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伟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

  学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精准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分会小儿血液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科委专家库成员;国际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学术发展:第一作者发表署名核心期刊文章52余篇,SCI 10篇。参编发表著作5部。

  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新生儿呼吸、消化、尤其在小儿疑难病症,实体肿瘤化疗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小儿呼吸、视网膜母细胞瘤、头颈部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液肿瘤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孩子发烧上身烫下身凉怎么办

    孩子发烧上身烫下身凉可能由外周血管收缩、体温调节特点等因素引起,不同年龄段有特殊考虑,若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检查并采取针对性治疗,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密切观察孩子状况确保健康安全。 一、可能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外周血管收缩因素 1.原因分析 孩子发烧时,身体为了减少热量散失,外周血管会收缩,尤其是四肢末梢部位。对于婴幼儿来说,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出现这种外周血管收缩的情况,表现为上身烫下身凉。 2.应对措施 保暖与散热平衡:可以适当给孩子减少衣物,但要注意避免着凉。如果下身凉,可以给孩子穿上合适厚度的裤子,同时用温水擦拭孩子的四肢,促进血液循环。比如用32-34℃的温水浸湿毛巾后,轻轻擦拭孩子的手脚,每次擦拭时间可在5-10分钟左右,以促进外周血管扩张,改善下身凉的情况。 (二)体温调节特点 1.原因分析 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尚不成熟,发烧时体温上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上身先热起来,而下身相对温度较低的情况。这是因为身体的产热和散热在不同部位的调节存在差异。 2.应对措施 监测体温变化:密切观察孩子的体温情况,使用体温计准确测量体温。如果孩子体温在38.5℃以下,且精神状态良好,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例如让孩子多喝温水,补充水分有助于体温调节,同时也能促进新陈代谢。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用湿毛巾敷额头,每10-15分钟更换一次,帮助降低头部温度。 二、不同年龄段的特殊考虑 (一)婴儿期(0-1岁) 1.特点及应对 婴儿体温调节更脆弱,发烧上身烫下身凉时,要特别注意保暖方式。避免给婴儿包裹过紧导致散热不良,但下身要注意保暖,可选择柔软、保暖性好的尿布或裤子。同时,婴儿皮肤娇嫩,擦拭时要使用柔软的毛巾,力度要轻。如果婴儿体温超过38.5℃,由于婴儿用药有更多禁忌,应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使用安全的退热方法等。 (二)幼儿期(1-3岁) 1.特点及应对 幼儿已经能有一定的活动,但体温调节仍不完善。此时要注意观察幼儿的精神状态,如果幼儿精神状态尚可,上身烫下身凉时,可以鼓励幼儿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同时,继续监测体温,若体温上升,可按照上述物理降温方法进行处理,如体温持续升高到38.5℃以上,在就医前可以先采用一些安全的降温措施,但要避免自行给幼儿使用不适合的退烧药。 三、医疗评估与进一步处理 (一)需要及时就医的情况 1.症状表现 如果孩子发烧上身烫下身凉的同时,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抽搐、呼吸急促等情况,不管体温多少,都需要立即就医。例如孩子精神差,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或者呼吸频率明显加快,超过正常范围(婴儿呼吸频率通常在30-40次/分钟,幼儿在25-30次/分钟,儿童在20-25次/分钟),可能提示病情较重,需要及时进行医疗评估。 2.就医检查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可能还会安排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以明确发烧的原因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等,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总之,孩子发烧上身烫下身凉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密切观察孩子的状况,确保孩子的健康安全。

