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孩子老吐奶怎么回事

    婴儿吐奶可因生理因素(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致易反流)、喂养因素(姿势不当、过快过多、喂奶后不当操作)、病理因素(幽门肥厚性狭窄、胃食管反流病、肠道感染)引发,新生儿吐奶时需密切观察异常表现,喂养要遵循正确姿势、少量多次、延长拍嗝并注意体位合适。 一、生理因素导致的吐奶 婴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食管下括约肌较为松弛,胃呈水平位且容量较小,同时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而幽门括约肌相对紧张,这种解剖结构特点易使奶液反流引发吐奶。新生儿胃容量约为30-60ml,随着月龄增长逐渐增大,但早期仍较易因进食量与胃容量不匹配而出现吐奶现象。 二、喂养因素引发的吐奶 1.喂奶姿势不当:若喂奶时让孩子平躺,奶液在重力作用下更易反流导致吐奶。正确姿势应是将婴儿抱起呈45°斜卧位,头部略高。 2.喂奶过快过多:喂奶速度过快会使婴儿吸入较多空气,喂奶量超过胃的容量时也易引发吐奶。一般建议按需喂养,且喂奶过程中注意控制速度,避免一次性喂入过多奶量。 3.喂奶后不当操作:喂奶后立即让孩子平卧、频繁翻动或摇晃,会增加腹压,促使奶液反流引起吐奶,喂奶后可将孩子竖抱,轻拍背部排出空气。 三、病理因素导致的吐奶 1.幽门肥厚性狭窄:多在出生后2-4周发病,为进行性加重的呕吐,呕吐物为奶汁或奶块,不含胆汁,可通过腹部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 2.胃食管反流病:除吐奶外,可能伴有体重不增、反复咳嗽、呼吸暂停等表现,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口腔。 3.肠道感染:如肠炎等肠道感染性疾病,除吐奶外常伴有腹泻、发热等症状,病原体感染肠道后影响胃肠蠕动与消化功能,从而引发吐奶。 四、特殊人群(新生儿等)注意事项 新生儿吐奶时需密切观察呕吐情况,若呕吐频繁、量多,或伴有精神萎靡、发热、腹胀、呕吐物带血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喂养时严格遵循正确姿势,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式,喂奶后竖抱拍嗝时间可适当延长,以减少吐奶发生风险,同时要注意保持孩子体位合适,避免过度翻动。

    2025-10-17 11:03:45
  • 宝宝不喝奶有什么好办法吗

    营造适宜喂养环境需选安静无干扰空间且保持室内温度24-26℃,调整喂养姿势时婴儿用45度左右半卧位、大宝宝用坐立前倾姿势,确保奶温接近人体体温,排查宝宝口腔是否异常及有无消化不良症状,小月龄宝宝喂养要密切观察呼吸吞咽并定期检查口腔状况。 一、营造适宜喂养环境 1.选择安静无干扰的空间进行喂养,避免周围有过多嘈杂声响或频繁人员走动等,让宝宝能集中注意力在喝奶上,根据相关儿童喂养研究,安静环境有助于提高宝宝对奶的接受度。 2.保持室内温度适宜,过冷或过热可能影响宝宝的进食意愿,一般室内温度保持在24~26℃较为合适,这是基于人体舒适温度范围对宝宝喂养环境的影响考量。 二、调整喂养姿势 1.对于婴儿喂养,可采用半卧位姿势,让宝宝身体呈45度左右倾斜,这种姿势能减少奶液反流风险,也利于宝宝吞咽,相关儿科护理指南指出正确的喂养姿势能提升宝宝喝奶的顺畅度。 2.大一些的宝宝可采用坐立前倾的姿势,确保宝宝头部、颈部和身体呈直线,保证呼吸通畅且进食舒适。 三、确保奶温合适 1.奶液温度应调整至接近人体体温,约37~38℃,太凉的奶可能刺激宝宝胃肠道,引起不适,太热的奶则可能烫伤宝宝口腔,这是根据婴儿胃肠道对温度的耐受范围以及口腔黏膜的敏感程度得出的合理温度要求。 四、排查身体不适因素 1.观察宝宝口腔是否有异常,如口腔溃疡、鹅口疮等,若有这些情况会导致宝宝喝奶时疼痛而抗拒,需及时就医检查处理; 2.留意宝宝是否有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呕吐等,消化不良会使宝宝胃肠不适,影响喝奶,可通过观察宝宝排便情况及腹部体征等来初步判断,必要时咨询儿科医生。 五、特殊人群(小月龄宝宝)温馨提示 小月龄宝宝在喂养时更要格外小心,喂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呼吸和吞咽情况,避免因姿势不当导致呛奶。同时,要定期检查宝宝口腔状况,因为小月龄宝宝口腔黏膜娇嫩,更容易出现口腔问题影响喝奶,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充分体现对小月龄宝宝特殊生理状况的人文关怀和护理重点。

