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擅长:白内障、儿童眼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98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同年分配至北京安贞医院眼科工作至今。2006年至2008年完成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在职研究生的学习。

  目前在读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在职博士研究生。1998年取得眼科中级职称,2013年11月取得眼科学副主任医师职称。近几年与我院心肺血管研究所及脑卒中中心联合,参与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颈动脉狭窄与眼部血流”等研究。

展开
个人擅长
白内障、儿童眼病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轻微的白内障怎么治

    轻微白内障的处理方式包括观察随访、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及手术治疗考虑。对视力影响不明显者可观察随访;药物可延缓进展但效果有限;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饮食、避免紫外线、控制基础疾病;若影响生活工作可考虑手术,手术方式及人工晶状体选择依情况定,有基础疾病者需病情稳定后手术。 药物治疗 目前并没有特效药物能完全治愈已形成的白内障,但一些药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白内障的进展。例如抗氧化损伤药物,如谷胱甘肽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减少其对晶状体的损伤,从而可能延缓白内障的发展。不过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且个体差异较大,不是所有轻微白内障患者使用药物都能取得理想的延缓效果。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合并轻微白内障,在使用相关药物时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叶黄素等营养素的食物摄入。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保护晶状体免受自由基损伤,常见的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柑橘类水果、草莓等;维生素E也是抗氧化剂,坚果、植物油等富含维生素E;叶黄素对眼睛视网膜有保护作用,绿色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等)、玉米等含有丰富叶黄素。合理的饮食有助于为眼睛提供营养支持,可能对轻微白内障的发展有一定的辅助延缓作用。 避免紫外线照射: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下会增加白内障的发病风险,也可能加速轻微白内障的进展。外出时应佩戴合适的太阳镜,选择能阻挡紫外线(UV)的眼镜,如UV400防护的太阳镜,减少紫外线对眼睛晶状体的损伤。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应注意这一点,尤其是老年人,眼睛的晶状体对紫外线更敏感。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轻微白内障患者,严格控制血糖至关重要。高血糖会影响晶状体的代谢,加重白内障的发展。糖尿病患者应遵循糖尿病饮食和治疗方案,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等,以稳定病情,延缓白内障的进展。 手术治疗的考虑 一般来说,轻微白内障如果对视力影响不严重,不急于手术。但如果白内障逐渐进展,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如阅读、驾驶等受到明显影响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人工晶状体的选择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由于眼睛还在发育,需要选择可调节或适合儿童眼生长的人工晶状体;成年人则可根据自身需求和眼部情况选择单焦点、多焦点等不同类型的人工晶状体。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评估患者的眼部条件和全身情况,以确定是否适合手术以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对于有全身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需要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手术,以确保手术安全。

    2025-09-29 12:21:37
  • 如何判断自己眼压高不高

    自我初步判断眼压高可从症状表现(眼部不适、视力变化)和借助简单工具(指测眼压,儿童不建议),专业医疗检查确诊可通过眼压计测量(压平式、非接触式,儿童配合影响结果)和24小时眼压监测(了解波动,老年人、怀疑有相关疾病儿童可能需要)来进行。 眼部不适:部分人可能会感觉眼睛有胀痛感,尤其是在长时间用眼或者情绪波动较大时,这种胀痛感可能会更明显。比如长时间看电脑屏幕后,眼睛出现隐隐的胀痛,需要留意是否与眼压有关。对于儿童来说,可能无法准确表达眼部胀痛,但如果出现频繁揉眼、畏光、流泪等情况,也要引起重视,因为儿童眼压高也可能有类似表现。 视力变化:眼压升高可能会影响视力,出现视力模糊的情况。例如原本视力良好的人,突然发现看东西变得模糊不清,尤其是看远处物体时。不过视力变化还可能由其他多种原因引起,需要结合其他情况综合判断。老年人如果本身有老花眼等视力问题,眼压高导致的视力变化可能更易被忽视,需要特别留意自身视力较以往有无异常改变。 借助简单工具初步评估 指测眼压:这是一种初步判断眼压的方法。医生会用手指通过轻压眼球来感受眼压情况,但普通人也可以自己大致尝试。一般正常眼压感觉眼球比较有弹性,如同触摸自己的嘴唇;如果眼压高,眼球会比较硬,如同触摸自己的鼻尖;如果眼压很低,眼球则比较软,如同触摸自己的额头。不过这种方法的准确性相对有限,而且需要一定的经验,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眼球结构和成人有差异,指测眼压不太准确,不建议儿童采用此方法初步判断眼压。 专业医疗检查确诊眼压情况 眼压计测量 压平式眼压计测量:这是比较常用的准确测量眼压的方法。通过仪器使角膜表面一定面积被压平,根据所施加的压力和压平面积来计算眼压。这种方法受眼球壁硬度影响较小,测量结果较为准确。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可以进行该检查,但儿童在检查时可能会因为不配合而影响测量结果,需要医护人员有耐心地安抚儿童情绪以保证测量顺利进行。 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利用空气脉冲压平角膜来测量眼压,相对比较舒适,不需要接触眼球。不过对于一些角膜表面不规则或者有屈光间质混浊的患者,可能会影响测量准确性。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都可应用,儿童进行该检查时同样需要配合医生保持眼睛注视前方等操作。 24小时眼压监测 有时候单次测量眼压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眼压高的情况,因为眼压在一天内可能会有波动。通过24小时眼压监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眼压的变化情况。对于一些怀疑有青光眼等眼压相关疾病的患者,医生会建议进行24小时眼压监测。老年人由于眼部血管等生理功能的变化,眼压波动可能相对更明显,更需要通过24小时眼压监测来准确评估眼压情况;儿童如果怀疑有先天性青光眼等问题,也可能需要进行24小时眼压监测来辅助诊断。

