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小孩发烧能洗澡吗

    小孩发烧时能否洗澡分情况,一般状况良好、皮肤无破损等且非寒冷季节室温较低时可洗,体质虚弱萎靡、有皮肤感染伤口及寒冷季节室温低时不宜洗,洗澡要注意水温、环境温度保暖及洗澡后观察,不同年龄段小孩发烧洗澡有特殊考虑,婴儿期要更谨慎,幼儿期要注意安全及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洗。 一般状况良好的小孩:当小孩发烧但精神状态尚可时,适当洗澡是可以的。洗澡能通过水的蒸发带走热量,有助于物理降温。例如有研究表明,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式对于儿童发热有一定的辅助退热作用,而洗澡其实也是一种类似的物理降温方式,适宜的水温(一般37-38℃左右)下洗澡能帮助小孩散热。不过要注意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避免小孩疲劳。 皮肤状态无破损等不适的小孩:如果小孩发烧时皮肤没有破损、感染等情况,洗澡通常是安全的。洗澡可以清洁皮肤,让小孩感觉舒适,而且不会加重病情。 不建议洗澡的情况 体质虚弱、精神萎靡的小孩:当小孩发烧时精神非常差、体质很虚弱,比如因发烧导致极度乏力、嗜睡等情况,此时洗澡可能会消耗小孩更多的体力,加重不适,所以不建议洗澡,应先让小孩休息。 有皮肤感染、伤口等情况的小孩:若小孩发烧同时伴有皮肤感染,如脓疱疮等,或者有皮肤伤口,洗澡可能会使感染扩散或者刺激伤口,不利于小孩皮肤的恢复,这种情况下不宜洗澡。 寒冷季节室温较低时:如果室内温度较低,在给小孩洗澡过程中容易让小孩再次受凉,导致发烧加重,所以寒冷季节室温低于24℃左右时,一般不建议给小孩洗澡。 小孩发烧洗澡的注意事项 水温控制:洗澡水的温度要适宜,一般以37-38℃为宜,这个水温既不会让小孩感觉过冷而加重病情,也能起到较好的散热作用。可以用水温计提前测量好水温,确保水温合适。 环境温度与保暖:洗澡时要保持室内温度在26-28℃左右,洗澡过程中要注意给小孩保暖,比如可以提前开暖风机等,避免小孩在洗澡后受凉。洗完澡后要迅速用干爽的毛巾将小孩身体擦干,然后穿上保暖的衣物。 洗澡后的观察:洗澡后要密切观察小孩的情况,包括体温变化、精神状态等。如果发现小孩洗澡后体温有继续上升或者精神状态变差等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必要时就医。 不同年龄段小孩发烧洗澡的特殊考虑 婴儿期小孩(0-1岁):婴儿期小孩体温调节中枢还不完善,洗澡时更要格外谨慎。洗澡时间要更短,尽量控制在5分钟以内,水温严格控制在37-38℃,而且洗完澡后包裹要更严密,因为婴儿自身散热和产热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因洗澡而出现体温波动过大等情况。 幼儿期小孩(1-3岁):这个阶段的小孩相对能配合一些,但也要注意洗澡时的安全,防止小孩在浴缸等地方滑倒等意外情况发生。同时,要根据小孩的发热程度和精神状况来决定是否洗澡,若小孩发烧较高且精神不佳,还是以休息为主不洗澡为宜。

    2025-10-15 15:07:44
  • 新生儿黄疸哪些原因可引起体内胆红素升高呢

    胆红素升高的原因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胆红素生成过多可因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等导致;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包括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低下、结合胆红素功能障碍、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胆汁排泄障碍可见于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先天性胆管闭锁等情况。 血管外溶血:如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等,红细胞从血管内游离到血管外,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从而使胆红素生成增多。比如,新生儿发生头颅血肿时,局部的红细胞破坏就会引发胆红素升高。 同族免疫性溶血: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母亲体内存在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大量胆红素生成。以ABO血型不合为例,母亲是O型血,胎儿是A型或B型血时,就可能发生同族免疫性溶血,进而引起胆红素升高。 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导致新生儿出现溶血反应,或者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得胆红素生成增多。例如,新生儿败血症时,病原体感染可能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导致胆红素升高。 肠肝循环增加: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未结合胆红素,又被肠道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使肠肝循环增加,从而导致胆红素升高。尤其是在新生儿喂养不足、胎便排出延迟时,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低下:某些原因可导致新生儿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不足或功能缺陷,影响其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例如,早产儿由于肝脏发育尚未成熟,Y、Z蛋白含量相对较低,摄取胆红素的能力较弱,容易出现黄疸。 肝细胞结合胆红素功能障碍: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是催化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转化为结合胆红素的关键酶,新生儿出生时UGT活性较低,生后需要逐渐升高,若UGT活性持续低下,就会导致结合胆红素生成减少。比如,早产儿的UGT活性比足月儿更低,更易出现因结合胆红素功能障碍引起的黄疸。 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新生儿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也可能存在暂时的缺陷,使得结合胆红素在肝脏内淤积,进而导致血中结合胆红素升高。这在一些先天性代谢性疾病中可能更为突出。 胆汁排泄障碍 新生儿肝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乙肝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导致肝细胞受损,胆管阻塞,胆汁排泄不畅,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黄疸。例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肝炎,就会出现胆汁排泄障碍相关的胆红素升高。 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可影响胆汁的排泄功能,导致胆红素在体内堆积。 先天性胆管闭锁: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胆道畸形,胆道完全或部分闭锁,使得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胆红素淤积在体内,引起持续性的高胆红素血症。