    2025-09-26 13:50:56
  • 小孩内热发烧怎么退烧

    小孩内热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调节适宜环境、适当增减衣物、毛巾湿敷、使用退热贴)、补充水分、饮食调节(吃清淡易消化及清热降火食物)来应对,若发烧持续不退或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特殊人群更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一、物理降温 1.适宜环境调节: 对于小孩内热发烧,首先要确保居住环境温度适宜,一般保持在22-25℃左右。适宜的环境温度有助于小孩身体散热,避免因环境过热而影响散热过程。比如,若环境温度过高,小孩身体的热量难以散发,可能会加重发烧症状。 同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适当开窗通风,但要注意避免让冷风直接吹到小孩身上,防止受凉。 2.适当增减衣物:根据小孩的体温和舒适度来适当增减衣物。如果小孩发烧时穿着过厚或包裹过紧,会影响身体散热,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当小孩体温处于上升期,感觉寒冷时,可适当增添衣物;而当体温开始下降,小孩有出汗情况时,则应减少衣物,以利于散热。 3.毛巾湿敷:可以用温毛巾擦拭小孩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温毛巾能够带走体表热量,起到降温作用。一般每次擦拭10-15分钟左右,可以每隔一段时间重复擦拭。例如,用32-34℃的温毛巾擦拭,通过水分蒸发帮助散热。 4.使用退热贴:退热贴是比较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将退热贴贴在小孩的额头等部位,利用凝胶中水分的蒸发来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目的。退热贴一般可以持续发挥作用4-8小时左右,使用方便且相对安全。 二、补充水分 小孩内热发烧时,身体会丢失较多水分,及时补充水分非常重要。可以让小孩多喝温开水,这样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通过排尿等方式带走部分热量,同时防止因发烧导致脱水。一般建议少量多次饮用,每次饮用100-150ml左右,根据小孩的年龄和口渴情况适当调整饮水量。对于较小的婴儿,也可以适当增加母乳喂养或配方奶的喂养次数,保证水分摄入。 三、饮食调节 1.清淡易消化饮食:发烧期间小孩的消化功能可能会有所减弱,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面条、蔬菜汤等。这些食物容易被消化吸收,不会加重肠胃负担。例如,小米粥富含碳水化合物,能为小孩提供能量,而且容易消化;蔬菜汤可以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2.多吃清热降火食物:可以适当给小孩吃一些具有清热降火作用的食物,如绿豆汤、苦瓜、冬瓜等。绿豆汤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功效,将绿豆煮烂后给小孩饮用,有助于缓解内热引起的发烧。苦瓜性寒,能清热泻火,但要注意根据小孩的年龄和肠胃耐受情况适量食用;冬瓜也有清热利尿的作用,可以煮汤给小孩喝。 四、及时就医评估 如果小孩发烧持续不退,体温超过38.5℃(婴儿超过38℃),或者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抽搐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明确发烧的原因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等,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例如,如果是感染引起的发烧,可能需要进行抗感染等针对性治疗。同时,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描述小孩的症状表现、发烧持续时间等情况,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对于特殊人群如早产儿、有基础疾病的小孩等,更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就医,因为这类小孩发烧可能病情变化较快,需要专业医生的及时处理。

