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擅长:白内障、儿童眼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98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同年分配至北京安贞医院眼科工作至今。2006年至2008年完成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在职研究生的学习。

  目前在读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在职博士研究生。1998年取得眼科中级职称,2013年11月取得眼科学副主任医师职称。近几年与我院心肺血管研究所及脑卒中中心联合,参与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颈动脉狭窄与眼部血流”等研究。

展开
个人擅长
白内障、儿童眼病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咽结膜热的治疗和预防方法是什么

    咽结膜热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隔离、对症护理)和药物治疗(抗病毒对症,合并细菌感染用抗生素),预防方法有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和保护易感人群(增强免疫力、疫苗接种)。 一、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休息:患者需要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这有助于身体恢复。因为咽结膜热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机体在休息状态下能更好地调动自身免疫功能来对抗病毒。对于儿童患者,保证充足的睡眠尤为重要,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病情恢复。 2.隔离:由于咽结膜热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接触或呼吸道传播,所以需要进行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尤其是在幼儿园、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及时隔离患病儿童能有效防止疾病传播给其他健康儿童。 3.对症护理: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对于儿童患者,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防止高热惊厥等情况发生。同时,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减轻咽部不适。 (二)药物治疗 目前对于咽结膜热主要是抗病毒对症治疗,尚无特效的抗咽结膜热病毒的特定药物。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但需遵循谨慎用药原则。对于儿童患者,要严格按照儿科用药规范,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例如,对于发热明显的儿童,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只有在必要时才考虑使用合适的退热药物,但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药物。 二、预防方法 (一)切断传播途径 1.注意个人卫生:教育人们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这是因为病毒可以通过手部接触传播,勤洗手能有效减少手上的病毒数量,降低感染风险。对于儿童,家长要引导并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2.避免接触传染源:在咽结膜热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果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减少与患者的接触机会。对于儿童患者的家庭环境,要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定期对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 (二)保护易感人群 1.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例如,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为身体提供必要的维生素C等营养素,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儿童,要注意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均衡,促进其健康成长,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疫苗接种:目前有相关疫苗可用于预防某些引起咽结膜热的病毒,如腺病毒疫苗等。对于易感人群,尤其是儿童、免疫力低下人群等,可以根据情况接种相应疫苗来预防咽结膜热的发生。但疫苗接种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要考虑个体的健康状况等因素。

    2025-09-28 12:02:10
  • 糖尿病眼睛会出现什么症状

    糖尿病眼睛可能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症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眼底检查有病变迹象,中期有视网膜出血、眼前黑影飘动、视网膜水肿及视力下降,晚期有新生血管破裂出血致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及严重视力问题;糖尿病性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致视力下降,与血糖升高致晶状体代谢紊乱有关,发病可能较迅速。 早期症状: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但通过眼底检查可发现一些病变迹象,如视网膜微血管瘤形成,这是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受损后,局部血管膨出形成的小血管瘤,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早出现的体征之一。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尤其是病史较长者,定期进行眼底检查非常重要,因为随着病情进展症状会逐渐显现。例如,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持续损伤视网膜血管,使得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逐渐加重。 中期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视网膜出血,表现为眼底出现点状或斑片状出血灶。出血可来自视网膜的新生血管或病变的毛细血管。患者可能会感觉眼前有黑影飘动,这是因为出血进入玻璃体腔,遮挡了光线,影响了视觉成像。另外,还可能出现视网膜水肿,视网膜组织因液体积聚而增厚,导致视力不同程度下降。这是由于高血糖引起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到视网膜组织间隙所致。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代谢和眼部组织的差异,症状出现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病程较长的患者更易出现中期症状。 晚期症状:晚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出现新生血管形成,这些新生血管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导致玻璃体积血,此时患者视力会严重下降,甚至仅存光感。还可能发生视网膜脱离,这是由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患者会出现视野缺损、视物变形等严重症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应积极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以延缓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糖尿病性白内障 症状表现:糖尿病患者发生白内障的几率较高,其症状主要是晶状体混浊导致视力下降。发病可能较迅速,尤其是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下。患者会感觉看东西逐渐模糊,就像透过一层薄雾视物一样。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与血糖升高引起的晶状体代谢紊乱有关,高血糖使晶状体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转化为山梨醇,山梨醇在晶状体内积聚,导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水分进入晶状体,引起晶状体肿胀和混浊。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速度可能不同,一般来说,年轻患者可能进展相对较快,因为其晶状体代谢较为活跃。