    2025-10-15 15:06:15
  • 新生儿眼皮上有红印怎么回事

    新生儿眼皮红印常见鲜红斑痣和产伤淤血斑两种类型,鲜红斑痣是先天性血管畸形,呈淡红或暗红不高出皮肤的斑片,随生长增大加深不消退;产伤淤血斑因分娩挤压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有产程相关病史,颜色随时间变化数周可消退。可通过观察外观及变化区分,也可就医检查,鲜红斑痣需注意皮肤清洁观察变化,产伤淤血斑注意观察吸收情况保持皮肤清洁,两类均要关注新生儿特殊人群护理。 一、新生儿眼皮红印的常见类型及原因 (一)鲜红斑痣 1.成因: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由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定部位的血管发育异常所致。在胚胎早期,原始血管网逐渐分化形成血管系统,若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一正常分化过程,就可能导致局部血管异常扩张,从而在新生儿眼皮上表现为红印。 2.特点:通常为淡红色或暗红色斑片,不高出皮肤表面,压之部分或完全褪色,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楚,会随着患儿生长而可能逐渐增大、颜色加深,一般不会自行消退。 (二)产伤导致的淤血斑 1.成因: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由于胎儿头部经过产道时受到挤压等机械性损伤,导致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淤积在皮下,从而形成眼皮上的红印。常见于顺产的新生儿,尤其是胎位不正、产程较长的情况。 2.特点:红印的形状和大小与产伤的程度相关,可能呈现出不规则的淤血状,颜色初期较鲜红,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变紫、变黄,一般在数周内可逐渐吸收消退。 二、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红印 (一)观察外观及变化 1.鲜红斑痣:持续存在且颜色、范围随患儿生长有逐渐变化的趋势,一般不会自行减小或消失。 2.产伤淤血斑:有明确的产程相关病史,红印在数周内有明显的颜色变化过程,如从鲜红逐渐转为紫、黄,且范围可能逐渐缩小。 (二)就医检查 若难以自行区分,可带新生儿就医,通过医生的专业检查,如皮肤视诊等,必要时可能会借助一些辅助检查来明确红印的性质。 三、一般处理及注意事项 (一)鲜红斑痣的情况 1.日常注意:注意保持新生儿眼皮部位皮肤清洁,避免摩擦等刺激。由于鲜红斑痣一般不会自行消退,家长需密切观察其变化,定期带新生儿到皮肤科等相关科室随访,了解其发展情况。 2.特殊人群提示:对于新生儿这个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避免局部皮肤受到外伤等,因为鲜红斑痣处皮肤的血管异常,外伤可能导致出血等不良情况。随着新生儿成长,若有治疗需求,要选择合适时机,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 (二)产伤淤血斑的情况 1.日常注意: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家长只需注意观察淤血斑的吸收情况,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等。在护理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再次对红印部位造成损伤。 2.特殊人群提示:新生儿皮肤娇嫩,在护理时要格外小心,防止感染引发其他问题。随着时间推移,淤血斑会逐渐自行吸收,家长不用过于焦虑,但仍需密切关注其变化过程。