    2025-09-26 13:49:40
  • 宝宝手足口病前期什么症状

    宝宝手足口病前期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发热(低热到中度发热,不同年龄宝宝表现不同)、口腔出现黏膜疱疹或溃疡(伴拒食、流涎等,不同年龄宝宝表现有差异,还有口腔周围皮肤可能有红斑等)、手部(手指、手掌有红色斑丘疹、疱疹等)、足部(足底、足背有类似手部的皮疹,宝宝可能不愿站立行走)、臀部(可能出现类似皮疹),部分宝宝有精神不振等情况,少数宝宝伴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家长需密切观察宝宝身体状况,异常及时就医。 一、发热症状 宝宝手足口病前期通常会出现发热情况,一般为低热到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但也有部分宝宝可能体温会稍高些。这是因为病毒感染机体后,免疫系统被激活,引发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从而出现发热。不同年龄的宝宝对发热的耐受程度不同,小婴儿可能表现为精神稍差、吃奶量减少等,而较大的宝宝可能会诉说身体发热不适。 二、口腔症状 1.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在口腔黏膜,如舌、颊黏膜、硬腭等处会出现小疱疹,随后可能发展为溃疡。宝宝会因为口腔疼痛而出现拒食、流涎等表现。例如,宝宝平时很喜欢吃东西,但患病前期会突然不愿意进食,总是把口水往外流,这是因为口腔内的疱疹和溃疡会引起疼痛,影响宝宝的吞咽和进食行为。不同年龄段的宝宝表现有所差异,婴幼儿可能通过哭闹来表达口腔的不适,而稍大些的宝宝可能会明确诉说口腔疼痛。 2.口腔周围皮肤表现:有的宝宝口腔周围的皮肤也可能出现皮疹,如红斑等,但相对口腔内的症状,口腔周围皮肤表现不是特别典型。 三、手部、足部、臀部症状 1.手部皮疹:手部,尤其是手指、手掌部位会出现皮疹,初期可能是红色斑丘疹,然后逐渐发展为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宝宝的手部可能会有瘙痒感,但由于小婴儿不会表达,可能会出现搔抓手部等动作。不同年龄宝宝手部皮疹的观察重点不同,对于新生儿等小婴儿,要仔细检查手指缝等隐蔽部位是否有皮疹。 2.足部皮疹:足部,包括足底、足背等部位也会出现类似手部的皮疹,表现为红色斑丘疹、疱疹等。宝宝可能会因为足部皮疹的不适而不愿意站立或行走。年龄较小的宝宝可能更多地表现为下肢活动减少等情况。 3.臀部皮疹:臀部也可能出现皮疹,皮疹形态与手部、足部的皮疹相似,有的宝宝臀部皮疹可能不太明显,但也是手足口病前期的常见表现之一。 四、其他伴随症状 1.精神状态:部分宝宝在手足口病前期可能会出现精神不振的情况,但一般程度较轻。如果宝宝精神萎靡、嗜睡等情况较明显,可能提示病情有加重的趋势,需要引起重视。不同年龄宝宝精神状态的判断标准不同,对于新生儿,正常情况下比较安静,但如果患病前期出现过度嗜睡、对外界刺激反应差等情况就需要警惕。 2.呼吸道症状:少数宝宝可能会伴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这是因为病毒可能同时累及呼吸道黏膜,但相对来说呼吸道症状不是手足口病前期最突出的表现。不同年龄宝宝呼吸道症状的表现也有差异,小婴儿可能主要表现为鼻塞、呼吸稍快等,而较大的宝宝可能会有明显的咳嗽、流涕等症状。 总之,宝宝手足口病前期会有发热、口腔及手足臀部皮疹等多种症状表现,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025-09-26 13:48:15
  • 娃娃38℃是发烧吗

    娃娃38℃属于低热,此时非药物干预为主,要散热、补水,新生儿和有基础疾病儿童需特殊关注,还需持续观察体温、精神等情况,若有体温持续不退、抽搐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一、娃娃38℃是否为发烧 娃娃体温38℃属于低热范畴。正常儿童的核心体温(直肠温度)在36.5℃-37.5℃之间,口腔温度比直肠温度低0.3℃-0.5℃,腋下温度又比口腔温度低0.3℃-0.5℃。当腋下温度达到37.5℃-38℃时即为低热,所以娃娃38℃属于发烧情况。 二、低热时的处理措施及相关因素考虑 (一)非药物干预为主 1.散热方面 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可适当减少衣物,以利于散热,但要避免过度包裹。因为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过多衣物会影响热量散发。对于较大的儿童,同样要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 保证室内通风良好,室温保持在22℃-25℃左右较为适宜,这样有助于娃娃身体热量通过空气对流等方式散发。 2.补充水分 鼓励娃娃多饮用温水,这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通过汗液和尿液的排出帮助散热。不同年龄段的娃娃饮水量有所不同,一般婴儿每天需保证600-1000ml左右的水分摄入,幼儿和儿童可根据体重适当增加,每公斤体重每天需摄入100-150ml左右的水分。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 新生儿体温38℃时需特别谨慎处理。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更不完善,且免疫系统相对较弱。首先要检查是否有包裹过紧的情况,及时松解包被,然后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呼吸、肤色等情况。如果新生儿出现精神萎靡、拒奶、呼吸急促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因为新生儿低热可能提示较为严重的感染等问题,如败血症等,不能仅进行简单的家庭护理,需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 2.有基础疾病的儿童 对于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呼吸道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体温38℃时需要更加密切关注。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因为发热而加重病情。例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发热时心脏负担可能会加重,容易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儿童,发热可能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所以这类儿童出现低热时,除了按照一般低热处理原则进行护理外,还需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相关的症状变化,如心脏疾病儿童要观察心率、呼吸情况,呼吸道疾病儿童要观察咳嗽、气喘等情况,必要时及时就医调整基础疾病的治疗方案。 三、持续观察与就医判断 1.持续观察要点 要持续监测娃娃的体温变化,每隔1-2小时测量一次腋下体温。同时观察娃娃的精神状态,如是否活泼好动、对周围环境的反应等;观察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如果体温持续上升,超过38.5℃,或者出现精神差、抽搐等情况,需及时采取进一步措施。 2.就医指征 当娃娃低热同时伴有以下情况时需及时就医:体温持续3天以上不退;出现反复抽搐;精神状态极差,如昏睡、不醒人事;伴有严重的呕吐、腹泻导致脱水表现(如尿量明显减少、口唇干燥等);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表现;皮肤出现瘀斑、瘀点等异常情况。这些情况可能提示娃娃发热是由较为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脑膜炎等)或其他疾病引起,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2025-09-26 13:46:48
  • 宝宝吐奶很厉害是怎么回事

