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白内障、儿童眼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1998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同年分配至北京安贞医院眼科工作至今。2006年至2008年完成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在职研究生的学习。
目前在读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在职博士研究生。1998年取得眼科中级职称,2013年11月取得眼科学副主任医师职称。近几年与我院心肺血管研究所及脑卒中中心联合,参与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颈动脉狭窄与眼部血流”等研究。
展开-
白内障手术早做好吗
白内障手术早做并非绝对好,需综合患者年龄、眼部情况及全身健康状况考量,早期手术对部分视力严重下降影响生活者、先天性白内障儿童可改善视觉质量、减少并发症,但眼部条件未成熟及全身状况不佳时过早手术不合适,要由眼科医生据详细检查和整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早期手术的优势及适用情况 1.视觉质量改善方面 对于一些因白内障导致视力严重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患者,早期手术可以更早地恢复清晰视力。例如,老年患者如果白内障导致其无法正常阅读书报、行走时容易碰撞物体等,早期手术能让其尽快恢复较好的视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从医学研究角度看,及时手术可避免因长期低视力状态可能引发的身体平衡能力下降等问题。一般来说,当矫正视力低于0.5且影响正常生活时,就可考虑手术,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需结合患者眼部具体情况等综合判断。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早期手术尤为关键。儿童正处于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先天性白内障若不及时手术,会导致形觉剥夺性弱视等严重后果。研究表明,出生后6个月内手术,可使患儿获得较好的视力发育机会;1-2岁手术的患儿,视力恢复相对较差,但仍有一定改善可能;而超过3岁手术,视力恢复则较为困难。所以对于先天性白内障儿童,早期手术是保障其正常视觉发育的重要措施。 2.减少并发症风险 部分白内障患者如果不及时手术,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如过熟期白内障可能导致继发性青光眼、葡萄膜炎等。早期手术可以避免这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例如,一些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若在白内障未完全成熟时就进行手术,能降低手术难度和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早期手术的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眼内炎等并发症的风险也相对较低,因为早期白内障晶状体混浊程度相对较轻,手术操作相对更容易控制,对眼部组织的损伤较小。 二、并非所有情况都适合过早手术 1.眼部条件未成熟情况 对于一些轻度的白内障患者,若眼部其他条件尚未成熟,过早手术可能并不合适。例如,一些年龄较小但白内障程度较轻的婴幼儿,眼部结构还未完全发育完善,过早进行手术可能会对眼部正常发育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密切观察其眼部变化,待眼部条件更适合手术时再考虑。 2.全身状况不佳时 一些老年人可能同时伴有多种全身性疾病,如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未得到良好控制时,过早进行白内障手术风险较高。因为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要平卧等体位配合,且手术可能会引起身体应激反应,对于全身状况不佳的患者,过早手术可能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此时需要先将全身状况调整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再评估是否可以进行手术以及手术的时机。比如,高血压患者需要将血压控制在相对平稳的范围内(一般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100mmHg),心脏病患者需要在心功能相对较好的状态下再考虑白内障手术。 总之,白内障手术并非越早做越好,需要综合患者的年龄、眼部具体情况以及全身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来判断手术的合适时机,由眼科医生根据详细的眼部检查和患者整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2025-09-28 13:02:46 -
白内障手术要多长时间
白内障手术时长通常在10-30分钟左右,受手术方式、患者眼部情况、医生操作熟练度影响,儿童患者手术相对复杂时长稍长,老年患者依眼部及身体状况时长有别,性别并非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自身眼部状况、手术方式及医生操作等。 手术方式: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相对时间较短,一般在10-15分钟左右。这种手术是利用超声波将晶状体核粉碎使其呈乳糜状,然后连同皮质一起吸出,由于其操作相对精准且高效,所以耗时较短。对于年轻、晶状体核硬度较低的患者,手术时间往往更短。 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时间可能会稍长一些,大概在15-30分钟。飞秒激光可以精确地进行角膜切口、晶状体前囊膜切开等操作,虽然前期激光操作需要一定时间,但整体手术流程规范后,一般也能在30分钟内完成。对于一些晶状体核硬度较高、眼部情况较为复杂的患者,手术时间可能会接近30分钟上限。 患者眼部情况: 如果患者眼部情况较为简单,没有其他并发症,手术时间会相对较短。例如,一些单纯的、晶状体混浊程度较轻的白内障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可能1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 若患者同时合并有其他眼部疾病,如青光眼、视网膜病变等,手术时间可能会延长。因为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兼顾其他眼部问题的处理,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和操作步骤,可能会使手术时长达到20-30分钟甚至更久。 医生操作熟练度: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熟练,能够更流畅地完成手术步骤,从而缩短手术时间。而对于经验相对不足的医生,可能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会花费更多时间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精准,手术时长可能会比熟练医生操作时稍长一些。 不同人群白内障手术时长的特点 儿童患者:儿童白内障手术相对复杂,因为儿童的眼部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晶状体核较硬,手术操作需要更加精细。