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宝宝打脊灰疫苗后发烧怎么办
宝宝接种脊灰疫苗后需观察监测体温、一般状况,可通过松解衣物、温水擦拭、使用退热贴物理降温,出现体温持续升高或反复、有其他异常症状等要及时就医,早产儿和有基础疾病的宝宝需特殊护理。 一、观察与监测 1.体温监测:密切关注宝宝的体温变化,使用体温计定时测量体温,记录体温数值及变化趋势。不同年龄段宝宝正常体温范围略有差异,一般来说,直肠温度36.5~37.5℃、口腔温度36.2~37.3℃、腋下温度36~37℃。若宝宝体温为低热(37.5~38.5℃)、中热(38.5~39℃),可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若为高热(≥39℃)或持续发热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2.一般状况观察:同时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食欲、有无哭闹不安、嗜睡等情况。如果宝宝精神状态尚可,食欲无明显减退,可能是疫苗接种后常见的免疫反应;但如果宝宝精神萎靡、哭闹不止或出现其他异常表现,如呕吐频繁、皮疹、呼吸急促等,应立即就医。 二、物理降温方法 1.松解衣物:适当给宝宝松解过多的衣物和被褥,以利于散热,穿着应宽松、舒适,材质宜选择棉质,有助于汗液蒸发,帮助降低体温。 2.温水擦拭:用32~34℃的温水给宝宝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可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擦拭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宝宝着凉。 3.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宝宝的额头,利用凝胶中水分的蒸发带走热量,起到辅助降温的作用,退热贴一般可以维持4~8小时左右的降温效果,可根据宝宝体温情况适时更换。 三、及时就医的情况 1.体温持续升高或反复:如果宝宝经过家庭护理后体温仍持续上升,或间隔一段时间后体温反复升高,且体温超过38.5℃持续较长时间,或者体温虽然未达高热,但精神状态明显变差,如嗜睡、反应迟钝等,需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医生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等,以明确发热原因,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等情况。 2.出现其他异常症状:当宝宝出现呕吐剧烈且频繁,无法进食进水,可能导致脱水;或出现皮疹且范围逐渐扩大、伴有瘙痒等不适;或有呼吸急促、咳嗽加重等呼吸道症状;或有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时,不管体温如何,都应立即就医,以便及时评估病情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接种疫苗后出现发热等反应时更需谨慎护理。监测体温时要更加频繁,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因为早产儿皮肤娇嫩,避免造成皮肤损伤。一旦出现发热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进行更谨慎的评估和处理,因为早产儿对发热的耐受性可能更差,需要密切关注其整体状况,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 2.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如果宝宝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接种脊灰疫苗后出现发热,更要加强观察。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在发热等情况下加重病情,例如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宝宝发热时可能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病情变化。此时除了按照一般护理方法进行处理外,要及时与儿科医生沟通宝宝的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综合评估病情,采取更合适的诊疗措施。
2025-10-16 14:09:35 -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能治好吗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多数可治好,但预后与病原菌、患儿自身情况及治疗开始时间等有关,影响预后的病原菌有多种,患儿日龄小等自身情况及治疗延误会致预后差,治疗有抗感染及对症支持,可能遗留神经系统等后遗症,孕期保健及新生儿护理可预防,需综合多因素及时有效治疗及预防以改善预后。 一、影响预后的因素 1.病原菌方面 常见的病原菌有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如果是B族链球菌引起的,相对某些耐药菌感染的预后可能较好;而由多重耐药菌导致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治疗难度增大,预后相对较差。 不同病原菌的毒力不同,毒力强的病原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更剧烈,对脑组织的损伤可能更严重,影响预后。 2.患儿自身情况 日龄:出生日龄越小,尤其是胎龄小的早产儿,自身的免疫功能更差,血-脑屏障发育更不完善,病原体更容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而且对治疗的耐受能力也更弱,预后相对较差。 基础健康状况:如果新生儿本身有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机体的整体状况不佳,在感染化脓性脑膜炎时,身体的代偿能力和恢复能力都受到影响,预后可能不理想。 3.治疗开始时间 一旦怀疑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应尽早进行腰穿等检查明确诊断并开始治疗。如果能在发病后24小时内开始有效的抗感染治疗,预后相对较好;如果延误治疗,病原菌在颅内持续破坏脑组织,会导致颅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增加,如脑室管膜炎、脑积水等,严重影响预后,即使治愈也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二、治疗措施 1.抗感染治疗 根据脑脊液涂片和培养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例如,对于早发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生后7天内发病),常见病原菌为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一般会选用青霉素类联合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对于晚发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生后7天以后发病),可能涉及葡萄球菌等感染,会选用耐酶青霉素等。 2.