    2025-09-28 12:00:32
  • 婴儿眼底筛查有必要吗

    婴儿眼底筛查十分必要,婴儿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常见眼底疾病,会带来严重危害,眼底筛查可早期发现病变、保障视觉发育、降低严重后果风险,重点人群是早产儿等,筛查时间有规定,操作安全,家长应重视并按建议带婴儿筛查。 一、婴儿常见眼底疾病及危害 婴儿可能患有的眼底疾病包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母细胞瘤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最终失明;先天性白内障会影响光线进入眼内,阻碍视觉发育,引起弱视等问题;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如未能早期发现,会危及生命。 二、眼底筛查的重要性 1.早期发现病变 通过眼底筛查可以在婴儿眼底病变的早期阶段就发现异常情况。例如对于早产儿,在出生后按照规定时间进行眼底筛查,能够及时发现ROP的早期体征,如视网膜血管异常等,从而为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创造条件。研究表明,早期发现ROP并进行干预,可显著降低患儿失明的风险。 2.保障视觉发育 婴儿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及时发现并处理眼底疾病有助于保障视觉正常发育。如果在婴儿期因眼底疾病导致视觉发育受到阻碍,后续即使治疗疾病,也可能难以恢复到正常的视觉功能,会对婴儿的终身视觉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3.降低严重后果风险 像视网膜母细胞瘤,早期筛查能够尽早发现肿瘤,为治疗争取宝贵时间,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预后质量。如果错过早期发现的时机,肿瘤进一步发展,可能需要进行眼球摘除等更严重的治疗,会给婴儿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 三、筛查的适宜人群及时间 1.适宜人群 早产儿是眼底筛查的重点人群,一般出生体重低于2000g的早产儿、孕周小于32周的早产儿都需要进行眼底筛查。此外,有家族眼底疾病遗传史的婴儿、出生后有眼部外伤或其他可能影响眼底情况的婴儿也建议进行眼底筛查。 2.筛查时间 对于早产儿,通常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时开始进行首次眼底筛查。如果首次筛查未发现异常,可能需要根据情况进行后续的定期筛查,直到视网膜血管发育成熟。 四、筛查的安全性及操作 眼底筛查的操作相对安全,一般采用无接触式的眼底检查方法,如眼底照相机检查等。检查过程中婴儿通常不会有明显的痛苦,不会对婴儿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医护人员会在专业的设备和环境下进行操作,确保筛查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总之,婴儿眼底筛查对于早期发现眼底疾病、保障婴儿视觉发育和降低严重后果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家长应该重视并按照医生的建议及时带婴儿进行眼底筛查。