而且儿童可能配合度较差,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这也会增加手术的准备时间和操作难度,手术时长可能会比成人稍长,一般在15-35分钟左右。但具体时长也取决于儿童白内障的严重程度以及医生的手术经验等因素。对于儿童白内障患者,医生需要格外小心,避免对眼部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手术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准操作,以确保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良好。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中如果眼部情况相对简单,没有严重的其他并发症,手术时长一般在10-25分钟左右。但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手术的进行和恢复,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情况,所以手术时间可能会根据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有所调整。如果老年患者眼部情况复杂,如晶状体核硬度很高、合并有眼部其他病变等,手术时间可能会延长到20-30分钟甚至更久。 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影响白内障手术时长的主要因素,但女性患者如果在月经期间进行手术,可能需要更加谨慎操作,不过这对手术时长的影响相对较小。而男性患者如果眼部情况复杂程度与女性患者相当,手术时长不会有明显因性别差异而产生的不同。主要还是取决于患者自身的眼部状况、手术方式以及医生的操作等因素。
2025-09-28 13:00:04 -
青光眼到瞎一般得多久
青光眼到瞎的时间因人而异,受青光眼类型、治疗情况、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及良好依从性对延缓病情、推迟失明至关重要,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情进展缓急不一,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不及时治视力骤降,治疗规范与否极大影响失明时间,个体的年龄、全身健康状况、视神经对眼压耐受程度等也起作用。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情进展相对较缓慢,如果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部分患者可以较长时间保存视功能。但如果病情控制不佳,一般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会逐渐导致失明。不过也有个体差异,有的患者可能在发病后5-10年就出现较明显的视功能损害,进而逐步走向失明;而有的患者病情进展非常缓慢,可能10-20年甚至更久才会发展到严重失明程度。 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视力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例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发作,如果未及时降眼压等处理,可能在数天内就会严重影响视力,若长期反复发作且控制不好,可能几年内就会导致失明。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相对进展稍缓,但如果不正规治疗,也可能在数年到十几年间逐渐发展至失明。 治疗情况 早期规范治疗:如果患者能在青光眼早期就被准确诊断,并且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比如合理使用降眼压药物、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等,那么可以大大延缓病情进展,失明时间会明显推迟。例如一些患者通过早期手术治疗,眼压长期控制良好,视功能可以维持较长时间,失明时间可能会延长数年甚至数十年。 治疗不规范或依从性差:如果患者不按时用药、不按时复诊、不配合治疗等,会导致眼压控制不佳,病情迅速进展,失明时间就会大大提前。比如有的患者忘记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反复波动升高,对视神经的损害会加速,可能在较短时间内(1-2年甚至更短)就出现严重的视功能损害,进而走向失明。 个体差异因素 年龄:年轻人如果患青光眼,相对来说如果能积极治疗,可能耐受病情的时间相对长一些,但如果本身基础情况较差或者病情较重,也可能进展较快。老年人患青光眼,身体机能衰退,视神经等组织对眼压等因素的耐受能力下降,可能病情进展相对更快些,失明时间可能相对较早。 全身健康状况:合并有其他严重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会影响眼部的血液供应等,进而加重青光眼对视神经的损害,导致病情进展加快,失明时间提前。例如糖尿病合并青光眼的患者,由于高血糖等因素影响眼部血管,视神经缺血缺氧更严重,病情恶化可能比单纯青光眼患者更快,失明时间可能缩短。 视神经对眼压的耐受程度:不同个体的视神经对高眼压的耐受能力不同。有的患者视神经本身比较脆弱,对眼压升高的耐受性差,即使眼压不是特别高,也会较快出现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进而较早走向失明;而有的患者视神经对眼压的耐受能力较强,即使眼压较高,在较长时间内可能视功能损害相对较轻,失明时间相对较晚。 总之,青光眼患者到失明的时间不能一概而论,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早期诊断、规范治疗以及良好的患者依从性等对于延缓病情进展、推迟失明时间至关重要。
2025-09-28 12:58:24 -
眼睛突然感觉灯闪一样怎么回事
眼睛突然感觉灯闪一样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者易出现,需尽快眼科检查)、玻璃体后脱离(中老年人或不良用眼习惯的年轻人可出现,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并定期检查)、眼部血管性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者需监测相关指标及进一步检查)、其他炎症性疾病等,出现该症状应及时就医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尤其视网膜脱离等危及视力的情况需早期诊治,不同人群需个性化评估处理。 一、视网膜脱离相关情况 视网膜脱离是导致眼睛突然出现灯闪一样感觉的常见原因之一。视网膜是眼睛接收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的重要结构,当视网膜发生部分脱离时,会刺激视网膜的神经末梢,从而引起闪光感。这种情况在高度近视患者中较为常见,因为高度近视会使眼球的形态发生改变,视网膜变得相对薄弱,更容易出现脱离。对于有高度近视病史的人群,如果突然出现眼前闪光感,需要高度警惕视网膜脱离的可能,应尽快前往眼科进行详细检查,如眼底检查等,以明确视网膜的情况。 二、玻璃体后脱离情况 玻璃体后脱离也可能导致眼睛出现灯闪一样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玻璃体逐渐发生液化,进而与视网膜分离,在这个过程中,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可能会刺激视网膜,引发闪光感。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相对更容易出现玻璃体后脱离,但近年来,由于不良用眼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年轻人也可能出现玻璃体后脱离的情况。