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儿童喉咙痛、咳嗽怎么办最有效

    儿童喉咙痛、咳嗽时,先观察症状表现,再进行一般家庭护理,包括保证充足水分摄入、调整饮食、保持室内适宜环境;针对咳嗽可通过咳嗽排痰、止咳方法护理,针对喉咙痛可通过盐水漱口、局部冷敷护理;若儿童喉咙痛、咳嗽伴有持续高热、咳嗽剧烈影响呼吸等情况需及时就医,不同年龄儿童护理有差异,要密切关注精神状态。 一、观察症状表现 儿童喉咙痛、咳嗽时,首先要观察症状的具体情况,比如咳嗽是干咳还是有痰,喉咙痛的程度,是否伴有发热、流涕、喘息等其他症状。不同的症状表现可能提示不同的病因,例如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可能会有喉咙痛、咳嗽、流涕等较轻微的全身症状;而细菌感染可能会有较为明显的发热、喉咙化脓等表现。 二、一般家庭护理措施 1.保证充足水分摄入:让儿童多喝温水,有助于湿润喉咙,缓解喉咙痛,还能稀释痰液,利于痰液排出。年龄较小的儿童可以少量多次喂水。 2.调整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喉咙的不适。可以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比如苹果、梨、西兰花等,其中梨具有一定的润喉止咳作用。 3.保持室内适宜环境:维持室内温度在20-25℃左右,湿度在50%-60%为宜。干燥的空气会加重喉咙痛和咳嗽,使用加湿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同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要注意避免儿童直接吹风。 三、针对咳嗽的护理方法 1.咳嗽排痰:对于有痰的咳嗽,可以采用翻身拍背的方法帮助儿童排痰。让儿童侧卧,家长用空心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儿童背部,每次拍3-5分钟,每天2-3次,通过振动使痰液松动,利于排出。 2.止咳方法:如果咳嗽较轻微,不影响儿童的睡眠和进食,可以先不使用止咳药物。如果咳嗽影响休息,可以尝试让儿童吸入温热的水蒸气,比如在浴室打开热水喷头,让儿童在充满水蒸气的浴室中待5-10分钟,湿润呼吸道,缓解咳嗽。但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四、喉咙痛的护理方法 1.盐水漱口: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以用温盐水漱口,盐水有一定的杀菌消炎作用,能够减轻喉咙痛。一般用温开水中加入少量盐,浓度不宜过高,让儿童含漱后吐出。 2.局部冷敷:可以用干净的毛巾包裹冰袋(冰袋与皮肤之间要隔一层毛巾),轻轻敷在儿童颈部外侧,每次敷5-10分钟,间隔15-20分钟再敷,有助于减轻喉咙的肿胀和疼痛,但要注意观察儿童皮肤情况,避免冻伤。 五、及时就医的情况 如果儿童喉咙痛、咳嗽伴有以下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1.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8.5℃且持续不退。 2.咳嗽剧烈,影响呼吸、进食、睡眠,或者咳嗽伴有喘息、呼吸困难。 3.喉咙出现明显化脓、肿胀,影响吞咽。 4.症状持续超过3-5天没有缓解甚至加重。 不同年龄的儿童在护理上也有差异,比如婴儿不会漱口、咳痰等,护理时更要注重基础的保湿、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对于学龄儿童可以适当引导其配合盐水漱口等护理措施。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若精神萎靡也需及时就诊。

    2025-10-15 15:25:38
  • 宝宝老喊肚子疼还发烧

    宝宝肚子疼发烧可能由胃肠型感冒、急性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炎、肠道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需观察病情,体温未超38.5℃左右可物理降温、多饮水,及时就医检查,儿童有年龄等特殊注意事项,患病期间要让儿童多休息、吃清淡易消化食物、注意个人卫生。 一、可能的原因 1.胃肠型感冒:多由病毒感染引起,除了肚子疼、发烧外,常伴有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状。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病毒侵袭,胃肠功能也可能受影响出现腹痛。例如相关研究显示,病毒感染引发胃肠型感冒时,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腹痛,同时体温调节中枢受影响出现发热。 2.急性阑尾炎:典型表现为起初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疼痛,可伴有发热。儿童急性阑尾炎病情变化较快,因为儿童大网膜发育不全,不能起到充分的保护作用,炎症容易扩散。 3.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儿童,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后引起,细菌或病毒沿血行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炎性肿大,出现腹痛、发热症状。超声检查可发现肿大的淋巴结。 4.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可引起肠道痉挛导致腹痛,同时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易发生。 二、应对措施 1.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宝宝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发热的体温变化等。比如腹痛是持续性还是阵发性,是隐痛还是剧痛等。如果腹痛进行性加重,或者发热持续不退甚至升高,需及时就医。 对于婴幼儿,要观察其精神状态、有无呕吐等情况。因为婴幼儿不能准确表达病情,精神状态差可能提示病情较重。 2.物理降温(体温未超38.5℃左右时) 可以用温毛巾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进行物理降温,利用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低体温。但要注意避免擦拭胸部、腹部等敏感部位,且要保证宝宝保暖,避免着凉。 让宝宝适当多饮水,补充因发热丢失的水分,促进新陈代谢。 3.及时就医检查 需带宝宝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腹部超声等,以明确病因。例如血常规可以帮助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腹部超声有助于发现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阑尾炎等情况。 对于儿童患者,要向医生详细描述宝宝的症状表现、发病过程等情况,以便医生准确诊断。 三、特殊人群(儿童)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疾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婴幼儿不会准确表达腹痛,更多表现为哭闹不安等,家长要格外留意。而较大儿童可能能表述腹痛的大致部位等情况,但也需要家长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2.用药禁忌:在未明确病因前,避免自行给儿童使用止痛药等药物,因为可能会掩盖病情,影响医生的诊断。例如一些止痛药可能会抑制病情的表现,导致医生不能准确判断病因。 3.护理方面:患病期间要让儿童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饮食上要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同时要注意保持儿童的个人卫生,尤其是手部卫生,防止再次感染。

