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宝宝感染诺如病毒后呕吐怎么治疗
宝宝感染诺如病毒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婴儿少量多次喂服口服补液盐,大儿童适当饮用,小月龄婴儿喂服要慢;调整饮食,呕吐剧烈时暂禁食1-2小时,缓解后给清淡易消化食物;可通过轻拍背部缓解呕吐,严重时就医用药;及时清理呕吐物和清洁环境;密切观察呕吐情况(频率、性状等)及精神状态、体温、尿量等整体状况,异常立即就医。 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原因:宝宝感染诺如病毒后呕吐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这是需要首先关注和处理的关键问题。对于婴儿,可少量多次给予口服补液盐,以预防和纠正脱水;对于较大一些能配合的儿童,也可让其适当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不同年龄的宝宝对液体的耐受和需求有所不同,婴儿的口服补液盐服用量需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生指导,根据体重等情况精准把握,而较大儿童相对可稍多一些,但也应避免一次大量饮用加重呕吐。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小月龄婴儿,要注意喂服的方式,避免因喂服过急过快引发再次呕吐,可采用滴管或小勺缓慢喂服。同时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若脱水症状较明显,如尿量显著减少、精神萎靡等,可能需要及时就医进行静脉补液等更专业的治疗。 二、调整饮食 暂时禁食:在宝宝剧烈呕吐时,可暂时禁食1-2小时,让胃肠道得到一定休息,但要注意继续补充水分,防止脱水。禁食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导致宝宝营养摄入不足等问题。 清淡易消化饮食:呕吐缓解后,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面条等。避免给宝宝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以及难以消化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再次引发呕吐。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在从禁食过渡到饮食时,要逐步添加,观察宝宝的耐受情况。例如先尝试少量喂服米汤,观察有无不适,再逐渐增加稀粥等食物的量。 三、对症止吐 物理方法:可以通过轻拍宝宝背部等轻柔的方式来缓解不适,帮助减轻呕吐感。但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于用力加重宝宝的不舒服。 就医用药:如果宝宝呕吐症状严重,经上述一般处理无明显缓解,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止吐药物等治疗,但要严格遵循医生的专业判断和指导,因为不同年龄的宝宝适用的止吐药物有所不同,且药物的使用必须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 四、保持清洁卫生 呕吐物清理:及时清理宝宝的呕吐物,防止再次接触引发不适或造成细菌滋生。清理时要戴上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呕吐物。对于呕吐物污染的衣物、床单等要尽快更换清洗。 环境清洁:保持宝宝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宝宝的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防止诺如病毒的传播和再次感染。不同材质的物品消毒方法有所不同,例如餐具可采用煮沸消毒等方式,玩具可使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等。 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呕吐情况:密切关注宝宝呕吐的频率、呕吐物的性状等。如果呕吐频繁且呕吐物中出现血性物质、黄绿色胆汁等异常情况,或者伴有高热、精神差、抽搐等其他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不同年龄的宝宝对病情变化的耐受和表现有所差异,例如婴儿可能更多表现为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而较大儿童可能会明确表述身体其他部位的不适等。 观察整体状况:同时要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体温、尿量等整体情况,了解宝宝的身体恢复进程,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025-10-16 14:20:05 -
儿童喉咙痛低烧怎么办
儿童喉咙痛低烧时需进行观察与监测,包括体温和喉咙状况;采取一般护理措施,如保证休息、清淡饮食、口腔护理等;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散热、冷敷等;及时就医评估,明确何时需就医及就医检查项目,对于婴儿和有基础疾病儿童更要谨慎处理。 一、观察与监测 1.体温监测:密切关注儿童体温变化,每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了解低烧的程度及变化趋势,低热处理过程中也需频繁监测,以便及时发现体温是否有异常波动。对于儿童来说,正常口腔温度为36.2-37.3℃,腋下温度为36-37℃,直肠温度略高。如果体温超过38.5℃且伴有明显不适,需考虑进一步处理。 2.喉咙状况观察:观察喉咙疼痛的程度、是否有红肿、是否有疱疹或溃疡等情况。比如疱疹性咽峡炎会出现咽部疱疹,链球菌性咽炎可能有咽部明显红肿、脓性分泌物等表现,不同病因导致的喉咙痛表现不同,有助于后续判断病因。 二、一般护理措施 1.休息与饮食 休息: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休息可以帮助身体恢复体力,有利于对抗感染。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足的睡眠对免疫系统功能维持很重要,一般学龄前儿童需要10-13小时睡眠时间,学龄儿童需要9-11小时睡眠时间。 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烫的食物,以免加重喉咙疼痛。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多喝温开水,有助于湿润喉咙,缓解疼痛,还能促进新陈代谢。 2.口腔护理: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以使用温盐水漱口,每日3-4次,温盐水有一定的清洁口腔、减轻喉咙炎症的作用。但要注意低龄儿童可能不配合漱口,需谨慎操作。 三、物理降温方法 1.散热降温:解开儿童过多的衣物,保持衣物轻薄、透气,有利于散热。比如穿着棉质、宽松的衣物,不要给儿童盖太厚的被子,以帮助身体通过辐射、对流等方式散热。 2.冷敷:可以用湿毛巾敷在儿童额头,每5-10分钟更换一次,帮助降低头部温度,起到降温作用。也可以使用退热贴,贴在额头等部位,持续发挥降温效果。但要注意避免儿童冻伤,湿毛巾敷用时间不宜过长。 四、及时就医评估 1.何时需就医:如果儿童喉咙痛低烧持续超过3天不缓解;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8.5℃经物理降温无明显改善;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加重、精神萎靡、抽搐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例如,呼吸急促可能提示喉部有水肿等情况影响呼吸,需要立即评估处理。 