对症支持治疗 降低颅内压:如果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但要注意新生儿的用量和用药间隔等,因为新生儿的肾脏等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需谨慎用药以避免对肾功能等造成不良影响。 维持内环境稳定:维持新生儿的血糖、电解质等在正常范围,因为新生儿自身调节能力差,内环境紊乱会加重脑损伤,影响预后。 三、可能遗留的后遗症及预防 1.可能遗留的后遗症 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运动障碍(如肢体瘫痪等)。这是因为化脓性脑膜炎导致脑组织受损,影响了神经细胞的发育和功能,进而影响患儿的智力、运动等方面的发育。 听力障碍:部分患儿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这与病原菌侵犯内耳等结构或者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某些耳毒性药物有关(虽然现在会尽量避免,但仍有一定风险)。 2.预防措施 在孕期要做好保健工作,减少母亲孕期的感染等情况,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 新生儿出生后要注意护理,保持皮肤、黏膜等的清洁卫生,避免感染的发生。一旦怀疑有感染迹象,要及时就医,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最大程度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总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有治好的可能,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积极的预防措施来改善预后。
2025-10-16 14:08:46 -
儿童脾胃虚弱长期便秘的解决方法
儿童脾胃虚弱长期便秘可从饮食、生活习惯、中医调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调整。饮食上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合理搭配食物;生活习惯上规律排便、适当运动;中医可通过推拿按摩、中药调理;年龄小及有特殊病史儿童调整需更谨慎,要遵相应指导。 一、饮食调整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对于儿童脾胃虚弱长期便秘的情况,应保证膳食纤维的合理摄入。例如多给儿童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像新鲜的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每天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建议约19-25克,学龄儿童可达到25-30克左右。水果方面,苹果、香蕉等也是不错的选择,苹果中的果胶等成分有助于肠道健康,香蕉含有一定量的膳食纤维且能起到一定的润肠作用。 2.合理搭配食物: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促进脾胃功能。可以适当增加五谷杂粮的摄入,如小米、燕麦等,这些食物相对容易消化且对脾胃有一定的调理作用。避免儿童过多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甜食等,这些食物容易加重脾胃负担,导致便秘情况加重。 二、生活习惯调整 1.规律排便:培养儿童规律的排便习惯,每天尽量安排在固定的时间让儿童去尝试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在马桶上坐几分钟,逐渐形成条件反射。一般建议早餐后是比较好的排便时间,因为经过一夜的消化,早餐后胃肠道蠕动会相对活跃,有助于引发排便反射。 2.适当运动: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对于儿童来说,每天保证至少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是比较合适的,如散步、跑步、跳绳等运动形式都可以。运动能增强儿童的体质,同时也对脾胃功能的改善和肠道蠕动的促进有帮助。 三、中医调理相关 1.推拿按摩:可以通过专业的小儿推拿手法来调理儿童脾胃虚弱及便秘问题。例如摩腹的手法,以儿童的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摩腹,每次摩腹100-150次左右,每天可进行2-3次。摩腹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和缓解便秘。但小儿推拿需要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家长不可自行盲目操作,以免不当操作对儿童造成伤害。 2.中药调理: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于脾胃虚弱的儿童便秘可能会采用一些健脾和胃、润肠通便的中药进行调理,但必须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遵循中药的使用规范,因为儿童的体质与成人不同,中药的使用需要特别谨慎,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重、病情等)来精准用药,避免自行给儿童服用未经专业医生指导的中药。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在进行上述调整时要更加谨慎。比如婴儿期的儿童,饮食调整要格外注意,添加辅食要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避免过早添加不易消化的食物加重脾胃负担。在生活习惯方面,婴儿的排便习惯培养要温柔引导,不可强迫。同时,对于有特殊病史的儿童,如曾经有过胃肠道手术史等情况的儿童,在采取任何调整措施前都需要先咨询医生的意见,因为原有的病史可能会影响饮食、运动等调整措施的实施,必须在医生的专业评估和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干预,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和健康。
2025-10-16 14:07:43 -
初生婴儿肚子硬鼓鼓的原因
初生婴儿肚子硬鼓鼓的可能由胃肠胀气、消化不良、便秘、先天性肠道疾病等原因引起。胃肠胀气因消化系统未发育完善、喂养不当等致气体积聚;消化不良是消化酶不足、喂养量过多或奶粉不合适致食物堆积;便秘是肠道蠕动慢、水分摄入不足或肠道功能紊乱致粪便积聚;先天性肠道疾病如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肠闭锁等致肠道梗阻或扩张,且先天性肠道疾病初生婴儿易患,家族有遗传史风险增加,需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特殊人群提示的应对措施,如正确喂养、补充水分、及时就医等。 一、胃肠胀气 原因:初生婴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胃肠道蠕动不协调,容易导致气体积聚。例如,宝宝在哭闹时吸入过多空气,或者喂养不当,如奶嘴孔过大或过小,都会使宝宝吞咽过多空气,从而引起肚子硬鼓鼓的。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初生婴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是主要因素;生活方式上,喂养方式不当是关键,比如喂奶姿势不正确等;病史方面,若有先天性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病史,更容易出现胃肠胀气导致肚子硬。 