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擅长:白内障、儿童眼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98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同年分配至北京安贞医院眼科工作至今。2006年至2008年完成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在职研究生的学习。

  目前在读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在职博士研究生。1998年取得眼科中级职称,2013年11月取得眼科学副主任医师职称。近几年与我院心肺血管研究所及脑卒中中心联合,参与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颈动脉狭窄与眼部血流”等研究。

展开
个人擅长
白内障、儿童眼病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泪道探通术的最佳时间

    泪道探通术最佳时间因患儿年龄而异,新生儿至6个月婴儿建议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超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6个月以上儿童尽早安排,无显著性别差异,术前要确保儿童眼部及全身状况良好。 新生儿至6个月婴儿:对于新生儿泪道阻塞,一般建议在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泪道探通术。新生儿泪道发育尚不完善,多数可通过保守治疗(如按摩泪囊区等)等待自行通畅,但如果保守治疗无效且超过6个月仍未改善,则可考虑泪道探通术。此阶段婴儿身体各系统功能相对较稚嫩,尽早干预可减少泪道阻塞对眼部健康的长期影响,如避免长期泪囊炎导致眼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6个月以上儿童:6个月以上儿童若仍存在泪道阻塞且经评估需要进行泪道探通术,应尽早安排。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泪道阻塞可能会对视觉发育产生一定影响,例如长期泪道阻塞导致的慢性泪囊炎可能影响患儿的视觉感知发展等。对于有特殊病史的儿童,如曾有眼部感染等情况导致泪道阻塞加重的,更要及时评估并确定是否需要提前进行泪道探通术,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对于女性儿童和男性儿童在泪道探通术的最佳时间选择上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在操作过程中需根据儿童个体的身体状况进行精细操作以确保安全。在生活方式方面,应在探通术前确保儿童眼部及全身状况良好,无发热、感染等影响手术的情况。

    2025-10-17 10:00:57
  • 红霉素眼膏能治麦粒肿吗

    红霉素眼膏可治麦粒肿,其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抗菌,早期麦粒肿(无明显脓肿时)用可控感染、消炎症,儿童用需遵医嘱,麦粒肿成脓有波动感时单纯用效果不佳需手术,用该药要注意眼部清洁,不适则复诊。 作用机制 红霉素眼膏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能够有效抑制引起麦粒肿的常见病原菌,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当麦粒肿处于初期,局部出现红肿等炎症表现时,使用红霉素眼膏可以帮助控制感染,阻止炎症进一步发展。 适用情况 如果麦粒肿处于早期,局部仅有红肿、疼痛等较轻的炎症表现,没有形成明显的脓肿,此时使用红霉素眼膏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它可以涂抹在眼睑内,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缓解症状,促进炎症消退。 注意事项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眼部组织较为娇嫩,使用红霉素眼膏时要格外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药物进入眼内引起不适或其他不良反应。如果麦粒肿已经形成明显的脓肿,出现波动感,此时单纯使用红霉素眼膏可能无法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需要及时就医,可能需要进行切开排脓等手术治疗,这种情况下不能仅依赖红霉素眼膏。同时,在使用红霉素眼膏期间,要注意保持眼部清洁,避免用手揉眼,防止感染加重。如果用药后症状没有缓解或者反而加重,应及时复诊。

    2025-10-17 09:59:48
  • 病毒性角膜炎是因为什么

    病毒性角膜炎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致病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相对多见,过度疲劳、感冒发热等免疫力下降及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史者易发病;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带状疱疹病史者易因病毒沿神经侵犯角膜而发病。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年龄与生活方式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相对多见。生活中过度疲劳、感冒发热等免疫力下降的情况易诱发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发角膜炎。例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群,身体免疫力降低,更容易受到单纯疱疹病毒的侵袭而发病。 病史影响:有过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史的患者,病毒可潜伏在体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患有其他发热性疾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等,病毒可被激活,从而引发病毒性角膜炎。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年龄与病史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带状疱疹病史的人群,病毒可沿神经侵犯角膜,引发角膜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且若既往有带状疱疹病史,更易出现病毒侵犯角膜的情况。 病毒性角膜炎的发生主要与上述病毒感染相关,不同病毒感染在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中具有不同的发病特点。

    2025-10-17 09:57:09
  • 红眼病的传播途径

    红眼病(急性结膜炎)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与患者共用卫生用品等;还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包括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以及在特殊情况下的飞沫传播,不同人群接触相关传播途径的机会不同,在集体、公共等环境中易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 物体表面接触:病毒或细菌可以在一些物体表面存活一段时间,如门把手、电梯按钮、公共交通工具的扶手等。健康人接触了被红眼病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体表面后,再用手触摸自己的眼睛,就可能被感染。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来说,接触这些公共物体表面的机会不同。儿童可能在幼儿园、学校等场所频繁接触公共物体表面,增加了感染风险;老年人如果经常外出,接触公共物体表面的几率也相对较高。 飞沫传播:虽然红眼病主要的传播途径不是飞沫传播,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患者打喷嚏、咳嗽时产生的飞沫中可能含有少量病原体,如果飞沫溅到他人眼部附近,也有一定的感染风险。不过这种传播方式相对直接接触传播来说不是主要的,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尤其是在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例如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如果有红眼病患者打喷嚏,周围的人就有一定的被感染风险。

    2025-10-17 09:55:36
  • 小儿远视是怎么形成的

    小儿远视主要因眼球发育未成熟,新生儿眼轴短呈生理性远视,随年龄增长眼轴变长,到12岁左右达正视;眼屈光力不足如角膜弯曲度不够或晶状体屈光弱会致远视;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患病概率;孕期母亲营养不良及小儿出生后不良用眼习惯等会干扰眼球发育,影响远视状态转变。 从眼的屈光系统来看,如果眼球的屈光力不足,比如角膜的弯曲度不够或者晶状体的屈光能力较弱,也会导致远视的形成。另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在小儿远视的形成中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远视的遗传倾向,小儿发生远视的概率可能会相对较高。 对于婴幼儿来说,生长发育过程中眼轴的增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受到一些因素影响可能会干扰正常的眼球发育,进而影响远视的状态转变。比如孕期母亲的健康状况,如果母亲在孕期有营养不良等情况,可能会影响胎儿眼球的正常发育,增加小儿出生后出现远视的风险。还有小儿出生后的生活环境,如果长期近距离用眼等不良用眼习惯的过早形成,也可能干扰眼球的正常发育进程,影响远视向正视的转变。

    2025-10-17 09:53:5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