    2025-10-15 15:24:36
  • 宝宝大便青绿色怎么回事

    宝宝大便青绿色分正常和异常情况,正常与饮食中色素或配方奶中铁吸收有关;异常可因腹部着凉、消化不良、肠道感染所致,需观察宝宝一般情况,调整饮食、注意腹部保暖,新生儿等特殊人群要细致护理,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一、正常情况下宝宝大便青绿色的可能原因 (一)饮食因素 1.母乳喂养儿:若母亲饮食中摄入较多绿色蔬菜等,可能会通过乳汁影响宝宝大便颜色,使宝宝大便呈现青绿色。这是因为食物中的色素成分会经过消化吸收等过程影响大便颜色,母乳中的相关营养成分改变会传递给宝宝,导致大便颜色变化。 2.人工喂养儿:当宝宝食用的配方奶中铁元素含量较高时,宝宝对铁的吸收率不能完全匹配,未被吸收的铁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就会形成绿色的粪便。例如一些强化铁的配方奶,宝宝摄入后可能出现大便青绿色的情况。 二、异常情况下宝宝大便青绿色的可能原因 (一)腹部着凉 宝宝腹部着凉时,肠道蠕动会加快,肠道中的胆红素尚未完全转化就排出体外,从而导致大便呈青绿色。尤其是婴幼儿,其体温调节能力较弱,腹部容易受凉,比如夜间睡眠时踢开被子等情况都可能引起腹部着凉,进而出现大便青绿色的现象。 (二)消化不良 宝宝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如果喂养不当,如一次性进食过多、奶粉冲泡浓度不合适等,都可能引起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时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缩短,胆绿素未充分转化为粪胆原,就会使大便呈现青绿色。例如宝宝进食量突然增加,超过了其消化能力范围,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三)肠道感染 当宝宝肠道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时,也可能出现大便青绿色的情况。肠道感染会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和蠕动功能,导致大便颜色改变。比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秋季腹泻,宝宝除了大便青绿色外,还可能伴有腹泻、呕吐等症状。 三、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 (一)观察宝宝一般情况 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食欲、有无发热、呕吐、腹泻次数及大便的性状等情况。如果宝宝精神状态好,食欲正常,没有其他异常症状,单纯大便青绿色,可能是正常的饮食等因素引起,可以先继续观察。但如果同时伴有精神萎靡、发热、频繁呕吐、腹泻严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二)调整饮食 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母亲要注意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避免过多摄入过于油腻、辛辣或大量绿色蔬菜等可能影响宝宝大便颜色的食物。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要按照正确的比例冲泡配方奶,避免喂养过多。如果是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要注意辅食的合理添加,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避免添加不易消化的食物。 (三)注意腹部保暖 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给宝宝增减衣物,夜间睡眠时要盖好被子,尤其是要注意腹部的保暖,可以给宝宝穿着肚兜等,防止腹部着凉。 (四)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新生儿及小婴儿,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更要细致观察和护理。一旦发现宝宝大便青绿色伴有异常情况,要尽快寻求专业医疗人员的帮助,因为小婴儿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要及时干预。

