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如何增强孩子的抵抗力

    增强孩子抵抗力的科学方法包括健康生活方式、预防感染、免疫接种、避免过度用药等,家长应关注孩子健康状况,采取适当措施。 1.健康的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确保孩子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类、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蛋、豆类)和健康脂肪。 充足睡眠:孩子需要足够的睡眠时间来促进身体和大脑的发育,建议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适度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免疫力。可以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运动方式,如户外活动、游戏等。 减少压力:孩子的生活环境应该尽量减少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 2.预防感染: 勤洗手:教导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特别是在接触公共场所后。 避免接触感染者:尽量避免孩子接触生病的人,尤其是在他们感冒或其他传染病流行期间。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孩子的生活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清洁玩具和家居用品。 3.免疫接种: 按照疫苗接种计划进行免疫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孩子预防多种疾病。 及时补种:如果孩子错过了疫苗接种时间,应及时补种。 4.避免过度用药: 不要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只能治疗细菌感染,不能治疗病毒感染,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 遵循医生的建议:在给孩子用药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5.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这些孩子的免疫系统可能尚未完全发育,需要特别关注。医生可能会建议采取一些额外的预防措施,如定期接种疫苗、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有免疫系统问题的孩子:如果孩子有免疫系统问题,如免疫缺陷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和管理。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过敏体质的孩子:过敏体质的孩子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需要特别注意避免过敏原。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过敏测试,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总之,增强孩子的抵抗力需要综合考虑生活方式、预防感染、免疫接种等多个方面。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帮助孩子提高免疫力。如果孩子出现健康问题,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2025-10-17 11:15:33
  • 宝宝哭闹不止如何处理

    宝宝哭闹时先排查是否因饥饿口渴尿布潮湿等基本生理需求未满足,通过肢体接触与声音安抚,观察有无发热皮疹腹胀呕吐等身体不适,营造适宜温度光线安静的环境,肠绞痛可尝试飞机抱,早产儿安抚用轻柔动作,有基础疾病哭闹不止及时就医并始终将宝宝安全健康放首位。 一、排查基本生理需求 宝宝哭闹可能首先源于基本生理需求未被满足,需检查是否饥饿、口渴或尿布潮湿。若为饥饿,应及时按需喂养;若口渴,可少量喂水;若尿布潮湿,需迅速更换干净尿布,满足这些基础需求后部分宝宝哭闹可能缓解,此过程需关注不同月龄宝宝的喂养频率和尿布更换频率差异,确保满足其生理需要。 二、安抚情绪 通过肢体接触与声音安抚来缓解宝宝哭闹。可将宝宝轻柔抱起,轻轻摇晃,同时哼唱轻柔的歌曲,利用与宝宝熟悉的声音和身体接触传递安全感,不同月龄宝宝对安抚方式的接受度有别,如新生儿可能更适应持续的轻微摇晃,较大婴儿可能对特定节奏的声音更敏感。 三、排查身体不适 仔细观察宝宝有无发热、皮疹、腹胀、呕吐等异常表现。若发现宝宝体温异常(如测量体温超过37.5℃)、皮肤有异常皮疹或腹部膨隆等情况,需提高警惕,可能提示身体存在不适,应及时带宝宝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尤其要关注低龄宝宝身体不适时的隐蔽表现。 四、调整环境 营造适宜的环境有助于缓解宝宝哭闹。保持室内温度在22~25℃左右,避免过冷或过热;调整光线亮度,避免强光直射,营造相对安静的环境,因宝宝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合适的环境能使其情绪趋于稳定。 五、特殊情况处理 对于常见的肠绞痛(多发生于3个月内宝宝),可尝试飞机抱方式缓解,即让宝宝趴在家长手臂上,头部略高于臀部,借助重力缓解腹部不适,但操作时需注意姿势正确以保障宝宝安全。若经上述处理后宝宝哭闹仍未缓解或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如持续呕吐、精神萎靡等),应立即就医进一步评估。 温馨提示 早产儿在安抚时需采用更轻柔的动作,避免过度刺激;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出现哭闹不止情况时,家长应格外谨慎,及时就医以排除疾病进展等情况,始终将宝宝的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充分体现对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

    2025-10-17 11:14:59
  • 如何判断宝宝肌张力高

    宝宝肌张力高可通过观察肢体运动表现(被动活动阻力大、姿势异常)、发育相关表现(大运动发育迟缓、肌肉外观触感异常)及借助专业检查(医生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如头颅MRI)来判断,家长发现异常需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就诊,护理时动作轻柔并按医嘱复查康复评估。 姿势异常表现:肌张力高的宝宝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姿势。例如,宝宝的下肢可能呈现交叉状,即两腿像剪刀一样交叉;或者上肢经常处于内收、内旋的状态,手经常呈握拳状态且难以打开。另外,宝宝在仰卧位时,头部可能会经常偏向一侧,身体也可能会呈现角弓反张的状态,也就是背部过度拱起,像拱桥一样。 观察宝宝发育相关表现 大运动发育迟缓:正常宝宝在相应月龄会有一定的大运动发育里程碑,比如3个月左右的宝宝应该能抬头较稳,4-5个月能主动伸手抓物等。但肌张力高的宝宝可能在这些大运动发育上明显落后,比如到了该抬头的月龄却抬头不稳,到了该坐的月龄还不能坐稳等。 肌肉外观及触感:观察宝宝肌肉的外观,肌张力高的宝宝可能会出现肌肉较紧张、外观上比正常宝宝的肌肉显得更紧绷的情况。用手触摸宝宝的肌肉时,能感觉到肌肉比正常状态下更硬,像触摸一块比较僵硬的橡皮一样。 借助专业检查 医生的体格检查:儿科医生会通过专业的体格检查来判断宝宝的肌张力情况。医生会对宝宝的各个肢体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检查肌肉的张力、肌力等。例如,医生会用特定的手法来牵拉宝宝的肢体,观察肢体的反应,以此来准确判断肌张力是否正常。 辅助检查: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以排除是否存在脑部病变等导致肌张力高的原因。因为一些脑部的异常情况,如脑损伤等,可能会引起宝宝肌张力的异常。 对于宝宝肌张力高的情况,家长一旦发现宝宝有上述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就诊,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诊断,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同时,在护理肌张力高的宝宝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用力牵拉宝宝的肢体,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并且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带宝宝进行复查和康复评估等。

