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宝宝流行性感冒用什么药

    对症治疗中6月龄及以上宝宝体温达38.5℃伴明显不适可选对乙酰氨基酚,6月龄及以上体重≥12kg者体温≥38.5℃可选用布洛芬,鼻塞流涕可用生理盐水鼻喷剂清洗鼻腔,抗流感病毒的奥司他韦需医生评估病情后在宝宝出现流感症状48小时内开具处方使用,婴儿患流感用药需极谨慎且在儿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患病期间保证宝宝充足休息、多摄入水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非药物干预很重要。 一、对症治疗药物 1.退热药物:对于6月龄及以上宝宝,当体温≥38.5℃且伴有明显不适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对于6月龄及以上且体重≥12kg的宝宝,体温≥38.5℃也可选用布洛芬,需严格遵循不同药物针对宝宝年龄及体重的安全适用范围,避免错误用药。 2.缓解症状药物:若宝宝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可使用生理盐水鼻喷剂清洗鼻腔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时需依据宝宝月龄正确操作,确保安全有效。 二、抗病毒药物 抗流感病毒药物中奥司他韦为常用药物,一般建议在宝宝出现流感症状后48小时内开始使用,此药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但必须由医生评估宝宝具体病情(如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后开具处方使用,家长不可自行给宝宝使用该类药物。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12月龄)患流感时风险更高且病情变化较快,用药需极为谨慎,必须在儿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严禁自行盲目给婴儿使用药物。同时,非药物干预对宝宝恢复至关重要,患病期间要保证宝宝充足休息,多摄入水分以维持身体代谢,还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这些非药物措施有助于宝宝恢复并可降低药物使用的潜在风险。

    2025-10-17 10:14:50
  • 宝宝吃奶打嗝怎么办

    调整喂奶姿势让宝宝呈斜靠状态以减少吸入空气降低打嗝几率,喂哺中或后竖抱用空心掌从背部下方由下往上轻柔拍打排空气,若仍打嗝可少量喂37至40℃温水,喂完奶后安抚宝宝稳定情绪,若打嗝持续过长或伴其他异常需及时就医排查健康问题。 一、调整喂奶姿势 喂奶时应让宝宝保持斜靠状态,头部略高于胃部,例如可将宝宝抱在怀里,使其身体呈45°左右倾斜,这样能有效减少宝宝在吃奶过程中吸入过多空气,从而降低打嗝发生的几率。需注意根据宝宝月龄调整抱持角度,确保宝宝舒适且喂奶顺畅。 二、正确拍嗝操作 喂哺过程中或喂完奶后,将宝宝竖抱,让其头部靠在大人肩膀上,然后用空心掌从宝宝背部下方开始,由下往上轻柔拍打。拍打的力度要适中,以能让宝宝感受到振动但不产生不适为宜,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宝宝排出胃内积攒的空气,缓解打嗝情况。一般每次拍嗝持续3-5分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或重复拍嗝操作。 三、少量喂温水缓解 若宝宝仍有打嗝情况,可少量给宝宝喂些温水,水温需控制在37℃-40℃左右,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宝宝肠胃。喂水时要缓慢进行,防止宝宝因吞咽过急再次引发不适,通过温水刺激可能有助于缓解打嗝症状。 四、安抚情绪稳定 宝宝吃奶时情绪波动可能导致打嗝,喂完奶后可轻轻安抚宝宝,比如轻柔地抚摸宝宝背部、轻声哼唱安抚儿歌等,让宝宝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从而减少因情绪因素导致的打嗝现象。同时要注意观察宝宝的整体状态,若打嗝持续时间过长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呕吐、精神萎靡等,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健康问题。

    2025-10-17 10:13:19
  • 宝宝会经历大口吐奶的现象吗

    婴儿大口吐奶因生理结构上胃部呈水平位且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喂养量过多过快及吃奶吸入过多空气等致,表现为奶液大量涌出或呈喷射状需防误吸,可通过喂奶后竖抱拍背等体位调整及按需喂养等喂养方式调整应对,早产儿因消化系统更不成熟发生率更高需更小心护理,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病史的宝宝大口吐奶可能是疾病加重表现需密切留意并及时就医评估。 一、原因分析 1.生理结构因素:婴儿胃部呈水平位,且食管下括约肌发育尚不完善、较为松弛,当胃内压力增加时易致奶液反流,此情况多见于6月龄内婴儿,与消化系统结构未完全成熟相关。例如,新生儿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低于成人,更易发生吐奶。 2.喂养因素:喂奶量过多、速度过快,或婴儿吃奶时吸入过多空气,均会增加吐奶几率。如一次喂奶量超出婴儿胃部容量承受范围,便易出现大口吐奶。 二、表现特点 大口吐奶表现为奶液从口腔大量涌出,有时呈喷射状,可能影响婴儿呼吸,需家长及时处理以避免误吸等风险。 三、应对措施 1.体位调整:喂奶后竖抱婴儿,头部靠于家长肩部,轻拍背部助排胃内空气,可减少吐奶;若已发生大口吐奶,让婴儿侧卧,防止奶液误吸致窒息。 2.喂养方式调整:按需喂养,控制喂奶量与速度,避免在婴儿过度饥饿或哭闹剧烈时喂奶,减少空气吸入。 四、特殊人群提示 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更不成熟,大口吐奶发生率更高,喂奶后需更小心拍嗝等护理操作,以防严重吐奶引发不良后果。 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病史的宝宝:大口吐奶可能是疾病加重表现,需密切留意并及时就医评估。