如果是玻璃体后脱离引起的闪光感,通常需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加重玻璃体牵拉视网膜的行为,同时定期进行眼部检查,观察视网膜是否出现裂孔等进一步的病变。 三、眼部血管性疾病情况 某些眼部血管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这种症状。例如,视网膜血管痉挛等情况,血管的异常可能影响视网膜的正常供血和神经信号传递,从而引发闪光感。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这些疾病可能会累及眼部血管,所以更需要关注眼部血管的健康状况。如果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突然出现眼前闪光感,需要综合考虑全身情况和眼部情况,进行相关的血压、血糖监测以及眼部的进一步检查,如眼底血管造影等,以明确是否存在眼部血管性疾病及其严重程度。 四、其他可能情况 除了上述较为常见的情况外,一些眼部的炎症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眼睛出现闪光感,但相对来说较为少见。比如葡萄膜炎等炎症性疾病,炎症可能会刺激眼部的神经组织,从而引起闪光感。如果是炎症性疾病导致的闪光感,通常还会伴有眼部的其他症状,如眼红、眼痛、视力下降等,需要结合这些伴随症状以及相关的炎症指标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 总之,眼睛突然感觉灯闪一样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不同原因的处理方式和预后有所不同。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以便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或处理措施。特别是对于一些可能危及视力的情况,如视网膜脱离等,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同时,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以及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在出现这种症状时的处理和关注重点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评估和处理。
2025-09-28 12:56:54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会失明吗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高血糖致视网膜血管损伤,不及时干预可致失明,非增殖期及时控制风险低,增殖期失明风险高,预防及延缓失明需严格控血糖、血压、血脂,定期眼科检查,儿童和老年糖尿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与失明关联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高血糖导致的视网膜血管损伤密切相关。高血糖会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损伤,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微血管瘤形成、视网膜缺血缺氧等一系列病理改变。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这些新生血管脆弱易破裂出血,进而导致玻璃体积血;还可能发生纤维组织增生,牵引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病变,而这些病变最终可致使患者失明。例如,有研究显示,在未经有效治疗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一定比例会发展到失明阶段。 不同阶段与失明风险 非增殖期:此阶段病情相对较轻,若能及时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并进行规范的眼科随诊,失明风险相对较低。但如果患者不重视病情,血糖等控制不佳,病情可能会向增殖期发展。 增殖期: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失明的风险明显增加。该阶段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等严重病变使得眼部结构和功能严重受损,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如视网膜激光光凝、玻璃体切割术等,患者失明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预防及延缓失明的措施 血糖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延缓其进展的关键。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的水平,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和减缓其发展速度。例如,糖化血红蛋白应尽量控制在7%以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有所调整)。 血压血脂控制:高血压和高血脂会加重视网膜血管的损伤,所以糖尿病患者还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一般情况),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合并糖尿病时)等,以减轻对视网膜血管的不良影响。 眼科定期检查: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包括眼底检查等。一般建议确诊糖尿病后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并及时干预。对于已经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缩短检查间隔时间,如增殖期患者可能需要每3-6个月进行一次眼底检查。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相对较晚,但也需要关注。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血糖控制方面需要更加谨慎和个体化,要在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严格控制血糖,同时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干预。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其他多种基础疾病,在血糖控制时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因为低血糖可能对老年人的认知等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在进行眼科治疗等操作时,要充分评估其全身状况,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同时,老年患者更要重视定期眼科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相关问题,降低失明风险。
2025-09-28 12:5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