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宝宝打嗝不停怎么办
缓解宝宝打嗝有轻柔拍背法(将宝宝直立抱于肩上从背部下方由下往上轻拍助气体排出)、喂温水法(喂少量温度适宜约37℃温水防呛咳)、刺激足底法(轻刺激足底使啼哭终止打嗝反射)、转移注意力法(通过逗引发声或放轻柔音乐等干扰)、保暖法(注意腹部保暖防着凉),新生儿操作需极度轻柔,婴儿频繁打嗝伴精神萎靡、拒食、呕吐等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排查消化系统等疾病因素。 一、轻柔拍背法 将宝宝直立抱于肩上,家长用空心掌从宝宝背部下方(靠近腰部位置)开始,由下往上轻轻拍打,利用震动使宝宝胃内气体排出,缓解打嗝。操作时需注意力度轻柔,针对不同月龄宝宝调整力度,新生儿及小婴儿更要避免用力过猛。 二、喂温水法 给宝宝喂少量温度适宜(约37℃左右)的温水,通过让宝宝吞咽温水的动作,可缓解膈肌痉挛。喂水时要控制速度和量,防止宝宝因吞咽过急发生呛咳,尤其新生儿喂水需格外小心。 三、刺激足底法 用手指轻轻刺激宝宝足底,使其因疼痛啼哭,啼哭能调整呼吸节奏,从而终止打嗝反射。刺激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造成宝宝不适或损伤,适用于较大月龄能耐受轻度足底刺激的宝宝。 四、转移注意力法 通过逗引宝宝发出笑声、播放轻柔悦耳的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干扰打嗝的神经反射。不同月龄宝宝可选择相应的逗引方式,如小月龄宝宝可通过鲜艳玩具吸引,较大月龄宝宝可通过讲故事等方式,但要保证环境安全,避免玩具等物品造成危险。 五、保暖法 注意为宝宝腹部保暖,可适当增添衣物或使用保暖用品,避免宝宝腹部着凉导致膈肌受刺激引发打嗝。尤其在季节更替或室温较低时,要特别关注宝宝腹部保暖情况,根据环境温度及时调整保暖措施。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新生儿,操作时务必保持极度轻柔,拍背、刺激足底等动作都要谨慎,防止对新生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婴儿期宝宝若频繁打嗝且伴随精神萎靡、拒食、呕吐等异常症状,需及时带宝宝就医,排查是否存在消化系统等疾病因素,因为某些疾病可能导致宝宝反复打嗝,要避免因忽视而延误病情。
2025-10-17 11:01:09 -
宝宝边吃奶边哭怎么治疗
宝宝边吃奶边哭可能由喂养姿势不当、奶流速异常(过快可轻压乳晕、过慢检查乳头等)、口腔问题(如鹅口疮需就医)、腹部不适(喂奶后竖抱拍背、清醒时顺时针按摩腹部)、鼻塞(用生理盐水清理鼻腔)引发,低龄宝宝处理优先非药物干预,经多种非干预仍持续哭闹无改善需及时带正规医疗机构就诊由儿科医生全面评估处理。 一、喂养姿势不当导致边吃奶边哭 若喂养姿势不当,宝宝可能因吞咽不适而哭闹。正确的喂养姿势应为:让宝宝头部略高于身体,嘴巴含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确保奶嘴或乳头完全填充宝宝口腔,使吸吮顺畅。需根据宝宝月龄及个体情况调整姿势,保证宝宝舒适吃奶。 二、奶流速异常引发边吃奶边哭 1.奶流速过快:妈妈喂奶时可轻压乳晕控制乳汁流出速度,避免宝宝因奶流过急呛咳或不适而哭闹。 2.奶流速过慢:检查乳头是否存在凹陷等情况,若有可尝试使用乳头矫正器等辅助工具调整,或调整喂奶时的体位让奶流更顺畅。 三、口腔问题致边吃奶边哭 宝宝口腔若存在鹅口疮等问题,吃奶时会因口腔疼痛而哭闹。此时需仔细观察宝宝口腔状况,若发现异常需及时带宝宝就医,由专业医生判断并给予相应处理,避免自行盲目处理延误病情。 四、腹部不适引起边吃奶边哭 宝宝肠胀气等腹部不适会导致吃奶时哭闹。喂奶后应将宝宝竖抱,轻拍背部帮助排出胃内空气,减少胀气。平时可在宝宝清醒时,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不适。 五、鼻塞影响呼吸导致边吃奶边哭 宝宝鼻塞会使其在吃奶时因呼吸不畅而哭闹。此时需使用生理盐水等轻柔清理宝宝鼻腔分泌物,保持鼻腔通畅,让宝宝能顺利通过鼻子呼吸,从而安心吃奶。 特殊人群提示(针对宝宝) 低龄宝宝身体各器官发育尚不完善,在处理边吃奶边哭情况时需格外谨慎。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喂养姿势、清理鼻腔等。若经多种非药物干预后宝宝仍持续哭闹且无改善,需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由专业儿科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处理,避免因延误病情对宝宝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025-10-17 10:59:12 -
宝宝的脸上长了很多红色的点点怎么办
婴儿脸部出现红色点点时需进行皮肤清洁(用37℃左右温水轻柔清洗后拍干)、保湿(选无香料无酒精低敏保湿霜)、调节室内温度(22-25℃)湿度(50%-60%),若为婴儿湿疹除基础护理可短期用弱效糖皮质激素乳膏但重非药物长期管理,热疹要降环境温度、穿宽松透气衣物保持干爽,接触性皮炎需停可疑过敏原,新生儿婴儿护理避免刺激性洗护用品,红色点点持续不消退伴发热、破溃、渗出等异常需尽快到儿科或皮肤科就诊。 一、初步观察与基础护理 1.皮肤清洁:用37℃左右的温水轻柔清洗脸部,每日1-2次,避免过度清洁损伤皮肤屏障,清洗后用柔软干净的毛巾轻轻拍干脸部。 2.保湿护理:选择无香料、无酒精的低敏保湿霜涂抹脸部,保持皮肤水分,增强皮肤屏障功能,有助于缓解因干燥引起的红色点点情况。 3.环境调节:保持室内温度在22-25℃、湿度在50%-60%,避免宝宝过热或过冷,减少因热刺激导致的皮肤问题。 二、常见原因及对应措施 1.婴儿湿疹:若红色点点呈对称分布、伴有瘙痒、皮肤干燥脱屑等表现,多考虑婴儿湿疹。除上述基础护理外,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乳膏(如病情需要时),但需严格遵循医生建议,且重点在于通过保湿等非药物方式长期管理。 2.热疹(痱子):当宝宝脸部因过热出汗多导致汗腺导管堵塞时会出现热疹,表现为密集的小丘疹。此时要注意降低环境温度,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保持脸部干爽,一般随着环境改善热疹可逐渐消退。 3.接触性皮炎:若宝宝脸部接触了某些过敏原(如新换的护肤品、衣物材质等)出现红色点点,需立即停止接触可疑过敏原,清洁脸部后观察症状变化,若症状无改善需及时就医。 三、特殊情况提示 对于新生儿及婴儿,皮肤更为娇嫩,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化学成分的洗护用品。若红色点点持续不消退、伴有发热、破溃、渗出等异常情况,应尽快带宝宝到儿科或皮肤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详细检查和针对性处理,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延误病情。
