为,包括咬手指甲。 三、习惯养成 1.模仿行为:小孩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如果周围有其他人(如家人、同伴等)有咬手指甲的行为,小孩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并逐渐养成习惯。比如,看到身边的小伙伴咬手指甲,小孩可能会在好奇心驱使下开始尝试,进而形成习惯。 2.无意识养成:在小孩成长过程中,一些不经意间养成的习惯也可能导致咬手指甲。比如,刚开始可能只是偶尔将手指放在嘴里,后来逐渐发展成频繁咬手指甲的行为模式。 四、口腔问题 1.牙齿不齐等口腔结构异常:如果小孩存在牙齿不齐、龋齿、牙龈发炎等口腔问题,会导致口腔内的不适感,小孩可能会通过咬手指甲来试图缓解口腔内的不适。例如,牙齿排列不整齐可能会造成咬合关系异常,使得小孩口腔内感觉不舒服,从而通过咬手指甲来转移注意力或试图调整口腔状态。 2.口腔干燥等情况:当小孩口腔处于干燥状态时,可能会有咬手指甲的行为来试图增加口腔内的湿润度等。比如,在空气干燥的环境中,或者小孩饮水较少时,口腔干燥可能会让小孩产生咬手指甲的冲动。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低龄儿童,家长需要密切关注。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减轻小孩的压力和焦虑情绪;为小孩提供丰富多样且适合其年龄的娱乐活动,避免小孩处于无聊状态;保证小孩饮食均衡,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包括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定期检查小孩口腔健康状况,如有口腔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家长要避免用过于严厉的方式指责小孩咬手指甲的行为,以免给小孩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而应该以温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小孩逐渐纠正咬手指甲的习惯。

    2025-10-15 15:32:17
  • 小孩自闭症怎么引起的

    小孩自闭症的发病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孕期及围产期、环境等多因素相关。遗传因素占重要地位,约70%-90%风险与遗传有关,诸多基因异常影响神经发育;神经生物学上大脑结构异常及神经递质失衡可致症状;孕期感染、接触有害物质、围产期并发症会增加风险;早期生活环境刺激不足、家庭环境因素等环境因素也与之相关。 神经生物学因素 大脑结构异常:自闭症儿童在大脑结构上存在多种异常情况。例如,大脑中的额叶、颞叶等区域可能存在体积的改变,有研究发现部分自闭症儿童额叶体积减小,颞叶相关结构也可能出现发育异常。这些大脑结构的异常会影响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神经连接和信息传递,进而导致自闭症相关的症状出现,如社交障碍、沟通困难等。 神经递质失衡:神经递质在大脑的神经信号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失衡与自闭症密切相关。例如,5-羟色胺参与调节情绪、社会行为等多种生理功能,自闭症儿童体内5-羟色胺水平可能存在异常,影响其正常的情绪表达和社会互动;多巴胺与奖励机制、运动控制和认知功能等有关,多巴胺系统的异常也可能导致自闭症儿童出现刻板行为、兴趣狭窄等表现。 孕期及围产期因素 孕期感染:母亲在孕期受到某些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能会增加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研究发现,孕期感染风疹病毒的母亲所生婴儿患自闭症的概率比正常孕妇所生婴儿高。病毒感染可能通过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干扰大脑的正常构建过程,从而导致自闭症相关的神经发育异常。 孕期接触有害物质:母亲在孕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如铅、汞等重金属,或者接触某些有机溶剂等,也可能对胎儿的神经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例如,长期接触铅的孕妇,其胎儿发生自闭症的可能性会增加。这些有害物质可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干扰神经细胞的正常分化、迁移和功能成熟,进而引发自闭症。 围产期并发症:围产期出现的一些并发症,如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等,也与自闭症的发生有关。早产婴儿由于各器官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更容易出现神经发育方面的问题;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神经发育的风险也相对较高;新生儿窒息会导致脑部缺氧,影响神经细胞的存活和功能,这些围产期的不良事件都可能增加孩子患自闭症的几率。 环境因素 早期生活环境刺激不足:小孩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如果所处的环境缺乏丰富的刺激,如社交互动少、语言刺激不足等,可能会影响其神经发育和社会功能的发展。例如,长期处于单调、缺乏变化的环境中的孩子,其大脑的神经连接可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刺激和完善,从而增加自闭症的发病风险。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中的一些因素也可能与自闭症的发生相关。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都可能产生影响。如果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较少,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孩子可能难以正常发展社交技能和语言能力,进而增加自闭症的发病可能性。此外,父母的精神状态等也可能间接影响孩子的神经发育,如有研究发现父母一方患有精神疾病,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会有所升高。

    2025-10-15 15:31:2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