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两个月大的宝宝能吃多少
两个月大宝宝按需母乳喂养每次约90-120毫升每天8-12次需观察吃饱表现且妈妈要营养均衡,配方奶喂养按体重算每天480-900毫升分6-8次每次80-150毫升需依个体调整及按说明冲调,要密切观察消化状况,母乳喂养妈妈留意自身饮食影响配方奶喂养注意冲调卫生,尊重个体差异以宝宝舒适度为进食量标准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母乳喂养情况 两个月大的宝宝处于按需喂养阶段,胃容量相对较小,一般每次母乳喂养量约为90~120毫升,每天喂养次数大概8~12次。按需喂养能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需注意观察宝宝吃饱后的表现,如宝宝不再哭闹、表现出满足状态等,表明已摄入足够乳汁。同时,母乳喂养的妈妈需保证自身营养均衡,以维持乳汁质量,为宝宝提供充足且优质的母乳。 二、配方奶喂养情况 若采用配方奶喂养,一般每千克体重每天约需120~150毫升配方奶。两个月大的宝宝体重大多在4~6千克,因此每天总奶量大致在480~900毫升,可分6~8次喂养,每次喂养量约80~150毫升。实际喂养时需依据宝宝个体情况调整,例如部分宝宝食量可能稍大或稍小。冲调配方奶时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操作,保证奶粉浓度适宜。 三、特殊情况温馨提示 需密切观察宝宝进食后的消化状况,如有无呕吐、腹胀等表现。若宝宝出现异常消化反应,应及时就医评估。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要留意自身饮食对乳汁的影响,避免食用可能导致宝宝不适的食物;配方奶喂养的宝宝,要确保奶粉冲调过程的卫生,防止因冲调不当引发消化问题。同时,不同宝宝存在个体差异,进食量会有所不同,应尊重宝宝的个体需求,以宝宝的舒适度为判断进食量是否合适的标准,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来应对可能出现的进食相关问题。
2025-10-17 10:27:04 -
婴儿受凉吐奶怎么办
婴儿受凉吐奶时需立即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保持侧卧,偶尔吐奶且状态佳可适当减少单次喂奶量、增加次数并喂奶后竖抱拍嗝,伴随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注意为婴儿保暖避免过度包裹,吐奶后用温水轻柔清洁口鼻周围及颈部皮肤,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并通风换气。 一、体位调整 婴儿受凉吐奶时,应立即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保持侧卧姿势,避免呕吐物反流进入气管引起窒息,这对任何月龄的婴儿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小月龄婴儿,其吞咽反射尚未完善,误吸风险更高。 二、观察状态与调整喂养 1.偶尔吐奶且状态佳:若婴儿仅为偶尔受凉吐奶,精神状态良好、体温正常,可适当减少单次喂奶量,增加喂奶次数,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减轻胃肠负担,同时喂奶后避免立即让婴儿平卧,可竖抱拍嗝10~15分钟,帮助排出胃内气体。 2.伴随异常症状:若婴儿吐奶频繁、伴有发热、腹泻、精神萎靡或呼吸急促等情况,需高度警惕可能存在其他健康问题,应及时带婴儿就医,排查是否有感染等病理因素。 三、保暖护理 注意为婴儿做好保暖,但要避免过度包裹,选择柔软、舒适且厚度适宜的衣物覆盖,保持婴儿躯干温暖,可通过触摸后颈判断保暖是否合适,以温热不发烫为宜,防止因再次受凉加重吐奶情况,尤其要关注新生儿及低月龄婴儿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弱,保暖需格外细致。 四、皮肤护理 吐奶后及时用温水清洁婴儿口鼻周围及颈部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呕吐物刺激皮肤引发红臀或皮肤炎症,清洁时动作要轻柔,可使用柔软的毛巾或纱布轻轻擦拭。 五、环境调节 保持室内温度在22~25℃、湿度在50%~60%的适宜范围,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助于减少婴儿因受凉再次引发吐奶的可能,同时注意通风换气,但要避免婴儿直接吹冷风。
2025-10-17 10:26:37 -
孩子鼻子不通气有什么缓解小妙招
缓解孩子鼻塞可通过湿毛巾敷鼻以温热刺激扩张鼻腔血管减轻黏膜充血肿胀,用生理性海盐水滴鼻或喷鼻来湿润鼻腔、稀释分泌物利于排出,让孩子睡觉时适当垫高头部利用重力使分泌物引流,保持室内空气湿度在适宜范围,还可轻揉鼻翼两侧迎香穴通鼻,新生儿鼻子不通气优先用物理方法且避免自行用药,有基础疾病孩子靠小妙招暂时缓解需及时就医。 一、湿毛巾敷鼻 用温湿毛巾敷于孩子鼻根部,通过温热刺激使鼻腔血管扩张,减轻黏膜充血肿胀以缓解鼻塞。操作时需注意毛巾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孩子皮肤。 二、生理盐水滴鼻或喷鼻 使用生理性海盐水滴鼻或喷鼻,其可湿润鼻腔、稀释分泌物,利于分泌物排出。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可先滴鼻再轻揉鼻翼促进分泌物排出,操作时要轻柔,防止损伤鼻腔黏膜。 三、抬高头部 让孩子睡觉时适当垫高头部,利用重力作用使鼻腔分泌物引流,从而缓解鼻塞。但需注意垫高幅度适中,避免因过度抬高导致孩子颈部不适。 四、空气加湿 保持室内空气湿度在40%~60%,可使用加湿器调节。干燥空气会刺激鼻腔黏膜,使分泌物增多进而堵塞鼻腔,合适湿度能让孩子呼吸更舒适。同时,使用加湿器要定期清洁,以防滋生细菌。 五、按摩迎香穴 家长可轻揉孩子鼻翼两侧的迎香穴,每次按摩几分钟,有一定通鼻效果。但要注意按摩力度轻柔,此方法较适合能配合的大一点孩子。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鼻子不通气时,优先采用上述物理方法缓解,避免自行用药,因新生儿各器官发育不完善,药物可能产生不良影响,且操作需格外谨慎。 有基础疾病的孩子:若孩子因先天性腺样体肥大等基础疾病导致鼻子不通气,上述缓解方法可暂时减轻症状,但需及时就医进一步诊治,不能仅依赖此类小妙招。