2025-10-17 10:58:32 -
脑积水宝宝如何治疗
脑积水治疗分手术与非手术,手术有脑室腹腔分流术适大多患儿需考量个体因素及婴幼儿操作更精细,第三脑室造瘘术无需分流管可降并发症风险但对技术要求高需经验医生;非手术有药物辅助作手术辅助;术后要观察生命体征和头部情况,日常需清洁防感染、调整生活方式并定期复查;特殊人群因年龄小手术风险高术后防感染要轻柔护理,关注异常表现和生长发育情况。 一、手术治疗 1.脑室腹腔分流术:为临床治疗脑积水的常见手术方式,通过将脑室中过多的脑脊液引流至腹腔,由腹腔吸收以缓解脑室扩张。该手术适用于大多脑积水患儿,但需综合考量患儿年龄、身体状况等个体因素,如婴幼儿因颅骨尚未完全骨化,手术操作需更精细。 2.第三脑室造瘘术:通过创建第三脑室与蛛网膜下腔的通道,使脑脊液直接引流至蛛网膜下腔被吸收,此术无需放置分流管,可降低分流管相关并发症风险,但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同时要考虑患儿脑部结构等情况。 二、非手术治疗 1.药物辅助:可使用减少脑脊液分泌的药物,但药物选择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充分考虑患儿年龄因素,避免不恰当用药,且药物辅助通常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不能替代手术。 三、术后及日常护理 1.术后观察:接受手术的宝宝术后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等)、头部情况(有无异常肿胀、渗液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日常护理:保持患儿头部清洁,预防感染,根据患儿年龄调整生活方式,如合理喂养以保证营养摄入,促进生长发育。定期复查,监测脑室大小等指标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并调整后续治疗方案。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脑积水宝宝年龄较小,身体各器官发育不完善,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需特别防范感染等问题。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关注患儿精神状态、饮食等情况,若出现异常表现(如精神萎靡、呕吐加剧等)应立即就医。同时,需关注患儿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问题并进行干预。
2025-10-17 10:57:29 -
一岁半小孩走路内八字怎么办
一岁半小孩走路内八字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先观察,同时可引导纠正行走姿势、增加户外活动锻炼,若情况未改善或加重需考虑足部发育问题,带孩子就诊,处理时要注意孩子舒适度与安全性,密切关注异常变化及时就医。 纠正行走姿势引导 家长可以在孩子行走时进行正确姿势的引导。比如,在孩子行走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醒孩子尽量保持双脚平行向前迈出,当发现孩子有内八字趋势时,及时用温和的方式引导其调整步态。不过要注意引导时不要过于生硬,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其正常的行走意愿。 增加户外活动与锻炼 让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加在地面上行走、奔跑等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孩子腿部肌肉力量的发展和协调性的提高。例如,在安全的户外场地,让孩子自由玩耍奔跑,通过这种自然的运动方式促进下肢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从而改善内八字步态。 考虑足部发育情况 如果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内八字情况仍未改善甚至加重,需要考虑是否存在足部发育异常等问题。这时候可以带孩子到儿科或者儿童骨科就诊,医生可能会通过检查来评估孩子足部的骨骼、关节等发育情况。例如进行足部的体格检查,必要时可能会建议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等)来明确是否存在骨骼结构的异常情况。如果存在足部发育异常相关问题,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专业指导和干预措施,比如可能会建议佩戴合适的矫形器具等,但这些都需要在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进行,家长切勿自行随意给孩子使用不合适的矫形器具等。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一岁半的小孩,由于其身体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在处理内八字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孩子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家长在引导孩子纠正步态以及进行相关活动时,要确保孩子不会因为过度的干预而产生抵触情绪或者身体上的不适。同时,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整体生长发育情况,如果发现内八字情况有异常变化或者孩子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下肢疼痛、活动受限等),要及时就医,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避免因为延误而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2025-10-17 10: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