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骨龄偏小是好还是坏

    骨龄偏小指骨骼发育慢于实际年龄,受遗传、营养、疾病等因素影响,有生长潜力大等好处,也可能提示疾病、引发心理问题,儿童期和青春期骨龄偏小有不同关注重点,儿童期要关注营养、运动、监测骨龄身高,青春期少年要留意第二性征发育、及时就医查激素水平。 骨龄偏小可能的好处 生长潜力较大: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骨龄偏小往往提示骨骼尚未完全闭合,还有较长的生长时间,未来身高增长的空间相对较大。例如,一项针对大量儿童的跟踪研究发现,骨龄明显小于实际年龄的孩子,在青春期时身高增长的幅度通常比骨龄与实际年龄相符或偏大的孩子更大,最终身高有更高的可能性达到遗传身高的较高水平。 应对发育相关问题的缓冲:在面对一些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特殊情况时,骨龄偏小提供了一定的缓冲。比如,处于青春发育期前骨龄偏小的孩子,若遭遇短期的生活事件干扰(如严重的情绪应激、短期的营养波动等),由于骨骼发育尚未完全启动,受到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身体有更多的调整和恢复时间来适应这些变化,从而降低对最终生长发育状态的不良影响程度。 骨龄偏小可能存在的问题 可能提示潜在疾病:某些骨龄偏小的情况可能是疾病的信号。比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患儿,除了骨龄偏小外,还常伴有身高增长缓慢、第二性征发育延迟等表现。还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会影响体内的代谢平衡,导致钙磷代谢紊乱,进而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表现为骨龄偏小,同时还会伴有生长迟缓、贫血等一系列相关症状。 心理影响: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若骨龄明显小于实际年龄,可能会引发心理问题。例如,在学校环境中,与同龄人相比身高相对较矮,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情绪,影响其社交和心理健康发展。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当发现自身骨龄明显落后于实际年龄且身高增长不理想时,可能会对未来的生长发育产生担忧,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不同人群骨龄偏小的关注重点 儿童期:对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骨龄偏小,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营养摄入情况,保证充足的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素供应,鼓励孩子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如每天保证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有利于骨骼发育。同时,定期监测骨龄和身高增长情况,一般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骨龄拍摄和身高测量,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干预。 青春期少年: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骨龄偏小,除了关注营养和运动外,还需留意第二性征的发育情况。如果青春期已开始一段时间,但第二性征发育不明显且骨龄偏小,要警惕是否存在内分泌疾病,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激素水平检测,如性激素、生长激素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处理。例如,若发现性激素水平异常,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内分泌方面的评估和诊断,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干预来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第二性征发育。

    2025-10-16 13:35:54
  • 宝宝六个月拉肚子很久不好怎么办

    六个月宝宝腹泻可能由感染性(病毒、细菌)或非感染性(喂养不当、乳糖不耐受、过敏)因素引起,需注意臀部护理、观察病情变化,特殊人群要避免不当用药、注意保暖和休息,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一、可能的原因及应对 (一)感染性腹泻 1.病毒感染: 常见的如轮状病毒,多发生在秋冬季节,除了腹泻,还可能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应对方面,要注意给宝宝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可以通过口服补液盐来补充,按照说明书正确配制。如果宝宝精神状态良好,没有严重脱水表现,可以在家观察护理;若出现精神差、尿量明显减少等脱水症状,需及时就医。 诺如病毒感染也较常见,同样会引起腹泻、呕吐等症状。要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宝宝的餐具、玩具等要及时消毒。 2.细菌感染: 如大肠杆菌感染等,可能是由于饮食不洁等原因引起。需要注意宝宝的饮食卫生,奶瓶、餐具等要严格消毒。如果怀疑细菌感染,可能需要就医进行便常规等检查,医生会根据情况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等治疗,但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谨慎选择。 (二)非感染性腹泻 1.饮食因素 喂养不当:六个月的宝宝添加辅食不恰当,比如添加新的辅食种类过多、过快,或者辅食的量不合适等。这时候要调整辅食添加情况,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的饮食也需要注意,避免吃过于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通过乳汁影响宝宝。 乳糖不耐受:有些宝宝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很好地消化母乳或配方奶中的乳糖,从而引起腹泻。可以考虑更换为无乳糖或低乳糖的配方奶,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添加乳糖酶。 2.过敏因素:如果宝宝对牛奶蛋白等过敏,也可能出现长时间腹泻的情况。这时候需要排查过敏原,可能需要更换为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或氨基酸配方奶等特殊配方奶。 二、家庭护理要点 (一)臀部护理 由于腹泻次数多,宝宝的臀部皮肤容易受到刺激。要及时更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然后涂抹护臀膏,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预防红臀等情况发生。 (二)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宝宝的腹泻次数、大便的性状(如颜色、是否有黏液、脓血等)、精神状态、体温、尿量等情况。如果腹泻持续不缓解,或者出现上述提到的脱水症状、发热不退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便常规、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特殊人群(六个月宝宝)的注意事项 六个月的宝宝身体各器官发育还不完善,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要避免自行给宝宝使用成人的止泻药物等,因为宝宝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与成人不同,不当用药可能会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避免腹部受凉加重腹泻。另外,要保证宝宝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2025-10-16 13:32:24
  • 2个月婴儿大便有血丝是怎么回事