    2025-09-29 12:19:43
  • 瞳孔里面有点白是怎么回事

    瞳孔里面有点白可能由多种白内障引起,先天性白内障可能与遗传或孕妇妊娠早期感染有关,新生儿或婴儿期易察觉;外伤性白内障由眼部外伤导致,有明确外伤史;老年性白内障随年龄增长晶状体退行性变所致,50岁以上多见,长期紫外线暴露等可增加风险;并发性白内障由其他眼部疾病引发,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相关眼部基础疾病史,发现瞳孔有点白应及时带患者到眼科就诊,儿童要尽早诊断干预防弱视,老年人要控基础病延缓进展。 一、先天性白内障 1.成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比如某些基因突变会导致晶状体发育异常;也可能是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等病原体,影响了胎儿晶状体的正常发育。 年龄影响:新生儿或婴儿时期发现瞳孔里面有点白,先天性白内障是需要重点考虑的情况,因为在这个阶段晶状体的发育异常容易被察觉。 性别差异:先天性白内障在男女性别上并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差异,但遗传因素导致的可能与家族中携带的致病基因有关。 2.表现:患儿的晶状体部分或全部混浊,从瞳孔区看进去呈现白色。 二、外伤性白内障 1.成因:眼部受到外伤,如撞击、刺伤等,导致晶状体结构破坏,出现混浊。 生活方式:儿童如果参与一些较为剧烈的户外活动或有打闹等情况,容易发生眼部外伤;成年人如果从事有职业性眼部风险的工作,如建筑工人等,也可能因意外导致外伤性白内障。 病史:有明确的眼部外伤病史是重要特征。 2.表现:根据外伤的程度不同,晶状体混浊的程度和部位有所差异,瞳孔区可出现白色改变。 三、老年性白内障 1.成因: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蛋白质变性等导致混浊。 年龄影响: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龄越大,发生老年性白内障的几率越高。 生活方式:长期紫外线暴露、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增加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风险。 2.表现:一般是晶状体慢慢出现混浊,初期可能影响不大,随着病情进展,瞳孔区可观察到白色改变。 四、并发性白内障 1.成因:由其他眼部疾病引起,比如葡萄膜炎、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眼部疾病影响了晶状体的代谢,导致混浊。 病史:有相关眼部基础疾病的病史,如本身患有葡萄膜炎等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白内障。 年龄性别: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基础疾病的发生可能与年龄等因素有关,比如一些眼底疾病在老年人中相对更常见。 2.表现:在原有眼部疾病的基础上,出现晶状体混浊,瞳孔区可见白色。 当发现瞳孔里面有点白时,应及时带患者到眼科就诊,通过详细的眼部检查,如裂隙灯检查等,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尽早诊断和干预,因为晶状体混浊会影响视力发育,可能导致弱视等严重后果;对于老年人,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延缓白内障的进展。

