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宝宝吃茵栀黄会哭闹吗
宝宝吃茵栀黄可能因药物味道苦或致胃肠道不适而哭闹,还需区分非药物因素(环境、饥饿口渴等)及疾病本身因素导致的哭闹,服用时要注意时机和喂服方式,宝宝哭闹持续不缓解或伴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新生儿更需特别关注个体差异。 一、宝宝吃茵栀黄后可能哭闹的原因 1.药物味道影响 茵栀黄制剂通常味道较苦,宝宝对苦味比较敏感,服用时可能因为不适应药物的味道而出现哭闹。例如有研究表明,婴幼儿在接触苦味物质时,会通过哭闹等方式表达不适。 2.胃肠道不适 茵栀黄可能会引起宝宝胃肠道的反应,如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的不适会让宝宝感觉身体不舒服,从而哭闹。一些临床观察发现,部分服用茵栀黄的宝宝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等胃肠道症状,这可能导致宝宝哭闹。 二、其他可能导致宝宝哭闹的因素及与吃茵栀黄的区分 1.非药物因素 环境因素:宝宝所处环境过冷、过热、过于嘈杂等都可能引起哭闹。比如环境温度过高时,宝宝会因为身体过热而哭闹,这与是否服用茵栀黄无关。 饥饿或口渴:宝宝饥饿时会用哭闹来表达需求,口渴也可能导致宝宝哭闹,这些情况需要与吃茵栀黄后可能引起的哭闹区分开来。 2.疾病本身因素 如果宝宝本身患有其他疾病,如感冒、发热等,也可能出现哭闹的情况,这与是否服用茵栀黄没有直接关联,但需要注意观察宝宝整体的健康状况,判断哭闹的根源。 三、针对宝宝吃茵栀黄后哭闹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1.药物服用时的注意事项 在给宝宝服用茵栀黄时,尽量选择合适的时机,比如可以在两次喂奶之间服用,并且可以少量多次喂服,以减轻宝宝对药物味道的强烈反应。同时,要密切观察宝宝服用后的反应。 2.宝宝哭闹时的处理 当宝宝因吃茵栀黄哭闹时,首先要检查宝宝是否有其他不适表现,如查看大便情况等。如果哭闹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呕吐频繁、精神萎靡等,应及时就医。对于特殊人群如新生儿等,由于其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要谨慎对待,一旦出现异常哭闹等情况,需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因为新生儿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年长儿不同,需要特别关注其个体差异。
2025-10-17 11:09:08 -
儿童发热体温38℃怎么治疗
儿童体温38℃时,要一般观察与监测其精神状态等,通过环境调节、增加水分摄入、物理降温等非药物降温,若精神好体温可能降,若出现不良情况及时就医,避免滥用药物,低龄儿童更需密切关注。 一、一般观察与监测 儿童体温38℃时,首先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食欲、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如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同时,定时测量体温,了解体温变化趋势。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观察重点有所不同,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更细致观察其面色、囟门等情况;学龄儿童可通过沟通了解自身不适感受。 二、非药物降温措施 环境调节: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在22~24℃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让儿童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利于散热,避免过度包裹。比如给儿童穿棉质的单衣,不要盖厚重的被子。 增加水分摄入:鼓励儿童多喝温开水,少量多次饮用,以补充发热时丢失的水分,防止脱水,同时也有助于体温的散发。对于婴幼儿,可适当增加哺乳次数。 物理降温方法:可采用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儿童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10~15分钟左右,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但要注意,儿童寒战的时候不宜进行温水擦浴,另外,不要用酒精擦浴,因为儿童皮肤薄,酒精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对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还可以使用退热贴,贴在额头等部位辅助降温。 三、特殊情况处理及注意事项 如果儿童精神状态良好:通过上述非药物降温措施,体温有可能逐渐下降。但仍需持续监测体温变化,继续观察有无其他症状出现。 如果儿童出现精神萎靡、嗜睡、体温持续上升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频繁呕吐、头痛剧烈、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等,以明确发热原因,如是否是感染性疾病等,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进一步处理。对于低龄儿童,由于其病情变化快,家长更要密切关注,一旦有异常表现尽快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同时,要避免自行给儿童滥用药物,尤其是低龄儿童,应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
2025-10-17 11:08:30 -
小孩子趴着睡觉是什么原因
