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小孩在36,8算发烧吗,须要吃药吗
小孩体温36.8℃属正常,正常体温是机体生理功能正常运行基础,人体有体温调节机制维持其稳定,非发烧时要保证小孩充足休息、营养均衡,小孩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要注意室内温度、衣物及多饮水以维持体温稳定。 一、判断是否发烧及处理原则 小孩体温36.8℃属于正常体温范围,正常体温范围一般为口腔温度36.3℃~37.2℃、直肠温度36.5℃~37.7℃、腋下温度36℃~37℃,所以36.8℃不算发烧。通常不需要吃药。 二、正常体温的意义及维持机制 正常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各种生理功能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人体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小孩的体温调节功能也在逐步完善中,36.8℃处于正常调节范围内,说明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处于平衡状态。 三、非发烧情况下的日常关注要点 1.一般护理 对于小孩,要保证其有充足的休息,良好的休息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促进各项机能的良好运转。 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支持小孩生长发育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比如可以适当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苹果等,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但无需特殊针对体温进行额外的特殊饮食调整。 2.特殊人群(小孩)温馨提示 小孩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相比成人更易受环境因素影响,所以要注意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5℃左右比较合适,避免过热或过冷环境导致小孩体温出现较大波动。同时要给小孩穿着合适的衣物,根据环境温度及时增减衣物,以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另外要让小孩适当多饮水,保证体内水分充足,促进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2025-10-17 10:23:52 -
婴儿湿疹怎么治
婴儿湿疹护理需以保湿为基础每日多次用含神经酰胺等成分保湿霜保持湿润,穿着选宽松棉质衣物避化纤羊毛,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避过热出汗,规避食物尘螨花粉等过敏原,按湿疹程度合理选药,轻度用弱效激素,中度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合并感染加抗感染药,出现严重情况及时就医且用药谨慎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保湿护理为基础 婴儿皮肤屏障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干燥环境易加重湿疹症状。需每日多次使用温和无刺激的保湿霜,保持皮肤湿润,建议选择含神经酰胺、凡士林等成分的保湿产品,可有效修复皮肤屏障,缓解干燥引发的不适。 二、规避刺激因素 1.穿着方面:应为婴儿选择宽松、棉质的衣物,避免穿着化纤、羊毛等易引起皮肤过敏的材质,减少衣物对皮肤的摩擦刺激。2.环境温度湿度:保持室内温度适宜(22~26℃)、湿度适中(50%~60%),避免婴儿过热出汗,出汗后需及时清洁并擦干皮肤。3.过敏原规避:留意婴儿生活中可能接触的过敏原,如某些特定食物(牛奶、鸡蛋等)、尘螨、花粉等,尽量减少接触。 三、外用药物选择 根据湿疹严重程度合理选用药物。轻度湿疹可遵医嘱选用弱效糖皮质激素药膏改善炎症;中度湿疹可考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但需严格遵循医嘱,关注药物适用年龄及可能的局部刺激反应;若湿疹合并感染,需加用抗感染药物,此类情况务必由医生评估后规范用药。 四、特殊情况应对 对于婴儿湿疹出现合并感染、症状持续不缓解或病情较重的情况,应及时带婴儿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综合评估与治疗。同时,家长需特别注意,婴儿皮肤娇嫩,用药需谨慎,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尤其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药物。
2025-10-17 10:23:20 -
孩子手指痛是怎么回事