    2025-09-29 12:18:17
  • 眼睛有飞蚊症是什么原因

    眼睛有飞蚊症的原因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因素包括年龄相关致玻璃体变性液化及长期过度用眼加重眼疲劳促使其出现或加重;病理性因素有视网膜病变致玻璃体牵拉混浊、眼内炎症使炎性细胞进入致混浊、出血性疾病致血液进入玻璃体致混浊。出现飞蚊症尤其是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生理性飞蚊症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但要合理用眼定期检查,病理性飞蚊症要针对原发疾病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生理性因素 年龄相关: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逐渐发生变性、液化。玻璃体是眼内的一种透明胶状物质,年龄增大时,玻璃体中的胶原纤维会发生变性,水分析出,导致玻璃体混浊,从而出现飞蚊症。一般35岁以上人群可能逐渐出现这种情况,40岁以上人群中飞蚊症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加。例如,正常成年人的玻璃体在年轻时是均匀的胶冻状,随着年龄增长,到45岁左右,玻璃体开始出现液化迹象,60岁左右,大部分人的玻璃体都会有明显的液化和混浊表现。 用眼习惯:长期过度用眼的人群,如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阅读时间过长等,会加重眼睛的疲劳,使得眼部代谢发生变化,也可能促使飞蚊症的出现或加重。比如,每天连续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超过6小时的人群,相比使用时间较短的人群,出现飞蚊症的概率可能更高。 病理性因素 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视网膜病变可导致玻璃体牵拉视网膜,引起玻璃体混浊,出现飞蚊症。例如,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拉长,视网膜相对薄弱,更容易出现视网膜裂孔等病变,进而引发飞蚊症。研究表明,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大于600度)患者中飞蚊症的发生率比正常视力人群高很多。 眼内炎症:葡萄膜炎等眼内炎症会使炎性细胞进入玻璃体,导致玻璃体混浊,出现飞蚊症。比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眼部时,可能引发葡萄膜炎,进而出现飞蚊症的症状。 出血性疾病:眼内出血,如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引起的眼内出血,血液进入玻璃体,会导致飞蚊症。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发展,容易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而可能引发眼内出血,导致飞蚊症。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中发生视网膜病变进而出现飞蚊症的比例较高。 对于出现飞蚊症的人群,尤其是突然出现大量飞蚊、闪光感频繁且伴有视力下降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对于生理性飞蚊症,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要注意合理用眼,定期检查眼部情况;对于病理性飞蚊症,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生理性飞蚊症较为常见,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高度近视人群由于视网膜等眼部结构相对脆弱,更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导致视网膜病变的因素,一旦出现飞蚊症相关异常要及时就诊;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眼部并发症导致的飞蚊症。

    2025-09-29 12:17:12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分期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为非增殖期(NPDR)和增殖期(PDR),非增殖期Ⅰ期有微动脉瘤或合并小出血点,Ⅱ期有硬性渗出或合并出血斑,Ⅲ期有软性渗出或合并出血斑,Ⅳ期有新生血管或合并玻璃体出血;增殖期Ⅴ期有新生血管和纤维血管增殖,Ⅵ期有新生血管和纤维血管增殖并发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各期发生与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病程等相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发生,生活方式对病情进展有影响。 1.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 Ⅰ期:有微动脉瘤或合并小出血点。这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早的表现,微动脉瘤是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丧失后,血管壁膨出形成的,小出血点则是毛细血管破损导致红细胞漏出。从年龄角度看,任何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出现,但长期高血糖是关键因素,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较早出现微动脉瘤等改变;性别上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增加患病风险。 Ⅱ期:有黄白色“硬性渗出”或合并出血斑。硬性渗出是视网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脂质等成分渗出形成的黄白色病灶,出血斑则是较明显的红细胞漏出聚集。在病史方面,长期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年龄越大、病程越长,发生的概率相对越高。 Ⅲ期:有白色“软性渗出”或合并出血斑。软性渗出即棉絮斑,是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微小梗死灶,轴浆运输阻断形成。此期的发生与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导致的视网膜神经纤维损伤有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发生,但长期高血糖病史是重要的病史因素。 Ⅳ期:眼底有新生血管或合并玻璃体出血。新生血管是视网膜缺血缺氧后,视网膜和虹膜表面长出的异常血管,这些血管脆弱,容易破裂导致玻璃体出血。在年龄上,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儿童糖尿病患者如果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差也可能发生;性别无差异;病史方面,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病程长是关键,生活方式上不注意控制血糖会加速病情进展。 2.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 Ⅴ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血管增殖。新生血管进一步发展,伴随纤维组织增生,这会严重影响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和结构。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发生风险高,儿童糖尿病患者少见,但病程极长且控制差时可能出现;性别无差异;病史上长期高血糖、病程长是重要因素,生活方式对病情进展起推动作用。 Ⅵ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血管增殖,并发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这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严重的阶段,视网膜脱离会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年龄较大、病程很长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儿童糖尿病患者罕见;性别无差异;病史中长期高血糖、病情控制不佳是关键,生活方式不良会加速病情恶化至该严重阶段。

    2025-09-29 12:14:5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