2025-10-17 10:26:03 -
宝宝部位湿透且感到嘴硬疼的原因是什么
宝宝部位湿透因环境温度25℃及以上穿盖过厚散热出汗或感染病原体发热出汗;宝宝嘴硬疼可由口腔溃疡(病毒感染或缺维生素B致溃疡刺激神经,喂养不当或口腔卫生不佳诱发,伴拒食流涎等)、疱疹性龈口炎(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致口腔黏膜疱疹破溃成溃疡,伴疼痛发热流涎等,多见于6-2岁婴幼儿)、出牙不适(出牙期牙齿萌出刺激牙龈致红肿疼痛,4-6个月开始出牙,持续数月)引起。 一、宝宝部位湿透的常见原因 1.环境因素影响:当环境温度处于25℃及以上区间时,婴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对温度变化敏感,若穿盖过厚,身体会通过出汗散热以维持体温平衡,从而导致身体部位湿透。例如在炎热夏季,室内未良好降温且给宝宝包裹过多衣物时,易出现此情况。 2.发热相关因素:宝宝感染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后引发发热,机体通过出汗这一方式来降低体温,进而造成身体部位湿透。像宝宝患上呼吸道感染时,常伴随发热症状,随之出现出汗致部位湿透的现象。 二、宝宝嘴硬疼的常见原因 1.口腔溃疡引发:多因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或缺乏维生素(如维生素B)等导致,口腔内形成溃疡创面,刺激神经引起疼痛,婴儿时期若喂养不当或口腔卫生不佳易诱发,表现为宝宝可能拒食、流涎等。 2.疱疹性龈口炎所致: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引起,口腔黏膜出现成簇小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伴有疼痛、发热、流涎等,多见于6个月-2岁婴幼儿,因该阶段宝宝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口腔易受病毒侵袭。 3.出牙不适影响:宝宝处于出牙阶段时,牙齿萌出会刺激牙龈,致使牙龈红肿、疼痛,部分宝宝会出现烦躁、爱咬东西等表现,从而感觉嘴部疼痛,一般4-6个月开始出牙,出牙期可持续数月。
2025-10-17 10:25:29 -
孩子几个月可以吃蛋清
一般建议孩子1岁以后再吃蛋清,因为1岁前孩子消化功能未成熟、过敏风险高,1岁后吃蛋清要适量且考虑个体差异,初次吃应少量尝试观察反应,因个体发育不同过敏风险有差异,即便1岁后添加仍需谨慎观察孩子食用后反应。 1岁前不建议吃蛋清的原因 消化功能未成熟:婴儿在1岁前,胃肠道的消化酶分泌不足,尤其是分解蛋白质的酶。蛋清中的蛋白质主要是卵清蛋白,其分子结构相对简单,较容易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而婴儿尚未发育完善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将其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从而引发免疫反应。例如,有研究表明,婴儿过早摄入蛋清,发生食物过敏的风险会增加。 过敏风险高:对于一些婴儿来说,蛋清中的蛋白质可能会触发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表现多样,轻的可能只是皮肤出现红斑、瘙痒等,重的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严重情况,甚至危及生命。在1岁前,婴儿的免疫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对过敏原的耐受能力较差,所以为了降低过敏风险,不建议过早给孩子吃蛋清。 1岁后吃蛋清的注意事项 适量摄入:即使孩子1岁以后,初次吃蛋清也应该少量尝试,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可以先从少量的蛋黄伴蛋清混合食物开始,如将蛋清与其他食物(如米糊、蔬菜泥等)混合,逐渐增加蛋清的摄入量。如果孩子在食用后没有出现不适症状,再逐渐增加到正常量。 个体差异:每个孩子的发育情况不同,过敏的风险也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孩子可能在1岁前就能够较好地耐受蛋清,但这是比较个别的情况。所以,即使孩子满1岁,在添加蛋清时仍要谨慎,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例如,有些孩子可能对蛋清中的特定成分过敏,即使1岁以后,食用蛋清仍可能出现过敏症状,这就需要家长更加留意孩子食用后的身体状况。
2025-10-17 10: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