孩子手指疼痛可能由外伤致软组织挫伤或骨折需影像学明确及对应处理、皮肤微小破损感染初期轻痛红肿后期加剧成脓肿需及时抗感染、3至12岁发育期生长痛双侧交替轻痛可休息按摩缓解、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手指伴晨僵肿胀需结合检查诊断治疗、玩耍时异物刺入致持续疼痛需检查取出异物。 一、外伤因素 孩子在日常活动中,如奔跑、玩耍时易碰撞或挤压手指,可导致手指软组织挫伤,出现疼痛、肿胀症状;严重时可能发生骨折,表现为手指畸形、活动受限等,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明确是否骨折,若发生骨折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医疗措施。 二、感染因素 当手指皮肤有微小破损时,细菌易侵入引发炎症反应。初期可能仅表现为局部轻微疼痛、红肿,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加剧,皮肤温度升高,严重时可形成脓肿。临床中儿童手指感染多由皮肤小伤口未及时处理引起,需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等处理。 三、生长痛 常见于3-12岁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疼痛多为双侧手指交替出现,程度较轻,一般不影响日常活动。其可能与儿童骨骼肌肉生长发育较快,局部代谢产物堆积等有关,可通过适当休息、局部轻柔按摩等缓解,通常与儿童骨骼快速生长导致的肌肉牵拉等生理变化相关。 四、关节炎相关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可累及手指关节,除手指疼痛外,还可能伴有关节晨僵、肿胀等表现。有医学研究指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可在儿童期发病影响手指关节,需结合血液检查、关节超声等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 五、异物刺激 孩子玩耍时可能将小异物刺入手指,如木刺、小石子等,会引起持续疼痛。家长需仔细检查手指有无异物,若发现异物需及时就医取出异物,避免异物长期刺激导致感染等进一步问题。
2025-10-17 10:22:56 -
5个月宝宝辅食
5个月宝宝辅食添加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一种到多种原则,首选强化铁婴儿米粉,可少量引入细腻蔬菜泥、水果泥,添加新食物后密切观察过敏反应,用小勺喂养保证奶类为主,辅食制作需卫生安全且不添加盐糖等调味品。 一、添加原则 5个月宝宝辅食添加需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一种到多种的原则。此阶段宝宝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需逐步适应辅食,例如初始添加量宜少,从1-2勺开始,后续再缓慢增加量,且应先引入单一食材,观察无过敏等不适后再逐步添加新食材,以保障宝宝消化功能逐步适应。 二、初始食物选择 首选强化铁的婴儿米粉。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5个月宝宝铁储备逐渐消耗,需额外补充铁,强化铁的米粉能有效预防缺铁性贫血。此外,也可少量引入细腻的蔬菜泥(如南瓜泥、胡萝卜泥等)、水果泥(如苹果泥、香蕉泥等),但需注意制作成细腻糊状,避免颗粒过大导致宝宝噎呛。 三、喂养注意事项 1.过敏观察:每次添加新食物后需密切观察宝宝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呕吐、腹泻等。由于5个月宝宝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对食物过敏的风险相对较高,若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该食物添加,并及时就医。 2.喂养方式:使用小勺喂养,避免用奶瓶,以此训练宝宝的吞咽和咀嚼能力。同时,保证奶类摄入仍为主要营养来源,5个月宝宝每日奶量应维持在600-800ml左右,辅食仅作为营养补充。 3.卫生安全:辅食制作过程要确保食材新鲜、清洁,避免添加盐、糖等调味品,因为宝宝肾脏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过早添加盐等会加重肾脏负担。需严格遵循辅食卫生标准,防止宝宝因食用不卫生辅食引发胃肠道感染等问题。
2025-10-17 10:22:20 -
宝宝吃奶的时间越来越长是怎么回事
宝宝吃奶时间长可能因母乳分泌量不足致宝宝频繁饥饿且体重增长不理想需通过保持良好作息等促进泌乳,也可能处于猛长期致吃奶量增加、时间变长且伴容易哭闹等表现,还可能是口腔有鹅口疮致吃奶时因疼痛吸吮缓慢或舌系带过短致吸吮费力,亦可能因喂养姿势不当致吃奶费力需学习正确姿势确保宝宝良好含乳。 一、母乳分泌量不足 当母乳量无法满足宝宝需求时,宝宝需通过延长吃奶时间来更充分地吸吮以获取足够乳汁。可观察宝宝吃奶后表现,若频繁出现饥饿表现(如哭闹、频繁找奶等)且体重增长不理想,可能提示母乳不足。此时妈妈可通过保持良好作息、均衡饮食等方式尝试促进乳汁分泌。 二、宝宝处于猛长期 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快速生长期,常见于出生后2-3周、6周左右等阶段。此阶段宝宝吃奶量会增加,吃奶时间变长,通常还可能伴有容易哭闹、吃奶频繁等表现,一般持续几天到一周左右会恢复正常的吃奶节律,这是正常的生长发育现象。 三、口腔问题影响 (一)鹅口疮 宝宝口腔感染鹅口疮时,口腔内会出现白色斑块,吃奶时会因口腔疼痛而吸吮缓慢,导致吃奶时间延长。家长需留意宝宝口腔是否有此类异常表现,若怀疑鹅口疮应及时就医检查。 (二)舌系带过短 舌系带过短会影响宝宝吸吮效率,使宝宝吃奶时费力,进而表现为吃奶时间变长。可由医生检查舌系带情况,若确系舌系带过短可能需要进行相应处理。 四、喂养姿势不当 不正确的喂养姿势会让宝宝吃奶费力,例如妈妈抱宝宝姿势不当,或宝宝含乳不好,致使宝宝需要更长时间来完成吃奶过程以满足营养需求。家长应学习正确的喂养姿势,确保宝宝能良好含乳,减少因姿势问题导致的吃奶时间过长情况。
2025-10-17 1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