特殊人群提示:对于初生婴儿,要注意正确的喂养姿势,喂奶后及时拍嗝,帮助排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喂奶时避免让宝宝吸入过多空气,可选择合适的奶嘴。 二、消化不良 原因:初生婴儿的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功能较弱。如果喂养量过多或奶粉不合适,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内堆积,出现肚子硬鼓鼓的情况。 影响因素:年龄是重要因素,初生婴儿自身消化酶分泌少;生活方式中喂养量和奶粉选择是关键,喂养量过多超出婴儿消化能力,不合适的奶粉可能不被婴儿良好消化;病史方面,有消化系统发育异常病史的婴儿更易出现消化不良。 特殊人群提示:初生婴儿喂养要遵循适量原则,根据婴儿的需求进行喂养,选择适合婴儿年龄段的奶粉。如果是母乳喂养,妈妈的饮食也会影响婴儿消化,妈妈应注意自身饮食的合理性。 三、便秘 原因:初生婴儿的肠道蠕动相对缓慢,若摄入水分不足,或者肠道功能紊乱,就可能导致便秘,粪便积聚在肠道内,使肚子显得硬鼓鼓的。 影响因素:年龄上,初生婴儿肠道功能尚未完全成熟;生活方式中水分摄入不足是一个重要方面,若没有及时补充足够水分,容易引发便秘;病史方面,有肠道神经发育异常等病史的婴儿易出现便秘情况。 特殊人群提示:对于初生婴儿,要适当补充水分,尤其是在天气干燥或宝宝出汗较多时。可以在两次喂奶之间喂少量温水。如果出现便秘,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腹部按摩,促进肠道蠕动。 四、先天性肠道疾病 原因:如先天性巨结肠,由于结肠远端肠壁肌间神经节细胞缺如,导致肠管痉挛,粪便通过障碍,近端结肠扩张,出现肚子硬鼓鼓的;还有先天性肠闭锁等疾病,也会引起肠道梗阻,导致肚子膨隆。 影响因素:年龄是先天性肠道疾病的高发阶段,初生婴儿易患此类疾病;生活方式一般无直接影响,但病史方面,家族中有先天性肠道疾病遗传史的婴儿患病风险增加。 特殊人群提示:如果怀疑初生婴儿有先天性肠道疾病导致肚子硬,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腹部超声、钡剂灌肠等检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需根据具体疾病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可能需要外科干预等。
2025-10-16 14:06:58 -
肠系膜淋巴结严重吗
肠系膜淋巴结严重程度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可从引发原因(感染因素中病毒、细菌感染及肿瘤相关等)、不同人群特点(儿童肠系膜淋巴结活跃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诱发肿大,成人少见但需更谨慎排查严重疾病)、评估方法(症状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如超声、实验室检查等)考量,不能一概而论,出现相关不适要及时就医明确情况。 一、常见引发肠系膜淋巴结相关情况的原因及一般严重程度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儿童时期常见的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可能伴随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多数情况下不严重。例如,由肠道病毒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可能出现腹痛、发热等症状,但经过针对病毒感染的对症支持治疗,如适当休息、补充水分等,多数可在1-2周内恢复,淋巴结也会逐渐缩小。不过,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若病情进展快,出现持续高热、剧烈腹痛等情况则需重视。 细菌感染:如沙门菌等细菌感染导致的肠系膜淋巴结炎相对严重程度稍高。患儿除了有腹痛、发热外,可能伴有腹泻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肠系膜淋巴结化脓等并发症,但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治疗,大多也可治愈。 2.其他因素 肿瘤相关:极少数情况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可能是肿瘤转移等原因引起,这种情况相对严重,需要进一步进行详细检查,如淋巴结活检等以明确病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抗肿瘤等治疗措施。 二、不同人群肠系膜淋巴结情况的特点 1.儿童人群 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相对较为活跃,上呼吸道感染等容易诱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对于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一般来说,若能早期发现,规范处理,多数预后良好。但要注意儿童表达症状可能不精确,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腹痛的性质、频率以及伴随症状等。例如,儿童出现反复脐周疼痛,伴有低热,应及时就医排查肠系膜淋巴结情况。 2.成人人群 成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相对儿童少见,但一旦出现需更加谨慎排查病因。如成人出现不明原因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要考虑结核、恶性肿瘤等情况,相对儿童而言,成人的肠系膜淋巴结问题可能提示更严重疾病的概率相对更高一些,但具体严重程度仍需依据进一步检查结果判断。 三、肠系膜淋巴结相关情况的评估方法 1.症状表现评估 观察腹痛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是否伴有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例如,若腹痛剧烈,呈持续性,伴有高热,可能提示病情相对严重。 2.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触诊腹部,了解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部位、质地等情况。若触及质地较硬、活动度差的肿大淋巴结,需进一步检查。 3.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肠系膜淋巴结的大小、形态等。一般来说,淋巴结短径小于10mm多为良性表现,但也需结合临床症状判断。若短径超过15mm等异常情况则需警惕不良病变可能。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检测,若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且炎症较明显;肿瘤标志物等检查可辅助排查肿瘤相关情况。 总之,肠系膜淋巴结是否严重要依据具体病因、病情进展以及患者的个体情况等综合判断,不能一概而论,出现相关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情况。
2025-10-16 1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