    2025-10-17 11:03:09
  • 小孩下身有分泌物是怎么回事

    小孩下身分泌物增多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新生儿期女婴因受母体雌激素影响出生后数天有少量白色或透明分泌物,婴幼儿期摄入水分充足可有少量无色无味生理性分泌物;病理性的外阴炎因外阴发育等因素致外阴皮肤黏膜红肿、分泌物多等;阴道炎与卫生不良有关,致分泌物异常及宝宝不适;泌尿系统感染因女婴尿道短易被污染,致外阴分泌物增多伴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发现小孩下身有分泌物,家长要观察其情况,异常及时就医,同时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卫生。 婴幼儿期:随着年龄增长,若宝宝摄入水分充足,可能会有少量无色、无味的生理性分泌物,这是由于外阴局部有一定的代谢等情况导致,只要保持外阴清洁,穿着棉质、宽松的内裤,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阴,保持局部干燥,一般可自行缓解。 病理性分泌物增多 外阴炎 原因:婴幼儿外阴发育尚未完善,雌激素水平低,阴道上皮薄,糖原少,pH值偏高,局部抵抗力低,易受感染;另外,不注意外阴清洁、大便污染等都可能引发外阴炎。 表现:外阴皮肤黏膜发红、肿胀,分泌物增多,可能呈脓性、有异味,宝宝可能会出现搔抓外阴等不适表现。 阴道炎 原因:婴幼儿阴道炎多与卫生不良有关,如外阴不洁、大便污染、异物进入阴道等。 表现:分泌物增多,可为脓性、血性或伴有臭味,患儿会有哭闹、烦躁不安等表现,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外阴瘙痒等症状。 泌尿系统感染 原因:女婴尿道短,容易被粪便污染,从而引发泌尿系统感染,炎症刺激可能导致尿道周围黏膜分泌物增多,有时会混合在尿液中排出,表现为外阴分泌物增多,同时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小婴儿可能表现为哭闹、排尿时不安等。 当发现小孩下身有分泌物时,家长应仔细观察分泌物的颜色、性状、量以及宝宝有无其他不适表现。如果分泌物量多、有异味、伴有外阴红肿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分泌物常规检查等,以明确原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家长要注意保持宝宝外阴清洁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病理性分泌物产生的可能。

    2025-10-17 11:02:30
  • 10个月宝宝便秘怎么快速排便

    10个月宝宝便秘快速排便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足够水分)、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5-10分钟,每天2-3次)、适当增加活动量(鼓励爬行)来处理,若长时间未排便或腹胀明显、精神不佳需及时就医,要采用非药物家庭护理且观察宝宝反应、依个体差异调整措施。 一、调整饮食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对于10个月的宝宝,可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苹果泥、香蕉泥等。以香蕉为例,香蕉中含有一定量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可以将香蕉压成泥状给宝宝食用,一般每天可根据宝宝情况少量添加,如1-2勺。但要注意如果宝宝对某种水果过敏则不能添加。 2.保证足够水分:适量给宝宝喂水,因为充足的水分有助于软化大便。可以在两次喂奶之间给宝宝喂一些温水,每次喂10-20毫升左右,根据宝宝的需求和情况逐渐增加。 二、腹部按摩 1.按摩方法:让宝宝仰卧,家长洗净双手后,以宝宝的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宝宝的腹部。按摩的力度要适中,一般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通过顺时针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帮助宝宝排便。 三、适当增加活动量 1.鼓励宝宝爬行等运动:10个月的宝宝已经开始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家长可以鼓励宝宝多爬行。爬行是一种很好的促进肠道蠕动的运动方式,宝宝在爬行过程中可以锻炼腹部肌肉,有助于肠道的蠕动和排便。家长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放置一些吸引宝宝的玩具,引导宝宝爬行。 四、就医情况 1.及时就诊的情况:如果宝宝通过以上家庭护理方法长时间仍未排便,或者出现腹胀明显、精神不佳等情况,应及时带宝宝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处理,如可能会进行肛门指检等,以排除一些肠道的器质性病变等情况。 对于10个月的宝宝便秘快速排便的处理,首先应优先采用非药物的家庭护理方法,并且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反应,充分考虑宝宝的年龄特点,以确保护理的安全和有效。同时,要根据宝宝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护理措施。

    2025-10-17 11:02:09
  • 6个月宝宝吃多少米粉合适

    6个月宝宝吃米粉起始量少,逐渐增加,喂养有冲调、环境、个体差异及与其他食物搭配等注意事项,初时每次1-2勺每天1次,1周后每天1-2次每次15-30克左右,冲调用40-60℃温水按比例,喂养环境安静宝宝姿势正确,个体差异大,添加米粉同时渐引入其他辅食且新食物单独添加观察。 具体分析及依据 从消化角度来看,6个月宝宝的消化系统尚在发育中,过早或过多添加米粉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刚开始添加时,少量引入能让宝宝的胃肠道有一个适应过程。例如,有研究表明,婴儿在初次接触辅食时,小剂量逐步添加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进食习惯和消化耐受。 从营养摄入角度,米粉能为宝宝提供一定的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但初期主要是让宝宝尝试新食物。随着宝宝月龄增加和消化功能逐渐完善,可适当增加米粉的量来满足其逐渐增长的营养需求。 喂养时的注意事项 冲调方式:米粉要用适量的温水冲调,水温一般控制在40-60℃,这样既能保证米粉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又适合宝宝吞咽。要按照产品说明书的比例来冲调,避免过稠或过稀。过稠可能导致宝宝吞咽困难,过稀则提供的营养不足。 进食环境:喂养时要保持环境安静,避免distractions(干扰因素),让宝宝能专注于进食。同时,要注意宝宝的姿势,应让宝宝处于半卧位或坐姿,防止呛咳。 个体差异:每个宝宝的情况不同,有些宝宝可能适应较快,能接受较多量的米粉,而有些宝宝可能需要更缓慢地增加量。如果宝宝在进食米粉后出现腹泻、呕吐、皮疹等不适症状,应暂停添加或减少米粉的量,并及时咨询医生。例如,有的宝宝可能对米粉中的某些成分敏感,即使按照常规量添加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这就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与其他食物搭配:6个月宝宝添加米粉的同时,还可以逐渐引入其他辅食,如少量的蔬菜泥、水果泥等,但要注意新食物的添加要单独进行,观察3-5天,确认宝宝没有过敏等反应后再混合食用。这样可以保证能准确判断宝宝对每种新食物的耐受情况,遵循辅食添加由单一到多样的原则。

    2025-10-17 11:01:3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