    2025-10-17 10:12:55
  • 新生儿睡眠时间少属于正常情况吗

    新生儿0~2个月每日睡眠时间通常有个体差异,判断睡眠时间少是否正常可考量精神状态(觉醒时反应佳多正常)、生长发育(正常喂养下体重身高符合规律多正常)、伴随症状(伴异常表现可能病理),早产儿睡眠时间与足月儿有差异需关注,睡眠环境宜安静舒适温度湿度适宜但要综合个体睡眠需求判断。 一、新生儿不同阶段正常睡眠时间范围 新生儿(0~2个月)每日睡眠时间通常在16~20小时左右,但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新生儿睡眠时间相对较少,若其精神状态良好、吃奶正常且体重按规律增长,则属正常情况。此阶段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全成熟,睡眠模式处调整阶段,个体间睡眠需求存在差异。 二、判断睡眠时间少是否正常的关键考量 1.精神状态:若新生儿睡眠时间少,但觉醒时精神反应佳,能正常互动、眼神灵活,多为正常;若觉醒时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则需警惕。 2.生长发育:正常喂养下,新生儿体重每周约增长120~200g、身高每月约增长3~5cm,若符合该规律,即便睡眠时间少也多属正常。 3.伴随症状:若睡眠时间少伴频繁哭闹、发热、呕吐、呼吸异常等其他异常表现,可能为病理情况,非正常范畴。 三、特殊情况温馨提示 早产儿睡眠时间通常较足月儿更长,但个体差异存在。对早产儿,需密切关注其整体健康状况,若睡眠时间明显异于同龄早产儿且伴生长发育迟缓等,应及时就医评估。新生儿睡眠环境宜保持安静舒适,温度22~25℃、湿度50%~60%,良好环境助于建立正常睡眠模式,然个体睡眠需求差异需综合判断是否正常。

    2025-10-17 10:12:19
  • 婴儿奶量减少怎么回事

    婴儿奶量减少可能因生理性生长发育阶段性变化、出牙期牙龈不适、消化系统喂养不当致消化不良、外界环境嘈杂光线温度干扰、上呼吸道感染鼻塞或耳部疾病疼痛不适等因素导致。 一、生理性因素 婴儿可能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变化期,如3-6个月时可能出现生理性厌奶期,此阶段婴儿精神状态通常良好,无其他明显不适,仅表现为奶量暂时减少,一般会自行恢复,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与婴儿神经系统发育逐步完善,对周围环境关注度增加有关。 二、口腔问题 (一)出牙期影响 婴儿出牙期牙龈会出现肿胀、疼痛等不适,在吸奶过程中,牙齿与奶嘴或乳头的接触会加重牙龈的不适感,从而导致婴儿奶量减少,可观察到婴儿有咬乳头或奶嘴、牙龈红肿等表现。 三、消化系统问题 (一)消化不良 婴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若喂养不当,如一次性喂奶过多、奶粉冲泡浓度不合适等,易引发消化不良,出现腹胀、吐奶、嗳气等症状,进而影响食欲,导致奶量减少。 四、环境因素 (一)外界干扰 周围环境嘈杂、光线过强或温度不适(过冷或过热)等,会干扰婴儿吃奶时的注意力,使其不能专注于进食,从而造成奶量减少。 五、疾病影响 (一)上呼吸道感染 婴儿患上呼吸道感染时,常伴有鼻塞症状,吃奶过程中鼻塞会影响正常呼吸,导致婴儿被迫间断吃奶或减少奶量摄入,同时可能伴有流涕、咳嗽等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二)耳部疾病 如中耳炎等耳部疾病,婴儿会因耳部疼痛、不适等感觉而在吃奶时受到影响,出现奶量减少的情况,可能还会伴有哭闹、抓耳等表现。

    2025-10-17 10:11:4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