    2025-09-28 11:57:35
  • 眼眶疼痛一只眼睛视力突然模糊怎么回事

    一只眼睛眼眶疼痛、视力突然模糊可能由眼部疾病(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急性视神经炎)或其他系统疾病累及眼部(如颅内病变)引起,出现该症状应及时就医,儿童、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需分别注意相应情况,要尽快进行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并积极配合治疗。 一、眼部疾病相关原因 1.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发病机制:房角突然关闭,导致眼压急剧升高。在情绪激动、暗室停留过久等诱因下容易发作。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相对多见。 症状表现:除了一只眼睛眼眶疼痛、视力突然模糊外,还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眼压会明显升高,可通过眼压测量等检查明确。 2.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发病机制:视网膜中央动脉主干或分支发生阻塞,导致视网膜急性缺血。常见于老年人,多与动脉硬化、血管痉挛、栓塞等因素有关。 症状表现:表现为无痛性的视力突然急剧下降,甚至失明,可伴有眼眶不同程度的不适,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动脉变细等改变。 3.急性视神经炎 发病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年相对多见。 症状表现:单眼视力急剧下降,可伴有眼眶疼痛,特别是眼球转动时疼痛明显,通过眼底检查、视觉诱发电位等检查可辅助诊断。 二、其他系统疾病累及眼部的原因 1.颅内病变 发病机制:如颅内肿瘤、脑出血、脑梗死等病变,可能影响到支配眼部的神经传导,从而导致眼部出现眼眶疼痛和视力突然模糊的症状。颅内病变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与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病史等相关。 症状表现:除眼部症状外,还可能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可通过头颅CT、MRI等检查明确颅内情况。 三、处理建议及注意事项 1.及时就医:出现一只眼睛眼眶疼痛、视力突然模糊的情况,应立即前往眼科及相关科室就诊,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如眼压测量、眼底检查等)和全身检查(如头颅检查等),以明确病因。 2.特殊人群注意 儿童:儿童出现此类情况需高度重视,可能与先天性眼部结构异常、感染等因素有关,应尽快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害,因为儿童眼部正处于发育阶段,视力受损对其未来影响较大。 老年人:老年人多考虑与心血管疾病、眼部退行性病变等有关,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全面检查,控制基础疾病,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女性:女性在特殊生理期或有内分泌相关疾病时也需关注眼部情况,若出现上述症状,要告知医生相关病史,以便全面评估病情。

    2025-09-28 11:56:16
  • 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遗传吗

    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有遗传性,分遗传性(约40%,双侧发病、早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外显率不完全,与RB1基因突变有关)和非遗传性(约60%,单侧发病、晚发,由体细胞RB1基因突变致、一般不遗传);有家族史人群儿童期需密切眼部监测,无家族遗传背景人群发病风险相对低但也需关注眼部健康;有家族史家庭建议遗传咨询,可评估风险、制定监测方案,孕期可考虑辅助生殖技术降低子代患病风险,未来有更多精准方法保障。 遗传方式 视网膜母细胞瘤存在两种遗传形式,一种是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约占40%,这种类型多为双侧发病,发病年龄较早,往往与RB1基因的突变有关。RB1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若发生遗传性的RB1基因突变,子代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概率较高,从而增加了患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风险。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外显率不完全,即携带突变基因的个体不一定都会发病,但发病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另一种是非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约占60%,通常为单侧发病,发病年龄相对较晚,主要是由于体细胞发生RB1基因突变,一般不具有遗传性。 遗传相关因素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对于有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携带RB1基因突变的家族成员,在儿童期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眼部监测。从儿童出生后就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等相关眼部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病变。因为这类人群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患病风险明显升高,早期监测有助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改善预后。而对于没有家族遗传背景的人群,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主要与体细胞突变有关,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偶然因素导致的体细胞突变情况,不过总体发病风险相对遗传性的要低很多,但仍需关注眼部健康状况,一旦出现视力异常、眼球异常等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 遗传咨询与预防 对于有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家族史的家庭,建议进行遗传咨询。遗传咨询师可以通过详细了解家族病史,进行基因检测等手段,评估家族成员携带RB1基因突变的风险。对于携带突变基因的高危个体,要制定个性化的监测方案,比如从婴幼儿时期开始每隔一定时间进行眼部全面检查。在孕期,对于有高度遗传风险的家庭,可以考虑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等辅助生殖技术,筛选出不携带致病突变基因的胚胎进行植入,从而降低子代患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风险。同时,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更多针对视网膜母细胞瘤遗传风险评估和预防的精准方法出现,为有遗传风险的家庭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2025-09-28 11:52:5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