小孩子趴着睡觉可能与生理、环境、发育阶段等因素相关,生理上因子宫内熟悉感、缓解肠胃不适等;环境上温度适宜、睡眠环境舒适会使其选择;发育阶段则是大运动发展的表现,同时要注意趴着睡时呼吸等特殊情况,家长需观察调整避免不良影响。 一、生理因素相关原因 (一)寻求熟悉感 小孩子在妈妈子宫内时就是处于蜷缩、趴着的姿势,这种姿势会让他们有熟悉感,从而感觉更安全、舒适,所以会倾向于趴着睡觉。 (二)消化相关 1.缓解肠胃不适:对于小婴儿来说,趴着睡觉可能有助于缓解肠胃胀气等不适。因为趴着时腹部受到一定压力,可能会让肠胃内的气体相对更易排出,使孩子感觉舒服些。比如一些有轻微肠胀气的宝宝,趴着睡时不适感可能会减轻。 二、环境因素相关原因 (一)温度适宜 如果周围环境温度比较合适,孩子会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感觉舒适的睡姿,趴着睡可能就是其中一种让他们觉得舒适的姿势。 (二)睡眠环境安静舒适 当睡眠环境安静、光线适宜且床铺等让孩子感觉舒适时,孩子会更放松地选择趴着睡觉这种姿势来休息。 三、发育阶段相关原因 (一)大运动发育阶段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到了能够自主翻身等大运动发育阶段,他们可能会自主选择趴着睡觉的姿势,这是他们探索自身身体姿势、进行运动技能发展的一种表现。比如当孩子具备了一定的颈部控制等能力后,就有可能自己趴着睡觉。 四、特殊情况需注意 (一)呼吸方面 如果孩子趴着睡觉过程中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或者面部发紫等异常情况,要立即调整孩子的睡姿,改为仰卧等更利于呼吸的姿势。因为长时间趴着睡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呼吸通畅,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呼吸道相对较窄的婴幼儿来说,存在一定风险。 (二)家长观察与调整 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趴着睡觉的情况,确保孩子的口鼻没有被遮挡,保持呼吸通畅。如果孩子趴着睡时出现不适表现,应及时帮助孩子调整睡姿。同时,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建议家长在孩子睡着后,适当帮孩子变换一下睡姿,避免长期固定一种睡姿对孩子的头型等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可能导致头型不对称等情况。
2025-10-17 11:07:03 -
宝宝不爱吃饭怎么办
营造良好进食氛围需固定进食时间与环境且不强迫喂食,调整饮食结构要保证食物多样化并控制零食甜食摄入,保证适量运动以增加活动量促进胃肠蠕动,关注口腔健康需定期检查口腔,还需排查消化系统、内分泌等潜在疾病因素来改善宝宝不爱吃饭状况。 一、营造良好进食氛围 1.固定进食时间与环境:为宝宝设定规律的进餐时间,一般每天3-4餐加1-2次加餐,让宝宝形成生物钟。同时,提供安静、无干扰的进食环境,避免边吃边玩或看电视等,这样能帮助宝宝集中注意力感受食物,提高进食兴趣。 2.不强迫喂食:当宝宝表现出不想吃的迹象时,不要强迫其进食,以免让宝宝产生抵触情绪,进一步排斥吃饭。可给宝宝营造轻松的进食心理,让其自主决定进食量。 二、调整饮食结构 1.食物多样化:保证宝宝的食物种类丰富,包括谷类、蔬菜水果、肉蛋类等。例如,谷类可选择米饭、面条、馒头等;蔬菜水果如胡萝卜、西兰花、苹果、香蕉等;肉蛋类有鸡肉、鱼肉、鸡蛋等。多样化的食物能提供全面的营养,吸引宝宝的味蕾,增加进食欲望。 2.控制零食与甜食摄入:减少宝宝对零食(如薯片、糖果等)和高糖饮料的摄取,因为过多的零食会占据宝宝的胃容量,导致正餐时食欲下降。可选择健康的小零食替代,如原味酸奶、低糖水果干等。 三、保证适量运动 1.增加活动量:鼓励宝宝进行适量的运动,如爬行、走路、玩耍等。适当的运动能促进宝宝胃肠蠕动,增强饥饿感,从而提高正餐的进食量。一般建议每天保证宝宝有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或者在室内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游戏。 四、关注口腔健康 1.定期检查口腔:留意宝宝的口腔状况,定期检查是否有龋齿、口腔溃疡等问题。因为口腔不适会影响宝宝的进食,若发现口腔问题应及时就医处理,以保证宝宝能正常进食。 五、排查疾病因素 1.排除潜在疾病:如果宝宝长期不爱吃饭,还需排查是否存在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炎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等健康问题。若怀疑有疾病因素,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处理。
2025-10-17 11:06:27 -
如何给新生儿更换奶粉
婴儿奶粉更换需逐渐过渡按比例混合并充分搅拌均匀,要密切观察大便、皮肤、精神状态,应在健康无不适且避开特殊时间时更换,需选月龄适配、满足特殊需求且质量安全的新奶粉,有过敏家族史或曾奶粉过敏的新生儿更换时需更谨慎并遵医嘱评估监测。 一、逐渐过渡混合喂养 1.比例调整步骤:开始时将旧奶粉与新奶粉按较大比例混合,如旧奶粉占2/3、新奶粉占1/3,观察1-2天,若新生儿无不适,每1-2天增加新奶粉比例、减少旧奶粉比例,直至完全替换,此过程一般持续7-10天,让消化系统逐步适应新奶粉。 2.混合均匀要求:混合时需充分搅拌,保证新生儿均匀摄入新旧奶粉混合液。 二、密切观察身体反应 1.大便情况观察:正常大便为黄色软便,更换奶粉后若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变稀、干结或颜色异常(如绿色大便),需考虑新奶粉不适应。 2.皮肤状况观察:留意有无皮疹、红斑等过敏表现,部分新生儿可能对新奶粉成分过敏。 3.精神状态观察:若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情况,可能与奶粉更换相关。 三、选择合适更换时机 1.健康状态良好时:应在新生儿无感冒、腹泻、发热等不适症状时更换奶粉,因身体不佳时消化系统功能受影响,更换奶粉易加重负担。 2.避开特殊时间:避免在新生儿接种疫苗前后更换奶粉,此时更换可能干扰对新生儿身体反应的判断,增加消化系统不适应风险。 四、谨慎选择新奶粉 1.月龄适配选择:根据新生儿月龄选相应阶段奶粉,0-6个月选一段、6-12个月选二段等,满足不同月龄营养需求。 2.特殊需求考量:若新生儿有牛奶蛋白过敏史,选深度水解蛋白或氨基酸奶粉;有乳糖不耐受选无乳糖奶粉,保障特殊营养需求并避免不适。 3.质量安全保障: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合格奶粉,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确保质量安全。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有过敏家族史或自身曾奶粉过敏的新生儿,更换奶粉需更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医生可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如先检测过敏原后选合适奶粉,并密切监测身体反应,及时调整更换方案,保障更换过程安全。
2025-10-17 1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