    2025-10-17 11:14:21
  • 新生儿吐奶是否正常及如何处理

    新生儿吐奶多数属正常现象因胃部呈水平且贲门等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处理可在喂养后竖抱拍背排空气、控制奶流速度及喂奶后抬高体位,若吐奶频繁量大伴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病理因素,家长护理需细心密切观察新生儿状态,无异常不必过度焦虑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一、新生儿吐奶是否正常 新生儿吐奶多数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新生儿的胃部呈水平状态,且贲门括约肌发育尚不完善,较为松弛,而幽门括约肌相对紧张,这种生理结构特点使得奶液容易反流至食管,从而引发吐奶。一般而言,若吐奶程度较轻,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无其他异常伴随症状,多属于正常情况,随着新生儿月龄增长,消化系统逐渐发育成熟,吐奶现象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二、新生儿吐奶的处理方法 (一)喂养后体位调整 喂养结束后,应将新生儿竖抱,让其头部靠在家长肩部,然后轻拍新生儿背部,帮助排出胃内空气,通常拍嗝3-5分钟可有效减少吐奶发生概率。 (二)控制喂养节奏 喂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奶流速度,若为母乳喂养,可轻压乳晕减缓奶流;若为奶瓶喂养,应确保奶嘴充满奶液,避免空气吸入。同时,避免在新生儿过度哭闹时喂奶,防止吸入过多空气引发吐奶。 (三)喂奶后体位保持 喂奶后不要立即让新生儿平卧,可将新生儿上半身适当抬高,保持右侧卧位等,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奶液反流至食管的机会。 (四)异常情况应对 若新生儿吐奶频繁、呕吐量较大,或伴随发热、精神萎靡、哭闹不安、体重不增等异常症状时,需及时带新生儿就医,排查是否存在消化道畸形、感染等病理因素导致的吐奶。 三、特殊人群(新生儿)的温馨提示 新生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家长在护理时需格外细心。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观察新生儿吐奶情况及精神、吃奶等一般状况。若出现异常吐奶表现,切勿自行盲目处理,应及时寻求专业医护人员帮助,以确保新生儿健康,避免因处理不当延误病情。同时,需认识到新生儿个体差异,部分新生儿可能吐奶情况相对明显,但只要生长发育正常,无其他异常表现,多属正常生理范畴,家长不必过度焦虑,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需持续关注新生儿状态。

    2025-10-17 11:13:23
  • 小孩脚酸是什么原因呢

    小孩脚酸的原因多样,包括生长发育阶段的正常生理现象、运动因素(过度活动或损伤)、营养缺乏(钙或维生素D缺乏)、疾病因素(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扁平足等)。家长需观察脚酸情况,轻微可休息观察,不缓解或伴异常需就医,日常要保证营养均衡、适当户外活动与注意运动安全。 运动因素 过度活动:小孩活泼好动,如果长时间奔跑、跳跃、玩耍等过度运动,会使脚部肌肉产生较多乳酸,当乳酸堆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脚酸。比如孩子连续踢足球1-2小时后,可能就会出现脚酸表现。 运动损伤:玩耍过程中若脚部受到扭伤、拉伤等,也会导致脚酸,同时可能伴有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例如在奔跑时不小心崴到脚,就可能引发脚酸。 营养缺乏 钙缺乏: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小孩如果钙摄入不足,会影响骨骼的正常代谢,可能导致脚酸。同时还可能伴有夜间盗汗、易惊醒、生长痛等表现。正常饮食中牛奶、豆制品等是钙的良好来源,若孩子挑食、偏食,容易出现钙缺乏情况。 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若小孩维生素D缺乏,会间接影响钙的吸收利用,也可能引起脚酸等症状。日照不足是导致维生素D缺乏的常见原因之一,小孩户外活动少,皮肤合成维生素D减少。 疾病因素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脚部关节,出现脚酸、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等症状,且症状可能在早晨或休息后加重,活动后稍有缓解。 扁平足:扁平足的小孩足弓低平或消失,脚部生物力学结构异常,长时间行走或运动后容易出现脚酸,还可能伴有步态异常等表现。 当小孩出现脚酸情况时,家长首先要观察孩子脚酸的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果是轻微脚酸且无其他明显不适,可让孩子适当休息,减少剧烈运动,观察症状是否缓解;若脚酸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肿胀、疼痛加剧、发热等,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儿童来说,日常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同时要注意运动安全,避免脚部受伤。

    2025-10-17 11:13:0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