2.就医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查看喉咙、口腔等部位情况,还可能会进行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以判断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等,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后续处理。如果是病毒感染,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果是细菌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但需严格遵医嘱。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婴儿(年龄小于1岁)出现喉咙痛低烧情况,家长更要谨慎对待,因为婴儿病情变化相对较快。一旦发现婴儿有喉咙不适、体温异常,应尽快就医,因为婴儿无法准确表达病情,家长不能自行随意用药或长时间观察延误病情。同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出现喉咙痛低烧时,由于其自身免疫力等情况特殊,更需及时就医,以便医生综合评估病情,采取更谨慎、合适的处理措施,避免基础疾病加重或引发其他并发症。
2025-10-16 14:19:18 -
一岁宝宝佝偻病怎么办
佝偻病是婴幼儿常见营养性疾病,因维生素D缺乏致钙磷代谢紊乱引发骨骼病变,病因有维生素D摄入不足、日照不足、生长速度快等,临床表现有神经精神症状、骨骼改变,靠喂养史、临床表现及血清25-羟维生素D等诊断,治疗需补维生素D、调整饮食、增加日照,预防要孕期和婴儿期注意,一岁宝宝护理要注意皮肤、骨骼及定期体检。 一、佝偻病的定义与病因 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使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其病因主要包括: 维生素D摄入不足:母乳和牛乳中维生素D含量均较低,若婴儿出生后未能及时从饮食中获取足够的维生素D,如纯母乳喂养且户外活动少的一岁宝宝易发生。 日照不足: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变为维生素D,一岁宝宝户外活动少,皮肤接触阳光不足,会影响内源性维生素D的合成。 生长速度快:一岁宝宝生长发育迅速,对维生素D和钙的需求量大,若供应不足易患佝偻病。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早期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等,还可伴有多汗,尤其头部多汗,刺激头皮导致婴儿常摇头擦枕,出现枕秃。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骨骼改变,6月龄以内婴儿可见颅骨软化,即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中央,可有乒乓球样感觉;7-8月龄婴儿可出现方颅;1岁左右的宝宝会有胸廓畸形,如肋骨串珠、鸡胸、漏斗胸等,下肢可出现O型腿或X型腿等。 诊断:结合患儿的喂养史、临床表现,同时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其水平降低是诊断佝偻病的重要指标,一般血清25-OH-D低于20ng/mL可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同时可结合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综合判断。 三、治疗措施 补充维生素D:一般采用口服维生素D制剂进行治疗,以补充体内缺乏的维生素D,促进钙磷代谢。 调整饮食:保证婴儿合理的饮食摄入,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一岁宝宝,可适当添加富含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 增加日照:适当增加一岁宝宝的户外活动时间,让皮肤多接触阳光,一般每天户外活动应在1-2小时以上,但要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直射,防止晒伤。 四、预防措施 孕期预防:孕妇应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保证充足的营养,尤其是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以满足胎儿的生长需求,降低婴儿出生后患佝偻病的风险。 婴儿期预防:婴儿出生后应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时可补充维生素D强化的配方奶。从出生后2周左右开始,每天应补充维生素D400-800IU,以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同时,合理安排婴儿的户外活动时间,随着月龄增长逐步增加。 五、特殊人群(一岁宝宝)护理要点 皮肤护理:由于佝偻病患儿多汗,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避免因多汗刺激皮肤引起皮疹等问题。 骨骼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强力牵拉宝宝的肢体,防止发生骨折或加重骨骼畸形。对于已经出现骨骼畸形倾向的宝宝,在护理时要注意正确的抱姿和睡姿等,减少对骨骼的不良影响。 定期体检:定期带一岁宝宝进行体检,监测维生素D水平、骨骼发育情况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
2025-10-16 14:18:25 -
鼻梁发青怎么办
鼻梁发青有正常生理现象和疾病因素两种情况。正常生理现象包括婴幼儿时期因皮肤薄等及个体差异;疾病因素有消化系统的积食、消化不良,心肺疾病的先天性心脏病、呼吸道感染等。还需观察伴随症状和变化情况,若持续不缓解或伴异常伴随症状要及时就医做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治疗。 一、鼻梁发青的常见原因及应对方法 (一)正常生理现象 1.婴幼儿时期 婴幼儿皮肤较薄,皮下血管清晰可见,鼻梁部位皮肤下血管分布等因素可能导致看起来发青。这是正常的生理情况,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增厚,这种现象会逐渐改善。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只需密切观察孩子的一般状况,如饮食、精神、生长发育等是否正常。 对于婴幼儿,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因为寒冷可能会使血管收缩等情况变化,影响皮肤外观,但这并非是导致鼻梁发青的直接病因,而是需要关注的生活因素。 2.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的皮肤厚度、血管分布等存在差异,部分人群可能天生鼻梁部位皮肤下血管相对明显,呈现发青的表现。如果没有其他异常症状,通常不需要干预。 (二)疾病因素 1.消化系统问题 积食:儿童若饮食不规律,进食过多等易导致积食。积食可能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鼻梁发青的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腹胀、食欲不振、口臭等症状。此时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如适当减少食量、增加蔬菜水果摄入等方式来缓解。对于儿童,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 消化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不良,如胃肠蠕动减慢等,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也可能导致鼻梁发青。