    2个月婴儿大便带血丝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肠道过敏(如牛奶蛋白过敏、食物蛋白诱导的肠病)、肠道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肠道自身发育或其他问题(肛裂、肠套叠、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家长发现需及时带婴儿就医检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注意观察婴儿一般情况,母乳喂养母亲需注意饮食,配方奶喂养可能需更换特殊配方奶。 一、肠道过敏相关情况 1.牛奶蛋白过敏:2个月婴儿若为母乳喂养,母亲饮食中某些成分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若为配方奶喂养,可能是对配方奶中的牛奶蛋白过敏。这是因为婴儿肠道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牛奶蛋白作为异种蛋白可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出现大便带血丝情况。研究显示,约有一定比例的婴儿会因牛奶蛋白过敏出现大便血丝等表现。 2.食物蛋白诱导的肠病:除牛奶蛋白外,其他食物蛋白也可能诱导婴儿肠道出现炎症反应,造成肠道黏膜损伤出血,从而使大便有血丝,不过相对牛奶蛋白过敏来说发生率稍低,但也是需要考虑的原因之一。 二、肠道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感染肠道后,会侵袭肠道黏膜,引起黏膜炎症、渗出、出血等,导致大便带血丝。婴儿肠道免疫功能较弱,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尤其是在卫生条件不佳的情况下,比如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等。例如相关临床研究表明,肠道细菌感染在婴儿腹泻伴大便血丝中占一定比例。 2.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肠道后,可引起肠道炎症,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导致大便出现血丝。2个月婴儿感染病毒后,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病情可能相对较易出现肠道黏膜损伤的表现。 三、肠道自身发育或其他问题 1.肛裂:虽然2个月婴儿相对较少出现肛裂,但如果婴儿排便用力,可能导致肛门局部黏膜损伤,出现大便带少量血丝情况。这与婴儿排便时的用力程度以及肛门局部黏膜的娇嫩程度有关。 2.肠套叠:虽然多见于较大婴儿,但也有个别2个月婴儿可能发生肠套叠,这是由于肠道蠕动功能紊乱等原因导致一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管,引起肠道血运障碍,肠道黏膜出血,表现为大便带血丝,同时可能伴有呕吐、腹部包块等表现。不过肠套叠在2个月婴儿中相对少见,但属于需要紧急排查的严重情况。 3.先天性肠道畸形:如先天性肠息肉、先天性肠道血管畸形等,也可能导致婴儿大便有血丝情况,但相对较为罕见。 当发现2个月婴儿大便有血丝时,家长应及时带婴儿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大便常规、过敏原检测等,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要注意观察婴儿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如有异常需及时告知医生。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可能需要更换特殊配方奶等。总之,需要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处理。