    2025-10-15 15:05:41
  • 孩子着凉了咳嗽怎么办

    着凉咳嗽需从多方面应对,要观察病情区分咳嗽类型、关注伴随症状,进行一般护理如保持空气适宜、保证充足水分、调整饮食,采用物理缓解方法如拍背排痰、吸入蒸汽,当出现咳嗽持续不缓解、伴喘息难缓解、高热不退、精神差或有严重并发症迹象等情况及特殊人群着凉咳嗽异常时应及时就医。 一、观察病情 1.区分咳嗽类型:如果孩子只是偶尔轻咳,精神状态好,饮食睡眠正常,可能是轻度着凉引起的气道反应,可先居家观察。但如果咳嗽频繁,伴有咳痰、喘息、发热(体温≥38.5℃且持续不退)、呼吸急促(婴儿呼吸频率≥60次/分钟,幼儿呼吸频率≥50次/分钟,儿童呼吸频率≥40次/分钟)、精神萎靡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观察重点有所不同,婴儿不会表达,主要通过呼吸、面色等判断;幼儿和儿童可询问其自身感受。 2.关注伴随症状:着凉咳嗽可能伴随流涕、鼻塞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若出现这些症状,要留意是否有加重趋势。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哮喘、先天性心脏病等)的孩子,着凉后咳嗽更需密切观察,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因咳嗽而加重病情。 二、一般护理措施 1.保持空气适宜: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保持在50%~60%。适宜的温湿度可减轻气道刺激,缓解咳嗽。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可使用加湿器调节湿度,但要注意定期清洁加湿器,防止滋生细菌。 2.保证充足水分:让孩子多喝温水,充足的水分有助于稀释痰液,使咳嗽时痰液更容易咳出。不同年龄的孩子饮水量不同,一般婴儿每天需保证600~800ml水分摄入,幼儿和儿童每天需1000~1500ml水分摄入。可以少量多次给孩子喂水。 3.调整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可以给孩子吃一些润肺的食物,如雪梨、银耳等,但要注意烹饪方式,避免添加过多调料。对于婴儿,要继续母乳喂养或合适的配方奶喂养,保证营养摄入。 三、物理缓解方法 1.拍背排痰:如果孩子有咳痰情况,可采取拍背的方法帮助排痰。让孩子处于侧卧位,家长用空心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孩子背部,每侧肺部拍打3~5分钟,每天可拍2~3次。拍背时要注意力度适中,对于小月龄婴儿,拍背力度更要轻柔。 2.吸入蒸汽:让孩子吸入温热的蒸汽,可缓解咳嗽。可以让孩子在充满蒸汽的浴室中待5~10分钟,或者用热水杯让孩子吸入蒸汽,但要注意避免烫伤孩子。 四、及时就医情况 当孩子着凉咳嗽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咳嗽持续超过3天无缓解;咳嗽伴有喘息且难以缓解;出现高热不退(体温≥39℃);精神状态差,如嗜睡、烦躁不安等;怀疑有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迹象。对于特殊人群,如早产儿、有免疫缺陷的孩子,着凉咳嗽后更要谨慎,一旦出现异常需立即就医,因为这类孩子免疫力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2025-10-15 15:04:42
  • 婴儿多大会翻身

    婴儿翻身一般从3-6个月左右开始,存在个体差异,3个月左右有翻身尝试,4-5个月更多能完成,6个月左右大多熟练,生活方式中运动锻炼机会、衣物穿着会影响,早产儿翻身时间因发育滞后更晚需按矫正月龄评估,家长可通过合适环境促进且对明显超出范围的要关注就医。 3个月左右 部分婴儿在3个月时可能开始有翻身的尝试,此时婴儿的颈部肌肉和上肢力量有了一定发展,能够在俯卧位时尝试抬起头部和上半身,但还不能完全完成翻身动作。这是因为3个月的婴儿脊髓和大脑的神经传导逐渐完善,开始具备一些运动的原始反射向自主运动过渡的能力,颈部肌肉力量能支持头部抬起,为翻身做准备。 4-5个月 到4-5个月时,更多婴儿能够较好地完成翻身动作。此时婴儿的上肢力量进一步增强,能够用手臂支撑身体部分重量,同时躯干的协调性也有所提高。在俯卧位时,婴儿可以通过转动肩部和腰部来尝试翻身,有的婴儿已经能够从俯卧位翻成仰卧位。这是因为随着月龄增加,婴儿的肌肉发育更加成熟,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增强,使得翻身所需的肌肉协同运动逐渐协调。 6个月左右 大多数婴儿在6个月时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翻身动作,能够灵活地从仰卧位翻成俯卧位,或者从俯卧位翻成仰卧位。当然,也有一些婴儿可能会稍晚一些才学会翻身,这也属于正常情况,只要婴儿在其他大运动发育指标上正常,如抬头、坐立等发育正常,即使翻身稍晚也不必过于担心。 影响婴儿翻身时间的因素 生活方式 运动锻炼机会:如果婴儿有足够的俯卧位时间进行运动锻炼,会有助于翻身能力的发展。例如,家长经常让婴儿在清醒时多趴着,婴儿有更多机会去尝试抬头、支撑身体等动作,就会更早具备翻身的能力。相反,如果婴儿大部分时间处于仰卧位,缺乏俯卧位的运动刺激,可能会延缓翻身时间。 衣物穿着:婴儿穿着过多过厚的衣物会限制其肢体活动,不利于翻身动作的完成。比如冬季穿着厚重的棉衣,婴儿的上肢活动受限,就会影响翻身的尝试和完成。所以家长应根据季节和室内温度,为婴儿选择合适厚度和宽松度的衣物,以利于婴儿肢体活动。 特殊人群情况(早产儿等) 对于早产儿来说,翻身时间会比足月儿晚。因为早产儿的发育相对于足月儿会有所滞后,其肌肉力量、神经系统发育都比足月儿稍晚成熟。一般需要根据早产儿矫正月龄来评估翻身情况。矫正月龄=实际月龄-(40-出生孕周)/4,当矫正月龄达到3-6个月时,再参考足月儿翻身的时间范围来判断早产儿翻身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如果早产儿到矫正月龄6个月后仍未开始尝试翻身或难以完成翻身动作,需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发育异常等问题。 总之,婴儿翻身时间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范围,家长可以通过提供合适的运动环境等方式促进婴儿翻身能力的发展,对于明显超出正常范围的翻身情况要及时关注并寻求医生帮助。

    2025-10-15 15:03:4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