可以通过轻柔按摩腹部等方式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 2.心肺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出现鼻梁发青的表现,同时还可能伴有呼吸急促、口唇发紫、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如果怀疑有先天性心脏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心脏超声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要注意避免剧烈活动,预防呼吸道感染,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 呼吸道感染:儿童呼吸道感染时,可能会影响呼吸功能,导致机体缺氧,从而出现鼻梁发青。同时还会有咳嗽、流涕、发热等症状。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等方法;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儿童呼吸道感染,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让孩子多休息,多喝水。 二、鼻梁发青的观察要点及就医建议 (一)观察要点 1.伴随症状 除了鼻梁发青外,是否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上述的消化系统症状、心肺相关症状等。如果伴有精神萎靡、持续哭闹不止、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2.变化情况 观察鼻梁发青的程度是否有加重或减轻的变化,以及是否有新的症状出现。例如,原本只是轻微发青,后来发青范围扩大,或者出现了其他新的不适表现,都需要引起重视。 (二)就医建议 如果鼻梁发青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上述异常的伴随症状,应及时带孩子(或相关人群)到儿科等相应科室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来明确病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建议。例如,进行血常规、心脏超声、腹部超声等检查,以排查可能存在的疾病。
2025-10-16 14:16:35 -
新生儿肚脐出血是什么原因
新生儿脐带出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脐带脱落前受摩擦、感染、维生素K缺乏、脐肉芽肿、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等,针对不同原因有相应应对措施,如保持脐带清洁干燥、加强感染护理、补充维生素K、用硝酸银溶液处理脐肉芽肿、及时就医检查治疗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等。 应对措施:要保持脐带残端清洁干燥,可使用碘伏棉签轻轻擦拭脐带根部,按照由内向外的方向消毒,每天2-3次。同时,选择宽松的尿布,避免尿布摩擦到脐带部位。 感染导致出血 原因:如果脐带残端护理不当,如被尿液、粪便污染等,就容易引发细菌感染。细菌感染会使脐带周围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管变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常见的致病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例如,新生儿的尿液如果污染了脐带残端,没有及时清洁,就为细菌滋生创造了条件,进而引发感染出血。 应对措施:加强脐带护理,严格按照消毒步骤进行消毒。如果感染较为严重,除了局部消毒外,可能需要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但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且谨慎选择适合新生儿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脐带周围是否有红肿、渗液、异味等情况,若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维生素K缺乏 原因:新生儿出生后体内维生素K储备相对不足,尤其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相对较低。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缺乏维生素K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从而可能引起脐带部位出血等情况。胎儿在宫内时从母体获得的维生素K较少,出生后若摄入不足,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应对措施:对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母亲可以适当多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绿色蔬菜等,以提高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同时,按照医生的建议,在新生儿出生后常规注射维生素K1,以预防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脐肉芽肿 原因:脐带脱落后,创面如果长时间不愈合,受到炎症刺激等因素影响,可能会形成脐肉芽肿。脐肉芽肿是一种炎性肉芽肿,表面有少量血性分泌物,从而表现为肚脐出血的情况。例如,脐带脱落后,局部愈合过程中受到感染等因素干扰,就可能发展为脐肉芽肿。 应对措施:可以用硝酸银溶液涂抹脐肉芽肿,能够起到收敛、腐蚀的作用,促进其愈合。在操作时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涂抹后用生理盐水擦拭干净。如果脐肉芽肿较大,可能需要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切除,但手术需谨慎操作,遵循儿科手术的安全原则。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原因:一些先天性的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友病等,会导致新生儿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从而引起脐带部位出血不止的情况。另外,一些全身性的疾病也可能影响新生儿的凝血功能,导致肚脐出血。例如,新生儿在出生时如果有严重的缺氧、窒息等情况,可能会影响凝血系统的正常功能。 应对措施:这种情况较为复杂,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凝血功能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医生会根据具体的疾病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可能需要输入凝血因子等进行替代治疗。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小心,避免对新生儿进行不必要的创伤性操作,防止出血加重。新生儿本身身体较为脆弱,对于这类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2025-10-16 14: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