    2025-10-16 13:31:33
  • 新生儿肺炎吐泡泡怎么回事

    新生儿肺炎会致吐泡泡,因气道分泌物多且吞咽不完善,还伴呼吸异常、口唇发绀、吃奶改变、精神不佳等症状,发现需立即就医,家庭护理要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生命体征、注意保暖与喂养,特殊新生儿更需精心护理。 一、新生儿肺炎吐泡泡的原因 新生儿肺炎时出现吐泡泡现象,主要是因为呼吸系统的病理改变。新生儿的气道相对狭窄,当发生肺炎时,气道内分泌物增多,而新生儿的吞咽功能还不完善,无法及时将分泌物吞咽下去,就会出现吐泡泡的情况。另外,肺炎会导致肺部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机体为了改善通气,会通过加快呼吸频率等方式来代偿,而分泌物在气道内蓄积也会促使新生儿通过吐泡泡的方式来试图排出分泌物,以保持气道相对通畅。 二、伴随症状 1.呼吸异常:新生儿肺炎时呼吸会变得急促,正常新生儿呼吸频率在40-45次/分钟左右,若肺炎时呼吸频率超过60次/分钟,同时可能伴有鼻翼扇动、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等表现。这是因为肺部炎症影响了气体交换,机体需要更快的呼吸来满足氧气需求。 2.口唇发绀:由于肺炎导致氧气摄入不足,血液中氧含量降低,会出现口唇、指甲等部位发绀的现象。这是机体缺氧的一种表现,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处理。 3.吃奶情况改变:新生儿患肺炎时可能会出现吃奶减少、拒奶的情况。因为呼吸急促等原因,新生儿在吃奶过程中会感到呼吸费力,从而不愿意吃奶或者吃奶量明显下降。 4.精神状态不佳:新生儿会表现出精神萎靡、嗜睡等情况。这是因为肺炎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加上缺氧等因素影响,新生儿的整体状态不如平时,显得困倦、反应迟钝。 三、就医建议 如果发现新生儿有吐泡泡的情况,尤其是同时伴有上述呼吸异常、口唇发绀、吃奶差、精神差等表现时,应立即带新生儿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如听诊肺部有无异常啰音等,以及可能会进行胸部X线检查来明确肺部病变情况,以确定是否为肺炎以及肺炎的严重程度等,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四、家庭护理注意事项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适当将新生儿的上半身抬高一些,有助于分泌物引流。同时要注意及时清理新生儿口鼻腔的分泌物,但动作一定要轻柔,避免损伤新生儿的黏膜。 2.观察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呼吸频率、体温、精神状态等情况,定期记录。如果发现呼吸更加急促、体温异常升高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 3.保暖与喂养:注意给新生儿保暖,维持合适的体温环境。在喂养方面,要少量多次喂养,避免新生儿因吃奶过程中过度劳累而加重呼吸困难等情况。对于低体重儿、早产儿等特殊新生儿群体,更要格外精心护理,因为他们的各器官功能相对更不成熟,肺炎对他们的影响可能更大,需要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护理和后续治疗。

    2025-10-16 13:30:40
  • 小孩咽喉肿大怎么办

    小孩咽喉肿大需先观察伴随症状,若单纯轻度无明显不适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局部反应,若有严重情况需立即就医;一般家庭护理要保持呼吸道通畅、调整饮食;就医时根据指征做检查,病毒感染对症治疗,细菌感染用抗生素,婴幼儿要更密切观察呼吸,较大儿童引导配合治疗。 一、观察与初步判断 小孩咽喉肿大首先要观察伴随症状,比如是否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情况。如果只是单纯轻度咽喉肿大且无其他明显不适,可能是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局部反应。但如果伴有发热超过38.5℃且持续不退、呼吸困难(表现为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即三凹征)等严重情况,需立即就医。 二、一般家庭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 让孩子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环境要保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一般22~25℃左右)、湿度适中(50%~60%)。可以使用加湿器来调节空气湿度,避免空气过于干燥刺激咽喉。 鼓励孩子多喝温水,少量多次饮用,这样可以湿润咽喉,减轻咽喉肿大带来的不适,同时有助于身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2.饮食调整 给予孩子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蔬菜泥、水果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咽喉的刺激,导致咽喉肿大进一步加重。例如辣椒、油炸食品等应避免给孩子食用。 三、医疗干预情况 1.就医指征及可能的检查 如果孩子咽喉肿大伴有发热持续超过3天、精神萎靡、哭闹不止且难以安抚、咽喉部有明显的脓性分泌物等情况,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医生一般会进行体格检查,可能还会进行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以判断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咽喉肿大。如果怀疑有其他特殊情况,可能还会进行咽喉部位的超声等检查。 2.可能的治疗 病毒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喉肿大,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孩子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毛巾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若体温超过38.5℃且符合用药指征(根据孩子年龄等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 细菌感染:如果是细菌感染导致的咽喉肿大,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类等抗生素,但具体用药需严格遵循医生的诊断和处方,家长不可自行给孩子使用抗生素。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婴幼儿,由于其咽喉部位相对狭窄,咽喉肿大时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所以家长要更加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呼吸情况。如果发现婴幼儿咽喉肿大伴有呼吸频率明显增快(婴儿呼吸频率超过60次/分钟)、口唇发紫等情况,要立即送医。同时,婴幼儿用药需格外谨慎,非必要情况下不轻易使用药物,应严格遵循儿科医生的指导。而对于较大年龄的儿童,要注意引导其正确表达咽喉的不适感受,配合家长和医生的治疗。

    2025-10-16 13:30:0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