    婴儿吐奶厉害可能由生理、喂养方式、病理因素导致,需关注相关表现,正确喂养并及时就医,定期体检监测生长发育以应对不同情况。生理因素有胃结构特点、食量与吞咽问题;喂养方式不当包括姿势和奶嘴不合适;病理因素涉及消化系统疾病(如先天性幽门肥厚、胃食管反流病)和感染性疾病;要观察宝宝状态,正确喂养、拍嗝、保暖,异常及时就医及定期体检。 一、生理因素导致的吐奶厉害 (一)胃的生理结构特点 婴儿的胃呈水平位,且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较为松弛,关闭不紧。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这种生理结构使得奶液容易反流至口腔,导致吐奶。例如,对比成人垂直的胃结构,婴儿的水平胃更易发生奶液反流。一般来说,出生后3-4个月内的婴儿较常见因胃结构原因引起的吐奶厉害情况。 (二)食量与吞咽因素 宝宝如果一次进食过多奶量,或者吃奶过程中吞咽了较多空气,也容易吐奶厉害。比如,有的宝宝吃奶速度过快,在吃奶时就会咽下大量空气,这些空气在胃内积聚,增加胃内压力,从而导致吐奶。通常在宝宝一次性摄入奶量超过其胃容量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二、喂养方式不当引起的吐奶厉害 (一)喂奶姿势不正确 喂奶时如果宝宝身体倾斜度不够,或者妈妈抱着宝宝的姿势不正确,比如让宝宝平躺喂奶等,都可能导致奶液反流引起吐奶。正确的喂奶姿势应该是将宝宝抱起呈45度左右的斜卧位,这样有利于奶液顺利进入胃内,减少反流。例如,躺着喂奶就容易使奶液回流。 (二)奶嘴不合适 如果使用奶瓶喂养,奶嘴的孔过大,宝宝吃奶时奶液流速过快,就会来不及吞咽而导致吐奶;反之,奶嘴孔过小,宝宝需要用力吸吮,也容易吸入过多空气,从而引发吐奶。一般来说,应根据宝宝的月龄选择合适孔径的奶嘴,比如0-3个月的宝宝适合较小孔径的奶嘴。 三、病理因素导致的吐奶厉害 (一)消化系统疾病 1.先天性幽门肥厚: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多在出生后2-4周出现吐奶,且呈进行性加重,呕吐物为奶液,不含胆汁,宝宝体重可能不增甚至下降。通过超声检查等可以发现幽门肌增厚等典型表现。 2.胃食管反流病:除了生理因素导致的胃食管反流外,疾病状态下的胃食管反流可能更为严重。除了吐奶厉害外,还可能伴有拒食、体重不增等表现,严重时可能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二)感染性疾病 如果宝宝患有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疾病,也可能出现吐奶厉害的情况。例如,肠道感染时,胃肠道功能紊乱,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容易引起吐奶。同时,感染可能导致宝宝身体不适,进一步影响进食和消化过程。 四、特殊人群(婴儿)的温馨提示 对于婴儿吐奶厉害的情况,家长首先要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吐奶频率、呕吐物性状等。如果宝宝精神状态良好,只是偶尔吐奶厉害,可能是生理或喂养方式问题。但如果宝宝出现精神萎靡、呕吐频繁且呕吐物中有胆汁、发热、体重不增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喂养方面,要采用正确的喂养姿势和合适的奶嘴,喂奶后要将宝宝竖起拍嗝,排出胃内空气。同时,要注意宝宝的腹部保暖,避免因腹部着凉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加重吐奶情况。并且要定期带宝宝进行体检,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病理因素并进行干预。

    2025-09-26 13:45:1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