    2025-10-15 15:22:46
  • 手足口病饮食

    手足口病患者饮食需遵循原则并注意不同阶段及禁忌。要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急性期选温凉食物,恢复期逐渐增加种类硬度;避免食用坚硬粗糙、高糖高盐食物。 一、手足口病患者的饮食原则 (一)保证充足水分摄入 对于手足口病患儿,由于发热、口腔疱疹等可能影响进食,充足的水分摄入至关重要。应鼓励患儿多饮用温开水,每日摄入量可根据患儿年龄和体重适当调整,一般年龄较小的患儿每小时可少量喂水,防止脱水。研究表明,保持充足的水分有助于维持患儿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毒素排出。 特殊人群方面,婴幼儿的吞咽能力较弱,喂水时应注意姿势,避免呛咳。可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喂水,如每次喂10-20ml,每隔10-15分钟喂一次。 (二)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主食类:可选择米粥、面条等。米粥煮至软烂,易于消化吸收,如小米粥、大米粥等。面条可煮得细一些、软一些,如清汤挂面等。这些主食能为患儿提供必要的能量,且不会加重胃肠道负担。 蛋白质类:可选用鸡蛋羹、豆腐等。鸡蛋羹富含优质蛋白质,且质地柔软,适合口腔有疱疹的患儿食用。豆腐也是一种易消化的优质植物蛋白来源,可做成清淡的豆腐汤等。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还可适量摄入鱼肉,但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做法,如清蒸鱼是较好的选择。 二、手足口病不同阶段的饮食注意事项 (一)急性期 患儿口腔内有疱疹,进食时可能会感到疼痛,此时应选择温凉的食物。避免给患儿食用过热、过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热汤、冷饮、辣椒等,这些食物会刺激口腔疱疹,加重疼痛,影响患儿进食。 特殊人群婴幼儿在急性期更要注意食物的温度和质地,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如温凉的米糊、果泥(需过滤后)等。 (二)恢复期 随着病情逐渐好转,可逐渐增加食物的种类和硬度,但仍要以易消化为主。可适当添加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mashedbanana(香蕉泥)、steamedcarrot(蒸胡萝卜)等。维生素有助于增强患儿的免疫力,促进身体恢复。但添加新食物时应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不适反应,如过敏等情况。 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在恢复期可以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但仍要避免过度进食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保持饮食的均衡和适度。 三、手足口病患儿的饮食禁忌 (一)避免食用坚硬粗糙的食物 如坚果、油炸花生米等,这些食物在咀嚼过程中会摩擦口腔疱疹,导致疼痛加剧,不利于口腔疱疹的愈合。 特殊人群婴幼儿由于口腔黏膜娇嫩,更应绝对避免食用坚硬粗糙的食物,防止损伤口腔黏膜。 (二)忌高糖、高盐食物 高糖食物如糖果、甜饮料等,可能会滋生细菌,不利于口腔卫生,还会影响患儿的食欲,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高盐食物如咸菜、腌制品等,会加重患儿身体的代谢负担,对病情恢复不利。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家长要严格控制这类食物的摄入。例如,幼儿应避免饮用含糖量高的果汁饮料,可选择新鲜的水果制作的天然果汁,但也要注意适量。

    2025-10-15 15:21:35
  • 一岁半宝宝大便不成形怎么办

    一岁半宝宝大便不成形可能由饮食、腹部受凉、肠道感染、乳糖不耐受等因素引起,需关注大便次数、性状细节、宝宝精神状态和体温等,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若家庭护理无改善应及时带宝宝就医,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谨慎处理。 一、可能的原因及对应处理 (一)饮食因素 1.母乳喂养相关:若母亲饮食结构不合理,如过多摄入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可能通过母乳影响宝宝,导致大便不成形。母亲应调整饮食,多吃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保证母乳质量。 2.人工喂养相关:配方奶冲泡不当,浓度不合适等可能引起大便不成形。要严格按照配方奶说明书进行冲泡,保证合适的奶液浓度。另外,添加辅食的一岁半宝宝,如果辅食中膳食纤维摄入过少,也可能导致大便不成形,可逐渐增加蔬菜泥(如胡萝卜泥、菠菜泥等)、水果泥(如苹果泥、香蕉泥等)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帮助宝宝肠道蠕动,改善大便性状。 (二)腹部受凉 一岁半宝宝自身体温调节能力较弱,腹部容易受凉,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大便不成形。要注意宝宝腹部保暖,根据气温适时增添衣物,可给宝宝佩戴肚兜,晚上睡觉盖好被子,避免腹部着凉。 (三)肠道感染 病毒(如轮状病毒等)或细菌感染肠道后,会引起肠道炎症,导致大便不成形,可能还伴有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如果怀疑肠道感染,需及时就医,进行大便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因。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细菌感染则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但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不当用药。 (四)乳糖不耐受 部分一岁半宝宝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情况,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后会出现大便不成形、腹泻等症状。可以考虑更换为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观察宝宝大便情况是否改善。 二、观察要点 1.大便次数:记录宝宝每天大便的次数,观察是较平时明显增多还是稍有变化。如果大便次数突然增多,且不成形,需引起重视。 2.大便性状细节:除了不成形,还要观察大便是否有黏液、脓血等情况。如果有黏液或脓血,提示可能存在肠道炎症等较为严重的问题,应及时就医。 3.宝宝精神状态:关注宝宝的精神状态、食欲情况。如果大便不成形,但宝宝精神好、食欲正常,可能问题相对较轻;若宝宝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可能提示病情较重,需及时就医。 4.体温情况:留意宝宝体温是否正常,肠道感染等情况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异常需及时处理。 三、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一岁半宝宝,要特别注意其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在处理大便不成形问题时,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通过调整饮食、注意腹部保暖等方式。同时,密切关注宝宝的反应,若经过家庭护理后大便不成形情况无改善甚至加重,应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儿科就诊,由医生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在整个过程中,要以宝宝的舒适度为首要考虑,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谨慎对待可能的药物使用,优先选择对宝宝身体影响较小的处理方式。

    2025-10-15 15:20:4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